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美国:财富集中、黑人迁徙和妇女崛起

20世纪美国:财富集中、黑人迁徙和妇女崛起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是财富的高度集中,在1900年,美国人口中的2%占据了国民财富的60%。20世纪初,黑人开始出现向北方城市移居的趋向。美国妇女在19世纪上半叶的改革中曾于1848年召开过女权大会,发表了女权宣言,但参与者只限于少数女界精英。20世纪初,美国妇女再次崛起,受教育和就业的妇女激增。

20世纪美国:财富集中、黑人迁徙和妇女崛起

一、“进步时代”的矛盾与改革

进步与贫困

在美国历史上,自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任总统至1917年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时期,被称为“进步时代”。这是美国社会演进中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潮流,旨在整治经济飞速发展后产生的腐败、混乱和贫困。

美国在内战后40年中的经济腾飞使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不足8000万人口的国家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物质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带来的并非只是福音。在社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之后,必然引起财富和权力的重新分配,而分配的结果是日趋增长的贫富悬殊。一方面是财富的高度集中,在1900年,美国人口中的2%占据了国民财富的60%。大公司、大企业、大家族拥有惊人的财富和特权,而且还在迅速兼并。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垄断的趋势,极少数的财团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几乎成为不可能。

另一方面则是贫困的急剧恶化,普通工人的生活改善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中南欧移民大批涌入,人数已近千万。这些移民大多身无分文,只能聚居在入关的大城市中,成为工厂的苦力。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长时间地从事单调机械的体力劳动,很少受到法律的保护,妇女儿童的状况尤为悲惨。他们生活在拥挤肮脏的贫民区内,那里展示的贫穷、愚昧、落后、罪恶成为各大城市中触目惊心的现象,激起了社会进步力量的一致批评和抗议。

进步的有识之士对社会的两极分化深感忧虑。早在1879年,亨利·乔治就在《进步与贫困》一书中提出美国总财富增长后个人贫穷加剧的问题。现在,更多的人以道德的秤杆在重新掂量物质进步的后果。美国人从清教时期开始,就习惯于将贫富和善恶联系起来考虑,认为富裕是上帝对善的赐予,而贫困则是对恶的惩罚。但是关心民众疾苦、具有改革思想的新闻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文学家们,经过实地调查,写出越来越多的感人至深的作品,说明生活在贫民窟中的人们并非由于他们自己的懒惰过错而受穷,他们是社会不公正的牺牲品。在这些暴露性的纪实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有雅各布·里斯的《另一半人怎样生活》(1890)和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1906)。里斯是一个芬兰移民,他作为记者对纽约贫民区进行了详细的采访报道,在书中向美国中产阶级揭示了他们所不熟悉的另一半人的苦难。辛克莱是个小说家,社会党员。他对大名鼎鼎的芝加哥肉类加工厂的屠宰场作了周密调查,揭露其恶劣的卫生条件和劳动条件,引起全国舆论哗然,竟使肉类销售一时减半,从而促成后来肉类检查法的通过。这类揭露黑幕的文字极大地唤醒了普通美国人的良心,改革的呼声从社会各阶层响起,要求政府更多地规范大企业,制定和协调有关法律,惩治腐败,扩大民主,使人民具有更多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权利。

民间改革潮流

解决贫困问题最直接的措施是开办济贫院,或称贫民宿舍,为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提供一个暂时栖息之处。开办济贫院的是一批年轻的志愿者,尤以妇女为主。他们大多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相信社会公正和进步的理想。他们对城市贫困感到忍无可忍,在良心和道义的激励下,自愿献身于消除贫困愚昧的行动。他们向社会呼吁和募捐,以十分有限的资金开办济贫院,使无路可走的人不仅能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能受到一定的教育,为就业作准备。1886年创办的芝加哥赫尔会馆的青年妇女简·亚当斯荣获193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到1900年,济贫院在各城市发展起来,总数已达400个左右。

济贫院同时也起到当地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工作人员积极介入地方政治,为改善贫苦人民的生存环境而努力,诸如设立公共浴室,为儿童修建操场,以及关心道路照明、垃圾处理等公共事务。他们的行动不仅直接帮助了城市贫民,而且加强了全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促使市政改革中有关立法的通过。

社会的分化使弱势集团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使他们认识到联合起来争取公平和公正的必要。无根基的移民往往按原先的国籍和种族聚居,靠团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慢慢学会通过政治行为来达到目的。

黑人也开始组织起来,反对种族压迫。当时绝大部分黑人还仍然留在南方农村,忍受着种族隔离的歧视,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稍有反抗,等待他们的便是私刑。在北方,种族歧视也是一样,黑人是“永远无法同化”的被贩卖入境的移民。20世纪初,黑人开始出现向北方城市移居的趋向。1910年时,纽约等北方大城市的黑人都已接近10万,但基本上只能聚居在黑人区,不可能享有居住自由。1905年杜波依斯等少数黑人知识分子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召开会议,决定发起运动,将黑人团结起来,反对种族歧视,要求平等权利。“尼亚加拉运动”到1909年改组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从此,黑人开始了有组织的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一直延续至今,在黑人民权运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美国妇女在19世纪上半叶的改革中曾于1848年召开过女权大会,发表了女权宣言,但参与者只限于少数女界精英。20世纪初,美国妇女再次崛起,受教育和就业的妇女激增。中产阶级妇女和工厂女工纷纷组织起来,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和主张。她们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上她们集中精力,一个州一个州地争取妇女选举权,到1914年,她们已经在6个州达到目的。经济上,她们力争改善妇女儿童的劳动条件和报酬。在社会上,她们带头提倡禁酒,还主张通过节育来使妇女从沉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这阶段有声有色的妇女运动培养了一代追求平等解放、投身事业和社会的新女性。

市政改革

美国在制定宪法之时还鲜有城市,所以相对联邦和州的立法而言,市镇的立法就比较薄弱,一般从属于州。内战后的40年中,城市人口从600万激增到3000万。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展,产生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新问题,如治安、照明、道路、住宅、学校、医院、消防、供水、卫生等等。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的权力明显扩大了,市政府迫切需要改善和强化管理。

当时,美国城市的权力大多掌握在一些党魁集团手中,这种状况陆续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由于普选权的实现,一些以政治为营生的头头笼络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城市贫民,尤其是新移民,陆续建立起自己的集团政治,这种政治因而也带有相当的阶级性和种族性。集团政治强调效忠于党派和领袖个人,然后以官职和市政建设项目合同作为犒赏,以饱私囊。集团人员确实为穷人、尤其是新移民提供不少实际服务,为他们找住所、找工作等,因而受到移民的支持。但是这种政治的中心是实利,为的是个人和自己集团的私利,少有法律约束,故而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泛滥。改革派称之为“罪恶的机器”。

这类机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纽约的坦曼尼会堂,他们在头头特威德的领导下赢得了纽约市的政权,并且长期有效地控制着。其他重要城市如波士顿,也由爱尔兰移民的后裔所把持。这类会堂从欧洲带来了严密的等级组织,自上而下,层层服从,最下面的喽罗活跃在基层。他们把城市分为许多邻里小区,一小区一小区地加以控制,主要是把城市中的选票和款项牢牢捏在自己集团手中,政府公职成了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一般说来,城市政治集团只关心与他们政治经济利益直接有关的当地事宜,对全国政治考虑甚少,更不关心意识形态问题,这是一批只讲实利和关系的政客。

集团政治的腐败引起了改革派的强烈不满,头头们的贪污大幅度增加了税收,一些行贿的建筑承包商使用劣质建材造成事故,选举中雇人多次投票等舞弊行为层出不穷,凡此种种,使他们渐渐失去人心,也促使改革派下决心采取行动来清除污浊,对城市政治加以彻底改革。

市政改革主要是通过改革选举程序和改变市政结构来达到。改革派在工商界、新闻界和其他中产阶级的支持下,立法取消了“区”的制度,改成在市的范围内进行选举。这样,原先素质较差的“区”代表就很难胜过市里素质更高的代表。市政府内则成立各种委员会,由专家组成,按现代企业的方式来管理。由于城市从属于州,市政改革往往得到在州立法议会中占多数的非城市代表的支持,他们向来对城市抱有反感。改革后的城市政府变得更集中、更精简、高效和廉洁了,同时也削弱了党派色彩,但也更像一个官僚机构,和一般平民、尤其是贫民的距离拉开了。

罗斯福的“公平施政”

1901年,就职才6个月的麦金莱总统遇刺身亡,43岁的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罗斯福出身上层,毕业于哈佛大学,当过警察牛仔,也是战斗英雄,很早就决定从政,在军政部门担任过不少职务,政治经验丰富。1898年罗斯福当选为纽约州长,他立志改革,表现出超越党派的独立性,使州党魁决心通过提名他为副总统候选人来摆脱他。

罗斯福精力过人,是一个能充分运用职权的总统。他的个人魅力和传奇色彩对群众富有感染力。他通过改组联邦机构,任命志同道合的联邦官员和专家顾问,强有力地推进他的改革措施。罗斯福将他的政治思想归纳为“公平施政”,作为1904年的竞选口号。罗斯福并不反对大企业,但他认为为了公共利益,联邦政府有责任对工商业加以管理限制,取消各种不负责任的特权,维护普通个人的权益和机会,让不同阶层的利益都得到公平的对待。罗斯福在实施其政策时,排除两种极端的干扰,既谴责和打击不肯改革的“豪富巨奸”,称之为“狂妄的愚蠢”,也不同意要求取消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他基本上代表了中产阶级的进步势力,对美国正在形成的垄断经济进行改良,以保证社会的安定、繁荣和渐进。

罗斯福任内积极推行的国内政治首先是反托拉斯。从1897—1904年,美国在近80种工业中,一个大企业生产的产品占其总数的一半以上。近300家大企业占有全部私产的40%。罗斯福反对损害公共利益的大企业,反对垄断造成的不公平竞争,他认为关键是政府必须具有控制托拉斯的能力。他一上任就选中了打击目标,于1902年命令司法部长控告以约翰·皮·摩根金融巨头为首的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政府胜诉,公司被解散,罗斯福旗开得胜。此后,政府起诉的公司多达44家,联邦政府终于树立了自己对付托拉斯的权力,并成立了专门的公司管理局。罗斯福赢得了“托拉斯炸弹”的大名。

在解决劳资争端中,罗斯福也表现出同情劳工的新姿态,和克利夫兰总统派军队镇压普尔曼铁路工人罢工截然不同。在1902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中,罗斯福逼迫资方将争端交付总统任命的委员会进行仲裁,和平解决问题,使双方都作出妥协,避免了武装冲突,成为白宫历史上的又一先例,罗斯福被视为劳工之友。

罗斯福另一重要的政绩是保护自然资源,这是他最富远见的作为。罗斯福本人是个鸟类学家,又在牧场上生活过,环保意识强烈。他划出公共领地,发展了一个庞大的国家自然保护区计划,并加强国家控制森林、矿藏、水力等自然资源的权力,设立森林局,建立各州保护自然资源委员会。1908年,罗斯福召开第一次全国保护自然资源代表大会,以后此项便成为例行州长年会的内容。全民生态意识的极大提高有利于更加合理长久地利用资源,不仅保护了人类的生态环境,也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外交上,罗斯福赞成新的“显然天命”,具有强国意识,决意使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曾任海军次长,当总统后热衷于扩军备战,建立强大海军,设立总参谋部,将军队现代化。他自吹的外交原则是“手持大棒轻步走”,在他认为是必要的时候,从来不惜挥动他的大棒,尤其在西半球。1904年,他将排斥欧洲干扰为主的门罗主义进一步发展成由美国来扮演国际警察。他将加勒比海视为美国的内湖,1902年从古巴撤军后继续保持干涉权。1903年又支持巴拿马独立于哥伦比亚,从而控制了巴拿马运河地区。在远东,罗斯福关心的是太平洋的均势,为了让日俄保持均势,维持原状,他不惜牺牲弱国。他一方面承认中国的领土完整,同时又承认日俄在华特权,对朝鲜则完全同意日本占领。1906年,他因为协调日俄战争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从罗斯福到塔夫脱

罗斯福虽然大权独揽,却主张权力有期,两任期满便拒绝接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在他的支持下,威廉·霍·塔夫脱(1857—1930)战胜民主党的布赖恩,于1909年就任总统。

塔夫脱来自俄亥俄州,律师出身,由司法界进入政界,由于任菲律宾民政总督期间政绩卓著而仕途风顺。然而塔夫脱并不十分想当总统,他的司法头脑使他不赞成罗斯福扩大总统权力的做法,他在行动中要小心得多。在4年任内,塔夫脱提出了一倍于罗斯福7年任内所提出的反托拉斯诉讼案,通过了关于国会征收所得税的宪法第十六条修正案和关于普选参议员的第十七条修正案。但是他还是疏远了中西部的进步派,因为他支持有利于制造商的保护主义关税法和所得税法。在外交上,塔夫脱也更倾向于运用法律解决争端。

塔夫脱批准内政部长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公地和水力基址,这事把罗斯福也惹恼了,加上其他一些事,罗斯福将塔夫脱视为东部老卫士派的代表。1910年民主党成为众议院多数党,进一步激化了共和党内的分歧。在1912年大选中,共和党陷于分裂。罗斯福重新出马竞选,纲领更趋激进,提出“新国家主义”,主张加强联邦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和进一步推动直接民主,保守派因此指责罗斯福代表了“社会主义和革命”。由于塔夫脱控制着党的全国委员会,终于赢得提名,罗斯福派当即脱离共和党以表示愤慨。他们另立进步党,重新召开代表大会,提名罗斯福为总统候选人。因为罗斯福自称健壮得像头野鹿,所以进步党也称“野鹿党”。进步党的改革纲领是前所未有的,它提出了全面的社会福利规划,如联邦所得税、妇女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和工人补偿等,还主张扩大直接民主,如总统预选和妇女选举权等。

进步党的仓促上阵造成了竞选中的三足鼎立,大大有利于团结一致的民主党,以“新自由”为竞选纲领的伍德罗·威尔逊当选为总统,民主党还在参、众两院获胜。对塔夫脱来说,倒是终于摆脱了处境尴尬的总统职位。他于1921年实现了自己真正的愿望,被任命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他回忆道:“我不记得我曾经当过总统。”

威尔逊的“新自由”

威尔逊是个政界学者,他的当选说明改革是众望所归。威尔逊出生于弗吉尼亚一个牧师家庭,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02年被选为该校校长,任职期间便以推行教育改革闻名。1910年,威尔逊代表民主党竞选新泽西州州长成功,任职不到两年,就因为政绩显著而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一举击败两个强劲对手,使民主党重新执掌政权。

相对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而言,威尔逊的“新自由”政纲更强调个人和州的权利。威尔逊认为为了限制“大企业”而过分加强政府机构的权力,只能造成“大政府”这另一罪恶。只要有了新的自由,便会有新的竞争机会,所以必须保证自由的经济和自由的政府。威尔逊反对大企业和豪富,主张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欲以进步改良的方式维护一个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从威尔逊上任后到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短短4年中,民主党陆续实现了计划中的进步改革措施。首先是1913年的降低关税,这也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一贯分歧。威尔逊亲自向国会发表演说,推动新关税法——“安德伍德—西蒙斯法”的通过,将税率平均下降15%左右,进口税下降25%—40%。为了弥补财政收入,在宪法第十六条修正案的基础上征收1%的公司税和7%的高收入个人累进所得税,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在所得税问题上第一次确定符合社会公正的累进原则。

其次是同年底通过的联邦储备法,设立由政府任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地区储备银行,由中央控制银行系统,尤其是通货和信贷的权力,以免金融大权集中在私人手中,再度出现190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该法成功地纠正了自杰克逊总统废除第二国家银行后的金融混乱局面和弊病,有效地改善和加强了金融管理。

威尔逊紧接着要求国会立法管理工业,继续打击托拉斯和不公平商业行为,坚强对企业的监督,保护工会和工人。1914年通过的克莱顿法进一步强化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具体列出了不合法的商业行为和兼并方式,包括价格歧视、连锁董事会等。同年,又通过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来强化克莱顿法。在1916年竞选之年,面对重新团结起来的共和党,威尔逊连连出台新一轮的改革举措,成功地使国会通过联邦农场贷款条例和童工法,以及铁路工人8小时工作制的亚当森法,这些法律受到工会和农民组织的支持。至此,威尔逊的“新自由”立法大致达到目的,他本人也重新当选总统。

二、一次大战与大萧条

从中立到参战

1914年夏,危机四伏的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利害与同盟关系迫使各大国采取立场,战事迅速蔓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8月德国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并深入法国北部。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站在德国一边,成为同盟国。英法联合塞尔维亚的盟国俄国进行抵抗,成为协约国。双方沿着穿越比法境内300英里长的壕沟对峙,都企图把对方饿死在壕沟里。

战争的严酷使美国人大为震惊,他们虽然更同情英法,但并不想直接介入战争。威尔逊一直自称奉行道义外交,倡导以谈判解决争端。他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认为美国的主要责任在于完善自己的民主法治,为欧洲提供参照的榜样。尽管威尔逊在干涉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时并未犹豫不决,但对欧洲战火,他试图保持冷静克制,表示愿意从国际法和道义原则出发进行外交调解。他宣布美国保持中立,请求国人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中保持中立。

然而,保持中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及其后裔大多还保持着与原先祖国的关系和感情,其中包括900万德裔和300万具有反英情绪的爱尔兰裔。威尔逊本人则是受英国思想教育长大的,他认为英国是在为全世界而战,他的政府要员也大多在感情上倾向协约国。

更重要的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威尔逊认为,作为中立国,美国应该享有使用海洋的权利,享有与交战国双方进行贸易的权利。但是由于立场的倾斜,美国与英法的贸易额远远超过与德国的,贷款更是如此。这样,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的美国对战争的结局就不可能保持真正中立的态度。为了阻挠美国运往德国的货物,英国采取封锁海面的做法。德国则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潜艇和鱼雷来进行反封锁。于是,美德之间不可避免地一再发生潜艇危机。先是美国乘客在协约国船只受到袭击时遇难,后来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对中立国和对敌国一样,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威尔逊在谈判失败后,只得与德国绝交。3月,德国潜艇击沉三艘美国船只。4月2日,威尔逊要求国会向德宣战。当时俄国已经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威尔逊为清除了支持协约国的一大障碍而高兴,宣称伟大的俄国人民已经摆脱独裁,世界争取自由的力量正在战斗。美国参战是为了结束一切战争,使世界变得更民主。

战时总动员需要时间,威尔逊和罗斯福不同,他始终厌恶扩军备战,甚至反对建立庞大的常备军。民主党在1916年大选时的口号还是“他使我们避免了战争”。参战后,美国实行选征兵役制,征兵面前人人平等,建立了一支300万应征兵和200万支援兵的军队,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1918年5月,德军已逼近巴黎。由于1917年11月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单独与德讲和,退出战争,协约国无力抵御德军的进攻,上百万的美国远征军被派往欧洲作战。在6月至9月的几场大战役中,美英法合力击败了德国。一次大战的残忍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死亡人数高达1000万,而美国的死亡人数不到12万,只有英国的八分之一。但是美国最后参战的意义仍不可低估,它使疲惫的欧洲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同时,美国海军使用驱逐舰为商船护航,保证了军队和战争物资供应线的畅通。战后威尔逊在法国受到热烈而盛大的欢迎,也说明了协约国对美国参战的感激。

参战给美国国内也带来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促进了生产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足马力,生产战争所需物资。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陆续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燃料局、粮食局、铁路局、战时劳工局、就业局等,协调政府、企业、劳工等各方面的关系,提高效率,为战争服务。战争使企业利润上升了三倍,尽管有通货膨胀,工人的实际平均工资还是增加了20%,农民实际收入增加了25%。由于战争开始后欧洲停止移民,加上许多男子应征入伍,劳工的地位有所改善。政府采取避免罢工的原则,保证工人适当的工时和工资。到1918年底,美国工会成员增加了40%。在税收方面,大幅度提高了高收入者的累进所得税,使有能力的人承担更多的战争费用。

在意识形态方面,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控制,设立了美国第一个宣传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号召自愿的新闻检查。处处是效忠美国、实现百分之百美国化的要求。任何悲观反战的不同意见都有可能被视为不爱国甚至叛国,内布拉斯加禁了威尔逊本人的著作《新自由》。反德情绪受到一再煽动,停止了教授德语和演奏德国音乐,波士顿禁了贝多芬的音乐。反间谍法、与敌通商法、惩治破坏活动法和惩治叛乱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和实施基本上剥夺了公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

在如何缔结和约的问题上,英法和后来加入协约国的意大利都主张惩罚德国,索取高额赔款,并重新划定疆域。他们彼此签订秘密协议,准备分享战果。

威尔逊主张公正和平。他于1918年1月提出“14点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秘密外交,以公开方式缔结公开的和平条约;保证公海上的航行自由;平等贸易;裁减军备;各国殖民地的协调和殖民地人民的权益;欧洲的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波兰等。最后一点建议是,根据专门公约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各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只要德国接受这些原则,建立民主政府,它就可以重新成为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德国在求和时接受了这一方案,德皇退位,成立了共和国,并且将德军全部撤回到莱茵河以内。

但是,“14点方案”只是威尔逊单方面的意见,其他协约国并不赞成。威尔逊亲自率领美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会上英法意坚持各自的领土要求,并要德国承担战争的全部责任和损失。在连续几个月紧张的讨价还价之后,终于在凡尔赛签订和约,战胜国基本上满足了各自的领土要求,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波兰独立,并建立莱茵河缓冲区。德国交出一切殖民地,实行非军事化,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约也包括了建立国际联盟的条款,同意以一种新秩序来结束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促进合作,和平解决纠纷。

威尔逊对国际联盟寄予很大希望,视之为全球的道义联合及日后世界和平的保障,他没有料到来自国会的强大阻力。在1918年的选举中,共和党控制了国会的两院。两党中都有持孤立主义反对国联的强硬派,但为数并不多,大部分议员只要对协议稍加修改便可接受。但是出于党派考虑以及对威尔逊本人的不满,以洛奇为首的共和党多数派坚持必须附加强硬的保留条件才能接受,理由主要是防止国联对美国主权的干涉。

威尔逊对此感到愤怒,他毫不妥协,坚持必须以原样通过。为了唤起民众的支持,他于1919年9月开始在全国作巡回演说。他行程8000英里,作了37次演说,但三周后即中风躺倒,一病不起。在11月举行的参议院投票中,修正过的和未修正过的和约议案均遭否决。在许多民间组织的要求下,也为了满足英法的愿望,参议院于1920年3月又对修正案进行最后表决,威尔逊仍然指示民主党议员反对对议案作任何修正,结果和约以7票之差未能达到通过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数,双方的不妥协派联手完成了对国联的拒绝。这对提出此方案的威尔逊是个沉重的打击,对他所代表的美国是个莫大的讽刺,对国联和国际和平也不能不说是个损失。威尔逊将1920年的总统选举视为对国联的全民表决,结果是令他悲伤的。当选的共和党总统沃伦·甘·哈定(1865—1923)拒绝参加国联,单独与德国签约讲和。

战后赤色恐惧

战争接近尾声时,美国已经开始从进步时代倒退。从1918年到1920年,美国掀起了赤色恐惧的浪潮。苏维埃政权的创立与巩固,第三国际在东欧一带的发展,加上战后罢工的重新开始,美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使美国产生极大的恐惧,并且把国内的任何恐怖危险活动都与共产主义挂起钩来,其实,倾向于共产主义的美国人主要是知识分子,从来也不到总人口的1%。威尔逊的司法部长帕尔默在赤色恐惧上大做文章,弄得处处草木皆兵,甚至在和平时期也不能批评政府。联邦调查局也在此时成立,被煽动的民众甚至支持政府进行搜捕和政治迫害。在帕尔默的命令下,从1919年底开始,几百名侨民被驱逐到苏联,6000人以赤色分子嫌疑被捕,其中最为轰动的是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以杀人罪被捕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萨柯和凡泽蒂。他们的审讯延续了6年,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进步人士多方营救亦未见效,两人终于在1927年被处死,成为美国人权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战争所煽起的爱国热情很快发展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从对德裔美国人的不信任发展到了对移民的普遍不信任,对自己种族的认同被认为是美国性不够的表现。原先的美国性指各民族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混合而成的一种崭新的民族性,现在则强调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主的白人新教文化。赤色恐惧带动了一场新的排外高潮,美国以前的排外大多在归化成公民的条件上刁难,现在随着战后移民潮的重新来临,美国在入境上就开始把关。1921年2月,国会中主张限制移民的力量已具有三分之二的多数,足够推翻威尔逊的否决,通过了种族歧视的移民配给法,旨在排斥他们认为不适合进入美国的不可同化的次等民族,即亚洲人和中南欧人。该法首先规定了每年移民的总数,减至相当于战前的五分之二。其次规定各民族的份额,分别为该民族1910年在美国人数的3%。1924年的移民法又进一步将参照系数提前到1890年,也就是大批东南欧移民到来之前。这一歧视性的法律直到1965年才告结束。

战后,美国政府迅速撤销了各种控制经济的战时机构,放手让私人企业去进行转轨。过渡时期经济很容易失去平衡,结果是生产过剩,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增多,大批复员军人找不到工作。战时劳资间的休战也已结束,罢工浪潮再起,1919年成为罢工的高潮年,参加人数超过400万。但是政府现在开始支持资方,并且根据反工会的禁令,使用军队来阻止工人纠察队,罢工的成功率很低。1919年9月,波士顿警察罢工,导致三天社会秩序混乱,当时马萨诸塞州州长加尔文·柯立芝(1872—1933)动用民兵来恢复秩序,他的话成了一时名言:“任何人不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罢工反对公共安全。”罢工被视为不是赤色也是粉色,是非美行为。在全国一片反工会情绪的影响下,1920年以后工会人数直线下降,到20年代末,工人的组织程度还不如1914年,工会在战争年间争取到的权利大多丧失殆尽。

与整个社会从进步时代的倒退相一致,美国的种族矛盾也再度激化。1900年时美国十分之九的黑人在南方,战时由于缺乏劳力,以福特汽车公司为首的一些企业大张旗鼓地到南方招收黑人工人。战后种族主义者扬言赤色分子要煽动黑人暴动,掀起了新的种族迫害。1915年三K党在佐治亚州东山再起,10年后党徒发展到500万,以反对黑人、亚洲人、犹太人和天主教徒为己任,采用包括私刑在内的一切恐怖手段来恫吓他们的种族敌人以及白人同情者。他们无法无天,气焰嚣张,逐渐使一般美国人感到难以忍受。等到他们高层内部的腐败暴露后,新三K党的气数才算到头。

从1918年以后,老卫士掌权的共和党已经在美国政坛占了上风。民主党内部则意见分歧,进步与保守势力、西部和南部农村里的新教徒与东部城市中的天主教徒,各种派系实难调和。在1920年的大选中,共和党的哈定获胜。哈定是来自俄亥俄州的一匹黑马,他并不擅长于政治思想,但他能迎合选民对通货膨胀和工潮等的不满厌倦心理,许诺让国家“恢复正常”。由他开始,美国持续了长达12年的共和党执政,期间经济上自由放任,保护大企业,政府减少干预,恢复高额关税,降低最高个人所得税;外交上则倾向孤立主义。

哈定才智平平,虽然他任命了能干的国务卿查尔斯·休斯和商业部长赫伯特·胡佛(1874—1964),但也重用了不少惟利是图的亲友,结果内阁连出丑闻,几个部长都因贪污受贿进了大狱。哈定为此心力交瘁,一任未满便于1923年8月猝死于心脏病。哈定任内的重要政绩是1921年在华盛顿签订的五强海军条约,它是国际上第一次签订的裁军条约,规定了各强国海军主力舰的比例,多少缓和了太平洋的紧张局势。随后的九强合同则表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

汽车与爵士乐的时代

对共和党来说,幸运的是接替哈定的副总统柯立芝具有无可挑剔的正直名声。他及时处理了哈定任命的腐败官员,使白宫恢复了名誉,也使自己成为美国价值的代表者。柯立芝出生于新英格兰的佛蒙特,从小接受的清教伦理使贫富和善恶在他的思想中连在了一起。他的名言是“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虽然身为政府首脑,他却讨厌扩大政府权力,认为强化政府的监督必然会削弱人民的自由。他相信美国当时已经有了足够的改革立法,到了应该停止的时候了。在1924年的大选中,民主党中对改革失望的一派组成了新的进步党,推举罗伯特·拉福莱特为总统候选人。民主党的再次分裂使柯立芝轻而易举地重新当选,进一步推行他的保守主义政策,限制政府权限,反对援助农民,放任私有企业。保守的企业是共和党政府的支柱,保守的最高法院又为它的政策提供宪法依据。

在美国历史上,20年代被称为金色的20年代,经济上除了战后短暂的不景气,一直处于繁荣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最初30年中提高了三倍,人均产值翻了一番。制造业中最惊人的是汽车工业,自从亨利·福特于1900年开动第一辆汽车后,到20年代汽车基本在美国普及。这主要应归功于福特的企业管理革命,将泰勒的合理化生产原理运用于实践之中。1913年,福特率先采用流水线操作,工人站在传送带旁,按照精确计算过的每道工序的时间进行安装。如此,一辆车的全部安装时间竟然缩短了90%。工人的劳动强度当然是明显增加了,但他们的工资也同样明显地增加了,达到每天5美元,一倍于当时工人的平均工资。同时,产量大幅度提高,车价大幅度下降,10年中价格降了一半。一个普通工人的年工资可以买3—4辆福特的T型小车,美国三分之二的家庭有了汽车。

汽车工业的发展对美国经济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从经济上说,它带动了钢铁、石油、橡胶、玻璃等其他产业,为美国四分之一的工人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工作。如果加上街道、公路、快餐店等配套服务,那影响就更广泛了。汽车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居住点从城市向郊外扩散,缩小了城乡区别。盛极一时的铁路慢慢衰落了,整个社会向汽车文化发展。

20年代是美国生活普遍提高的年代,除了汽车以外,电话、收音机、电冰箱、缝纫机、吸尘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迅速普及。从1929年开始,美国实行每周5天,每天9小时工作制,劳动人民的生活从一味工作逐渐转向注意消费享受。这是歌舞升平的年代,战争的残酷、理想的幻灭、生产的发展、收入的提高、闲暇的增多,都促使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社会上蔓延。人们取乐的方式很多——开车兜风、看电影、爵士乐,当然还有酒,尽管这是一个禁酒的时代。

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禁酒运动,从杰克逊时代就已经开始,内战前部分州实行了禁酒。进步时代又出现了强劲的禁酒呼声,但意见难以一致,支持和反对的理由也各不相同。相对而言,农村比城市积极,妇女比男人坚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比移民热情,中西部、西部和南部比东部强烈。争执多时的矛盾也许由于战争时期粮食需求增加而得以解决,1919年禁酒作为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由宪法规定禁酒这样的事,大概也只有美国尝试过,但还是失败了。禁酒的结果并不像某些人预料的那样,会使人们变得道德起来。相反,酒未禁,倒引起了私酒的泛滥,全国到处是私酒贩子和卖私酒的地方,法律受到人们公然的漠视而丧失尊严。同时,制造和贩卖私酒给黑社会提供了可乘之机,倒使他们财势两旺,乃至出现警匪一家的腐败。1933年,美国人终于对此获得共识,国会通过了第二十一条修正案,取消第十八条修正案。

电影在20年代迅速成为美国的大众消遣方式,一半以上人口平均每周看一次电影。洛杉矶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终年拍摄电影,建起了影城好莱坞,从此好莱坞成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爵士乐源自黑人音乐,它与传统的西方白人音乐截然不同,它那强烈的节奏感和情绪化的即兴演奏被视为一种音乐上的叛逆。

具有叛逆精神的还有许多美国妇女,战争期间总是会使大批妇女走出家门,到社会上工作,这为妇女的解放创造了条件。作为对妇女在战时贡献的承认,国会于1920年通过了第十九条修正案,妇女终于拥有了争取多年的选举权。战后生活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使美国妇女在各方面都远较战前开放,她们受教育多了,独立性强了,裙子短了,社会活动忙了,新的女性出现了。

在文化方面,美国在战后也出现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和作家。在舍·安德森和格·斯泰因的影响下,以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为首的“迷惘一代”文学家创作出了美国战后最好的文学。评论家门肯、埃·威尔逊等则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当时自满自足的时代精神,反对随波逐流,形成了一股反叛的潮流。

“大萧条”

柯立芝宣布不再参加1928年总统竞选后,共和党一致推举胡佛为总统候选人。胡佛生于艾奥瓦州,在斯坦福大学读的地质学,后来成为地矿专家。他很早便展露了自己的管理才能,一次大战时由于出色完成救援比利时和法国的工作而名扬全国,20年代一直在共和党政府中任商业部长。由于经济的持续繁荣,胡佛作为执政党的候选人成功地战胜了民主党对手艾·史密斯。胡佛深信美国的繁荣根基扎实,他的名言是:“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穷。”但这句话很快便成了人们对他的嘲讽。

整个20年代,美国的经济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人们在一味的乐观自信中忽视了经济发展已经留下的隐患。尽管建筑行业在1927年就开始不景气,但没有引起美国人足够的警惕,更无人将它视为工业衰退的征兆。1929年春,股市还在大幅度上扬,比1928年初涨了200点。9、10月间股市虽出现摇摆,但股民们并未意识到灾难即将来临。终于到了10月24日这个令人难忘的“黑色星期四”,股市暴跌,惶恐的股民争相抛出1300万股,一天损失3亿美元。仅仅几天后的29日,又来了一次更大的崩溃,一天损失高达14亿。此后的股市下跌可谓势如破竹,已经毫无挽回的余地。从“黑色星期四”到1932年7月,工业股票的平均指数从452点降到了58点。

股市大崩溃引发了“大萧条”,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一次经济危机,历时最长,打击最严重。从1929年到1932年,工业生产水平下降一半以上,失业人数从400万上升到1200万,全国国民收入从810亿降到490亿,劳工平均工资下降40%,农场主的收入也减少了一半以上。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在银行存款没有国家保护的情况下,每家银行的倒闭都意味着存户一生的积蓄付之东流。多少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存款,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农场。美国到处可见无家可归者留宿街头,人们排长队提款,排长队找工作,排长队领取一份勉强充饥的救济食品。许多人凑合着住在破汽车里,住在空的下水道管子里,也有的住在包装箱搭成的掩体中,这些地方被讥讽地称为“胡佛寓所”。得天独厚的美国人从来没有如此规模地堕入贫穷的深渊,从来没有如此丧失过自信和自尊。年复一年,经济毫无起色,人们对复苏濒于绝望。

股市大崩溃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大规模狂热而不顾后果的股票投机。由于20年代股票的不断升值,许多美国人将炒股视为迅速致富的捷径,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资金炒股,还通过经纪人借贷炒股。不仅私人炒股,企业也贷款炒股。如此买空卖空,只要股票一旦停止增值,马上会引起亏空的连锁反应,股市的崩溃其实只是迟早的事。然而,股市的失控并不一定引起经济大萧条,对美国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国家来说,持续的大萧条必然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美国20年代的经济发展是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的,尤其是大量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家电的生产,这有赖于大众的消费市场,大众的购买力。共和党执政10年,一直实行倾向企业的高关税低税收,政府最小限度地干预私人企业。资本主义到了垄断的阶段,政府的经济政策却从进步时代退回到自由放任,其结果必然是使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美国5%的人口占有了全国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极少数人的消费到底有限,而大众购买力的提高却越来越抵不上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积压滞销势必使利润下降,无利可图便影响投资,于是社会上的资金就不是去投资而是去投机。投资的下降当然直接影响生产,又随之减少就业,降低工资,大众的收入减少又进一步影响消费,形成恶性循环,难以突破。从1929年到1932年,利润从84亿降到了34亿,新的投资从100亿降到10亿,人们对投资完全丧失信心。

胡佛政府在股市崩溃时丝毫没有预见到这场灾难的深远。他一面不断呼吁人们镇静,扬言危机只是暂时和表面的,经济是“建立在健全和繁荣基础上的”,日后更是将萧条的产生归罪于国外因素。同时,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劝告企业界继续投资,尽量不要解雇工人,不要降低工资。但由于他从根本上不承认政府干涉企业的权利,所以只能劝告而无强制约束,个别听从劝告的企业很快发现独自坚持下去是完全不可能的。胡佛也发起了一些公共建设项目,规模虽比以往大得多,但要复兴当时的经济还远远不够。他后来成立了复兴金融公司,让联邦贷款给一些银行和企业,但仍然于事无补。

胡佛的经济观点直接影响了他的决策。他接受当时流行的观念,相信平衡预算,不敢赤字开支,不敢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除非那些能自己生利还本的项目。他又害怕政府权力的扩大,虽然他在1930年10月任命了一个紧急就业委员会,但仍始终坚持救济失业是地方政府和私人慈善事业的事,拒绝联邦政府采取统一的失业补助措施。但是如此广泛的失业已经不是地方和私人所能帮助的了,人民彼此之间也难有互助的能力。1932年春,约两万退伍军人及家属到达华盛顿,要求通过立即发放退伍补偿的法令。胡佛使用军队驱散了这个值得同情的群体中约两千名坚持不走的人,还造成伤亡,引起国民普遍反感。

30年代初的这场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是全球性的,欧美之间相互影响。战后美国的贷款使德国有能力向英法进行战争赔偿,而英法又用这笔钱来向美国归还战债。经济的大衰退使各方都丧失了贷款和还债的能力,情况日趋严重。然而当时各国缺乏同舟共济的精神,都从一己之利出发来制定政策,采取货币贬值、保护性关税、设置国际贸易壁垒等,对缓解危机只能起到相反作用。1930年7月,欧美不得已达成紧急暂停偿付协定。到1932年,英法终于同意削减德国赔款,但美国还是不同意削减战债,只是同意延期支付。此时,法西斯极右势力已经逐渐在德意日占了上风。1931年日本陆军掌权,立即发动侵华战争,完全违反了1922年的华盛顿九国公约。中国向国联求助,但所有国家都表现软弱,美国也一样,采取不承认态度,停留于口头警告。1933年,希特勒的纳粹党统治了德国,全世界处于危难的边缘。

罗斯福的“新政”

1932年大选时,胡佛已经是全国最遭恨的人,他的名字成了悲惨绝望的同义词,共和党自然也名誉扫地。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非农业工人处于失业状态,急需变化。民主党推举的候选人、纽约州长富兰克林·德·罗斯福(1882—1945)把握了美国人的迫切愿望,许诺马上行动与变革。他的当选表明了美国人民决心抛弃共和党,等待着民主党可能带来的变革。

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的名门望族,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他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远亲,夫人埃利诺是这位前总统的亲侄女。罗斯福参加民主党,支持威尔逊,曾任海军次长。1920年他被推举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支持加入国联。1921年罗斯福不幸患脊髓灰质炎,尽管他坚毅地积极进行恢复锻炼,下肢却始终未能痊愈。但他还是有足够的勇气,坐着轮椅重新返回政界,1928年后担任纽约州长,任职期间继续推行进步主义的政策。大萧条开始后,罗斯福敢于动用州政府的资源救济贫苦失业者,深得民心,与胡佛领导下的联邦政府那种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照。

罗斯福精力充沛,对人民热情洋溢,平易近人,富于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同时,他精明强干,勇于试验,能充分运用手中的总统大权。他在身边网罗了一批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他的内阁成员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观点,这使他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建议来进行比较,但他独自掌握决断权。

罗斯福在就职典礼上就给人民带来了朝气,他在就职演说中说,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指责企业界的不负责任,强调关注处于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民。他要求赋予他只有战时才有的广泛的总统权力,以便对付大萧条的紧急情况。他允诺行动——立即行动,改变私人控制国家经济生活的状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规划和干预。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就是解决银行危机,在恐慌心理驱使下,人们急于提取现款。许多银行招架不住挤兑风潮,纷纷破产倒闭。罗斯福果断地宣布全国银行休假,然后再逐一进行核实,有能力者方能重新开业。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在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证券法、废止金本位法、啤酒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为了保证这些法律的具体执行,国会设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机构,主要有联邦紧急救济管理局、农业调整管理局、全国复兴总署、公共工程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等。

所有这些新政措施都是为了达到救济、复兴和改革的目的。在救济方面,政府通过直接发放救济、低息贷款、以工代赈等方式帮助失业者和贫穷无靠者。为了复苏经济,政府拨款几十个亿,扩大兴建公共工程,既改善了国内建设,又提供了就业,购买力亦随之提高,起到刺激生产的作用。在农业上,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使农场主减少耕地,减少生产,甚至不惜毁掉已经耕作的棉花,杀掉600万头小猪,迫使农产品价格回升。1935年又设立重新安置委员会,后改为农场保险管理局。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一倍。在工业上,政府和企业共同制定规划,全国复兴总署提出“一揽子规约”,让企业遵守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凡遵守者,给予蓝鹰徽,受到顾客的青睐。政府还鼓励工会与雇主谈判解决争端。

新政收效显著,到1935年,工业总产值比1933年增长200亿美元,就业工人增加400万,虽然还有900万失业者,但全国已经大致恢复了信心。1935年罗斯福又推出一连串的法律,以弥补先前法律的不足,加强新政的力度。重要的有保障失业者和老人福利的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提高富人税率并堵塞富人纳税漏洞的分级累进税收法、还有支持工人组织工会的瓦格纳劳工关系法,从此工会人数直线上升,1941年时会员达870万。同时,工会也改变了过去劳联那种单一的行业工会的组织形式,由约翰·刘易斯领导,在1936年成立了产业工人联合会,以产业为单位,并吸收被劳联排除在外的非熟练工和女工,大大增强了工会的战斗力。1937年美国钢铁公司工人发明静坐罢工,连续6周的罢工迫使公司让步。以后陆续的胜利使劳方在劳资冲突中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资方不再享有单方面作决定的特权。1938年还通过了有关工资和工时的公共劳动标准法。

罗斯福常召开记者招待会,通过媒介宣传他的政策。他还利用收音机的普及,经常性地向听众发表著名的“炉边谈话”。他沉着亲切的声音传到每个普通家庭,仿佛在和他们谈家常,将国家的情况及时通报给人民。罗斯福需要50个秘书回答他收到的大量人民来信,与他的前任相比,更多的人能与他直接通电话,罗斯福和人民保持的各种接触使他的新政获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1936年,罗斯福以绝对的压倒优势连选连任,只有缅因和佛蒙特两个州没有选他。

1937年后,美国经济又出现短期的衰退,罗斯福政府试验赤字预算,扩大公共开支,收到了较快的效果,虽然经济从未完全恢复,但193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937年。

新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必然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也违背了一些人的传统观念。许多企业家的经济利益受到侵犯,他们对经济决策的垄断权被打破。也有人担心罗斯福在搞独裁,政府过多地干涉私人经济,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体制。由于保守派占多数的最高法院几次三番宣布新政法律违宪,罗斯福于1937年提出为每位年过七十的法官加派一名法官,以达到改造最高法院的目的。他此举的迂回做法引起不少人的怀疑,幸好最高法院后来自己改变了态度,认可了政府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干预权,免去了一场政治斗争。但是到1938年,国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保守趋向,民主党中的保守派和共和党联盟反对新政,而境况改善了的民众也不再感到那么迫切的改革需要了。1939年,新政可以说已经基本停止,经济虽未完全复苏,但它的目的也已大致达到。至于美国最终摆脱大萧条,那是1939年战备开始后国防开支大幅度增加的功劳。

新政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以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造。罗斯福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和总统职位的权力,他的中间偏左的政治改变了原先美国政坛上的联盟,城市和黑人从支持共和党转到了支持民主党,工会成了新政和民主党的坚定盟友。在经济上,美国结束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阶段,规定了公平竞争的规则,确认了政府管理工农业的权力,联邦预算和公共开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上的弱势集团地位提高了,工人通过工会、黑人通过许多新政法律的平等对待都成为新政的得益者。罗斯福任命了好几个黑人担任重要公职,还任命了美国第一位女部长——劳工部长弗朗西丝·珀金斯。热衷于社会活动、同情劳工的罗斯福夫人更是奔走于全国,树立了第一夫人的新形象,赢得国内外的普遍尊敬。社会保险法、联邦存款保险以及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规定等都使美国向福利国家的方向起步。新政的实现表明美国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出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同时保持社会民主和个人自由。

三、二次大战至冷战

从孤立到介入

孤立主义在美国一向颇有市场,大萧条使国民的关注集中在国内经济,对外更趋保守。一次大战后的三届共和党政府都倾向孤立,愿意与欧洲贸易但不介入其事务,甚至对拉美国家也从老罗斯福的干预转为睦邻。

1928年,柯立芝政府的国务卿凯洛格和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推出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宣布战争为非法,其后共有62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凯洛格虽然因此荣获192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公约带给普通美国人的却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面对欧洲法西斯的发展,美国人尽管忧虑,但犹如隔岸观火,并不足以打消他们的厌战情绪。当他们反思一次大战时,发现美国的参战毫无必要。1934—1936年,参议院的奈伊委员会就军火工业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银行家和军火商们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才将美国拖入战争。威尔逊知情不报,也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如此,美国人更认为和平与保持中立是一致的,绝不想再次冒战争的危险。

有组织的孤立主义运动决心防止美国再度陷入欧洲战事。1935年国会否决了罗斯福提出的关于美国加入国际法庭的建议。从此连续三年通过中立法,禁止销售武器和贷款给任何交战国,禁止美国人乘坐交战国船只,美国商船也不准进入战区。他们自以为记取了历史的教训,这样做就可以把美国和欧洲分开,然而他们这种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做法只能使侵略者有恃无恐。

从20年代起,罗斯福就反对孤立主义的潮流。但作为总统,他的外交政策受制于孤立主义的国会。罗斯福对希特勒一贯反感,早就看透这个独裁者只能意味着战争威胁。1933年纳粹德国退出国联,进军莱茵河区,显然不再受任何条约协议的约束。为了平衡局势,美国和苏联正式建交。1935年10月,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此后事态急速发展,法西斯统治下的德意日组成轴心国,在东西方同时挑起战争,妄图用武力征服世界。1936年夏,西班牙内战爆发,以法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下,推翻了民主政府。1937年夏,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华北,并迅速占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著名的隔离演说,声称世界上10%的人口正在威胁90%人口的和平、自由与安全,对侵略者实行隔离是必要的。但是美国的反战情绪仍然十分强烈,甚至对欧洲难民也无动于衷。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随即又向捷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不敢接受希特勒的挑战,以为牺牲小国便可遏制他的侵略野心。在9月召开的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同意德国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区,写下了西方民主国家和英国首相张伯伦本人历史上耻辱的一页。然而,言而无信的希特勒是不会受任何条约的限制的。1939年3月,德军入侵捷克。在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后,德国于9月1日进攻波兰。作为波兰的盟国,英法对德宣战,二次大战正式开始。

罗斯福虽然表示要继续努力使美国保持中立,但他明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国会孤立派的反对,他小心翼翼地避开矛盾,在法律的范围内逐步作出有利于制止法西斯的决定。1938年初,罗斯福要求增加国防经费,扩建现役军队,通过了美国和平时期的第一个征兵法。1939年底,中立法修正案在国会通过,将强制性武器禁运法改为以现购自运方式进行武器交易,即购买者支付现金并且自行负责将货物运走。这样就为英法从美国获得军用物资开了绿灯,因为英国仍然控制着海上通道。罗斯福公开表示要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1940年4月,德军进攻丹麦和挪威,英法措手无策,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温斯顿·丘吉尔上任。从5月10日开始,德军以闪电战迅速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300万法军防守的马其诺防线形同虚设,6月22日,法国投降,35万英国远征军侥幸撤回英国。罗斯福立即要求追加十多亿军费,年产军用飞机5万架。这时,他已和丘吉尔建立了密切的私人联系,随时准备援助孤军奋战的英国。由于他当时正在进行第三次总统竞选,必须避免非中立行动,所以很难有大作为。当德国空军轰炸英国后,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50艘驱逐舰转让给英国。年底,英国再度告急,已无能力现购自运。罗斯福告诉美国公众,邻居家失火需要水龙,我们应该借给他而不是卖给他,美国应该给予英国“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这时,更多的美国人已经认清了希特勒的真面目,国会很快通过租借法案,取代原有的现购自运,授权总统可以向他认为对美国防务意义重大的国家以出售出租等方式提供军事物资,武器禁运的法律障碍终于得到克服。1941年5月,罗斯福宣布全国处于无限期的紧急状态。秋天,美德开始海上冲突。

但是英国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是物资的匮乏,由它来单独对付暴虐的希特勒法西斯看来是不可能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受了罗斯福所说的“抱最好的希望,作最坏的准备”。正在这时,希特勒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也许是他对英国的屈服失去信心,1941年6月,希特勒调军东向,大举进攻苏联。英法决定和苏联一起共同反对希特勒。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声明两国反对侵略、反对领土扩张,支持民族自决等原则。

最终迫使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立场的是日本。1941年夏,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南部。作为惩罚,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和废铁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财产。12月7日,正当美日双方还在继续谈判时,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军事基地,短短两小时内,美国损失惨重,太平洋舰队几近毁灭,飞机被炸近200架,人员死亡约2500名。罗斯福称之为奇耻大辱,全国群情激昂。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意向美国宣战,美国全面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的胜利

美国参战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组织兵源和将经济转入战时。罗斯福于12月12日签署新的《选征兵役法》,规定所有18—64岁男子必须登记,20—44岁男子均将应征入伍。战争时期,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600万。

为了保证飞机武器的生产能够满足这次全球性的战争,美国成立了战时生产委员会,负责协调工业的转轨。1942年,军工生产在全国经济中的比例由15%迅速增至33%。战时粮食管理局、战时人力委员会、科学研究和研制局、物价管理局、战时劳工管理委员会、经济稳定局等机构相继成立,负责各自的工作,并相互协作,使全国适应战时状态。在需求的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力突飞猛进,到停战时,国民生产总值从战前的997亿增加到2119亿,稳居世界第一。

随着生产的开足马力,失业等问题一扫而空。劳力的缺乏使就业冲破了许多原先的障碍,大批妇女和黑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地位有明显提高,为战后的民权发展奠定了基础。4年战争中,工人的工资上升了40%多,各阶层收入的分配也较以前公平,两极分化的现象有所缓和。虽然战时实行必要的物价冻结和短缺生活物资的配给制,人民生活水平还是大大提高,二战使美国最终彻底摆脱了大萧条的窘迫和沮丧。美国在战争中所耗经费超过3200亿,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征税,尤其是大幅度地提高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二是发行战时公债。

在整个战争期间,英美苏三个盟国开始是双边会晤,到1943年底在德黑兰举行了第一次三国首脑会议。会议讨论了战后世界布局,发表了《德黑兰宣言》,英美承诺6个月内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2月胜利在望时,三巨头又在雅尔塔会晤,对德国和东欧的前途问题作了决定,美国在会上要求苏联明确承诺参加远东战争。会议还决定在4月于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

美英苏三国都赞同“欧洲第一”的策略,打败希特勒始终是美国的第一关注。美国希望直接从法国进攻德国,但英国宁可避其锋芒,在外围进行蚕食。妥协的结果,英美于1942年11月进攻北非,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和德怀特·戴·艾森豪威尔(1890—1969)率领的美军东西夹击,打败了隆美尔指挥的轴心国军队。第二年5月,敌人投降,盟军控制了地中海通道。

1943年春,苏军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开始从防御转为反攻,陆续将德军赶出苏联,德军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夹攻。同年9月,盟军攻入意大利,墨索里尼垮台,但驻意德军顽抗,盟军伤亡惨重,直到1944年中才攻下罗马。6月6日,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8月25日,巴黎解放。1945年4月,希特勒自杀。5月苏军攻克柏林。5月7日,德国向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投降。然而罗斯福却没有能活着看到这一天,4月12日他因脑溢血在第四次总统任期开始后不久逝世,接替他的是副总统哈里·杜鲁门(1884—1972)。

欧战结束后,日军在远东继续负隅顽抗,拒不接受波茨坦公告。为了避免估计中的大量人员伤亡,尽早结束战争,美国决定动用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1945年8月,杜鲁门命令向日本先后扔下两颗原子弹,将广岛和长崎夷为平地。9月2日,日本投降,二次大战正式结束。在这场人类空前的大浩劫中,美国参战人数为1600万,占全国人口10%,伤亡100万以上,其中死者约30万。

1945年4月,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通过联合国宪章。这个新的国际组织以调解国际纠纷、维护和平为宗旨,必要时使用集体武装制止侵略行为。联合国设置各种机构,其中联合国大会为立法机构,安理会为执行机构。安理会成员由美、英、苏、法、中5个常任理事国和6个由选举产生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如果说国联是一次大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次失败的尝试,联合国面对二次大战的惨痛教训,决心成为一个更起作用的国际组织,重建国际新秩序,并提供一个交流和谈判的场合,使人类更有理性地解决争端,共同进步。这次,美国国会吸取当初拒绝国联的教训,在杜鲁门宪章上签字后很快予以通过,并在纽约为联合国提供场地。

从1945年11月开始,在美国倡议下设立的国际军事法庭分别在纽伦堡和东京对纳粹和日本战犯进行了为期约一年的审判,这些对人类犯下滔天大罪的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冷战的开始

二次大战刚结束,几乎随即便开始了东西方的冷战。战争耗尽了各国国力,欧洲普遍衰落,只剩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潮涌,这些国家独立后又往往在美苏间作出抉择,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两个阵营间逐渐发展成全面对抗的冷战状态,这其中不是没有误解,但显然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根本分歧。

由于俄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三次遭受到来自西欧的进攻,二次大战又伤亡惨重,斯大林对东欧国家的前途一直表示深切关注。战后东欧各国纷纷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西方不由得感到紧张。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公开宣称将埋葬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英美将两大营垒的对抗视为自由与奴役的较量。双方的冷战意识都已形成,昔日反法西斯的盟友成了冷战的对手。

美国为自己在二战中的表现感到自豪,对自己的实力感到满意,举国上下充满自信。他们认为自己不仅有责任,而且有能力充当“自由世界”的卫士。在他们看来,苏联共产主义正在全世界扩张,美国必须吸取慕尼黑绥靖政策的教训,针锋相对,决不让步。美国的外交一反传统的孤立主义,两党一致主张扮演国际宪兵的角色,对共产主义实行坚决的遏制政策。

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密苏里州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紧接着,杜鲁门就希腊局势提出“杜鲁门主义”,扬言美国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反抗企图征服他们的武装少数派和外界压力,因为“极权主义制度”瓦解国际和平,因此也危害美国的安全。以此为根据,美国国会决定拨款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维持各自的政权。

同年6月,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后来以马歇尔计划著称的援助欧洲复兴计划,他表示这一政策并不针对任何国家或主义,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国会积极支持,欧洲国家也很快作出反应,共有16个欧洲国家通过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共同制订经济计划,美国在4年中向他们提供了120亿美元的援助,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1957年,他们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使美国对西欧的稳定及其对抗苏联东欧的能力感到放心。

战后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国分管,1948年春,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苏联切断西柏林与西方的水陆交通,美国采取空运向西柏林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将近一年,直到苏联解除封锁。1949年,西德和东德分别成为独立的国家。

杜鲁门在1949年的就职演说中又提出“第四点计划”,将美援扩大到西欧盟国以外的拉美、中东、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以对抗苏联势力可能的扩张。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0月,中国革命成功,美国自称“丢”了中国。同年苏联原子弹试验成功。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东西方虎视眈眈,美苏加紧核武器竞赛。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被纳入冷战的轨迹之中。

在战后日本,占领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番民主改革,同时压抑其军事潜力。1947年后,随着冷战的进展,美国开始同意日本发展生产,并于1951年签订对日和约,结束占领状态,承认日本为一个主权国家,以双边协定的方式使美军继续留驻日本,从而使日本在冷战中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朝鲜半岛,美苏军队在战后以三八线为界分别进入南北朝鲜,但双方未能就朝鲜的统一达成一致。1948年,美国首先承认南边的大韩民国,苏联遂承认北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派驻日的麦克阿瑟前往指挥美军。由于苏联的缺席,美国得以使联合国通过谴责北朝鲜入侵南朝鲜的决定,并组成一支联合国军,其中除美国军队外,还有15个其他国家的少量军队。联合国军于10月7日进入北方。他们不顾中国的警告,几乎控制了北朝鲜全境。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进朝鲜,一举击退美军。麦克阿瑟把责任推给华盛顿,他不仅想乘机解决掉北朝鲜,甚至不惜将战火延伸到中国境内。然而,杜鲁门无意刺激中国和苏联,只想为有限目的打一场有限战争,他要将战争严格限制在朝鲜,维持三八线,不允许进攻中国,麦克阿瑟却认为这一限制有碍于他的军事行动。1951年夏,战线重新移到三八线附近,政府想谈判,麦克阿瑟却擅自发表声明要求敌人投降。杜鲁门作为总司令,终于以不服从为由,将麦克阿瑟解职。麦克阿瑟回国后被视为白宫的牺牲品,受到狂热欢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对他被撤职一事进行了专门调查,最后证明杜鲁门的决定是正确的。

1951年,板门店谈判开始,但是直到1953年才达成停战协议。战争结束后,美韩缔结共同防御条约。

朝鲜战争使冷战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从欧洲扩大到全球,在国务卿杜勒斯的倡导下,美国在世界各地组织集体安全防御体系。在整个冷战时代,美国在近30个国家的4000多个基地保持着约100万的军队。在法国退出越南后,美国逐渐在那里取而代之。1954年,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同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美国承担军事保卫台湾的责任。1955年,美国支持英国搞了个巴格达条约。1957年,“艾森豪威尔主义”出台,美国插手中东。1958年,古巴革命成功后,美国加紧推行美洲国家间的军事合作。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冷战曾一度出现缓和的兆头,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55年7月在日内瓦,苏联和西方首脑在战后首次接触,人们称之为“日内瓦精神”。1956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和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会谈,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之说。正当最高级会谈将于1960年5月16日在巴黎召开前几天,一架美国U—2型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首脑会议随即取消。

对美国来说,冷战不仅意味着扩大国防开支两倍,增兵200万,而且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反共的歇斯底里。

麦卡锡主义

冷战的气氛使美国人怀疑国际共产主义渗透的无孔不入,这种怀疑的目光从国际事务转向国内,对共产党间谍的恐惧一步步达到了神经质的程度。1948年,有人向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揭发前国务院官员阿尔杰·希斯为共产党间谍。希斯是新政成员,曾在雅尔塔会议中任罗斯福的顾问,1950年以伪证罪被判刑5年。在希斯案中,理查德·米·尼克松(1913—1999)作为委员会成员得以闻名全国,很快进入参议院。希斯判刑后才一个月,罗森堡夫妇被指控为苏联盗窃原子秘密,他们于1953年以战时间谍罪被处决。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忠诚信任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早在希斯事件之前,在右翼的攻击下,杜鲁门已于1947年制定了一个联邦政府忠诚甄别计划,审查了全部250万联邦政府雇员,结果是两千人被迫辞职,两百人被解雇,尽管并未发现任何间谍阴谋。美国共产党自然是被怀疑和迫害的重点对象,但此风一刮,举国上下噤若寒蝉,惟恐受到牵连。这次赤色恐惧最终由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展到疯狂的顶点,并从此以“麦卡锡主义”的名字载入史册。

1950年2月,麦卡锡在一次演说中煞有介事地宣称他手里握有一份205人的国务院中共党分子名单,他还暗示政府领导对此并非无知。参议院立即组成以泰丁斯为首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经过几周的听证会后,小组宣布麦卡锡的指控纯属骗局。但是麦卡锡凭着他那翻云覆雨的能耐和厚颜无耻的煽动,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倒打一耙,把泰丁斯说成亲共分子,泰丁斯因此在参议员竞选中落选,他自己倒在参议院站稳脚跟,呼风唤雨起来。

1950年9月,国会推翻杜鲁门的否决,通过麦卡伦国内安全法,成立颠覆活动控制委员会,对共产党在美国的活动严加追查,对移民也加强政治审查。杜鲁门不赞成如此草木皆兵,但也无法控制麦卡锡所代表的这一反共歇斯底里。1951年,麦卡锡甚至攻击马歇尔不忠诚,叛国20年,为敌人效劳。艾森豪威尔绝对讨厌这个人,但是在1952年的竞选中也不敢得罪他。1953年,麦卡锡利用普遍的宁右勿左的恐惧心理,达到了他的鼎盛期,当上了参议院政府工作委员会主席,在政府各部门追查共党分子和同情者,攻击国务院和驻欧情报机关,甚至开始焚烧所谓“禁书”,其中包括托马斯·潘恩的著作,连喜欢无为而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也不得不出面干预。

麦卡锡主义绝非孤立的现象,支持麦卡锡的组织遍布全国,他们为他喝彩,称赞他让美国警惕共产党颠覆的危险。联邦调查局也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迫害异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成了迫害的对象。忠诚宣誓、开黑名单、告密、株连,种种手段都是美国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剥夺了公民权利和自由,引起美国正直之士的强烈反感。

麦卡锡垮台的日子终于到了。1954年,他把矛头指向了陆军,指责陆军纵容共产党,陆军开始反击。从4月到6月的几十天中,陆军和麦卡锡之间在一系列电视听证会上辩论。麦卡锡以自己的丑恶表演击败了他自己。12月,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不光彩行为”的决议。

麦卡锡主义完全是冷战开始后美国又一次赤色恐惧心理的产物,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国人的心理逐渐恢复正常,麦卡锡主义也寿终正寝,给英语增添了一个捕风捉影、随意指控、非法迫害的代名词,也留下了美国战后历史上值得思考的一段。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下,有多少人受到迫害,多少人被吓得远离公共生活,躲进个人的小天地。幸运的是,麦卡锡毕竟不能无限期地存在下去,即使在麦卡锡参议员甚嚣尘上的日子里,还是有许多美国人勇敢地顶住了他所代表的这股邪风。

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

杜鲁门出生于密苏里州农村,长期从事农业,一次大战时在驻法美军中服役。1935年后任参议员,支持罗斯福新政,在担任国务院研究国防计划特别委员会主席时因揭发军工界的浪费而闻名全国。杜鲁门上任后表示继续维护和推进新政,提出“公正施政”的纲领,旨在扩大社会保障,提高普通公民的就业和福利,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促进社会公正。

二次大战后美国经济由战时恢复到平时的过渡比较平稳,失业问题和通货膨胀得到较快的控制,保持了经济的繁荣。1944年的“美国士兵权利法案”为退伍军人提供免费教育,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了退伍军人回归社会的问题。在1946年的国会选举中,共和党自1928年以来首次在两院占优势,保守主义在美国重新回潮。国会几次三番推翻杜鲁门的总统否决,通过了修正瓦格纳法的塔夫脱—哈特利法,减税法和关于禁止总统连任三届的第二十二条宪法修正案。

杜鲁门提出一系列自由主义的改革纲领向保守的国会挑战。作为1948年大选的竞选纲领,他继承并发展了罗斯福的新政,在种族平等方面采取了符合战后新形势的更积极的措施,允诺不分种族肤色,一切美国人生而平等的权利。杜鲁门的进步立场使他失去了部分南方民主党的选票,但他仍获得了民主党的提名。与他竞选总统的还有共和党的托马斯·杜威、进步党的亨利·华莱士和州权民主党的斯特罗姆·瑟蒙德。精力充沛的杜鲁门发动竞选攻势,行程3万多英里,在35天内演说356次。当《芝加哥论坛报》根据民意测验刊出杜威当选的号外时,选举结果表明杜鲁门才是胜者,杜鲁门举着这份号外的照片成了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一个喜剧性的场面。杜鲁门的当选说明美国人民继续支持新政削弱少数人经济特权的民主进程。在第二任期内,杜鲁门主要处理国际事务。

在1952年的大选中,杜鲁门退出竞选,支持伊利诺伊州州长艾德莱·史蒂文森。共和党则请出深受民众爱戴的前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虽然副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因竞选经费曾一度遇到些麻烦,但这位反共斗士凭着出色的口才挽救了自己。艾森豪威尔的当选结束了民主党执政20年的历史。

艾森豪威尔生于得克萨斯州,毕业于西点军校。二次大战中声名显赫,担任过北非盟军司令,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被授予五星上将军衔,战后当过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作为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罗斯福和杜鲁门过分扩大了总统行政部门的职权。他要使三权分立的状况更符合他理解的宪法的规定。他提出“现代共和主义”的主张,主张对钱采取保守主义,对人采取自由主义,要在接受新政形成的社会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压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功能。在他任期内美国发生几次经济衰退时,他都未采取有力干预措施,而是由地方和私人去发挥作用。艾森豪威尔的内阁号称“卡迪拉克内阁”(豪华汽车牌名),企业家占了多数,是“八个百万富翁加一个管子工”。

在艾森豪威尔执政两届的50年代,美国经历了几件重要的大事。一是人口的猛增,战后美国出现生育高峰,加上250万移民,共增加人口2800万。二是1956年制定的州际公路法,由联邦政府承担90%的费用,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私人小汽车成了美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随之而起的是一种独特的汽车文化。城市向郊区散开,郊区人口和城市人口相等。此外,民权运动的兴起是又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5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艾森豪威尔假寐期”,社会上弥漫着战后求安逸的平庸风气。当时最有生机和进展的可以说是黑人民权运动。希特勒使种族优越论一败涂地,罗斯福于1941年成立了一个公平就业委员会,杜鲁门又进一步唤醒了种族平等的意识。参加过战争的黑人对平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懂得如何去争取平等。1954年5月,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一案中,以厄尔·沃伦为首的最高法院否定了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然而平等”的说法,这对种族隔离严重的南方无疑是一大震动。最高法院要求一年后各地取消种族隔离政策,南方企图负隅顽抗。

随着时代的进步,种族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一连串的事件把黑人民权运动推向高潮。1955年,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一位黑人妇女拒绝将座位让给白人,引发了一场延续一年之久的黑人罢乘运动,抗议公共交通中的种族隔离。青年牧师马丁·路德·金以非暴力抵抗为原则和策略,明智地领导了这场运动,博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他本人也成为全美最有名的黑人领袖。

1957年,阿肯色州长调动国民警卫队去阻止小石城几名黑人小学生到中心小学入学,艾森豪威尔说服州长撤了军队。但是当黑人儿童入学时,仍受到白人的围攻,艾森豪威尔动用政府军队才把这批小学生送进学校。

与此同时,国会于1957年和1960年通过了重建时期以来最新的两个民权法,保证黑人选举权的实行。最高法院继续确认隔离即不平等的原则,并将其推广到其他公共场所。在平稳的表象下,深刻的变化正在美国社会中悄然发生。

四、面对当代挑战

肯尼迪的“新边疆”精神

1960年的总统选举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大选,候选人首次进行电视辩论。约翰·菲·肯尼迪(1917—1963)和尼克松前后4次同时登台,各自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当了8年副总统的尼克松代表着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延续,肯尼迪则提出挑战,提倡变化。他主张加强总统的权力和作用,政府应更多地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他还批评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把古巴输给了共产主义,并使苏联在军事上有超前之势。肯尼迪以朝气蓬勃的姿态和理想主义的口号战胜了拘谨的反共斗士尼克松。

肯尼迪时年43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第一个天主教背景的总统。肯尼迪曾祖为爱尔兰移民,父亲约瑟夫支持新政,曾任罗斯福政府的驻英大使。肯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政治系,二战时在海军服务立功。1946年成为众议员,1952年成为参议员。肯尼迪将改革更新的活力带进白宫,一扫50年代的沉闷,开创了60年代新的社会风气。

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宣称火炬已经传给了出生于本世纪的新一代美国人,号召大家作出牺牲去捍卫自由,去战胜暴政、贫穷、疾病、战争等人类共同的敌人。他提出“新边疆”的口号,这个边疆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指开拓科技和社会的新机会。肯尼迪的智囊人物大多是学者和知识分子,被称为“出类拔萃之辈”。在肯尼迪执政的千日内,国内政策主要是振兴经济,发展高科技和提高社会福利。肯尼迪采取凯恩斯经济理论来解决经济问题,在经济萧条时他建议减税而不减政府开支。他的扩军备战和太空计划也收到了刺激经济的效果。

在肯尼迪必须与之打交道的国会中,占上风的仍是1938年形成的共和党和南方民主党同盟,肯尼迪不善于和他们周旋,故而他的政策常在国会受挫,通过的仅有社会保险法和最低工资法。肯尼迪表示关注贫困问题,要对城市贫民区进行清理,建立低收入住房制度,力图解决贫困之源。在他任内,南方民权运动已经形成声势,肯尼迪表示支持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并将新的民权法案提交国会。1963年春,马丁·路德·金领导了有20万黑人和白人参加的进军华盛顿大游行,目标是争取就业和自由。在华盛顿纪念碑前,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号召不同种族的美国人相互融合,和平共处。游行热烈而有序,极富感召力,成为60年代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的一大高潮和里程碑。

肯尼迪的主要精力一直放在外交事务上,他深受冷战思维的支配,认为世界面临着自由与奴役的选择和决战。他建议以明智的态度来谈判解决核武库问题,但必须从实力地位出发,一再表示决不以自己的虚弱诱使别国轻举妄动。1961年4月,他刚上任不久,便公然违反国际法,支持流亡在美的一千多名受过中央情报局训练的古巴人在猪湾登陆,向古巴政府发动进攻。此举仅三天便以失败告终,使肯尼迪备感沮丧和耻辱,但也增强了他在外交上摆脱军界,独立作主的决心。

1962年10月,美国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布置导弹发射场,肯尼迪认为这又是一次对美国意志和决心的考验。他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限时撤出导弹,同时部署海上拦截。此后两周内,世界处于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赫鲁晓夫在关键时刻命令撤除导弹,条件是美国保证尊重古巴的独立。导弹危机使美苏双方进一步认识到核武器的恐怖,认识到相互猜忌和军备竞赛的可怕,白宫和克里姆林宫建立了热线,以促进互通信息。1963年7月,英美苏三国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地下核试验除外),向控制核武器迈出了象征性的一步。

肯尼迪也同时在试探缓和的可能性。他和杜勒斯的思维不同,比较面对现实,不认为美国有能力来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难题,准备接受一个多元化的世界。1961年6月,他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时,表示希望摆脱军备竞赛,东西方进行对话。当时东柏林以每月3万人的速度迁往西柏林,赫鲁晓夫提出由东德接管西柏林的可能,肯尼迪一口拒绝,于是8月13日那天,东德于一夜间筑起了柏林墙。

肯尼迪是第一个对空间探索投入热情的美国总统,其中不乏冷战因素。1961年4月,苏联载人宇宙飞船进入空间轨道。一个月内,肯尼迪宣布美国要在10年内登月。此诺言于1969年7月20日实现,阿波罗11号将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

在维护美国作为自由世界领袖地位时,肯尼迪也看到了单纯显示武力的局限性,他希望在军备竞赛的同时进行建设性的和平竞赛,使别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他在拉美搞争取进步同盟,与邻邦修好。他最具独创的举动是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和平队,由美国志愿青年为当地提供各种技术教育等和平性服务,帮助第三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他看来,这是与共产主义阵营争夺中间地带的最佳途径。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得州达拉斯竞选。正当他在敞篷车中接受选民欢迎时,突遭枪杀,当场身亡。肯尼迪的遇刺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震惊,国内一片悲悼。凶手虽被捕,却在移交过程中又被击毙。国会任命最高法官沃伦为首组成专门调查组,他们动用了500人,历时10个月,得出的结论是暗杀纯系个人行为。但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美国历史又留下了一个肯尼迪遇刺之谜。

约翰逊的“伟大社会”

肯尼迪遇刺后两小时,副总统林登·贝·约翰逊(1908—1973)便宣誓就任总统。约翰逊来自得克萨斯州,是个农民的儿子。他于1933年便当选为众议员,后来是二战中第一个参军的国会议员。1948年他当选为参议员,1953年成为参议院中多数派的民主党领袖。约翰逊虽无肯尼迪的领袖魅力,却具有在国会23年的立法经验,善于在议员中游说周旋。

约翰逊也主张强有力的总统权力,以此来推动他赞成的种族平等和社会福利。1964年,他以历史上最多的普选票当选总统,当时两院中的民主党均占三分之二多数,十分有利于他政策的推进。同年5月,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的政纲,认为人类已经有能力消灭战争、贫困、无知、不公正,来享受自由繁荣。当时全国正处于因肯尼迪遇刺而激起的道义愤慨中,再加上约翰逊和各种人打交道搞妥协的本事,在他任内通过了所有最主要的民权法和宪法修正案,使民权运动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中包括减税法、1964年民权法、1965年选举权法、经济机会法、放宽移民法等,并设立了经济机会局、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等相应机构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在改革南方种族关系上其意义无异于第二次重建。伟大社会的受惠者还不仅是黑人,关于老年人医疗、青年人教育、改善城市居住条件等措施对当时三千万左右的美国穷人都应该说是福音。1965年9月,约翰逊还以行政命令,出台了有利于少数弱势集团的“赞助性反歧视法”(或称“肯定性行动”),规定凡受联邦政府经济资助的企业学校,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和妇女。此举虽实施至今,但始终存在相当的争议,引起某些白人反对“反向歧视”的呼声,致使民主党在中途国会选举中失去一些席位。

在国内政策上采取进步立场的约翰逊在外交上却连连陷入困境。1965年多米尼加内战时,约翰逊派军队前去支持他认为是代表民主的一方,结果大大疏远了拉美国家,破坏了他们对美国刚在恢复的信任。最糟糕的当然还是越战,在约翰逊任内,美国派往越南的军队不断增加,越战逐渐美国化,国内分歧达到了南北战争后的顶点。战争的庞大消耗又影响了他的“伟大社会”的实现,民众已被激起的高希望和高期待受挫,暴力骚乱此起彼伏。当约翰逊在1969年下任时,他已经成为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了。

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

5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主要在南方进行,目标是打破种族隔离。斗争的性质是法律和政治的,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的。马丁·路德·金是这一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和受尊敬的领袖,他要求的是种族的平等和融合。

60年代民权运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阵地由南向北,主战场移到北方。与南方乡村城镇的黑人相比,北方的黑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长期居住在种族聚居的贫困区。他们很少有和白人相处的经验,也更不愿忍耐,他们的愤怒爆发起来更为强烈。其次是,北方的黑人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具有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他们要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国会于1957年和1960年分别通过了两个民权法,主要是保证黑人的选举权。同时,民众自发的运动也在日趋发展。1961年北方的黑人和白人针对州际旅行中的种族隔离,联合发起了自由乘客运动。1962年,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因一名黑人学生入学问题发生武装冲突,肯尼迪派了几百名联邦执法人员前往护送。1963年发生在伯明翰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对民权运动的镇压可以说直接导致了1964年民权法的通过。

1963年震惊世界的进军华盛顿是非暴力民权运动的顶点,但从那以后,运动开始转向暴力。黑人民权运动中有一部分变得越来越激进,主张以暴抗暴的新一代黑人领袖开始登台,他们把马丁·路德·金称为与白人妥协的汤姆叔叔。黑人穆斯林组织公开宣扬黑人种族主义,提出种族隔离的目标,要将黑白两族永远分离,建立独立的黑人政府。马尔科姆·艾克斯曾经是他们的发言人,但正当他的观点有所修正,认为黑白应该共处时,他于1965年2月被暗杀。1965年8月,洛杉矶的瓦兹黑人区发生骚乱,到处是抢劫和焚烧,暴力过后,留下34具尸体。1966年夏,大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NCC)领袖斯托克利·卡迈克尔提出“黑人权力”的口号,要摧毁西方文明的一切。同年,黑豹党成立,提倡种族隔离主义,要对白人实行报复和消灭,并引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语录,号召黑人武装起来。该年芝加哥发生种族骚乱,第二年种族骚乱席卷北方各城市黑人区。1968年4月,主张非暴力的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演讲时遭暗杀后,又激起新一轮的骚乱。种族骚乱虽然是针对白人的,但由于发作地区通常在黑人区,所以受害者往往是黑人自己。这些自发的骚乱和新提出的种族理论未必有直接的联系,但引起了普遍的反感和恐惧。1968年以后,前后连续4年之久的种族骚乱终于慢慢平息。1968年,自由住房法通过,大城市中事实上的种族隔离逐渐被打破,约翰逊还任命了马歇尔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联邦最高法院的黑人法官。

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来势汹涌,空前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国社会及其观念。尽管其中有曲折有反复,黑人的状况仍然有待改善,但风暴过后,黑人的权利毕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公开的种族歧视言行在美国受到谴责。同时,黑白两个种族也明白了和平共处的必要。

青年反主流文化

二战后生育高峰(1946—1954)出生的一代到60年代已长大成人,引起青年人口的爆炸。60年代末,美国大学中的青年人数是农民的三倍,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人口的一半。在美国历史上,这个年龄段的人还从未占有如此高的比例。

50年代末,美国西海岸的青年就开始对沉闷拘谨的现实表示不满,最有代表性的是“垮掉派”。这些年轻人留长发、吸大麻、讲粗话,反对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拒绝被纳入正统社会。但是“垮掉派”并不关心政治,只想逃避现代文明,以一种颓废的标新立异的方式来显示反叛。到60年代,这股反主流文化的风气逐渐形成气候,首先在大学校园中爆发出来。

1962年,争取民主社会大学生协会发表休伦港宣言,批判中央集权和精英统治,向现存秩序挑战,要求分享民主。他们还明确表示反对越战。1964年,学生动乱从加州开始,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言论自由运动,所谓“自由之夏”,扬言打倒一切传统权威,反对一切束缚压抑,似乎马上要跨入伊甸园之门。年轻人以各种方式聚会,拒绝相信30岁以上的人,处处逆常规而行,以示区别于成年人的主流文化。

越战升级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将战争视为不义。由于征兵法的修改使大学生的缓役受到限制,许多人为逃避兵役而躲到加拿大,有的甚至公开焚烧征兵证以示抗议。他们和现存体制的矛盾日趋激烈,整个越战期间,大学闹事不断,学生占据校园,和当局派来的警察武斗,约有4000学生被捕,其中以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学那次最为严重,死了4个学生。

青年中政治上的激进分子形成了新左派,到70年代,12%的学生自认是新左派,成员主要是白人中产阶级子女。他们之所以称为新左派是为了有别于30年代的老左派,他们将赫伯特·马尔库塞奉为主要的精神领袖,相信资本主义的变革已经把绝大部分美国工人纳入现存体制,无产阶级丧失了领导能力,必须由青年知识分子来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反抗后工业社会的压迫和压抑,拒绝服从任何权威。在1967—1968年间,新左派中的极端分子“气象员派”公开诉诸武力,制造了不少爆炸恐怖事件,激起了民众反感,也触犯了刑法,为社会所不容。尼克松上台后,对校园动乱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态度,至70年代初,新左派便基本消失了。

另一批对政治不大热衷的青年变成了嬉皮士,也称“花之子”,因为他们把鲜花插在军人的枪口,以此反对战争。嬉皮士也大多为中产阶级子女,他们的反抗更注重性和道德层面,表现为为所欲为的生活方式,诸如群居、吸毒、摇滚乐。当时全美约有4万嬉皮士,生活在两百多个群居村里。从积极的方面说,嬉皮士提倡泛爱主义,鼓吹用爱而不是用战争来解决人类的问题,表现出一种天真幼稚的良好愿望,所以他们常常容易成为牺牲品。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思想和理性,也容易盲从盲信,沦为邪恶的工具。1969年8月,发生在一个好莱坞女演员家中的恶性凶杀案里,4个凶手中有3个是女嬉皮士,使嬉皮士名声扫地。

青年反主流文化虽然一时影响颇大,也留下了一些长久的痕迹,例如社会加强了对青少年的重视,但青年毕竟是一个变化成长的时期,随着他们的成年,越战的结束,以及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能不纳入正统,进入谋职谋生的人生道路,美国历史上最强劲的一次青年造反运动也就销声匿迹了。

女权运动

动荡的六七十年代的最后一个高潮是女权运动。美国的女权运动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产生了女权宣言。一次大战前后,妇女又共同奋斗,争取到了选举权。当时女性的优秀代表是罗斯福夫人、珀金斯部长这样关心公共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二次大战时,大批妇女参加社会工作,填补劳动力的空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战争服务。但战争一结束,妇女纷纷返回家庭,做起贤妻良母,事业型的新女性似乎过时了。

1963年出版的贝蒂·弗里丹的《女性奥秘》一书分析并否定了社会强加于女性的这一形象,促使妇女反省,争取平等平权。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时成了势不可当的潮流,妇女们以“觉醒”小组的形式组织起来,相互交流思想和人生体验,发表文章,创办刊物,集会游行,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反对男性中心的社会对女性各方面的歧视,不再做依附于丈夫和孩子的“第二性”。1966年6月,以弗里丹为首的妇女领袖创建了“全美妇女组织”(NOW)。(www.xing528.com)

与美国以往妇女运动不同的是,这次女权运动涉及的不仅仅是少数精英,而是一场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虽然最早发轫的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郊区中产阶级妇女,但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响应,包括大量黑人劳动妇女。由于妇女的集体努力,美国妇女在就业平等、教育平等、同工同酬、生育自由、幼托便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了。“肯定性行动”的对象也把妇女包括在内,对妇女的就业就学加以鼓励。随着妇女运动的深入,诉诸法律的性别歧视、性骚扰之类案件也大有增加的趋势。堕胎问题更是引起了全国性的分歧,一方主张妇女有权对自己的身体作出决定,自称选择自由派。另一方以谋杀为由坚决反对,自称维护生命派。双方的斗争有时达到白热化程度,甚至动用武力。堕胎成了美国一个激烈的政治问题,逼着每个政治人物表态。

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美国妇女的就业率超过一半,虽然与男子相比仍然处于职业和工资的较底层,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高层次的职位,进入领导和决策层次。70年代末,各州议会中的妇女占了十分之一。1984年,民主党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副总统候选人。

妇女走上社会,自然会引起家庭的变化。美国家庭的趋向一是家庭规模缩小,晚婚少育,每个家庭的平均子女数不到两个。二是家庭形式多样化,现在单亲家庭约占三分之一,重新组合的混合型家庭数量增多。离婚率虽然高,再婚率也很高,大部分美国人还是表示愿意两人共度人生。同居也被承认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三是双职工家庭很普遍,男子在家务和培育子女上分担更多的责任。尽管90年代出现妇女返归家庭的回潮,但再一次完全退回到以前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妇女们感到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她们懂得这价值是不能轻易放弃的。

越战泥潭

在冷战的对峙中,美国在二战后支持法国维持其在越南的利益,虽不直接介入军事行动,但支付80%的战争经费。1954年5月,法国在奠边府惨败,从此撤出越南。日内瓦停战协议中商定,南北越南以北纬17度为军事分界,将于1956年7月举行大选后实行和平统一。

1955年,得到美国欣赏的吴庭艳废黜了法国扶植的傀儡国王保大,在南越自立为越南共和国总统,大量美援运向越南支持吴庭艳政权。早在1961年初,戴高乐就告诫过肯尼迪要吸取法国的教训,不要介入越南。但是肯尼迪不敢步杜鲁门“丢掉”中国的后尘再“丢掉”越南,同时他也高估了美国的力量,低估了越南人民的民族情绪和战斗决心。是年春,约翰逊作为副总统访问了越南,高度评价了吴庭艳。这时,越共已经开始发展壮大,而西贡政府却独裁腐败,越来越不得人心,颇有每况愈下之危,连佛教徒都不堪忍受,公开自焚抗议。肯尼迪派去了一支小型特种部队,向西贡军队传授反游击战策略,但是他拒绝派遣军队直接介入。1962年7月,肯尼迪指示五角大楼作好在1965年撤军的计划。1963年9月,肯尼迪宣称越南战争是越南人自己的战争,美国不可能去取代。10月间,他已撤出第一批军队,并决心在第二年大选后全部撤出。截至1963年底,美国在越南的军事顾问人数为1.6万多,历年来阵亡总数为73人。

1963年11月,南越军方在美国的默认下发动政变,杀死吴庭艳兄弟,美国对他们建立的政府寄予厚望。美国认为,尽管越南对美国极少直接利害关系,但是西贡政府的垮台将意味着自由世界在东南亚的垮台。约翰逊执政后,在军方的要求下,他不断增派去越南的美军。由于只有国会才有权宣战,所以约翰逊的派兵都对公众保密。直到1964年8月,约翰逊以“北部湾事件”为借口,迫使国会通过“北部湾决议”,授权总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击退对美国军队的武装进攻和制止进一步的侵略”。此后越战沿着美国化的方向不断升级,美方一步步陷入泥潭,难以自拔。1965年是越战大升级的一年。美国由于在丛林中难以发挥军事优势,便借重空中力量,实行大规模轰炸。杀戮的场面和伤亡的统计天天由电视屏幕从越南传回,激起一片反战呼声,美国舆论自内战后还从未如此对立,国家几乎为之分裂。到1968年大选时,反战派早已占上风,而且普遍认为这是一场赢不了的战争,约翰逊不得不放弃竞选连任。

尼克松上台后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体面地从越南撤军。首先,他要使战争越南化,于是提出亚洲人自己治理亚洲的“尼克松主义”。从1969年到1972年,在越美军人数从54万降到6万,但是他又怕美国在越南公开认输会鼓励他的对手。1969年初,他派B—52轰炸机轰炸柬埔寨,理由是越共利用柬埔寨作为攻击南越的基地和供应线。1970年3月,朗诺发动政变,赶走了中立的西哈努克亲王。1971年4月,美军进入柬埔寨。

轰炸柬埔寨激起了美国国内又一轮反战浪潮,约150万大学生游行示威表示抗议,250个机构不得不暂时关闭,震惊全国的州立肯特大学的惨案就发生在5月4日。6月,前五角大楼雇员向纽约时报记者泄露美国介入越南的秘密文件——《五角大楼文件》,舆论为之大哗。电视上又频频出现美军在越南的暴行,如1968年春在美莱村屠杀平民事件,使更多的美国人相信越战是道义上的错误。当时有3万至4万躲避征兵者逃往国外,部队里出现从未有过的士气低落,甚至还有许多逃兵。越战是美国历史上延续最久、反对最烈、失败最惨的一次战争,付出5.8万人的生命,花费高达3500亿美元。新式武器对付不了越共的游击战,美国被越战全面拖垮,二战后建立的自信彻底丧失。

1972年越共对南越发动春节攻势。尼克松下令报复,轰炸河内、海丰。与此同时,秘密谈判也在加紧进行。到8月,美国撤出全部在越地面部队。1973年1月,越美签订巴黎协议,美国不再坚持北越和美国同时撤离南越。1975年3、4月间,越共发动全面进攻,4月底西贡政府垮台。越南实现统一,西贡易名为胡志明市。

水门事件

尼克松在1962年竞选加州州长失败后,不少人认为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但凭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于1968年又东山再起,受到共和党中间派的青睐,当选为总统候选人。

民主党方面,芝加哥的提名大会开得一团糟,会场内麦卡锡和汉弗莱争夺,会场外学生和警察打斗。汉弗莱靠党组织的力量得到提名。当时惟一能受到黑人、反战派、工会、天主教徒等社会力量信任的是罗伯特·肯尼迪,他却在参加竞选之初就被暗杀。肯尼迪的遇刺大大增加了尼克松的机会,他战胜汉弗莱和民主党右翼分裂出的独立党候选人华莱士,以“结束战争”的口号赢得了大选。美国当时矛盾尖锐,外有越战和军备竞赛,内有种族冲突、犯罪猖獗、城市贫困化和暴乱,人们普遍感到缺乏安全感,希望政府采取强硬措施。这些矛盾,尤其是种族问题,使南部传统的民主党开始倒向共和党,白种蓝领工人也将种族关系置于阶级关系之上,转向共和党。尼克松指责约翰逊政府的容忍和放任,他要代表“沉默的大多数”出来维护“法律和秩序”。

尼克松生于加州,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二战时在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成为众议员,因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任职时对希斯一案的突破有功而成为全国性人物。1950年他当选为参议员,从1952年起担任了8年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尼克松与共和党历来的总统不同,主张强有力的总统权力,认为总统有责任阐明国家的价值和目标,并显示其意志。他执政后任命的4名最高法官都是持保守立场的,遂使原先以沃伦为首的倾向自由派的最高法院明显右转。

在经济政策上,尼克松继续了约翰逊的分享财政的做法,于5年中把联邦税收的300个亿拿出来,其中三分之一拨给州,三分之二拨给地方。当时美国经济上最主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因为外国购买美国货越来越多,而能源问题也开始紧迫起来了。在外交上,尼克松重用基辛格,信奉均势理论。他利用中苏分歧,相继访问了北京和苏联。他打破了美国和中国20多年的僵局,在北京公报中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为中国重返联合国打下了基础,此举得到美国国内的广泛支持,而他的反共名声又使他免受国内右派的攻击。

尼克松在外交上的成功使他越发倚仗秘密行动,独断专行的作风日益发展,对民主党多数的国会决议连连使用否决权。尼克松生性多疑,总觉得别人阴谋推翻他,他把自己的白宫班子扩大到肯尼迪时的三倍还多,只对他个人负责,人称帝王式的总统。他还企图利用总统职权搞垮政敌。联邦调查局为了自己的名声,拒绝了他要求的国内窃听,于是尼克松创造了后来颇有名声的白宫“管子工”组织,对批评政府的政敌、记者都监督起来。尼克松的政府被认为是美国最腐败的政府,成员中有40多人受到控告。1973年10月,副总统阿格纽因受贿偷税被判有罪,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罪的副总统。其他内阁成员也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尼克松本人也有欠税问题,他还动用几百万公款修缮自己的别墅。阿格纽辞职后,尼克松任命杰拉尔德·鲁·福特(1913— )为副总统。

1972年大选时,尼克松本来稳操胜券,尤其是大选前一周,基辛格宣布巴黎谈判已近成功。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虽然深受弱势集团的拥戴,但根本不是尼克松的对手。可是共和党却神秘地派人去民主党总部所在地华盛顿水门饭店窃取文件,并安装窃听器。5名窃贼和2个管子工当场被抓获,其中一人被认出,竟然是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安全工作负责人。但是尼克松出面否认此事,故未对竞选结果发生影响。然而掩盖之事被慢慢捅破,《华盛顿邮报》的两名年轻记者紧追不放。事实证明,尼克松至少在事发之后立即得知此事。参议院组成了以欧文为首的特别委员会,负责查清大选中的舞弊问题。为了弄清总统的参与程度,他们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谈话的录音资料,因为他们得知尼克松从1971年2月开始将他的一切谈话录音。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由拒绝交出,还命令司法部长将坚持此要求的特别起诉人撤职,弄得司法部正副部长相继辞职抗议。全美国都被激怒,报刊要求尼克松辞职,参议院准备提出弹劾。

1974年3月,联邦大陪审团对尼克松的几位得力助手提出起诉,将尼克松定为“参与阴谋者”。尼克松为争取主动,交出了已经加工过的录音带,其中关键的十几分钟被抹去了。即便如此,录音已足够证明尼克松是掩盖真相的策划人,正是他决意阻挠调查的进行。录音还暴露出尼克松无耻的政客面目,他说话粗鲁,对政治一副玩弄的口气,令国人愤慨。最高法院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一切录音带,录音表明他罪证确凿,并一直在说谎应付调查。国会中两党一致决定以阻挠公正、滥用职权、违背宪法等理由对他进行弹劾。尼克松见形势无可挽回,便于1974年8月9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迄今惟一的辞职总统。

历时两年之久的水门事件使美国人对政治普遍感到失望。有人评论说,在两百年中,美国总统从不能说谎话的华盛顿堕落到不能说实话的尼克松,居然需要对人们发誓说自己不是骗子。国会也决心削弱总统权力。惟一使有些人感到欣慰的是,美国的宪法还在起作用。

尼克松辞职后由福特继任总统,成为美国第一个未曾经过民选就任的总统。福特出生于密歇根州,1941年获耶鲁大学法学学位,二战中也在海军服务过。福特从1948年起就接连13次当选众议员,本人品格无可挑剔。1965年,他成为国会少数派领袖。福特在政治上是中间派,在财政上倾向保守,赞成削减社会福利,增加国防开支。他在就职演说中告慰民众道“:我们的宪法仍在运作,这里人民在治理国家。”他表示自己不是选举产生的总统,请求大家带着祝福来确认他为总统。

福特在上任一个月内,就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赦免了尼克松在任职期间“已犯下和可能犯下的”一切罪行,使他免于被起诉。为此,他接受了国会的询问,他阐述的理由是尼克松既然已经接受赦免,表明他已经承认有罪。全国应尽快医治水门事件造成的创伤,重新团结起来。但是此举引起国民普遍不满,人们怀疑其中有政治交易,更增加了对华盛顿的不信任,致使1974年的国会选举大大有利于民主党。福特还赦免逃兵,条件是24个月的公众服务,希望能将越战的创伤也同时治愈。

福特任内的1973—1975年是二战后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并同时出现通货膨胀,合称为“滞胀”(Stagflation)。政府一开始实行紧缩政策,结果引起30年代以来最糟的衰退,失业率高达12%。于是政府转向开支,又引起高通货膨胀,实在不知如何应对。

福特任内最重要的立法大多与治理政治腐败有关。1974年通过了竞选改革法,限制私人捐款,由联邦出资支持两党竞选人。1976年各州政府纷纷通过阳光法,推行公开政治。出于对情报工作的不信任,国会又建立民众监督局,对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这两个最大的情报机构进行整顿,使对秘密政治的治理法律化。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吉米·卡特(1924— )在1976年大选中的胜利仍然是美国选民对华盛顿不信任的反映,卡特最吸引人之处是他为自己建立的一个与华盛顿权势无涉的清白廉洁形象。卡特来自佐治亚州,1946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曾服务于海军核潜艇,后退伍从事企业,1970年当选为佐治亚州长。卡特任州长时反对种族歧视,政治立场相当进步。卡特竞选时以道德为根本,保证不向人民撒谎,并提出改良政府,限制官僚的口号。他利用联邦的基金进行竞选,弥补了民主党资金一贯不如共和党的不足,成为内战后第一个从极南部来的总统,得到南部民主党和北部工业城市的拥护。卡特原名詹姆斯·厄尔·卡特,为表示自己的平民气质,自称吉米·卡特,他在宣誓就职后,别出心裁地沿着宾夕法尼亚大道步行到白宫。但是卡特不喜欢华盛顿的政客,在与国会合作时难以得心应手。

卡特就职第二天就对一万名逃避服兵役者无条件赦免,结束了越战遗留的创伤。在经济方面,1977年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和最低工资法,计划在1981年达到最低工资每小时3.35美元。1978年通过了税收法。

卡特在外交上一反尼克松的均势理论,谴责不顾道义与极权政府联盟的做法。他提出人道外交,将人权问题视为“外交政策的灵魂”。他签订了巴拿马运河协议,定于2000年将运河主权归还给巴拿马。卡特最大的外交成功是调停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使双方于1978年在白宫签署协议,埃及以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为条件换回了在1973年第四次阿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1978年底,美国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初,美苏关系缓和,但是年底由于苏联出兵阿富汗,两国关系重又趋于紧张。

美国当时的经济仍处于滞胀状态。卡特先是采用增加支出的办法,结果通货膨胀达到18%,同时保持着高失业率,两者加在一起的“不适指数”(discomfort index)一直居高不下。美国在30年代后人均收入第一次降到大部分欧洲国家之后。

更糟糕的是越来越明显的能源危机。当时美国人口占世界的6%,却消耗了30%的能源,每天消耗石油1600万桶以上,其中一半需要进口,相当部分来自阿拉伯国家。第四次阿以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美国油价上涨四倍,1978年伊朗革命后,油价又上涨一倍,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石油危机成为棘手问题。此后的几届美国政府都用心解决能源危机,短期目标以节约为主,长期目标以开发其他能源为主,如核能、太阳能、风力等。到80年代初,美国的石油进口已经明显下降。1979年,宾夕法尼亚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引起人们对核电站的普遍反对,使能源发展转向合成燃料和太阳能。同时,人们对环境污染也越发敏感了,各州相继立法,使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

1979年11月爆发的伊朗人质危机是卡特任内的另一麻烦。美国一贯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视伊朗为美国在中东利益的支柱。1977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拥戴宗教领袖霍梅尼。美国不顾伊朗新政府的警告,接纳了巴列维去美国,武装学生随即占领了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要求美国把巴列维交给他们审判,53名美国工作人员成为人质。半年后,美国曾设计了一次大胆的营救计划,牺牲了8名士兵,以失败告终。人质事件拖延了一年多,使美国人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卡特的道义外交对此一筹莫展,卡特政府再没能从伊朗人质危机中重新振作起来。

卡特曾召开过一次各界代表的座谈会,讨论美国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卡特认为是美国人民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而人民的回答则是人民对政府丧失了信心。美国人在经历了动荡的六七十年代、越战和水门事件后,感到一种普遍的不满,迫切需要变化,需要重新调整社会、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尤其突出的是中产阶级对福利制度感到不堪重负,他们要求削减税收、削减福利项目,希望社会变得更有秩序。卡特不可能在政策上有太大的变化,而他的自我批判精神也不足以抚慰人心,于是一种新的所谓“理想主义的保守主义”便应运而生,并且找到了一个自己的代表——里根。

罗纳德·威·里根(1911— )生于伊利诺伊州,年轻时在好莱坞拍电影,做了28年的演员,拍过几十部影片,但从未达到一流。后来弃影从政,加入共和党。1967年里根当选为加州州长,1976年大选时差点成为候选人。1980年他在70高龄时,以绝对优势击败卡特,当选总统,并且使共和党自从1954年以来第一次在国会的一院占了多数。里根提出大规模压缩政府开支,以平衡联邦收支来解决经济的滞胀问题,政府少管事,放手让企业去干。在他看来,关键是取消那些纯属浪费、并且只会滋长懒惰的福利项目。里根的上台标志着美国对“伟大社会”的反拨,甚至是对“新政”的反拨,所以里根的当选亦被称为“里根革命”,是一次削减开支的革命,也是一次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传统的自由派民主党发生了反戈。所谓“后联邦的新时代”就是反对国家的控制一切,缩小联邦政府的干预规模,转向州和地方政府,使政策更能适应各地情况。

里根在就职演说中批评税收制度的不合理,批评赤字财政是拿美国的未来作抵押。他宣称“:政府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救星,政府就是问题所在。”政府已经超出需要、过度膨胀,对人民生活造成干预侵扰。他号召国人不分朝野,一起承担责任。他的口号是理想主义和公平竞争的“新开端”,要使全体人民机会平等,还要使美国再度成为世界上自由的典范和希望的灯塔。里根执政后砍掉了350个亿的福利支出,5年内减税7500个亿。为了在外交上重振雄风,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拨出巨额军费,同时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造成赤字空前,远远超过他的前任们。里根帮富人的说法使民主党在1982年的国会选举中获胜。

在里根之后,历届美国政府不分党派,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福利改革的问题上都更强调个人的责任。1993年,民主党的比尔·克林顿(1946— )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毫不付出就想从政府或从对方得到什么的恶劣习惯,已经到了必须破除的时候了。”新保守主义的势力显然在美国远未过时。

五、合众国50州

众合国概况

美利坚合众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本土约在北纬25—49度、西经67—124度之间。东起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有墨西哥湾。与美国接壤的国家只有两个:北面的加拿大和南面的墨西哥。美国在本土之外还有两个州和关岛等若干领地及托管地,阿拉斯加是美国第一大州,位于北美西北部加拿大以西,夏威夷是一个位于北太平洋中的岛屿州。美国总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美国夹在两个大洋之间,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良港。美国的地貌特征是两侧高,中间低,山脉河流大都为南北走向。东部主要是阿巴拉契亚山脉,山以东地区是大西洋沿岸平原——美国最早的移民聚居区。从纽约往南,平原逐渐变宽,沿着墨西哥湾的部分达到最宽度,土地也远较北部肥沃。西部山脉主要是宽达1700公里的科迪勒拉山系,它自东往西包括落基山脉、内华达—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从加拿大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是北美最大的河流发源地和分水岭,山以东的河流注入大西洋,山以西的河流流入太平洋。阿巴拉契亚山和落基山之间是广袤的大平原,占国土面积一半。落基山和内华达—喀斯喀特山之间自北往南是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和大盆地。内华达—喀斯喀特山和沿着太平洋的海岸山脉之间是一条窄长的谷地——北部名为威特麦特,南部名为加利福尼亚。

大平原上流淌着美国的母亲河密西西比河,它由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全长6262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大河。一路汇入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有密苏里河、伊利诺伊河、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和阿肯色河等,它们源流丰沛,使东部水脉连成一片。西部的主要大河有北方的哥伦比亚河和南方流经大峡谷的科罗拉多河。

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有淡水湖群五大湖,其中苏必利安湖面积为824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湖。其余是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五大湖的三分之二在美国境内,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境内。各大湖彼此相通,最后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有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西北大盆地上有美国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

美国地广物博,资源丰富。森林和草场面积各占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还强,用作农田的土地不到五分之一。煤、石油、天然气,以及金、银、铜、铁、锌等矿藏储量也都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地理跨度大,寒带温带热带、海洋大陆等各种气候应有尽有。

美国人口已接近2.5亿,东西沿海地区为人口密集区。全国人口增长率为1%左右,目前每年移民人数约70万。美国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大部分美国人生活在中小城市,大城市并不多,人口超过百万的只有7个,它们依次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费城、圣迭戈和底特律。

美国是移民国家,种族繁多,可以说囊括了地球上所有的人种和民族,现在白人约占全国人口的86%,黑人占11%,其余为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亚裔等有色人种。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亦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直辖区,位于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州之间的波托马克河边。1790年,华盛顿总统亲自选定这块10平方英里的土地作为首都所在地。法国建筑师皮埃尔·夏尔·朗方受聘为首都进行城市规划,他的设计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个扇面区域。1800年美国首都由费城迁到华盛顿,1812年对英战争中华盛顿遭到焚毁,后被修复。华盛顿的建筑以白色为主,造型庄重,闻名于世的有白宫等联邦政府机构所在地,还有华盛顿纪念碑、杰斐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等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建筑。

美国国旗是星条旗,旗帜左上角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50个州,星区外的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代表建国时的13州。国歌为《星条旗》,由弗朗西斯·斯·基作于1814年,由威尔逊总统于1916年宣布为国歌,参议院于1931年正式通过。

从13州到50州

美国的版图长期处于变化之中,它的西部边境在整个19世纪一直在向西推进。美国扩展疆域的主要途径是移民、购地和战争。首先当然是排挤印第安人,将残余的部落往最贫瘠的土地上驱赶。其次是消除欧洲其他国家在北美的势力,包括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三是对墨西哥发动战争。

殖民时期的移民集中于大西洋沿岸,阿巴拉契亚山脉是13个殖民地共同的西部屏障。在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前后,殖民地人民已经开始向西进入阿巴拉契亚山区,主要是为了进行毛皮交易和土地投机。1763年英国战胜法国后,英王为了安抚印第安人,宣告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土地归印第安人所有,成为殖民地人民对英国不满的理由之一。当时土地兼并程度正在提高,小农处境恶化,急于向西拓展,他们无视英王禁令,继续越山占地。

独立战争后,北美13个殖民地成为13个州,它们加入联邦的顺序依次为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得岛。从这13州中后来又分出了3个州:佛蒙特(1791)、缅因(1820)和西弗吉尼亚(1863)。

英美在178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中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土地归美国所有,于是建国后便有了西北领地。1787年,美国在以前几个土地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影响深远的《西北条例》,全面阐明了联邦政府的公共土地政策,确立了从领地到准州到州的建州模式。其中最先建州的是肯塔基和田纳西,它们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加入联邦。

1803年,拿破仑出乎意料地以每英亩3美分、总共1500万美元的廉价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卖给了美国,这片名为“路易斯安那”的购地使美国疆域增加了一倍,并完全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路易斯安那购地的西南界线并不十分明确,大致在落基山和墨西哥湾,这就给美国进一步吞并得克萨斯提供了可利用的借口。路易斯安那购地现占美国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提供了13个州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地。

1806年,杰斐逊批准修建通往西部的国道,它东起马里兰的坎伯兰,途经西弗吉尼亚的惠林和俄亥俄的哥伦布,最后到达伊利诺伊的范达利亚,这条“坎伯兰大道”全长834英里,为美国向西殖民创造了条件,从此大篷车载着东部移民源源不断地向西迁移。

争夺对西部的控制是美国第二次对英战争(1812—1814)的重要目标,战后英国的势力退到了大湖以北,而美国则出现了第一次向西推进的大移民潮,以后每隔二三十年便向西推进一个州。北方依次建立了禁止蓄奴的自由州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歇根、艾奥瓦、威斯康星、明尼苏达。南方依次建立了蓄奴州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亚拉巴马、密苏里,至此双方各有12州。到1840年,西部人口已将近全国人口的一半。

1819年,西班牙面对拉丁美洲的民族革命,决意退出佛罗里达,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它卖给美国。在此之前,美国已经陆续占有了西佛罗里达。1845年,佛罗里达以蓄奴州加入联邦。

1821年,墨西哥独立,得克萨斯成为它的一个省。1830年,墨西哥开始禁止美国人前往定居,引起占当地移民大多数的美国人的强烈不满。1836年,他们策划独立,要求加入美国,引起两国纠纷。1845年美国兼并得克萨斯,随之而来的是对墨西哥的战争。1848年美国作为战胜国,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强迫墨西哥割让几近一半的领土。这片土地成为以后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等5个州的所在地。

1842年,美加协议解决缅因边界,美国获得7000平方英里的北端土地。在此期间,美国又获得了太平洋西北部称为俄勒冈的地区。1818年时英美商定该地为共管区,可是到了1844年总统竞选时,美国以战争相威胁,提出以北纬54度40分为界。两国最后于1846年协议解决争端,将边界划在北纬49度,使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由东向西直线延伸到太平洋。美国在这里建立了俄勒冈、华盛顿、爱达荷等州。至此,美国的领土扩张大致完毕,实现了从海洋到海洋的“显然天命”。

然而,大片新领土的获得只是引发了自由州和蓄奴州新的一轮冲突,双方在堪萨斯大打出手,终于引向内战的爆发。内战后,西进障碍消除,美国在西部大地上从内布拉斯加(1867)一路建州到亚利桑那(1912),完成了本土的48个州。

1856年,俄国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败后,主动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于1867年成交,当时国内反对者嘲讽说是买了一个大冰柜。1900年,美国将夏威夷从王国变成美国属地。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先后加入联邦,美国从最初的13州发展到了目前的50州。这50州按照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又传统地归入东北部、南部、中西部和西部四大区域。

东北部

美国的东北部包括新英格兰6个州和大西洋沿岸中部5个州,总面积加起来比得克萨斯还小得多,然而这11个州对美国的历史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8世纪这里是最激进的独立先锋,19世纪上半叶这里是美国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南北战争时这里是最坚定的联邦州。“扬基”一词在世界上泛指美国人,而在美国则特指东北部人,可见他们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征。东北部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一直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著名的常青藤名牌大学都集中于此。东北部从一开始就是移民的进口处,同时又向西部输送国内移民,将这里的美国特点带到西部各地。长期以来,东北部被视为美国最发达的地区,美国既定秩序的象征。

新英格兰地处美国东北端,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宜耕作,自然资源主要是森林和海岸。清教影响在此有悠久历史,政治上具有明显的独立自治传统。新英格兰南区有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罗得岛三州,北区有新罕布什尔、佛蒙特和缅因三州。

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可以说是新英格兰的源头,也依然是这里最重要的州,别号海湾州。第一批英国清教徒移民到此,成功地在普利茅斯和波士顿建立了最早的两个清教移民点,他们以清教理想和伦理为美国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独立战争时,马萨诸塞是反英基地,发生了引发革命的波士顿大屠杀和茶叶党事件,在列克星敦打响了第一枪。19世纪上半叶,爱默生等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以康科德为中心,对美国民族文化精神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使马萨诸塞东部成为美国最有历史和传统的文化胜地。

马萨诸塞的首府波士顿是新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城市,颇有欧洲风味,有“美国雅典”之称。沿着市内的“自由之路”可以重温独立战争开始的历史。19世纪时波士顿的工业相当发达,本世纪初经济曾一度衰退,现在通过电子工业等高科技已出现复兴,保持了新英格兰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波士顿倚仗的是高度的文化教育和对知识的重视,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许多高等学府。

康涅狄格(Connecticut)始建于17世纪30年代,以托马斯·胡克牧师为首的一批移民为了逃避马萨诸塞的专制神权统治,到此开辟新的定居点。1638年,他们便通过了新大陆的第一个宪法,故康州也称为“宪法州”。

康涅狄格人具有明显的扬基特点,善于发明创造,马克·吐温曾写小说《亚瑟王朝中的康涅狄格扬基》,将康州人作为扬基的代表。康州虽小,但工业化很早,轧棉机、标准化互换部件等都在此发明,生产的喷气发动机、直升飞机、核潜艇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素有“美国兵工厂”之称。

康涅狄格州的首府是哈特福德,这里是保险业之都,聚集了几十家保险公司。纽黑文也曾是并列的州首府,它是个重要港口,也是耶鲁大学的所在地。

罗得岛(Rhode Island)是全美面积最小的州,不过它并不是一个岛。1636年,罗杰·威廉斯牧师因观点不同,被马萨诸塞清教领袖驱逐出境后到此落户。由于威廉斯不承认英王对北美土地拥有产权,所以他向印第安人买地建立了罗得岛移民区,在这里最早实现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罗得岛在《独立宣言》发表前两个月便宣布对英独立,每到7月4日,在这个最小的州要举行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庆游行。罗得岛是工厂制度的发源地,工业化程度高。早年的对华贸易和捕鲸业很发达,它还以首饰银器闻名于世。

首府普罗维登斯的原意为“上帝保佑”,是新英格兰第二大城市,也是海港和旅游胜地。布朗大学设在这里。位于罗得岛南端的新港也曾并列为首府,它也是由从马萨诸塞逃来的人创立的。新港是个海港,也是海军和海军学院所在地,海上风光绮丽。在内战后的镀金时代,富豪们纷纷到此修建夏宫,这里成了美国最豪华的住宅区,俗称“社交界400家”就是由于这里一位夫人的舞厅只能容纳400人而得名的,这些宫殿般的大房子至今还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是新英格兰北部的三个州中的一个,建州最早。“不自由毋宁死”是该州的箴言。这里到处是山川湖泊,花岗岩的山,清澈湍急的河流是本州人的骄傲,6288英尺高的华盛顿峰是美国东北的最高峰。由于地形不适合农业,新罕布什尔很早就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进行工业革命,本州最大的城市曼彻斯特的纺织厂在1920年代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厂。此外,这里的旅游业和伐木业也很发达。二战后,新罕布什尔向高科技发展,州南端的金三角和马萨诸塞连成一片,成为新英格兰的工业中心。在发展电子、化学和机械工业的同时,也很注意环境保护。新罕布什尔在政治上保持镇议会地方自治的传统,首府是康科德。

佛蒙特(Vermont)这块土地,新罕布什尔和纽约都曾对之提出过要求,革命战争时新罕布什尔放弃了这一要求,但纽约仍坚持。为此,佛蒙特人宣布建立独立的共和国,还制定了当时最进步的宪法,彻底禁止奴隶制,实行成年男子的普选。1790年,佛蒙特和纽约的矛盾解决,于第二年加入联邦。佛蒙特在政治上一贯倾向进步,他们也是典型的扬基风格,清教加尔文派的传统比较强,尊重自己的独立,也尊重别人的独立。内战时期,佛蒙特在人力财力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维护了他们珍惜的自由和联邦。

佛蒙特是田园之乡,草地森林,风光优美,河谷肥沃,具有农业传统。现在也发展电子工业,滑雪和旅游业。他们决不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当地的秀丽景色。佛蒙特政府廉洁,基层民主,首府是蒙彼利埃。

缅因(Maine)独占美国东北之隅,是新英格兰最大的州。17世纪时,这里是马萨诸塞的殖民地,1820年正式加入联邦。缅因的北部边界曾有争议,1842年与加拿大划定后,向北扩大了不少。缅因地处边远,生活一直比较闭塞,有点与世隔绝,小镇风貌保持得很好。缅因境内五分之四是森林,有“美国的瑞士”之称,因而伐木业、造纸业都很发达。同时缅因海岸线很长,海产丰富,盛产龙虾,食品、造船也有传统。但总的说来,缅因的经济还不太发展,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32年,缅因的首府由本州最大的城市波特兰迁到奥古斯塔。

大西洋沿岸中部共有5个州。与新英格兰相比,这个地区从殖民时期开始就在种族和宗教上更加多元。这里的土地也更肥沃、资源更丰富,18世纪时就在贸易和制造业方面超过了新英格兰。这里东临大西洋,西接大湖,自从1825年伊利运河通航后,就成了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纽约港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地位在美国大城市中一直遥遥领先。以后陆续修建的铁路和公路又把从东北到西南的400多英里的地区连成一个城市带,俗称波士华盛(Boswash波士顿至华盛顿),向西又和大湖区城市相连,成为美国的都市工业中心。

纽约州(New York)是全美最有影响的州之一,州人口占全国第二。阿巴拉契亚山从州内穿过,州的北部和南部均为高地,中部是谷地,大湖区沿岸平原上有一连串的城市,南端为纽约市和长岛,哈得孙河从这里注入大西洋。纽约是惟一连接大西洋和大湖的州。1784年,乔治·华盛顿曾预言纽约将成为“帝国之所在”,于是纽约得名“帝国州”。州府是奥尔巴尼,它在美国早期历史上是个重要城市,在此召开过第一次殖民地会议。再往西是美国建国初期的“西部”,距离伊利河畔的布法罗不远就是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纽约市是美国第一大都市,也是世界性大都市。在商业、工业、金融、贸易、交通、服务、出版、新闻、文化、时尚等各方面,纽约都开美国之先河。1626年荷兰人在此建立最早的殖民点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割让给英国的约克公爵,重新命名为新约克(即纽约)。纽约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美国最繁荣的港口、最主要的入关城市、美国的门户。港口耸立着自由女神像,这是188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法国送来的礼物,其底部为移民博物馆。曼哈顿为纽约市中心,那里的华尔街是世界的货币金融中心。其余如百老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国总部、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世界贸易中心、中央公园、格林威治村、哈莱姆等都是游览胜地。纽约是以洛克菲勒为首的美国百万富翁的聚居地,也是大量城市贫民和无家可归者的求生之处,贫富悬殊,十分庞杂。70年代初由于工商企业的搬出,纽约市收入减少,而接受救济者甚多,出现财政危机。80年代初发展以信息为基础的尖端技术后,重新迎来了经济繁荣,只是曼哈顿越来越阔,穷的地方则依然贫穷。

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也是英国人于1664年从荷兰人手中得到的。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作为还债,将特许状授予威廉·宾恩,遂命名为宾夕法尼亚,意为“宾恩森林”。1682年宾恩到此,决意为他的贵格会教友们建立一块自由的天地。他实行代议制政府,制定保证宗教和思想自由的法律,与印第安人和睦相处。由于地处南北之间,这里很快发展成重要的殖民地和文化中心,两次大陆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宾州的大部分为阿巴拉契亚山地和高地,东南部是平原。19世纪的宾州是美国第一流的工业州,钢铁、煤炭、铁路都处于领先地位。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在这里喷出石油。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所以工会的力量也很强,是美国早期劳资冲突的高发地。宾州仍存在教友派的影响,与清教徒相比,他们不尚知识而更尚良心和感情,在反奴隶制和反越战中都是最坚决的。因为工业老化,现代工业少,宾州人口现已降为全国第五,正在努力实现地方自助。

宾州的首府是哈里斯堡,但最大的城市是费城。费城位于特拉华河与丘尔基尔河的交汇处,全名是费拉德尔菲亚,为“兄弟友爱”之意。这里除了开过两次大陆会议外,也是重要的制宪会议的地点、合众国最初十年的首都。这里有著名的发表独立宣言的独立宫,陈列着据说当时敲响过的自由钟,还有费城交响乐团和宾州大学。费城是宾州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西部的匹兹堡是钢铁中心。

新泽西(New Jersey)地处哈得孙河和特拉华河之间,是美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州,这主要是因为它夹在纽约和费城两大都市之间,几十万在那里上班的人把家安在新泽西。通过林肯隧道和荷兰隧道,新泽西和曼哈顿直接相连,其实它的一角已经是纽约市的核心部分。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桥又将它和费城连成一片。新泽西的西北是山区,南部为平原,东北是城市带。州的别名叫花园州,因为那里的农渔业都很发达。1664年这里成为英国殖民地,约克公爵把它送给两名宠臣,于是和纽约分开。但是在1783年以前,新泽西和纽约一直由同一总督管理。

新泽西的战略地位很重要,许多大公司将总部设在这里,引来大批白领阶层。新泽西的科研领先,化工制品有名。从1790年起,特伦顿就是新泽西的首府。它是交通工业的中心,生产钢丝绳和瓷器。新泽西最大的城市是纽瓦克,也是交通要道和工商业中心。新泽西最重要的大学有普林斯顿大学和州立拉特格斯大学。大西洋沿岸多沙滩,是旅游胜地。1976年,新泽西决定在大西洋城将赌博合法化,现在大西洋城已超过了西部赌城拉斯维加斯,每年给新泽西带来50个亿的税收,但是犯罪率的升高和道德的下降使很多新泽西人感到耻辱。

特拉华(Delaware)的面积在美国倒数第二,人口倒数第三。它的北部地势高,南部多沼泽低地,特拉华湾有良港和沙滩。1704年,特拉华从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分出,成为英王直辖殖民地。它是第一个自称“州”的殖民地,也是第一个批准联邦宪法的州。作为南北边界州,内战时它站在联邦一边。州的首府是多佛。

特拉华也称杜邦王国,1800年法国小贵族杜邦到此,在威尔明顿以制造炸药起家,每次战争都使他家产倍增。杜邦公司现已转向化学工业产品,产值占全州产值的五分之一还强。杜邦公司控制了银行,对州的立法机构也很有影响,因此特拉华一直实行宽宏的公司法,于是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中的过半数以及数千家小公司在这个小州设立法律上的总公司,银行业也因此领先。

马里兰(Maryland)也是一个南北边界州。位于切萨皮克海湾两岸,由大桥相连。它的西部是丘陵山地,东部是海湾低地。东部发展工业,南方发展农业和渔业。1632年,查理一世将这里赐给了巴尔的摩勋爵,并以王后玛丽的名字将它命名。勋爵属于信奉天主教的卡尔弗特家族,所以从1633年起,他就使马里兰成为第一个允许宗教自由的殖民地。独立战争中马里兰人民作战英勇,华盛顿赞许地称该州为“老牌州”,从此成为别名。殖民地时期这里种植烟草,故有蓄奴历史。马里兰和宾州的边界即为著名的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界线“梅森—狄克逊线”。如果马里兰归向南方,首都华盛顿将会成为孤岛一个,所以林肯从战争一开始便对它实行军管,置于联邦控制之下。

马里兰的首府是安纳波利斯,那里有海军军事学院。马里兰最大的城市是巴尔的摩,其人口占全州的一半。这里是重要港口,也是工商业中心,钢铁、外贸、海鲜都很有名。1830年,从巴尔的摩至俄亥俄铺设了美国第一条铁路。马里兰也是许多联邦机构的所在地,联邦政府是这里最大的雇主。还有著名的总统休息地戴维营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南方

南方传统上指内战时脱离联邦组成同盟的11个州,以及3个边界州。密苏里虽然也是边界州,也曾蓄奴,但它在文化上更属于中西部。在这14个州中,只有弗吉尼亚、南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4个州属于最早独立的13州。南方从地理上可分为高地和低地,高地指北方山区,即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低地是高地的外圈,从弗吉尼亚岛沿着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到得克萨斯的沿海平原。

从詹姆斯敦开始,南方的早期移民主要从英国迁来,并且是出于经济考虑而非宗教或政治原因。这里的土地气候适合种植烟草、水稻、甘蔗和棉花,形成了种植园经济和蓄奴制。美国独立后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不禁止奴隶制。南方由于自然条件和利润的驱使,坚持扩展奴隶制的立场,并越来越局限于单一的棉花作物。内战后南方一蹶不振达百年之久,仍然以落后的农业为主,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当缓慢,种族主义也是南方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方才迎来了内战后变化最大的时期。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农作物多样化,工业发展了,城市化程度也提高了。由于这里是阳光地带的东半部,还吸引来大批国内移民。在民权运动的强大冲击下,南方的种族关系也有了本质的改变,黑人在社会中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南方终于不仅在法律上,也在实际上重新加入了联邦。但是与全国相比,南方总的说来教育比较弱,宗教相对强,多元化程度次,政治态度相对保守。

弗吉尼亚(Virginia)在美国各州中历史最为悠久,始于1607年的詹姆斯敦,因此别号老自治领。弗吉尼亚的东部是海岸平原,西南是高地,与阿巴拉契亚山相接,那里的坎伯兰山口是早期西进的通道。弗吉尼亚长期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种植园主以英国乡绅为榜样管理自己的庄园,并以恩主的态度为人处世。这里是美国殖民时期乃至后来最讲究等级的社会,产生了许多名门望族。他们也实行代议制民主,信奉独立、人权、建国和州权。弗吉尼亚为美国革命输送了许多领袖,美国最早的5位总统中除了当过一任的约翰·亚当斯外,其余4位都来自弗吉尼亚,总共执政32年,人称“弗吉尼亚王朝”,这对美国正在定型的政治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华盛顿的芒特弗农和杰斐逊的蒙蒂塞洛至今是人们瞻仰的伟人故居。

可是到了19世纪,弗吉尼亚因奴隶制的束缚,一直在走下坡路。在内战期间,这里由于地处南方同盟的前哨,成为损失惨重的主战场,西部还独立出去成立了西弗吉尼亚州。战后弗吉尼亚和南方其他州一样,种族关系紧张,白人当政者以人头税、识字测验等方式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州里60年的民主党一党制,社会停滞不前。社会上的等级分明也使许多人得不到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直到新政和二战以后,弗吉尼亚的社会才逐渐开放,经济趋向多样化,制造业发展起来,人口也开始增长。

自1779年起,弗吉尼亚的首府由威廉斯堡迁到里士满,该市一向有烟草首都之称。内战时,里士满是同盟的首府。1977年,这里选出了第一位黑人市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迁。里士满的西面是夏洛茨维尔,那里有杰斐逊亲自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最大的城市是诺福克,是美国重要的海军基地。

西弗吉尼亚(West Virginia)原为弗吉尼亚西部的40个县,因1861年弗吉尼亚参加南方同盟,西部40个县宣布独立,效忠联邦。1863年它们作为独立的州正式加入联邦。这里原是弗吉尼亚的边远地区,文化上和俄亥俄更为接近,主要经营毛皮贸易。其地形三分之二为阿巴拉契亚山高原,别称山地州,很少平地,交通不便,农业也不多。但这里是美国著名的产煤州,生产的煤炭占全国四分之一还强。煤矿的发展记录着一部煤矿工人的斗争史,1890年,美国联合煤矿工会在此成立。20世纪初,这里举行过好几次罢工运动,由于矿工们的努力,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煤矿的卫生法和安全法。

西弗吉尼亚的首府是查尔斯顿,这里很早就打出盐井,是盐业中心。惠林也是本州的重要城市,工业中心,曾经当过首府。正是在惠林,新弗吉尼亚人决定成立自己的新州。

北卡罗来纳(North Carolina)历史悠久。1587年,英国的瓦尔特·罗利爵士曾派人到现在以他命名的州府罗利一带登陆,可是当回国取给养的人三年后回到那里时,却发现整个殖民地消失得无影无踪。1629年,英王查理一世颁发该地的特许状,首次使用“卡罗来纳”一词。到该世纪50年代左右,弗吉尼亚的人开始移居到此。1663年,查理二世的特许状将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分开,但仍由后者管理,1729年成为英国皇家领地。北卡罗来纳的地形是东部平原逐渐向西升高为山地,那里居住着很多印第安人。西部的大烟雾山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最高峰。

在1980年的统计中,北卡罗来纳的人口已升至全国第十,成为一个超级大州。它传统工业中最有名的是松油,现在的三大工业是烟草、纺织和家具。它是全国最大的烟草州,占总产量的40%以上。纺织品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皮德蒙特一带有好几个城市,包括该州第一大城市夏洛特,这里曾是黄金产地。北卡罗来纳可以说是南方自由色彩最浓的一个州,但由于居住分散,相对封闭,这个蓝领工人州仍然是个贫穷的工业州,工人工资低,工会组织率低,人均在狱人数全国第一。二战以后,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形成了一个研究三角公园,促进了该州的科研和经济发展。

田纳西(Tennessee)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大弯”,田纳西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因此州内多湖泊,有南方大湖区之称。田纳西呈扁长方形,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是高山河谷,远离城市。中部是蓝草地带,西部是冲积平原。田纳西是美国早期西进的出发点,1784年这里曾成立独立的富兰克林州,延续三年之久,1796年正式加入联邦。1933年新政时期,这里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对这一带的工农业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再加上这里丰富的煤矿和森林资源,田纳西成为东南部最大的工业混合体。

田纳西的首府是纳什维尔,是本州工业、教育、艺术、贸易、金融的中心,还以乡村音乐闻名于世。孟菲斯是田纳西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硬木材和棉花交易的中心。田纳西是南方圣经地带中心,它的种族矛盾由来已久,普拉斯基是三K党的故乡,1867年在此正式成立,三年后被迫解散,转入秘密活动。1968年,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暗杀。

肯塔基(Kentucky)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边疆地区,殖民地的一个土地公司以苛刻的条件从印第安人手中占据了这片土地。它成为拓荒者的西部伊甸园,出过像丹尼尔·布恩这样传说中的英雄。1792年,肯塔基从弗吉尼亚分出,成为阿勒格尼山以西的第一个州。这里东部和中部是山地,西部是丘陵平原,属于蓝草地带,所以别名牧草州,是养马的好地方,三百多个养马场里共有20万匹马。肯塔基既有中西部的工业,又有南方的烟草,它的几大支柱产业是烟草、煤、波旁威士忌和良种马。它的煤产量仅次于西弗吉尼亚,烟草仅次于北卡罗来纳,这里一年一次的赛马会全国闻名。内战时期,这里南北两派势均力敌,成人伤亡达半,引起家族间的仇杀延续了世世代代。总的说来,肯塔基的专业人员的就职机会还是比较少,因而人均收入在全国属于最后几位。北部俄亥俄河一带是工业区,东部则是贫困的象征,全靠伐木、捕猎和采煤,山区文盲多,文化闭塞。

肯塔基的首府是法兰克福,有少量电子、服装和酿酒工业。州内最大的城市是俄亥俄河畔的路易斯维尔,那里是个重要的水陆联运点,有工业,还举行赛马会。

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于1735年和北卡罗来纳分开,1815年正式勘定边界。它从地理上一般分为内地和低地,内地指西部皮德蒙特高原地带,低地是东部沼泽化的沿海平原,所以这里也叫沼泽州。18世纪中,南卡罗来纳称得上最发达的殖民地,盛产烟草、水稻和棉花,经济特点是单一作物和奴隶劳动,由此形成社会等级分明。讲究贵族气派的南卡罗来纳人是州权的狂热鼓吹者,内战时他们第一个退出联邦,在萨姆特堡打响了第一枪。战后他们还是久久纠缠于种族问题,导致社会停滞不前。1947年,南卡罗来纳成为惟一一个只有白人参加预选的州,也成了南方僵化的化身。60年代后,这里逐渐开明起来,以低工资、减税等方法吸引国内外投资,取得一定效果。现在这里的经济从偏重旧式纺织发展到化纤、毛纺、造纸等多样化的工业,大量的军事设施也对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南卡罗来纳的首府是哥伦比亚,它是个金融和教育中心,设有南卡罗来纳大学。但本州最有名的城市是查尔斯顿,被称为南方的圣地。它建于1670年,南卡罗来纳正是从这里开始开拓。革命时期,它是南方最重要的港口和城市。从1820年起,这里的黑人就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致使白人越发保守,查尔斯顿至今保留着许多历史古迹供游人瞻仰。

佐治亚(Georgia)是英王乔治二世于1732年特许开拓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1733年,英国佐治亚公司派奥格尔索普将军带领125名移民到如今的海港萨凡纳,其中不少来自债务监狱,他们要把这里建成一个带慈善性质的最后一块殖民地,结果成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最大州,人称南方帝国州。佐治亚的北部是阿巴拉契亚山区,中部是山岳高原的红土带,也称黑人地带,东南部是冲积平原。全州森林覆盖面将近70%。佐治亚的农业一向以棉花烟草为首,还有花生、桃子、家禽业。但在南方各州中,它的工业算得上发达,称为南方扬基。但活跃的主要是城市和郊区,农业小城镇仍然比较滞后。

佐治亚的首府是亚特兰大,它不仅是州里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都市。在19世纪30年代,这里就修建了第一条铁路。1860年,三条铁路线在此汇合,成为东南部内陆交通枢纽。亚特兰大地处战略要津,内战中大部分被焚毁,但是20世纪后,它在新南方运动中又重新崛起,成为经济、政治、金融、文化、传媒和交通的中心,美国500家大公司中有431家在此设有办事处。发源于此的可口可乐公司一年利润60亿,还有汽车、飞机、化工、钢铁等工业。它有着最忙碌的机场,设有许多联邦政府在南方的办事机构。60年代,它是民权运动的中心,亚特兰大大学是全世界最大的黑人教育机构。

佛罗里达(Florida)于1512年被西班牙人彭斯·德·里昂“发现”,称之为佛罗里达,意为“花”,故称“花州”,也叫“阳光州”。它是一个向南延伸300英里的半岛,隔着佛罗里达海峡与古巴相望。除了北部是红土山岳,佛罗里达地势平坦低洼,多沼泽,州内有湖泊三万多个。1565年,西班牙人在圣奥古斯丁建立了第一个永久居住点。1821年美国购得此地,1845年加入联邦。佛罗里达处于阳光地带,盛产柑橘蔬菜,此外还有农林加工和磷矿开采。佛罗里达的人口构成相当庞杂,主要以集团区分。首先是老龄集团,大批退休金领取者在此安享晚年。其次是古巴流亡者,还有黑人和墨西哥人。各集团内部的认同超过对佛罗里达的认同。

佛罗里达的首府是西北部山区的塔拉哈西,但它最有名的城市无疑是迈阿密。19世纪80年代迈阿密开始发展铁路和旅馆,1920年代又经历了一次疯狂的土地投机。50年代后发展尤为迅速,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会议中心、金融中心。它是北美和南美间的交通枢纽,一年四季的旅游度假胜地,一年中吸引的外国游客相当于全美各地的两倍。由于地处要津,这里毒品走私猖獗,也被称为美国的凶杀首都。佛罗里达著名的还有1971年在奥兰多建成的迪斯尼世界,以及发射第一艘登月飞船的肯尼迪宇航中心。

亚拉巴马(Alabama)原为法国殖民地,1763年转到英国手中。1814年安德鲁·杰克逊率部攻占此地,赶走印第安人,1819年作为一个州加入联邦。它的东北部是丘陵,居民主要是自耕农。中部和南部为黑土带的冲积平原,盛产棉花、大豆、玉米,畜牧业也较发达。全州森林覆盖面为65%,锯木造纸也相应发展。东北部煤铁矿藏丰富,内战后伯明翰成为南方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也是亚拉巴马最大的城市。亨茨维尔还有一个联邦的兵工厂和宇航研究中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供电推动了亚拉巴马的工业化,使之成为南方的中西部,但它在高科技、服务、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

亚拉巴马地处南方同盟的中心,首府为蒙哥马利,内战时是同盟政府的所在地,现在是个农贸中心和空军基地。亚拉巴马在种族问题上一贯紧张,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正是从这里开始的。直到70年代,亚拉巴马才最终废除了种族隔离,1979年伯明翰选出了第一位黑人市长。

密西西比(Mississippi)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大河”,美国于1803年通过路易斯安那购地从法国获得,1817年加入联邦。它的东北部是丘陵,但境内大部分是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密西西比一向是棉花产地,内战前曾经是全美第五富州,内战后沦落到最穷的州,窘况延续了一个世纪。1936年密西西比州开始了以工业平衡农业的计划,收到一定成效。1939年这里发现了石油,于是发展了化工工业,1966年工业人口终于超过了农业人口。密西西比的南端沿海有一串小城市,也是旅游胜地。它的首府是杰克逊,梅里迪安是本州东部最大的城市。

密西西比长期沉溺于对内战的回忆之中,顽固地坚持公开而野蛮的白人种族主义,拒不接受任何新思想和改革。1890年,这里率先制定出后来普及南方的限制黑人选举的法律,并且在各州私刑排名表上占第一。密西西比的保守落后、封闭贫困使它一直在失去人口,人均收入落在全国最后,文化教育也极其落后,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文盲。密西西比是黑人比例最高的一个州,占35%。由于外力的强烈冲击,密西西比才终于在60年代结束了种族隔离,80年代初,州议员中黑人占了10%,在种族一体化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路易斯安那(Louisiana)原为法国殖民地,1682年法国探险家拉萨尔到此,以法王路易十四之名命名,1699年开始建殖民地,几经易手后于1803年作为路易斯安那购地的一部分归属美国。建州后于1812年加入联邦,该州的东部曾是西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包括了整个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州内河流成网,多湖泊沼泽。由于水位低,必须修建堤道,以防飓风海啸的袭击。州的西北有森林,墨西哥湾沿海平原盛产甘蔗、水稻和棉花。内战后路易斯安那一直处于贫穷落后,自从1940年代发现石油天然气后,经济有所发展,主要是石油化工,占税收的40%,海上井台多达数千。此外,还有硫酸、卡车和制盐等工业。

路易斯安那的州府是巴吞鲁日,是个深水港和工业城市,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也在那里。全州最大和最享盛名的城市是新奥尔良,它初建于1718年,1840年后成为美国第三大城市,现已被休斯敦所取代。这里是内河和海运的重要港口,也是南方的一个金融商业中心。新奥尔良法裔和西裔都占很大比例,法国文化传统甚浓,有拉丁孤岛之称,其老区内还讲着法语,法国菜肴、爵士乐和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是该市的特色。

阿肯色(Arkansas)是一个从南方过渡到西部的州,1819年脱离密苏里成立单独的州,1836年加入联邦。它的东部地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一带冲积平原,是旧南方的一部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生产棉花、水稻、大豆。西北部有三分之一是丘陵山地,原始贫穷,更为落后,保留着几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南部是牧场和油井。阿肯色的工业以石油为主,铝矾土产量全国第一。这里的温泉很有名,设有疗养院和温泉公园。种族主义和经济落后是阿肯色的顽症,1957年州府小石城发生的对种族一体化的抵制是该州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直到60年代中温思罗普·洛克菲勒当州长后,阿肯色才慢慢变得开放起来,吸引到州外的企业投资。但阿肯色在各州中仍然属于农村人口比例最高,最穷,学校教育质量最差的。

得克萨斯(Texas)是美国本土上面积最大的州,仅次于阿拉斯加,人口则为第三大州。得克萨斯在历史上换过六面旗帜:西班牙、法国、墨西哥、得克萨斯共和国、南部同盟和美国的国旗。1718年西班牙人首先建立圣安东尼奥,1821年墨西哥独立当年,奥斯丁在墨西哥政府同意后,建立了第一个美国人定居点,有近三万人移居过来,有的还带来了奴隶和南方传统。1839年,得克萨斯成为独立的共和国,总统是休斯敦。1845年加入联邦。由于它的独立历史,别名孤星州。该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有个断层将全州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海为平原,海湾风景。东北部是松林地带,西部是草原和高平原,最西部的三角是沙漠。

得克萨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1930年代发现石油,其蕴藏量和天然气、硫磺一样,均居国内首位,还有煤、盐、铀等矿藏。它的工业包括石油化工、钢铁、棉纺、汽车、造船、宇航等。农业、渔业、畜牧业都很发达,西部仍有真正的牛仔在放牧美国最大的牛群。州的首府是奥斯汀,是得克萨斯大学的所在地。最大的城市是休斯敦,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基地、第三大深水港,有许多大学,文艺团体及国家宇航局的航天中心。达拉斯是州的第二大城市,是金融、商业和军火工业的中心。得克萨斯没有老南方封闭贫穷的综合症,当年白手起家的边疆精神表现为如今的企业开拓精神,这里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法律倾向企业,税低,服务业差,许多人不认为政府有责任帮助穷人。

俄克拉何马(Oklahoma)是美国最年轻的州之一,于1907年加入联邦,排行第46,别号“抢先州”。19世纪上半叶,五个已经被“文明”到一定程度的印第安部落被旧南方逼到这里,一路上受尽苦难,人口损失惨重,一万五千人的彻罗基族人死去四千,被称为“血泪之路”。杰克逊政府许诺,只要青草不枯流水不止,这里永远是印第安人的领地,白人不得侵犯。1866年,一位印第安酋长将此地叫作俄克拉何马,意为红种人。但是1889年时,出于各种因素,政府又让白人来开拓,于是出现了美国边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一幕:4月22日中午一声枪响,准备就绪的抢地者驾着各种车辆去占地,日落时分,已经全部占满,平地上冒出了一个两万人口的俄克拉何马城。到1960年代,东部迁来的五个文明部落已经和西部大平原的部落联合起来,现在约有17万人,在各州的印第安人数中位居第二。他们还有自己的印第安城,保留着传统的村落,每年夏天都要表演一次“血泪之路”的大迁徙。

俄克拉何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是密西西比流域向大平原过渡的州。传统的经济主要是以小麦为主的农业和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石油、天然气和氦的蕴藏量也很丰富。世纪之交时这里发现石油后,州议会大厦旁都竖起了油井架。工业开始发展,经济增长时快时慢,受制于石油价格的起落。州的首府是俄克拉何马城,另一个有规模的城市是有大片油田的塔尔萨,20世纪初这里就进行了开采,曾有世界油都之称。

中西部

中西部最早大多由法国人开拓,1763年落到英国人手中,1783年后成为美国西北领土的北部,也就是美国最初所说的西部。它的北方是水源丰沛的大湖区,它的西部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现在大湖区称为工业中西部,密西西比河两岸称为农业中西部。

中西部是建国初国内移民汇集之处,在这里拓疆者们首次将新英格兰、大西洋中部沿岸和南方的不同文化交融成一种独特的美国文化,欧洲移民潮的到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传统,使之成为美国理想的体现。这里的人民在强烈的爱国心、家族观念、财产观念、道德观念、民主精神以及对政府的怀疑等诸方面,都可以说最能代表美国的边疆精神。

19世纪中,中西部生产的粮食和牲畜已经进入东北大市场。内战中这里坚决维护联邦,反对奴隶制,产生了共和党和林肯总统。内战后这里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并开始开发农业中西部,对大草原和大平原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高产农田,从内布拉斯加到俄亥俄中部形成了一条宽广的“玉米带”。20世纪初,汽车工业在此诞生,四大汽车公司聚集在密歇根这个汽车州,把全美国送上了轮子。当时这里也是进步运动的中心,有组织的农民抗议和工人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早在1886年,芝加哥大罢工就正式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改革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这样的州始终保持着政治的民主和开明。在1980年代的工业城市复兴中,底特律、克利夫兰等中西部城市面对衰退和竞争表现出了顽强的奋斗精神。随着50年代后粮食进入国际市场,中西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孤立主义倾向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俄亥俄(Ohio)因其东南界的俄亥俄河而得名,它三面临水,交通便利,是中西部最早开拓的州,也曾是美国西部的代表,产生过多位总统。俄亥俄包括东部高原、湖岸平原和中央平原三个部分。它的东北部高度工业化,是芝加哥—匹兹堡工业带的一部分。它的东南山区比较贫困,中部则是中西部农业带的东端。俄亥俄是个先进工业州,重工业尤其发达,制造业在美国名列第三。西边明尼苏达的铁矿和东边阿巴拉契亚的煤矿使这里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此外玻璃、汽车和橡胶业也很重要。

俄亥俄以中等城市为多,州府是哥伦布,是本州的工业文化中心。最大的城市是钢铁城克利夫兰,这里是大公司聚集地,金融工业集团牢牢控制着钢铁工业,洛克菲勒石油王朝也建立于此,这里也是60多个族裔的人民生活和同化的地方。俄亥俄河畔的辛辛那提是本州最早发展的城市,19世纪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加工城。现在它得了“女王城”的雅号,除了工业和运输业外,也具有旅游和文化的魅力。

印第安纳(Indiana)的北部和中部都是平原,南部是丘陵。沃巴什河流经印第安纳,汇入俄亥俄河,河的一部分成为和伊利诺伊的分界。印第安纳于1816年加入联邦,别号“保守州”。该州湖岸地区都是大工厂,有钢铁厂、炼油厂、机械厂、车辆制造厂,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这里的矿藏也很丰富,有煤、石油和石灰岩等。中部平原上有以玉米和大豆为主的农业和畜牧业。

印第安纳的首府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它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是一个工商交通的中心,有食品加工业、机械工业、保险业,也是谷物粮食市场。另一个重要的城市是密歇根湖畔的加里,由美国钢铁公司首建,以钢铁和炼油为主。印第安纳的第一批国内移民来自南方,在北方各州中,这里的种族偏见比较明显,思想守旧,一度是三K党活动频繁的地方,但它也是美国工会会员最多的州之一。

伊利诺伊(Illinois)的西界是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在它的南端汇入密西西比河,这里常有河水泛滥,俗称“小埃及”。伊利诺伊80%的土地是农田,地势平坦,沃土又黑又厚,是美国主要的农业州之一,别号“大草原州”。这里的铁路多,河多,交通便利,是钢铁和煤的产地。州的首府是斯普林菲尔德,以林肯故居闻名遐迩。

伊利诺伊最大的城市是芝加哥,它是20世纪初迅速崛起的大都市,现在仍然是美国第三大城市,被认为是“美国的脉搏”,最有美国特色的城市。芝加哥是水陆空交通运输的中心,是美国五大金融中心之一,大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工业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主。芝加哥也是个会议中心,文化中心,有30多所院校,著名的有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等。芝加哥的建筑十分宏伟,有现代建筑首都之称。

密歇根(Michigan)由两个半岛组成,濒临四个大湖,还有一万多个内陆湖泊,水源丰沛,占了全国淡水量的五分之一,称为“湖州”,风景优美,设有国家湖滨区。1957年后,它的上半岛和下半岛由悬桥跨度5英里的麦基诺桥相连。密歇根于1760年由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1796年归属美国,1837年立州加入联邦。其移民主要为北方扬基,带去了进步的政治传统。

密歇根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北部森林盛产木材、出口量仅次于加利福尼亚。铁产量占全国第二。石油、天然气储量也是全国最高的十州之一。19世纪下半叶,这里发起了采矿热和伐木热。20世纪开始,这里变成了汽车州,底特律是世界第一的汽车城。人口占了全州的一半以上,是财富和权力集中的地方。1970年代,汽车业受到强烈的海外竞争和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密歇根的经济面临威胁,出现衰退。该州的南半部多是农场小镇,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生产谷物、水果、牲畜和乳制品。1847年,密歇根的首府由底特律迁往兰辛,现在也是个工业中心。底特律以西的安那伯城是著名的密歇根大学的所在地。

威斯康星(Wisconsin)于1848年加入联邦。它的东、北两面临湖,西界是密西西比河,水源丰富。它的北部是高地,中南部是丘陵,森林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盛产硬木材,也以锌矿和铁矿闻名。威斯康星最有特色的是奶牛,数量达180万头,被称为“奶牛州”,是美国的奶场。由于德裔多,这里的啤酒也享有盛名。

麦迪逊是威斯康星的首府,主要生产奶制品。最大的城市是密尔沃基,是个港口兼工业城市,机械工业发达,城市颇有德国文化风味。威斯康星是个多族裔的州,印第安人是最大的少数民族,有11个保留地。威斯康星具有进步政治的传统,在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中发挥了作用,至今政治廉洁,个人所得税高,社会服务好。1848年建立的威斯康星大学将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结合起来,作为威斯康星思想来研究。但由于这里强烈的反政治干预倾向,也曾选送过像参议员麦卡锡这样的反共蛊惑分子。

明尼苏达(Minnesota)于1812年战争后归美国所有,1858年加入联邦。它处于大平原诸州与东部的交界地,是中西部“制造业带”的西端。明尼苏达的东北是高地,州内湖泊有一万多个,河川四百余条,其中伊塔斯卡湖是密西西比河的发源地,现已建立国家公园,成为旅游胜地。除了旅游业外,明尼苏达北部的密萨比铁岭产铁量全国第一,林业、农业和畜牧业也很发达。工业主要有肉类加工、木材加工等。

明尼苏达的首府是圣保罗,与姐妹城明尼阿波利斯相隔很近,都在密西西比河沿岸,形成一个城市群,两市人口占全州的三分之一,是该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国印第安人最多的城市。德卢斯港位于圣劳伦斯航道的西端,是个重要的内陆港。明尼苏达的人口构成比较单一,具有新教自由派传统,政治开放,州政府管理有方,实行高税收高服务,重视教育保健,生活质量居国内首位。近年来更是发展了电子宇航等知识密集型工业,在金融、保险和服务行业方面也较突出。

密苏里(Missouri)于1803年归入美国版图,是密西西比河以西建立的第一个州,1821年加入联邦。密苏里位于8个州中间,有着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水量充沛的密苏里河由西北向东横穿该州,河北三分之一的土地是肥沃的平原,种植玉米、大豆和麦子。东南是密西西比河平原,像南方一样种植棉花。南部是奥扎克高原,山民生活相对贫困。密苏里是工业最发达的内陆州,以航空和汽车为主的制造业是经济的首要支柱。铝的开采量为全国第一,还出产锌和煤。畜牧业主要是肉用牲畜。旅游业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内战前南北都有移民来密苏里,战时分成两派,敌对情绪至今难以消除。

密苏里的州府是密苏里河畔的杰斐逊。该州最大的城市是圣路易斯,是密西西比河沿岸最北的一个不冻港,也是铁路枢纽。圣路易斯是美国最后一个东部大城市,早年西进的必经之路。1965年,为了纪念这一“西部大门”的历史,圣路易斯建造了630英尺高的不锈钢大拱门,成为该市象征。在密苏里河与堪萨斯河交汇处的堪萨斯城则是美国西部的第一大城市,它是牲畜贸易中心,现已发展成中部六州的金融中心。1923年,这里修建了美国第一个现代购物中心。60%的密苏里人居住在圣路易斯与堪萨斯这两个大都会。

艾奥瓦(Iowa)于1803年属于美国,1846年加入联邦。艾奥瓦位于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之间,地平土沃,水运便利,是美国的大粮仓,玉米带的心脏,所产粮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一进入国际市场。猪和肉牛的产量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艾奥瓦的工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农业,但大多属于加工工业,和农业结合紧密。二战后,家庭小农场有被大公司兼并经营的倾向,典型的美国小镇生活也发生了变化。首府德梅因也是艾奥瓦最大的城市,主要有保险业、银行业和印刷业。

堪萨斯(Kansas)地处西进要道,1821年起通行的圣菲小道和1830年开始的俄勒冈通道都经过堪萨斯,使之成为1854年反奴隶制和维护奴隶制的两派血战之地,并因此获得“废奴游击州”之称,它于1861年终于以自由州加入联邦。堪萨斯在美国大陆的正中心,地势由东向西升高,这里气候干旱,农业以冬小麦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奶牛。工业有飞机制造,食品加工、肉类加工,后者居全国第二。石油天然气产量也很高。州内有不少军事设施。

堪萨斯的首府是托皮卡,那里有印刷业、面粉加工业等,还有一个建于1919年的国际闻名的门宁格精神病治疗中心。威奇托是堪萨斯惟一的大城市,有飞机制造厂和炼油厂。堪萨斯河和密苏里河交汇处是两州边界,两边各有一个堪萨斯城,密苏里的那个比堪萨斯的大,两市有分有合,成为一个中心。

内布拉斯加(Nebraska)原是个无树少雨的地方,自然条件比较差,内战后开始开拓,1867年加入联邦。虽然干旱,这里的地下水源却相当丰富,通过植树和水利规划,内布拉斯加发展了农业综合企业。它的养牛业在全美名列第三,此外有石油、电子、化学、农机等工业。全州人口的70%居住在东部三分之一的地方。普拉特河在奥马哈附近汇入密苏里河,河谷地带比较富饶,奥马哈现在是美国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中心之一,那里还有空军基地。州的首府是林肯。内布拉斯加教育落后,在保守的总气氛中有周期性地爆发平民主义的传统。

北达科他(North Dakota)也于1803年归属美国,1889年加入联邦。该州位于大平原中心,东部是雷德河谷,中部是大平原,西部是半干旱的斜坡高地。铁路修通后,火车带来了第一批定居者,他们杀死野牛,赶走印第安人,在这个远离城市和海岸的边远州开垦农场。由于天气寒冷,阳光充足,这里的小麦产量仅次于堪萨斯,大麦和亚麻产量也很高,红河流域是农业高产区。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储藏也很丰富,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旅游业有狩猎和捕鱼。北达科他仍然是一个大草原上的农业州,农民协会和农场合作社的力量很强大,政治上有平民主义传统,重视大型引水灌溉系统等抗旱措施,禁止农业公司化。除了印第安人外,州内很少贫困现象。

北达科他的州府是密苏里河畔的俾斯麦,以德国总理命名是为了吸引德国移民和投资。现在是粮、煤、牲畜的贸易市场和石油公司总部。该州最大的城市是雷德河畔的法戈。

南达科他(South Dakota)的历史与北达科他相似,同年加入联邦。该州的中线也是美国东西部的分界。密苏里河从中间纵贯全州,沿河的四个狭长湖被利用来发电和灌溉。东部河谷平原出产玉米小麦,西部高原蛮荒,人烟稀少。南达科他是美国第一产金州,此外还有铅矿和铀矿。畜牧业发达,牛羊猪的数量都很多,工业主要是肉类加工。该州以蛮荒吸引游客,最有名的是拉什莫尔峰的花岗岩四总统雕像,高达18—21米。

南达科他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印第安苏族,共有五个保留地。19世纪90年代在这里发生的美国最后一次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中,苏族以彻底失败告终。他们后来发起了美国印第安运动,于1972年去华盛顿示威,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斗争。

南达科他没有重要的城市,州府是密苏里河边的皮尔,由于铁路经过而发展起来,现在是个贸易批发中心。最大的城市是苏福尔斯,一个单调的工商中心。该州以小村庄小农场人口居多,有农民抗议运动的历史,也有孤立主义和保守的传统。

西部

西部是美国最年轻的一个区域,它包括落基山区、西南部和太平洋沿岸三大部分。落基山区由6个州组成,它们是内华达、犹他、科罗拉多、怀俄明、蒙大拿和爱达荷。六州面积占美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可人口加起来还不足一个纽约市。落基山脉对角穿过本区,形成高原峡谷、山峦起伏,自然景色粗犷雄伟,颇多旅游胜地,最著名的有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黄石公园。由于总的来说气候干旱缺水,此地农业以森林牧场为主,少数地区有工业,国防工业占很大比重,这里是美国的核试验场地。落基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金、银、铜、铀等多种矿石,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地发生采矿热。现在这里的经济命脉是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因此经济的繁荣与国内外能源市场的关系紧密。同时,联邦政府作为这里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能对当地政策施加影响。

西南部主要由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两个州及其周边地区组成,这片土地是美国于1848年侵略墨西哥得来的,二战后移民有所增加。这里气候温暖干燥,必须建大坝挖深井,才能改造土地,发展农业。畜牧业是当地的重要产业,此外有采矿和石油,旅游区以大峡谷最闻名。

太平洋沿岸的北部也称太平洋西北,于1840年代正式划归美国。它包括华盛顿和俄勒冈两个州,与南部加利福尼亚相比,这里新英格兰和欧洲移民比较多。20世纪下半叶,这里由于多元经济,注意环保,吸引了不少人口。加利福尼亚可分为旧金山地区和洛杉矶地区,这里亚裔和拉丁裔比例很大。旧金山地区由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而迅速发展起来,到下半叶便成为工业化的都市。洛杉矶在1885年成为铁路终点后开始发展,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都市,西部的门户。

蒙大拿(Montana)于1803年归属美国,1889年加入联邦。这里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早年只是做毛皮生意的地方。它的西部五分之二是落基山,东部五分之三是高原草地,相对平坦。蒙大拿的农业以小麦为主,畜牧业有大批牛羊放牧。北部森林盛产木材,每年提供全国三百万余株圣诞树。旅游区有美加边境的冰川国家公园和西南角上与怀俄明、爱达荷共有的黄石公园。蒙大拿东部的三分之一的地下尽是矿床,有丰富的铜、金、银,以及煤和石油等能源,所以该州也称“宝藏州”。蒙大拿人由于深受大公司滥伐乱采的祸害,环保意识很强,立法规定全国最高的30%的开采税率,用于环境保护和设立基金,以弥补能源工业繁荣衰落周期造成的经济损失。

蒙大拿的州府是海伦娜,曾是金矿产地。最大的城市是黄石河畔的比灵斯,这里有糖厂、炼油厂和肉类加工厂等。布特市曾以铜矿开采而一度繁荣,现在由于冶炼厂的关闭而趋于衰败。

怀俄明(Wyoming)于1890年加入联邦。这里的印第安人从宾夕法尼亚的怀俄明迁来,带来了那里的地名,它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大草原”。怀俄明境内的落基山是密苏里河、科罗拉多河和哥伦比亚河三大水系的发源地,但该州水源不足,土地贫瘠,以海拔高、人口密度低著称。内战后,铁路修过这里,牧牛开始发展,至今仍是该州的主要产业,羊毛生产名列全国第二,怀俄明畜牧业主协会是该州最有势力的集团。20世纪70年代起,能源工业开始繁荣,石油、天然气、煤、铀矿藏都很丰富。此外还有旅游业,黄石公园的大部分在该州境内,那里的火山、瀑布、间歇泉、沸泉等景致以及珍贵鸟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黄石公园以南不远处是又一个旅游点大泰敦公园。杰克逊则是冬季的滑雪胜地。

怀俄明将近一半的土地属于联邦政府,州内有不少军事用地。怀俄明州亦称“平等州”,因为这是美国第一个妇女享有选举权的州,也是第一个选出女州议员和女州长的州。怀俄明的州府是夏延,人口不到5万。

科罗拉多(Colorado)于1876年美国建国一百周年加入联邦,所以也称“百年州”。它的东部和中部是路易斯安那购地的一部分,西部则由墨西哥战争后并入。科罗拉多是美国地势最高的一个州,平均海拔两千米。落基山南北向纵贯西部,是巨大的分水岭,也是科罗拉多的主宰。这里是美国大草原的尽头,水源短缺,农业有小麦甜菜,也有畜牧业。矿产有钼、锡、钨、铀、页岩油等,1859年在派克斯峰曾发生淘金热。该州经济也因能源而繁荣,但在环保上不够坚决。旅游区有落基山公园,风景优美,是个滑雪中心。绿台公园保留着史前印第安人遗迹。

科罗拉多的首府是丹佛,位于落基山东,由于联邦政府在此设立机构甚多,故有“西部首都”之称。丹佛气候宜人,是当地的贸易中心、牲畜市场,也是文化中心,有不少大学。丹佛人口占全州一半以上,如将它南北的前沿山脉居民带算在一起,要达到80%。其他城市还有伯尔德、科罗拉多温泉城等。二战后,在科罗拉多空军基地受过训的退伍军人因爱此地风光,大批返回,引起人口激增。包括核武器制造厂在内的军事工业在该州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犹他(Utah)于墨西哥战争后划归美国,1896年加入联邦。在印第安语中,犹他意为“在山顶上”。沃萨奇山位于犹他的中北部,山南是科罗拉多高原,山东是尤因塔山脉,山的西北是大盐湖,湖水的含盐量至少是海水的6倍,湖区大都是盐碱地。犹他是摩门教徒之乡,现在仍占人口的70%以上。19世纪30年代,约瑟夫·史密斯创立摩门教派,亦称后期圣徒耶稣基督教会。到了40年代,摩门教徒为躲避迫害,由杨伯翰(布赖格姆·扬)带领,从伊利诺伊出发西迁,赶着大篷车,行程1400英里,来到这片荒漠。他们引水灌溉,成功地改造了这里缺水的土地,并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实行多妻制、家长制、教会征收什一税等特殊制度。教徒们原先设想的摩门国要比现在大得多,但国会最后只批准了现在犹他州这块地方。由于多妻制等原因,犹他迟迟不被联邦所接纳,迫使它于1890年废除了重婚制。

犹他的矿藏丰富,有全美最大的露天铜矿,还有金、银、钼、锰、钾、石油等,采矿热给犹他带来了非摩门教徒人口。二战后工业发展,主要有包括导弹火箭在内的国防军工,以及钢铁、五金、运输机械等。这里也是美国部署导弹,进行核试验,处理核废料的地方。犹他的旅游业很重要,有布利斯峡谷公园等8个国家公园。州的首府是盐湖城,位于沃萨奇前沿山脉,犹他的城市和农田大都集中在这一狭长山谷带。犹他州的人口出生率是美国最高的,再加上移民,人口增长很快,它在社会文化上的保守也对美国产生着更大的影响。美国目前有摩门教徒300万,美国境外还有180万。

内华达(Nevada)也在墨西哥战争后划归美国,于1864年加入联邦,当时林肯急需足够的州来批准废除奴隶制的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内华达位于大盆地内,群山环抱,一望无边的山艾灌木沙漠,是美国最干旱的州。为缓解水源紧张,1939年建起了胡佛水坝。西部和加州交界处有北美最低点的死谷,低于海平面85米。联邦政府占有州内80%以上的土地,在1979年西部的“艾灌丛反叛”中,内华达带头对此提出异议,要求土地归州所有。内华达生产金、银、铜、水银等,也称“银州”。1855年摩门教徒来此,成为最早的定居者。1859年考姆斯托克矿脉发现后,随着黄金热,出现了现在的州府卡森城。

内华达最著名的是娱乐业,一半以上的就业与此有关,收入占总税收的一半。大萧条后内华达经济陷于绝境,便于1931年将赌博合法化,拉斯维加斯是世界闻名的赌城,在大西洋城开禁前,也是美国惟一的赌城。这里聚集着灯红酒绿的大饭店,城内到处可以赌博。里诺则是有名的离婚城,当美国其他州对离婚控制还很严时,只要在该州住上6周,便可在里诺离婚。更有甚者,在全州17个县里,居然有15个将卖淫合法化。

爱达荷(Idaho)于1803年归属美国,1890年加入联邦。落基山脉横贯爱达荷,将它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山峦迭起,高度超过三千米的山峰多达50多个,山上终年积雪,在阳光下如宝石闪烁,故称“宝石州”。山区森林茂密,矿产丰富,是伐木、采矿、旅游、滑雪的好去处。南部斯内克河两岸是干旱草原和荒滩,水利改进后,农业也很发展,盛产土豆和甜菜。矿产有银、锑、铅、钴等。爱达荷是美国最晚被“发现”的地方,1805年白人到此时,当地的印第安人还从未见到过白人。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主要是毛皮商活动的范围。60年代,摩门教徒在东南部建立最早的居民点。几乎同时,又出现了采矿淘金热。

由于靠近加州和其他有利于资方的条件,许多工厂将厂址设在爱达荷,因此人口增长很快。州府是西南的博伊西,曾因金矿而繁荣,现在是不少大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有土豆加工、木材、造纸等工业。东南的爱达荷福尔斯有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核子研究站。

新墨西哥(New Mexico)在1595年就有西班牙人建立定居点,是美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欧洲殖民地。1821年这里成为墨西哥的一部分,1848年美墨战争后归属美国。内战后的80年代,盎格鲁—撒克逊人移居到此,许多是从得克萨斯迁来的。1912年新墨西哥加入联邦。该州地处落基山南端,里奥格兰德河纵贯南北,沿岸有城市,河东是小得克萨斯平原,河西是墨西哥高原。新墨西哥的矿产很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铀、钾盐等,矿产税帮助发展了这里的其他工业。新墨西哥是美国重要的国防军火工业的基地,第一颗原子弹就在这里生产和试爆。现在这里是能源生产最多的州之一,包括核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新墨西哥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干旱缺水,农业主要是棉花和玉米,还有牧羊。

新墨西哥的州府是圣菲,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西班牙的总督府。1821年圣菲通道开辟后,密苏里的堪萨斯城和这里连成一线,圣菲迅速繁荣起来。另一大城市是阿尔伯克基,有核工业、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新墨西哥的西北还有著名的纳瓦霍印第安保留地,该州很早就以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的悠久历史来发展旅游业,称为“迷人之乡”。

亚利桑那(Arizona)也是在美墨战争后归属美国,1912年加入联邦。亚利桑那地势高,气候干旱。科罗拉多河流经该州北部,往南成为西部州界。中部是高山地带,西南是沙漠。北部沿着科罗拉多河有一条200多英里长的大峡谷,有些地段宽度达18英里、深达一英里,建有大峡谷国家公园。它和石化森林国家公园一起,是亚利桑那旅游业的重点。由于大量引水蓄水工程的建设,该州也发展了棉花等农业生产。矿产中以铜为主,生产量占全国一半。二战后,经济从以自然资源为主转为以制造业为主,发展军工和科研。

亚利桑那的州府是菲尼克斯,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这里原先是印第安废墟,现在是西南经济增长的中心,人口已近百万,1988年排行全国第十,占了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南部的塔克森占州人口的五分之一,有飞机工业和电子工业,还有亚利桑那大学和冬季疗养区。亚利桑那的印第安人数在美国占第三,州内四分之一的面积为保留地,还有印第安古迹,现有13个部落,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荷比人。这里墨裔人口也占很大比例。

俄勒冈(Oregon)作为领地时包括现在的华盛顿州在内,与加拿大的边境于1846年划定。1851年两地以哥伦比亚河为界分开,北为华盛顿,南为俄勒冈。1859年俄勒冈加入联邦,内战时积极支持联邦。俄勒冈境内自东向西有两条山脉,东面是喀斯喀特山,西面是海岸山脉,两山之间是威拉米特山谷,俄勒冈的城市带。海岸山脉以西是沿海地区。该州有高山海滩、沙漠河谷,地貌异常丰富。州内二百多个国家公园,最著名的是火山口湖公园,湖深589米,深度为美国之最。俄勒冈的经济以自然资源为主,哥伦比亚河的发电量是美国水力发电的三分之一,超过密西西比河。俄勒冈山多林多,森林覆盖面积达总面积的一半,原始森林保持良好,生产全国四分之一的木材,居各州之首。农业产品主要有小麦、苹果和奶牛等。铝矿产也很丰富。

俄勒冈的州府是塞勒姆,建于1840年,生产蔬菜水果。最大的城市是哥伦比亚河畔的波特兰,是个深水河港,一个贸易、运输和制造业的中心。俄勒冈的早期移民主要来自新英格兰,至今族裔情况比较单一,社会冲突少,民风简朴宁静,一直在防止本州的“加利福尼亚化”。俄勒冈有公民投票决定政治问题的传统,被认为是全国政治试验的场地,实行着最严厉的环保法和土地使用法。

华盛顿(Washington)在1845年才开始有长期居民点,此前只是毛皮商出入的地方。1851年以哥伦比亚河为界,从俄勒冈分出。1889年在华盛顿任总统一百年时加入联邦,故以华盛顿命名。喀斯喀特山南北纵贯全州,山东三分之二的土地平坦干旱,近似沙漠。山西雨水充足,居住着州人口的四分之三。西北是森林,树木常青,草地常绿,所以华盛顿也称“常青州”。1970年代后被认为具有比较理想的生态状况,因而也是最佳的居住区,人口增长了五分之一。哥伦比亚河是华盛顿的天然资源,被利用来水力发电。西北角是一个大海岔普吉特湾,其中有三百多个岛屿,气候湿润,是该州的城市带,那里的奥林匹克半岛上屹立着奥林匹克山。华盛顿的矿产有金、银、铀,农产品有苹果、小麦,畜牧业以猪为主。40年代后,华盛顿的经济从传统的木材、采矿和农业转向制造业,飞机制造和核子研究都很发达。

华盛顿的州府是奥林匹亚,最大的城市是西雅图。由于阿拉斯加在19世纪末出现淘金热,地处要道的西雅图便很快兴旺起来。西雅图是座山城,东面是华盛顿湖,西面是普吉特湾,湖光山色,十分秀丽。现在西雅图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业波音公司的所在地,还是太平洋沿岸贸易的重要口岸。1962年西雅图举办世界博览会后,留下了多功能的西雅图中心供人参观游览。华盛顿的人口以白人为主,也居住着奇努克印第安部落。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是美国第一人口大州,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以上,面积居第三,仅次于阿拉斯加和得克萨斯,是美国西海岸的“黄金州”。18世纪中叶,西班牙在现在的圣迭戈设立第一个定居点,1822年成为墨西哥的一个省,美墨战争后归属美国,建州后于1850年加入联邦。加州境内有两条山脉:东部的内华达山脉和西部的海岸山脉,中间是广阔的中央大山谷,南部是沙漠。加州地处地震带,地壳断层贯穿全州,还有着美国大陆上最高的惠特尼山和最低的死谷。加州是片阳光明媚的地方,农业、工业、矿产、旅游都很发达。农产品产值为全美第一,盛产各色蔬菜水果家禽家畜,尤以柑橘出名,也是重要的产棉区。北部森林以红杉闻名。矿产有硼、钨、石膏等,石油产量全国第三。制造业仅次于纽约,是美国的军火工业中心。旅游区有约塞米特国家公园、红杉国家公园、1955年开放的第一个迪斯尼乐园等。1848年加州出现第一次淘金热,人口迅速增加。二次大战后军火工业的发展和美国普遍的南移阳光地带又使人口再次激增。现在,加州有一流的教育,包括斯坦福大学和拥有9个分校的加州大学,它们为高科技的发展输送人才。加州有庞大的科学设施,有高科技公司最集中的硅谷,它的宇航工业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加州的首府是位于中央山谷的萨克拉门托,那里最早发现黄金。加州两个重要的地区是北面的旧金山海湾地区和南部的洛杉矶地区。旧金山即圣弗朗西斯科,位于一个半岛的尖端,东临金门海峡,西濒太平洋,三边是水,市内高低不平多山丘。第一次淘金热使圣弗朗西斯科突然从一个边区小村变成城市,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太平洋的门户。虽然1906大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毁了该市的五分之四,但城市很快又重建了。现在,这里的电子工业居本行业之首,斯坦福大学和硅谷都在这里。这里也是50年代垮掉派和60年代嬉皮士的故乡,如今更成了同性恋的圣地。海湾地区的重要城市还有圣何塞、奥克兰等。

洛杉矶地区是美国近期发展最快的地方,19世纪末这里发现了石油,20世纪一开始就成了拍电影的理想地点,终于建成世界闻名的影都好莱坞。巴拿马运河在世纪初通航后,洛杉矶更占了地理交通的便利,从飞机制造、电子、服装、宇航、机械、化工到炼油等,几乎无所不有,成为工业、贸易、金融的综合体,已取代旧金山西部金融中心的位置。洛杉矶由数十个独立的小市组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都汇集在市中心。洛杉矶其实地处沙漠,少雨,用水都靠外地引入。洛杉矶附近的主要城市还有圣巴巴拉和圣迭戈,圣迭戈是加州仅次于洛杉矶的大城市,它是个军港,有大型海军设施,还有宇航工业、飞机制造和电子工业。

阿拉斯加(Alaska)最早由俄国在那里建立了俄罗斯美洲公司。1856年俄国在俄土战争中失败后,于1867年将它卖给美国。1959年阿拉斯加加入联邦,别号“最后的边疆”。阿拉斯加位于加拿大以西,北美大陆的西北角,隔着白令海峡与俄罗斯只有80多公里的距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的州,面积是第二大州得克萨斯的两倍,它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南面是太平洋山脉区,这里气候温和,森林覆盖。中间是中央高原区,这里是永久冻土,难以定居。北部是北坡区,在北极圈内,夏季连续白昼,冬季连续黑夜,冰天雪地,没有树木,但地下藏有丰富的石油。

阿拉斯加的经济主要是毛皮、渔业、矿产和木材。它的鲑鱼产量世界第一,19世纪末发现金矿,1960年代发现大油田和天然气,70年代修成巨大输油管。阿拉斯加的州府是只有2万人的朱诺,曾经是个金矿。最大的城市是安克雷奇,许多石油大公司的所在地,是该州政治、经济、财权的中心。阿拉斯加的绝大部分土地由联邦政府管辖,设有机场和军事设施。阿拉斯加历来是爱斯基摩人的故乡,那里也有阿留特人和印第安人,60年代后,他们成立土著居民会议,在土地和安置等方面和联邦政府交涉,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有不少土著公司。由于石油的开采,阿拉斯加人均收入全国第一,个人所得税全免,每人每年还有石油分成。

夏威夷(Hawaii)位于北太平洋中心,距离美国西海岸2400英里。这一亚热带群岛是海底的夏威夷山脉露出海面的东南端,它由两千多个岛屿组成,其中只有7个大岛上有人居住。最大的是夏威夷岛,但人口最密集的是瓦胡岛,占全州近80%的人住在这里。公元8世纪波利尼西亚人来此定居,后来建立王国,1893年君主制被推翻后,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国,1900年成为美国属地,建州后于1959年加入联邦。

夏威夷的土质是肥沃的火山土,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疗养和旅游。夏威夷的经济最早靠檀香木,后来是捕鲸,然后又转入甘蔗和菠萝种植,最后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旅游胜地,现在也生产兰花、咖啡和果仁。夏威夷州府是火奴鲁鲁,旧称檀香山,是太平洋上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它和珍珠港是州内两个安全的深水港,后者是重要的海军和空军基地,夏威夷目前是美亚澳三州的航运中心。夏威夷的人口中以亚裔为主,亚裔中又以日本人为主,只有六分之一源自欧美。白人、东方人和波利尼西亚人彼此通婚,种族混杂比较成功,计有60种不同的混血,使用的语言和方言达40种之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