数学作业设计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关联;二是作业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一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与学生实际水平相一致方面则有待加强。教师设计作业理念要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既要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一致,满足学生现有水平需要的作业,又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为学生探索问题提供空间。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态度。在此,笔者主要讨论教师设计作业应遵循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等原则。
(一)注重设计多样性作业
教师根据设计多样化作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的题型是对知识的不同侧面的表征,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知识;另一方面,多样化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多样性原则下,教师设计作业的应注意以下问题:
1.统一作业向多样作业转变
作业低效或无效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设计统一内容的作业。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化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需要的作业也不同。设计层次性作业和选择性作业,有利于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1)层次性作业
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作业层次的分类,设计基础型作业、巩固型作业和综合型作业三个层次,或者更细的层次。这三个层次作业是知识由浅到深的应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教师可以提倡学生选择有挑战性的作业,但一般不鼓励学生选择高难度的作业。例如,有关椭圆的三个作业:
作业17:设P是椭圆上的一点,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1|+|PF2|等于?
作业18:求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A(,-2)和B(,1)两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作业19:已知点M在椭圆上,MP'垂直于椭圆两点所在的直线,垂足为P',且M为线段PP'的中点,求点P的轨迹方程。
作业17为基础型作业,满足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作业18为巩固型作业,进一步加深对椭圆概念的理解;作业19为综合型作业,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习题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由易到难的过程。
另外,教师还可按照习题的构成要素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同一个内容按照要素的多少,分别可以设计成标准性习题、训练性习题、探索性习题、问题性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类型。
(2)选择性作业
选择性作业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几个专题练习,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教师就是“导购员”,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作业;学生就是“顾客”,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选择性作业一般适用于章节或阶段性复习课,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择。例如,复习“圆锥曲线”这一章的内容,教师设计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个专题作业,也可以设计求方程、求轨迹、求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专题作业,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状况,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
2.专项训练作业与综合型作业共存
数学不仅是思维性学科,也是应用性学科,也是物理、化学等理科学习的基础。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需要掌握某个知识,对某个知识进行专项训练,而且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之间内在关系,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其进行综合训练。
(1)专项训练作业
专项训练作业,是指以掌握某个数学公式、概念和原理化及相关计算、推理与证明为目的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知识从不同侧面训练非常必要。专项作业就是有目标的训练数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例如函数的值域,就需要求以“值域”为专题设计作业,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解决不同类型函数值域的方法。
(2)综合性作业
综合作业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作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学科的综合,如向量与三角的综合、数列与函数的综合;另一种是交叉学科之间的综合,如指数函数与化学半衰期或生物细胞分裂的综合作业,再如向量与物理学中力学问题的综合作业。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已经渗透到各个自然学科之中。随着社会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逐渐相互交叉并相互融合,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学作业可以把与数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吸收进来,丰富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学生学习既需要专项训练作业,也需要综合作业。没有专项作业训练,就无法掌握某个知识,综合应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没有综合型作业训练,专项训练就是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综合作业与专项训练作业同样重要。
3.独立性作业与讨论性作业互补(www.xing528.com)
独立性作业一般指要求学生独自完成的作业。独立性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性作业的优点: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努力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其缺点是思考问题方式、方法有限,甚至狭隘或封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能有多种,甚至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仅仅独立完成作业,就不可能学到其他同学的思维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所以,学生之间对作业进行讨论和交流非常必要,讨论和交流恰好能弥补独立学习的缺陷。
针对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成讨论作业,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可随时发表见解、提出质疑或接受别人的方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意见、相互学习,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原来的一种就可能变为两种,甚至多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比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然后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
独立作业方式与讨论作业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独立型作业应与讨论式作业并存、相互补充是最好的方式。作业设计最终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可能做到两种不同方式有机结合,使作业发挥更好的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表现出学习能动性、方向性和创造性。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就应该重视激发动机、尊重差异、关注能力结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意数学作业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去完成,并且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教师设计作业要把握好作业的难度。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间有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叶克斯(Yerks)和多得森(Dodsn)认为,在适当的动机水平下,学习效果最好。学习能力高的学生会对简单学习任务不感兴趣;反之,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惧怕复杂的学习任务。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分层作业,即将作业分为若干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选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关注学生如下方面的个别差异:
(1)学生自我意识的差异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部分组成。自我意识一般由自我控制来反映。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表现为:善于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善于自我反思和总结,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学习过程则与之相反。
(2)学习态度的差异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动机、情感、理想、意志等因素。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有的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勤奋和开拓的精神;有的则表现为缺乏兴趣、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懒惰且墨守成规。
(3)学习风格的差异
学习风格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心理要素上的差异。不同的学习风格,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就会有不同表现。
(4)智力或能力的差异
在数学作业中,学生的智力或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识记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表现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教师设计数学作业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作业的梯度和层次,关照信心不足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化及改进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学习中的困境,并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3.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结构
数学能力的结构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数学能力结构是喻平提出的3层结构,依据数学能力各因素的特征,他认为,3层结构分别为:第一类是元认知能力;第二类是在数学认知活动中所共有的能力因素,如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概括能力、数学变换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第三类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完成特定的任务所对应的能力,主要有:数学发现能力、数学解题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