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少川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虽然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但它实际上是公家藏书。第三个时期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期,从宋朝到清朝末年。这个时期,私人藏书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藏书家人数大增。古代私家藏书的措理之术措理就是管理、保护。藏书章的作用是为了表示对这个图书的所有权,但也可以反映藏书家思想和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重要性

周少川

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成长期,始于春秋末期,到东汉结束。虽然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但它实际上是公家藏书。因为在那时,学术内容尚处于萌芽阶段,都掌控在官府手里,私人是没有能力藏书的,且那时候的制书工艺很复杂,私人没有生产力来制造图书。

到了春秋后期,周王室势微,诸侯纷起,争权夺霸,出现“诸子学说”。孔子这位当时著名的学问家和教育家,要整理六经、教授门生,就需要有一些图书的收藏,所以孔子可以说是我们在文献上能看到的第一个私人藏书家。

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私人藏书的需求,开始出现一些图书的买卖市场,叫作“书肆”。

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从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东汉蔡伦造纸最大的功劳就是把纸做成可以写字的、比较精细的纸张,纸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逐渐普及开来。这促进了图书生产,进而给藏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时期私人藏书的收集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藏书家靠抄书来收集自己的图书。

发展期的私人藏书,藏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古代私家藏书的一些保护手段和方法,包括藏书的意识,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藏书楼、藏书印的出现。到唐朝时,私人藏书更多了,藏书的意识和观念也出现了分化,或开放,或私密,这是两种对立的图书收藏观念。

第三个时期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期,从宋朝清朝末年。这个时期的一大变化是宋朝雕版印刷的普及与发展。以前图书生产是靠手工抄写,生产速度很慢,宋朝雕版印刷兴盛,流通数量大大增加,给私人藏书提供了很多资源。这个时期,私人藏书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藏书家人数大增。

古代私家藏书的措理之术

措理就是管理、保护。古代藏书家,经过长期的藏书实践,积累了很多管理、保护图书的经验和方法。

藏书家的措理之术首先是要收聚图书,也就是怎么去访求这些书。有些书很宝贵,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而是藏书人辛辛苦苦找到之后,才把它收入囊中。收集图书除了要会找,还要会鉴别。古代藏书家特别讲究在收书过程中鉴别图书,现在很普遍的造假现象,古时候也有,特别是伪造古书。到了明清时,这种事情就经常出现了。比如拿新书到炉火上,微微烤一烤,让书页变黄,变得稍微脆一点,显得好像是一部古书;还有一些人拿铁丝烧红了以后在书册上刺好多洞,再把这些洞磨平,看上去好像是虫蛀一样,说这是一部旧书。所以在买书时就需要鉴别。

措理之术第二点,是私藏家怎么保藏图书。

藏书家能够避免的主要是一些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有三大害,分别是火、水、虫,他们在藏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www.xing528.com)

第一个方面是如何防水。清代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记载了防水的四个办法,一是盖高楼,二是远宅居,三是注意排水、排湿,四是经常开窗通风。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防火。史书上记载,汉代藏书家曹曾盖了一个石头屋子叫“石仓藏书”,把书搁到石头屋里;明朝藏书家虞守愚则是在一个湖中央的小岛上盖一个藏书楼;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严格的禁令来控制火灾的危害,这就是明朝宁波天一阁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就是如何防虫蛀,这在历代都有记载,如染纸避蠹,用药物来避蠹或者定期来晒书。

措理之术第三点,是私家藏书要怎么管理。

私家藏书的管理首先是要爱惜图书;其次,藏书还要讲究陈列,要有秩序地陈列;最好再给图书编一个目录,按照目录来排列图书,这样找书就容易了。

藏书的管理还涉及一个究竟是封闭还是流通的问题,有不少藏书家是主张封闭式藏书的,天一阁能够流传四百多年,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采取封闭式藏书,好处是对图书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坏处就是图书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历代都有藏书家力图克服封闭式图书的弊病,提倡图书开放。图书开放,做得最好的是清朝末年藏书家徐树兰,他在绍兴盖了一个藏书楼叫古越藏书楼,这个藏书楼的管理仿照近代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完全开放,它藏书十几万卷,还专门制定了一个古越藏书楼的章程,所以古越藏书楼可以说是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公共图书馆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开放式藏书楼。

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意蕴

我们不仅要研究藏书史,还要研究蕴藏在里面的藏书文化,所谓文化实际上就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些礼仪、习俗和习惯。

第一就是藏书楼和藏书章。古时候藏书比较少,藏书楼就无从谈起,慢慢积攒到一定数量以后,在北齐就出现了藏书楼,到了明清,藏书家数量众多,且藏书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在江南一带就曾经出现书楼林立的壮观场面。关于藏书楼如何选址,结构是什么样,要盖多大的规模,藏书家都有讲究,其中特别带有文化意味的就是藏书楼号的命取。藏书楼的名称能够反映出这个藏书家的藏书志向、兴趣和爱好。有些藏书家称呼他的藏书楼为“尊经阁”或“读书堂”,反映出他爱读书,或崇敬经典这样的志向。有些藏书家给藏书楼起名字则比较喜欢“夸奇斗富”,就是炫耀藏书特别厉害,如有人叫他的藏书楼“万卷堂”,还有“十万卷堂”,甚至有人就叫“五十万卷堂”。还有一些书楼的名字是用来表示他藏书的精良的。如黄丕烈的藏书楼号叫“百宋一廛”,意思是一百部宋版书藏到一个屋子里,实际上他曾经收藏过两百多部宋版书,“百宋一廛”是一个书号。有一个和黄丕烈同时代的藏书家叫吴骞,他的藏书楼号叫“千元十驾”,典故出自荀子《劝学篇》,“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表示一种锲而不舍、赶超的心情

藏书家藏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藏书章。藏书章的作用是为了表示对这个图书的所有权,但也可以反映藏书家思想和文化意蕴。印文的内容分为:以姓名字号来入印,这是最简单的。以印主的故乡、封号来入印。还有一种办法是比较有学术价值的,以鉴赏的标志来入印,如明末清初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他把书鉴定为宋版书以后,会盖上“宋本”二字,元版书他会盖上“元本”二字,这就给后人鉴别版本提供了一种依据。比较多的一种形式是以箴言警句来入印,表达自己的一种志向和爱好。如毛晋有一个印叫“开卷一乐”,表示他读书的心情;清代藏书家席鉴有一个印叫“学然后知不足”;清初学者黄宗羲的印文说“难不忘携,贫不忘买,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此心曲”等。还有的是对子孙后代很严厉的教训,如清代藏书家王昶有一章印,印文说“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箠”,措辞非常严厉。

此外,古代藏书家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一些藏书的习俗,有些我们现在看来很古怪离奇,如绘画、作诗、赛书会,来表达他们爱书惜书的深厚感情。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有两个重要的文化贡献。一是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每一次改朝换代,中央政权的藏书遭到破坏后,都是到民间收集藏书;而且当公家藏书流散四方的时候,民间藏书都是一个巨大的容纳库,把公家藏书收容进来。所以,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此外,宋朝以后,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二是促进了文献整理研究和各门学术。很多学者都是通过藏书来成就学问的,特别是明清以后,在藏书整理的过程中,形成一门特殊学科叫古文献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这些都是私家藏书文化的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