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自主性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广阔的前景,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我们做好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调适,注重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创造分享、享受学习的乐趣。
2.自主学习
著名学者巴里斯与艾里斯认为,自主学习具有7个显著的特征。自主学习者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朝着目标努力;自主学习者给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然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主学习者知道如何使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自如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者可以很好地跟他人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责任感;自主学习者重视意义的建构,喜欢发表见解,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自主学习者根据预定的学习标准和时间,自我管理学习进程、评价学习表现等。这与《常春藤英语》阅读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常春藤英语》选取的语篇类型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有助于学生接触和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把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语篇承载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着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经典篇章如Try Again让学生感同身受、反思自我,培养坚韧的优良品质;TheLittlePostBoy则通过瑞典小男孩如何战胜迷路、雪地寒夜等困难,完成使命的故事,让学生体味语言的精妙、坚毅品质的伟大。科学类的文章如Superstitious?Here's Why!Telltale Trees则将学生带入了大千世界探险遨游。启迪心灵的Success Stems from the Positive Habits和A Full-time School Called Life等文章,契合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传递正能量,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认真研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挖掘主题意义;在语言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意识形成和学习策略运用,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另外,通过学习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观等具有深刻内涵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欣赏语言和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和美感,丰富生活经历,体验不同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实施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情变化,高一阶段的《常春藤英语》阅读基本上遵循如下步骤:
教学实施模型
1.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使用图文形式厘清文章主题关键词、脉络,化繁为简。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记忆、阅读、思维的特点,为文本解读打好基础。
高一学生初接触《常春藤英语》,就需要适应少则500词,多则1800词以上长度的原版文章,阅读挑战很大。教师在学生对思维导图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作用,即化繁为简,清晰呈现文章脉络,服务于个人阅读理解,并将之运用到阅读中。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淹没在单词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长文章后梳理文章脉络,提炼文章思想;更能帮助学生厘清文章重要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阅读的信心。
例如,《常春藤英语》(六级·上)Lesson 3“Marital Arts”是一篇933词的说明文。文章介绍了武术的定义、发展、不同类型及特点。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提炼文章主要脉络,较为清晰地梳理了文章。下图是一位同学自主阅读后绘制的思维导图。
该同学基本厘清了文章脉络,不足是未能把文章说明的层次,即未能把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所属关系很好地体现出来。
2.有效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www.xing528.com)
《常春藤英语》中收集的英语名篇既有广为流传的故事、耳熟能详的名人轶事、不同民族的礼仪传统、令人着迷的科学话题,也有心灵鸡汤、文学经典。根据文章语篇类型,先易后难,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意。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what)、语篇的深层含义、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why),以及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how)。
笔者认为,《常春藤英语》的文本解读要以学情发展为依据,选择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引导作用。
《常春藤英语》(六级·上)Lesson 12“Try Again”就是这样一篇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阅读特点,主题意义引发学生思考的文章。全文695词,通过父亲对儿子坚持不懈的引导和劝诫,帮助儿子培养坚持忍耐、不断尝试的品格。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故事脉络的梳理(How does the story develop?)、对父子性格的分析(What are the personalities of George and his father?)、对文章价值取向的提问(What lesson can we draw from the story?)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中事件发展所带来的人物心理活动变化这一文体特征。
3.依据话题展开讨论,生生、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思想碰撞
新课标提出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6大要素。主题语境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2017届高一学生时代特点更为突出:他们是新科技、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对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的熟练使用,对于新科技和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对于不同学习资源的使用和开放程度,对于冲突观点的深入思考和包容程度,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的学情。
以《常春藤英语》(六级·上)Lesson 12“Try Again”为例,学生对于如何有效克服惰性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些学生提出了:“I can ask parents or teachers to help me(get rid of my laziness).”有的学生则提出了:“Using apps in my smart phone can help me better organize my time and supervise me.”有的学生则提出了:“Getting involved in a study team helps me,since we can encourage each other to finish our work on time.”学生们各出大招,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有效解决惰性的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其开放的思维活动,也为教师打开了思路。生生、师生的思想碰撞,丰富了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4.尝试对比文化,分析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民族、种族、宗教、习俗、建筑风格等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课标》中文化意识一级的要求是:“能够在明确的情境中根据直接提示找出文化信息;有兴趣和意愿了解并比较具有文化多样性的活动和事物;感知中外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中外优秀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感知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能够用所学的英语简单介绍中外文化现象。”
《常春藤英语》中如“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What's in an Indian Name?”等文章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教师也可以设计对比任务,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来体会文化差异或是概括总结优秀文化的共性,如Swiss Watch School讲的就是瑞士钟表匠人的学习成长之路,背后所揭示的是瑞士钟表业的工匠精神。结合学生喜欢的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教师可以设计“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Please list detailed information to support your idea.”“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raftsmanship?”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文化会尊重共同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等。有的学生认为,Craftsmanship needs great patience,which can't be done in a short time.也有的同学表达:“Craftsmanship has one thing in common both in Swiss and in China.It takes not only time,but also perseverance,failure and failure again.After this,you may see the bright side of your job.It is a deep love inside it.”
5.缩写或续写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所读表达所思
阅读是一个非常活跃、复杂的认知过程(郭宝仙、章兼中,2016)。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不断地对输入的文本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内化。本质上,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阅读的关键能力是思维。
缩写或是续写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线索,想象故事发展的情节、发展与结局。这些都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
More Than One Way to the Square是一篇1036词的记叙文,作者通过自己曲折的奋斗经历,品味着年少时父亲教给自己的道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下图是一名学生课后的缩写作品(300词以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