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的教学实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何帮助,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宏观层面上可从诠释学循环的角度进行刻画,微观则可以分成知识、能力、信念三个部分。
其中诠释学循环最初由德国学者杨克(Jahnke)提出,杨克认为,从方法上看,科学史研究与其他历史研究一样,实质是一种诠释工作,而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数学史,他就必须进入数学史的诠释学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数学史,要设想自己生活在另一个时代,走进另一个时代的数学家心灵之中。
图5-4 数学史诠释学循环
如图5-4所示,数学家(M)对所在领域(O)进行诠释,建立数学理论(T),由M、O和T所构成的循环称为初圈。而数学史家(H)对初圈进行诠释,构建诠释的结果——数学史,H、I和初圈形成次圈。
仿此,洪万生提出数学教学的诠释学循环,如图5-5所示,教科书编写者(E)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数学学科知识(S)的诠释,编成教科书(C),E、C和S形成初圈(C1),数学教师(T)设想自己进入教科书编写者的心灵之中,对巧圈进行诠释,确定教学内容知识(I),T、I和C1构成次圈。
图5-5 数学教学诠释学循环
洪万生和苏意雯借助两种诠释学循环,建立数学教师基于HPM的专业发展模型,如图5-6所示,数学教师需要同时走进教科书编写者与数学家的心灵之中,才能较好地实施HPM教学。也就是说,数学教师(T)需要经过C1和C2两个诠释学循环,并在这之间建立联系,来解释教师的专业发展。(www.xing528.com)
图5-6 HPM专业发展模型
微观方面可从知识、信念、能力三方面进行刻画,其中知识可以从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MKT)的角度进行刻画。如图5-7所示,MKT可以分为学科内容知识(SMK)和教学内容知识(PCK),其中SMK包含一般内容知识(CCK)、水平内容知识(HCK)和专门内容知识(SCK),PCK包含内容与学生知识(KCS)、内容与教学知识(KCT)和内容与课程知识(KCC)。一般内容知识,是指除教学外,在其他背景下也使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内容知识,是指教学所特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水平内容知识,是指关于整个数学课程中数学主题之间联系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知识,是指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数学的了解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是指对如何教授的了解和对数学的了解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与课程知识,是指关于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的知识。
图5-7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
信念包括对数学的信念和对数学教学的信念,其中数学信念采用恩尼斯特(Ernsest)对数学信念的分类,数学教学信念采用库什(Kuhs)和鲍尔(Ball)对其的分类。具体如下表5-4所示。
表5-4 数学信念和数学教学信念的分类
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由于本研究不涉及对能力的分析,因此这部分在本书中不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