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是一个人在饱经风霜之后的从容与大度,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体现,因为人生中,聪明的人的最佳智慧更多的时候是糊涂。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被世人列入“扬州八怪”之一,一生所画都为精品,而其诗脍炙人口,并为后人留下一部《板桥全集》。就算有人不读郑板桥的诗,不看郑板桥的画,也都知道他著名的处世哲学“难得糊涂”。这几个字,可以说是郑板桥一生的真实写照,让他的画与诗都被冠以清新雅致之名,与世俗不同。
郑板桥的一生际遇坎坷,生活贫困。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便早亡,这让生活贫苦的郑板桥更加孤苦。幸好有乳母留在身边,对他尽心抚育,才让他最终长大成人。后来郑板桥曾多次为乳母写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诗句真实、情切,令人动容。
对于郑板桥来说,虽然他的才华有目共睹,却生不逢时,他19岁时就中了康熙朝的秀才,之后便一直屡试不第,直到40岁,才在雍正朝中了举人,后来又在乾隆时期得中进士。历经三朝更迭,及至人生五十,郑板桥也不过是个七品之官,这与他的才学相比,实在不成正比。这样的经历也注定他在前半生要为生计所苦,所幸他画有所成,于是以此为营生,养家糊口。
扬州在当时是个经济繁荣的地方,往来买卖非常便捷,郑板桥就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卖画度日。郑板桥因自己的经历,又因所见所闻,对于富贵与为官者多有不屑,这在他的诗、画之中都有表现,因此当时他的画、诗、书法又被人们称为“三绝”。
对于贪官污吏,郑板桥从来就不留情,骂得痛快,画得深入人心,让看到的百姓都会心一笑,买回家去悬挂,以泄气愤。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求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不过买画的多是些平民百姓。郑板桥并不为画标价,全看买者的能力,给多就多,给少就少,有时报酬甚至只是一壶酒、一块肉。
但对于富人,郑板桥又非常介意,哪怕给再多的银子他都不卖。当时在扬州有一个富商,非常喜欢郑板桥的画,于是便派人送去一千两银子,只为求一幅画。可惜郑板桥对其连正眼都没瞧一眼,直接给打发掉了。(www.xing528.com)
富商很是苦恼,问身边的师爷有没有办法。师爷眼珠一转,便给富商出了个主意。他们知道郑板桥爱画竹子,经常到城外去写生。于是,富商便在那边的竹林建了个茅屋,等到郑板桥画累了时,就请他过去喝水。
结果郑板桥很是感激,与“茅屋主人”聊起来,主人就乘机索要画作。于是郑板桥大方地当场作画一幅,送给了主人。后来郑板桥知道那位茅屋主人正是扬州富商,但他没有生气,只是笑了笑。
郑板桥晚年时,已经对世事看得比较透彻。有一次,他在乡间遇到一名自称“糊涂老人”的雅士,二人相谈非常投机,于是郑板桥在老人的砚台上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并盖上自己的进士名章,并请老人也盖章。
这时他才知道老人竟是殿试第三名的隐居官员,不禁肃然起敬,当场写下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这就是郑板桥自己的晚年处事之道,在他与“糊涂老人”分享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明哲保身的为人之道。
难得糊涂是一个人在饱经风霜之后的从容与大度,更是一种人生大智若愚的体现,因为人生中,聪明的人的最佳智慧更多的时候是“糊涂”。活在世上,就不要一味计较得失与赢亏;有时候看似吃亏的事,说不定却会为你带来意外的好处,太在意眼前的事,只会让你生活得更烦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