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企业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管理目标导向应由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实行以人为本的关系管理,公司治理则是在充分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

企业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

一、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与股东(shareholder)相关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由伊戈尔·安索夫于1965年在《公司战略》(Business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产生既是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的一种反思,又是对西方社会掀起的社会责任运动的回应。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也包括政府、社区、居民、媒体、环境保护主义组织等。企业应将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纳入社会责任的范畴,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以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

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组织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

(1)美国管理学教授爱德华·弗瑞曼(Edward Freeman)在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中指出,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并将利益相关者细分为三类:①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②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③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

(2)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88年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来划分,将其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Direct Interest Groups)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商、竞争者等;间接利益相关者(Indirect Interest Groups)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

(3)英国人大卫·威勒(David Wheeler)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①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具备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特征;②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如政府、社会团体、竞争对手等;③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却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自然环境等;④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不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也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集团等。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通常被划分为两个层级: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契约关系的个人和团体,包括雇员、股东、信用机构、政府、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和顾客等;而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就被划入第二级,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所在社区、市场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

三、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一)管理目标导向的转变

传统的企业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利益高于一切,企业管理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个主体的利益。管理目标导向应由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二)管理范畴的扩展

传统企业管理将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中间商、社区,以及政府等个人和团体视为外生变量,排除在企业管理的范围之外。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把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中间商、社区,以及政府等个人和团体都纳入企业管理的范围,视为企业的构成要素或内生变量。

(三)管理重心的转移

传统企业被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管理活动常局限于如何处理内部人、财、物的关系及如何有效提升生产效率的问题上。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把企业当作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求管理活动应着眼于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管理理念的更新

传统企业管理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强调以物为本的任务管理,公司治理是以股东为主的单边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实行以人为本的关系管理,公司治理则是在充分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

(五)管理内容的丰富

利益相关者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的各个分支、各个层面以及管理实践的各个领域。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建立多元化员工队伍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供应商和中间商管理上,企业开始重视与供应商、中间商建立相互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开始重视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重视建立同竞争对手的战略联盟;也开始重视同所在国家的政府及所在地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