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多芬的不屈与痛苦的消逝

贝多芬的不屈与痛苦的消逝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贝多芬的父亲去世了,安葬好父亲后,贝多芬再次来到了心中的圣地维也纳,这时莫扎特已离开了人世,贝多芬再也没机会与他同台演奏了。可命运再次伸出魔爪,贝多芬的听力出现了问题,这对于一个用耳朵来感受音乐的人来说无异于失去生命一样痛苦。这时的贝多芬几乎完全失聪了,他连指挥音乐的事情也做不了。贝多芬在一夜之间似乎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贝多芬用自己听不到声音的耳朵感受心里的声音,写出了震惊世界的乐曲。

贝多芬的不屈与痛苦的消逝

没有永远的痛苦,也没有战胜不了的现实。痛苦让我们成熟,痛苦也给我们走向光明的勇气。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举世闻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更是至今无人能超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集大成者。在这位可以用神奇来形容的音乐大师身上,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华丽而动人的音乐篇章,还有那遇到坎坷坚韧不拔的性格。

命运对于贝多芬来说真的格外苛刻,他的童年非常苦,从4岁开始就被父亲拿着木棍逼着学钢琴。8岁之前,他从来不知道游戏是什么意思,他家的邻居印象最深的事,莫过于一个幼小的孩子蜷在琴凳上,满脸泪水地睡去。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日子里,贝多芬知道眼泪对他的处境的改变没有任何作用,他开始思考人生,最后他似乎已经对生活产生了另外的见解:与其痛苦,不如抗争。所以,贝多芬努力地练琴,他一定要独立,要自强。

在17岁时,身在维也纳的贝多芬经人介绍认识了莫扎特,听完贝多芬弹奏之后,莫扎特就说:“这个孩子将来会让整个世界震惊。”可是就在莫扎特想要与贝多芬进行音乐上的交流时,贝多芬的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了,贝多芬马上赶回家了。

为了现实的生活,贝多芬拼命地演奏、赚钱,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4年,贝多芬的性格越来越坚毅。后来贝多芬的父亲去世了,安葬好父亲后,贝多芬再次来到了心中的圣地维也纳,这时莫扎特已离开了人世,贝多芬再也没机会与他同台演奏了。

时光进入1796年,贝多芬没有多余的牵挂,所以他想要好好地在音乐上大干一场。可命运再次伸出魔爪,贝多芬的听力出现了问题,这对于一个用耳朵来感受音乐的人来说无异于失去生命一样痛苦。没多久,贝多芬所爱的女孩儿也因此离开了他,双重的打击一度让贝多芬沉浸在沮丧中。(www.xing528.com)

但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恢复了坚定的心态,继续迈向艺术圣堂,终于,他努力地战胜了听力上的障碍,让自己的音乐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艺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可是,音乐的流行风向就像服装一样经常变换。1814年,维也纳的音乐之风转向意大利的罗西尼,贝多芬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让他的生活举步维艰,就在他经济上陷入困境时,自己一直喜爱的侄子因叛逆而自杀,他又一次遭遇双重的打击。这时的贝多芬几乎完全失聪了,他连指挥音乐的事情也做不了。贝多芬在一夜之间似乎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而贝多芬却没有放弃自己,他的音乐之风也由此进入了第三次转变期,痛苦让他变得沉静,他沉静地面对着生活的重创,扛起生活的艰难。贝多芬用微笑面对这一切,更加全力投入自己新创作的乐曲中去。

不久,《D大调庄严弥撒》成功谱成,一经问世便成了贝多芬最为完美的作品。其后,《第九交响曲》创作成功,当它在维也纳音乐大厅被奏响时,人们震惊了,热烈地鼓掌、欢呼,甚至抱头哭泣。贝多芬战胜了黑暗,战胜了命运,用情感与思想为自己的音乐注入内涵。那是欢乐的歌颂,更是他向上帝发出的抗争之音。

没有永远的痛苦,也没有战胜不了的现实。痛苦让我们成熟,痛苦也给我们走向光明的勇气。贝多芬用自己听不到声音的耳朵感受心里的声音,写出了震惊世界的乐曲。他用欢快的音调重新阐释痛苦的含义,他再次向我们证明:只有经受了痛苦打击的人,才能真正有毁灭痛苦的勇气,以及养成经历痛苦过后的乐观心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