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的居贫与节俭,晚餐以肉填饱

苏轼的居贫与节俭,晚餐以肉填饱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苏东坡看来,节俭是人生的一种阅历,也是对财富的一种管理。对苏东坡来说,他一生其实都很节俭。还好皇上格外开恩,没有杀苏东坡,而是打发他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不过苏东坡却很会理财,他将一些家产变卖。但难得的是苏东坡会苦中作乐,他和家人说古人有“晚食以当肉”的说法,就是在人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吃饭,这样就算没有好菜好饭,也会有吃肉一样的满足感。

苏轼的居贫与节俭,晚餐以肉填饱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远见的做法。当人生陷于逆境的时候,需要节俭,在人生顺境中,仍然要节俭。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更有现代的学者为他冠以多种名号: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著名的“苏堤”便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等。可是这个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一代文臣,一生更多的却是隐忍,这与怀才不遇无关,当时的社会现实让他不为世人所容。

所以,对于苏东坡而言,人生不只是为官作诗,更有着来自生活的柴米油盐。当苏东坡从人生的低谷走到高峰的时候,细心的朋友发现,苏东坡的节俭竟然没有一点儿变化。在苏东坡看来,节俭是人生的一种阅历,也是对财富的一种管理。

对苏东坡来说,他一生其实都很节俭。做官的时候,他就不喜欢奢侈,为自己每餐的菜饭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每餐一饭一菜,有客人来便加两个菜,多了视为浪费,他会为此不肯吃饭。据说有时他去朋友家做客也是如此,如果谁铺张得过了,他就会避而不吃,立即返回家中用餐。

苏东坡最为节俭的时期是在1080年,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结果他被拥护新法的人戴了个“写反诗”的帽子,催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还好皇上格外开恩,没有杀苏东坡,而是打发他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听起来是官员,但既无权也没势,甚至连俸禄都被停发。苏东坡一家老小二十余口,一点儿指望都没有,这样的生活让苏东坡一家凄惨无比。(www.xing528.com)

不过苏东坡却很会理财,他将一些家产变卖。他每月可以取出四千五百钱,将这些钱分成三十串,分别串起来,然后一串一串地挂在屋顶的梁上。每天的一百五十钱,他都要亲自取下交给家人用度,多了一分也没有,如果有盈余,就专门放在一个地方储蓄起来,用来招待偶尔来访的客人。

可是再怎么想也可以知道,每天一百五十钱,如果没有其他进项,这根本不可能够二十余口人长久吃喝的,所以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让官府在黄州划给他一块田。他每天亲自带着家人前去耕种。这对于一个文官而言是何等艰辛,可他不以为苦,反为乐事,在耕种之中作诗自娱自乐。

非但如此,苏东坡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节饮食说》的文章,贴在家中的墙上,用来约束家人与自己。他在文中写道,自己每顿饭只可吃一个荤菜,而酒则只饮一杯,就算是有重要的客人来访,也不可太过浪费,三个菜足够了。

这样的日子可以说过得非常苦,有时都会因为没有菜而让人难以下咽。但难得的是苏东坡会苦中作乐,他和家人说古人有“晚食以当肉”的说法,就是在人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吃饭,这样就算没有好菜好饭,也会有吃肉一样的满足感。如此他自己便经常尝试,在艰苦的岁月中过得有滋有味,真正达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远见的做法。当人生陷于逆境的时候,需要节俭,在人生顺境中,仍然要节俭。每个人都会在不可抗拒的外界变化中遭遇人生的困境,这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靠山和背景,而是依靠勤劳和节俭来渡过难关。人生顺风顺水的时候,如果不居安思危,就很容易出现被动的局面,所以节俭在任何境遇里都是不可缺少的美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