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增长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战后资源积累提出更高的效率要求。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管理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要求,众多管理学者和专家在不同的背景、角度下,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并由此形成了众多的管理理论学派。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首次提出“管理理论的丛林”的说法。1961年12月,孔茨在美国《管理学杂志》(Academic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一文,指出当前已进入管理理论的“丛林”时期,并把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一文,指出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11个学派。
二、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管理过程学派
这一学派的开山鼻祖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亨利·法约尔。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穆尼(James D. Mooney)、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Donnell)等。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该学派将管理分成若干职能加以研究,通过职能分析构成管理过程研究,力图把用于管理实践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糅合到一起,以形成一个管理学科。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组织面临的管理环境是不同的,但管理本身是一个普遍而实际的过程,相对应地,管理知识中有一个纯属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对普遍管理经验的概括,即管理的基本理论。应用管理理论可以改进管理实践。
(二)合作社会系统学派
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I.Barnard,1886—1961),代表作是1937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合作社会系统学派将组织视为一个人与人之间实现相互协作的社会系统,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①共同的目标;②成员间协作的意愿;③组织内部进行沟通的信息系统。
(2)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作的努力和牺牲(贡献),与组织提供给个人的报酬(诱因)息息相关。“贡献”是指个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诱因”是指组织为成员付出的努力和牺牲给予的报酬,可以是物质报酬,也可以是精神报酬。巴纳德认为,当“诱因≥贡献”时,个人才可能有意愿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努力和牺牲。
(3)管理人员的三项职能:①制定组织目标,分配职责。②采用“维持”方案,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包括“诱因”方案的维持(采用奖励的方式鼓励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和“威慑”方案的维持(采用监督、控制、惩罚的方式促使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贡献)。③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Herbert.A. Simon,1916—2001)。西蒙于191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大学、伊利诺伊工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代表作是1960年出版的《管理决策新科学》(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在决策理论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使西蒙被授予197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活动的管理实质上是制定一系列的决策。制订计划的过程是决策,选择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决策,设计组织、分配权力责任的过程是决策;实施控制的过程也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并非瞬间的行动,而是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的完整过程。
①情报活动阶段:搜索和分析反映决策条件的信息,为拟定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②设计活动阶段:在情报活动的基础上设计、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
③抉择活动阶段:从可行方案中选择和确定一个行动方案。(www.xing528.com)
④审查活动阶段:对已确定的方案进行评估。
(3)决策的准则。传统决策受“最优化原则”的支配。西蒙提出用“满意的原则”代替“最优化原则”。他指出,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受到现实环境条件的限制,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不可能搜集到所需的全部信息,也不可能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完全精确的估量。决策面临众多的不可控因素,更无法确保决策方案的执行结果。在这种情形下,为保证决策的效率,人们只能依据“满意的原则”,寻找能使决策者感到满意的决策方案。
(4)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组织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指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如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定价、订货等。处置这类工作问题时,可先制定出一套固定程序,依照既定程序解决即可,而不需再重新研究处理它们。这类决策被称为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指不重复出现的工作,如新产品的研发、战略性决策等。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很为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用特定的方式加以处理。针对这类问题的决策被称为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指出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决策的程序化程度是不同的,高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遇到的问题更少程序化,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管理者处理非程序化决策的技术。
(四)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1914— )等。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科学应该从管理实际出发。他们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放在对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上,对其加以概括和理论化形成一般性的结论,向管理人员和学习管理知识的学生进行传授。
德鲁克的主要著作有:《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1973),以及《动荡年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1980)等。
德鲁克指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经理必须创造一个“生产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生产力要大于其组成部分的生产力之和。为此,经理要协调企业的各项活动,使企业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经理要考虑到作为整体的企业,又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特殊问题。
第二项任务是经理在制订每个决策或采取每个行动时,都必须把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目前利益兼顾起来。德鲁克认为,每个经理,不论他是否意识到,都在执行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职能。这些职能包括以下方面。
(1)树立目标并决定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做些什么,然后把它传达给与目标的实现有关的人员。
(2)进行组织工作。将组织活动划分成较小的项目以便进行管理,据此建立组织机构,选拔人员等等。
(3)进行鼓励和沟通工作。经理要利用表扬、奖金、报酬、提拔等手段来鼓励人们做好工作,并通过沟通信息来协调整个企业的活动。
(4)确定标准,对企业成果进行分析,对所有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5)使职工得到成长和发展。经理的工作将影响到职工的才能能否得到发展。
(五)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琼·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1916—1971)。伍德沃德的代表作是1965年出版的《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 and Practice)。所谓权变,即随机应变。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条件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组织规模的大小、管理者所处管理层次的高低、环境不确定程度的高低都可能会影响到组织管理模式的选择。
(六)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 E.Kast,1924— )、詹姆斯·罗森茨韦克(J.E. Rosenzweig,1929— ),代表作是《系统理论和管理》(Systems Theory and Management)、《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System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等。系统管理学派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其特点是将系统论原理应用于企业。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总体大于个体,局部最优不是全局最优,系统管理学派指出,组织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而这个系统又是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作为组织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使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互相协调,同时要使组织系统不断地自行协调,以适应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
——彼得·德鲁克(P.Drucker)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