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路是一马平川的,为了心中的目标,经历很多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玄奘,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名字,一个有着顽强意志的求佛者。他不是《西游记》中的十世轮回“唐僧”,他没有3个武力高超的徒弟。他,起初仅仅是隋朝一个学习佛经的无名小卒。然而他却用自己的意志谱写了一首为目标而行的诗歌,为世人留下一段“西天取经”的传奇。
602年,玄奘出生于一个陈姓人家,父亲曾是江陵的县官,他的二哥在洛阳出家为僧,他时常去拜访二哥,这种听经传道的经历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玄奘11岁时,他被破格录取为僧徒,并且非常系统地学习了当时的经书,慢慢成为洛阳信徒钦敬的大师。
618年,玄奘开始自己的寻经之旅,他先来到长安,在得知名僧大多在蜀地后,又前往成都。在那里,他一住就是四五年,除了对《摄论》《杂心》等经篇精通外,还在当地有了“玄奘大师”的名声。
可是这样的名气并没有给玄奘带来多少好心情,因为他意识到了各地对于经法分歧很大,难以融合,这让他迫切地想要学习一种经法——总摄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从而贯通所有经法。
这种经法却远在遥远的天竺(现今的印度),当时的朝廷并不发授护照放行。这种困扰让玄奘几经折磨,可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627年,他毅然踏上私往天竺之路,从长安出发,直往天竺。
玄奘并不是第一个想这样做的人,但因为那时的交通与语言给西行者带来了莫大的阻碍,再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成功。自然而然的,这条路成为“不归路”的代名词。但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知识,为了求得经学,玄奘决然地踏上人生的征途。
当玄奘好不容易走到甘肃的时候,当地官员却以他无令而行违法为借口,逼迫他返回长安。面对着千辛万苦才走过的路,玄奘不想就此半途而废,于是他拜见当地的经学僧侣,在他们的帮助下偷偷离开,他白天不敢出门,只好等到天黑之后再赶路。(www.xing528.com)
就这样,玄奘没日没夜地走到了瓜州境地。幸运的是,瓜州刺史是一名佛教徒,他冒着违反禁令的风险放玄奘通行,并让一个胡人为他带路。走到玉门关的时候,胡人却嫌路途艰苦不愿再前行,于是生出杀死玄奘的邪念。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这个胡人准备拔刀相向的时候,却想起了玄奘讲经的样子,终究狠不下心来,找了个借口离开了玄奘。就这样,玄奘为了求得佛法真理,独自走向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玄奘并不知道,在通往天竺的路上,除去无比艰险的自然条件,还有来自人为条件的诱惑。他走到高昌国时,得到了高昌国国王的盛情厚待,国王希望玄奘可以留下来,对其礼重供养。在遭到玄奘的拒绝后,高昌国国王恼羞成怒,强行将玄奘留在高昌国,不放他西行。
面对着这样的威逼利诱,玄奘“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玄奘以死明志,才得以继续西行。
在经过了偷行、夜走、饥饿、诱惑以及各类艰苦环境造成的身体不适反应之后,玄奘最终到达了自己一心求取经学的地方——天竺。他从长安到天竺足足用去了一年的时间,中间途经十三国,有雪山,有荒野,更有强权,有贼寇,可这些都没有将玄奘吓退,他最终取得真经而回,成了佛教徒们心目中的高僧。
没有什么路是一马平川的,为了心中的目标,经历的所有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玄奘为取得真经坚持信念,值得人们学习。所有的结果都终将由它的过程来决定,所以坚定不移地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