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笔者尝试改善高中数学成绩的方式

笔者尝试改善高中数学成绩的方式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笔者从解除数学成绩不理想解题思维障碍方面进行了一个尝试。例:设点P与定点(3,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x=12的即离之比是1∶2,求点的轨迹方程。∴椭圆的轨迹方程为:学生3:根据题意可得定点(2,0)是椭圆的焦点,直线x=3是椭圆的一条准线。事实证明,对学生出错的合理运用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是有积极作用的。

笔者尝试改善高中数学成绩的方式

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题时思维障碍,可能由于对数学问题没有整体思路,方法策略不当,知识迁移有误,解题时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等。所以,笔者从解除数学成绩不理想解题思维障碍方面进行了一个尝试。

案例

转化对象:笔者在所带的高二班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了其中三名转化对象,为了方便表述,把这三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定名为学生1、2、3,现将这三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特点介绍如下:

学生1:基础差,接受知识慢。对模式化的解题方法接受好,但缺乏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愿意学习,很刻苦,可惜效果不好,自信心缺乏,有自卑心理。

学生2:高中基础差,人比较聪明,反应很快,学习怕吃苦,没毅力,怕麻烦,解题受阻时往往半途而废。

学生3:数学基础一般,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怕吃苦,比较懒惰,不喜欢深究,遇到问题光想走捷径,学习不扎实。

为了使试题有科学性、有效性,符合学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试题是从学生课本的配套练习中选取的。

例:设点P与定点(3,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x=12的即离之比是1∶2,求点的轨迹方程。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解法有两种:

方法一:

设点P(x,y),由题意得

两边同时平方得:4(x-3)2+4y2=x2-24x+144

化简整理得:

方法二:

由题意得,(3,0)是椭圆的一个焦点,直线是椭圆的一头条准线。

所以:

得:a2=36,b2=27

所以图椭圆的方程为:

为了对数学成绩不理想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培养思维品质。笔者对此题进行了变式训练。

变式题:设定点P到定点(2,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x=3的距离之比为,求点P的轨迹方程。

学生1:设点P的坐标为(x,y),根据题意得:

两边同时平方得:

整理得:

学生2:根据题意可得:定点(2,0)是椭圆的焦点,直线x=3是椭圆的一条准线。

∴椭圆的轨迹方程为:

学生3:根据题意可得定点(2,0)是椭圆的焦点,直线x=3是椭圆的一条准线。

得:a2=6,b2=a2-c2=2.

∴P点的轨迹为:

笔者让三位同学聚在一起,让他们一起看看他们的解法。

笔者问同学3:你觉得这两道题是一个类型吗?你用的方法一样吗?

生3:是的。

师:但是为什么第一题对而第二题却错了呢?

笔者问同学2:你解第一题时用了方法一,为什么第二题换了一种方法?

生2:受到了第一题的方法二的影响,感觉第二种方法似乎更简洁。(www.xing528.com)

笔者问同学1:你想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这道题吗?

生1:正规方法虽然麻烦一点,不容易出错,很保险,再说也没有时间想多种方法。但是看了他们两个的做法,我也觉得有道理。只是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看到他们有点茫然,笔者知道要对他们进行启发,于是笔者提示说:对于第一题的解法一和第二题同学1的解法,你们认为正确吗?

生:正确,这是基本方法。

笔者示意他们说得对,又提示说:对于这两道题,P点的轨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是椭圆。

生1:椭圆的焦点、离心率、准线都不同。

师:还有呢?想想课本上介绍的椭圆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2:它们中心不同。

学生3突然“哦”了一声,笔者感觉他似乎明白了什么,需要给他们时间思考了。几分钟后……

师:问题出现在哪呢?

生3:第一题中,椭圆的中心在原点,所以焦点的横坐标正好是半焦距,但是第二题椭圆的中心不在原点,所以焦点的横坐标不是半焦距。

师:很不错,同学3回答非常正确,而且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锻炼他们的数学学习意志,笔者紧接着问道:在中心不在原点的情况下,焦半径又是哪段距离呢?

生1:焦点到中心的距离。

师:你们试试能不能不用常规方法做第二题。

【设计意图】

在本题中,学生的错误就是把焦点横坐标一贯性地认为是半焦距。这种错误产生有其合理性。首先,因为在教科书中介绍的椭圆都是中心在坐标原点,椭圆方程都是标准方程,对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焦点横坐标的绝对值就是半焦距,中心不在原点的情况没有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所以在判断是椭圆之后就习惯性地认为中心在原点。所以,学生2、学生3的解法是符合他们的认识结构的。其次,“学困生”对知识的认识不深刻,只停留在表层,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按照第一题的固定思维去考虑第二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造成解题失误。再次,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受以往成功经验的影响,不注意题后反思和归纳总结,缺乏自我监控。比如,成绩不理想的学生3,成功解决例题后不分析例题特点,不对解题过程、解题结果和解题方法进行反思。最后,数学成绩不理想的思维比较单一,比如成绩不理想的学生1,探究问题仅从形式或内容上出发,不善于变化,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机械模仿的习惯,一旦出现不同的解法就茫然不知所措。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对他们的转化有了方向:

首先,完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首先给出一种明确的正确解法,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法,发生错误,形成思维冲突,并有意识地适当安排反例,让学生在错误的逆境中前行,通过错误来认识问题实质。最后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对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修复和完善。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多尝试,不要满足用一种方法得到正确答案;善于对例题进行变化,进行变式教学;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通过改变问题的提法,变换条件或结论,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最后,要巧妙地对待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正视学生的错误,让他们感觉到出错是正常的,善于发现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微小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学生只有在出错后才会自我反省,只有产生冲突才能完善思维。

事实证明,对学生出错的合理运用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是有积极作用的。一天以后,学生1和学生2找到了令笔者惊喜的结果。

解:因为不知道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但根据题意,中心在x轴上,所以设椭圆的中心坐标为(x,0),

a2=(3-x)(2-x).

所以,即

解得x=1,即中心坐标为(1,0),所以c=1,a=,b=1.

所以,P点的轨迹为: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给了笔者很大的启迪,比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要善于提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错误解法的合理成分,有针对性地克服学生思维障碍,让学生体验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快乐和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