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要把编辑、制作这个环节的情况好好回忆一下。业内许多人都认为《哈利·波特》的成功全在于营销,这也不完全对。其实,书籍的编辑、制作也是整体开发和营销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里先说一说关于《哈利·波特》出版的“时间神话”。前面提到了,《哈利·波特》的版权引进协议签署下来,已经是8月底,我们的计划是国庆节前出书,留给我们全部制作的时间只有1个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三本书译成中文就有80万字,译文要求名物和专有词语统一,不同译者的文字风格必须基本统一,要在一个月时间里完成这一切已经是天方夜谭,更何况还有其后一系列的工序呢!要在一个月里做成一套像样的书,也就只有靠哈利·波特的魔法了。不过,实际上我们确确实实是做成了,而且总的来说做得还算出色,英国方面也认为是国际水准,有人称之为《哈利·波特》的“时间神话”。
这个出版神话是出版社整体决策、整体协作、整体运作精心演绎出来的。早在6月初,版权之争情况还不太明朗,我就要求王瑞琴开始约请三部书的译者动手翻译作品。我担心如果按常规等到版权大战落定才开始翻译,时间会拖得太长。王瑞琴为人谨慎,面有疑问,说万一没有买到版权怎么办?我说那就算风险投资,不要编辑室承担责任,算到社里的账上。我说现在就跟马爱农姐妹说(马爱农就是社里很优秀的外国文学编辑),并向她们承诺,无论出版与否,稿费不会少了她们的。当时我是这样考虑的,倘若我们胜出,书出慢了将造成销售失机,仓促出版又难以保证质量,总之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遗憾,要避免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办法,未雨绸缪,提早着手组织翻译;万一我们落选,支付几万元翻译费用也就认了,权当是风险投资,凡经营就会有风险,这点风险还是担得起的。当然,现在我可以坦白地说,其实我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去做这个决策的,当时担风险的感觉并不是很要紧。主要是我们在正确的时间里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为我们赢得了时间和市场。
在2000年的整个9月份,我们的译者、责任编辑、终审者、校对者、装帧设计者、出版部门实行的是倒计时工作制,大家就是一个目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9月底一定要把书发运到各大城市书店。当时社里有人向我提出质疑,问这样做有无必要。我的回答是,谁能保证错过国庆节销售机会我们的书会销得更好呢?既然谁也不能保证,那就得按图书销售的经验去做。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国庆节前后是一年中最后一段销售良机,能抢占是最好不过的。记得有一个著名的日本企业家介绍过他的一个发现,他说,一个新产品投放市场,提前1天会增加0.3%的销售量,提早5天会增加1.6%的销售量,提早10天会增加2.5%的销售量。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是我愿意相信。这个道理很浅显,新产品投放时一定要选择时机,决不可以任意延宕时间,特别是决不可以放过销售良机。
下面再说制作。整体制作首先指的是一种理念,那就是要以整体设计的原则去进行一本书的设计制作,我们要求对于《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设计制作,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去适应读者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其次,要对一系列的工序,包含翻译、编审、校对、装帧设计、出片、选料、印装等,做好统筹安排。当时我们有一个明确的追求,就是要让不同凡响的《哈利·波特》制作得不落俗套,在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市场营销的效果。我们一如既往地发扬人文社注重翻译图书的翻译质量和编校质量的传统,比较好地保证了内容文字质量,这是人文社品牌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其余诸多细节也都反复斟酌,务求上佳。这里向诸位介绍以下主要几项:
1.开本。我们把一些流行的少儿文学书籍拿来做比较,最后决定设计这种小16开异型开本。当时书店里这种开本比较罕见,我们估计,书一摆出来,对顾客的眼球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力。书店的朋友后来证明这个估计是准确的。当然,现在这种开本已经流行起来了。
2.封面设计。社里的美术编辑设计出了好几种草图,我总觉得不如美国版的封面来得有神秘感和形式感,最后还是让王瑞琴与美国的出版业同行达成了免费局部使用协议。我们觉得原稿调子太灰暗,与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有距离,于是美术编辑对色调、字体设计、内封设计做了比较精心的调整,这个中国化的调整也是成功的。
3.版式设计。因为是异型开本,我们从字体的选择到行距的确定都进行了反复斟酌比较,既希望减少一些印张,降低一些价格,让读者愿意买、买得起,又防止版面排得过密影响阅读,同时还精心设计别致的页脚书眉,整个版式给人以舒朗、大方、活泼的感觉。(www.xing528.com)
4.插图。编辑室请了几位愿意画插图的画家尝试了一番,感到太传统,怎么看也没有现代的形式美感,这一点真让我对中国当代美术界感到悲哀,在北京几乎都找不到几个愿意画而且画得好的画家,这个国家的美术界正常吗?王瑞琴灰心地说干脆不要插图了。我说那怎么行,几十万字的少儿文学书没有插图,不可思议!我问她,美国版有插图吗?她把书拿来给我看,美国版是在每一章前有题图,是电脑绘制的,很有点现代感。我说那就还是走引进的路子,跟美国同行联系,让我们免费使用。王瑞琴又去找了他们,居然也同意了。两次免费转让让我对美国同行刮目相看。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位美国出版商同时也是电影出品者,他们是希望《哈利·波特》在中国能顺利出版,因为他们后续还有电影要大卖。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时代华纳。
5.材料。出版部主任仵永成找我,说要为《哈利·波特》印刷备纸了。我说不要简单备纸,要专门设计一种纸。看看山东晨鸣纸业有没有兴趣,替我们设计生产一种独特的淡绿色书写纸,一方面可以显得优雅、可爱,另一方面也要让盗版商不容易得手。仵永成还真把晨鸣纸业的业务人员带到我办公室,拿出几种颜色要我选,最后敲定了一种颜色。同时,我跟仵永成说,封面用纸和工艺也要有点新意,他提议采用进口铜版纸和先印后压纹的工艺,这样可以使封面的彩图产生一种立体感,同时盗版商也不好仿制。
6.定价。书价的确定,我们也颇费了一番踌躇。首先,价格要反映总成本,紧接着我们考虑的就是读者的消费心理,还注意了不要以过低的定价引起业内竞争者的不满,当然,适当的利润也是在我们的计算之内。最后我们确定了第一本的定价从低,其后的定价是中等偏低。实践证明这一价位策略是成功的,薄利多销到头来实现了与读者的双赢。
7.书名。国内原先的报道都把书名译成“哈里·波特”,英方希望译成“哈利·波特”,以便与台湾皇冠出版公司已经出版的中文繁体字本一样,“里”与“利”,我们仔细感觉后,认为后者还是要让中文读者觉得亲切可爱一点,于是就决定取了这个顺利的利、胜利的利、盈利的利。
8.印装。一切设计成败在此一举,而此举又往往是我们最没法直接控制的。出版部也都为此战战兢兢,生怕毁在他们手中,而他们的命运又捏在印厂手中。我说那就只有一条,找质量可靠的印厂,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即便是这样去做了,部主任、责任印制员也不敢掉以轻心,每天就守在印厂里,守望着这个中国“哈利·波特”的诞生。
总之,我们以整体开发和营销的思维,对《哈利·波特》这套图书的各个细节进行精心设计和制作,创造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图书形态,为后续的促销和销售提供了质量过硬的产品,更好地引起了读者的购书兴趣和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