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名士纪晓岚:天才童子笑对浮华

清代名士纪晓岚:天才童子笑对浮华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晓岚名昀,晓岚是他的字,又字春帆。纪晓岚儿时就天资聪颖。纪晓岚秉性诙谐,自幼即迥异他童,且胆识过人。纪晓岚应童子试时,主考官是一位青年俊才,登科仅三年,因听说纪晓岚有“神童”之誉,便属对欲加戏谑。纪晓岚31岁入翰林院,没多久即名声大噪。纪晓岚却随声答道:“容易!”大家正在欣赏着山河的壮丽景色,纪晓岚忽然大声说道:“对上了!对上了!”

清代名士纪晓岚:天才童子笑对浮华

纪晓岚名昀,晓岚是他的字,又字春帆。清朝河间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生于雍正二年(1724),卒于嘉庆十年(1805),因谥号“文达”,又称纪文达公。

纪晓岚儿时就天资聪颖。启蒙后,更能目下十行,而且过目不忘,才思敏锐。和他一起念书的同族兄弟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人们无不对他另眼相看,称之为“神童”。

类似纪晓岚这样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代有人出,但是他们的事迹,有的仅一鳞半爪,有的其生平如流星掠空,仅昙花一现而已。能够像他这样,一生多姿多彩,名满天下,诗文、行状、功业、著述都富有传奇色彩,集荣华富贵于一身,而又岁登大耄,位板人臣的,在我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纪晓岚秉性诙谐,自幼即迥异他童,且胆识过人。一日与童伴数人,在街边玩球,恰逢太守经过,他们的球偏巧误扔进太守的官轿。一时,衙役们厉声呵斥,众童惊逃四散,唯有晓岚一人,不但不跑,居然还挺身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人小胆大,且憨态可掬,未加怪罪,并和颜悦色地问他姓氏年岁,念过书没,见他口齿伶俐,便有意难他:

“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出,就把球还给你。”

晓岚天真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等候太守出联,太守说:“童子六七人,惟汝狡!”晓岚随口对道:“太守二千石,独公……”

最后一字却迟迟不说。大守奇怪地问道:“为何不对出未字?”

晓岚笑答:“大守如将球还我,就对‘独公廉’,球不还我便对‘独公贪’了。”

太守见他聪明狡黠,对答如流,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就笑笑把球还给了晓岚。

纪晓岚应童子试时,主考官是一位青年俊才,登科仅三年,因听说纪晓岚有“神童”之誉,便属对欲加戏谑。他出的上联是:“八岁儿童,岂有登科大志?”

不料晓岚立即回敬下联道: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

考官听了倒噎个半晌,因见门上贴的是荼郁二位将军,于是又出联道:

“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

晓岚答道:

“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

考官又见考场对面寺庙前,有一座七层宝塔,再出一联道:

“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

晓岚答道:

“历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

于是考官不得不叹服晓岚的才华,“神童”之誉更加不胫而走。(www.xing528.com)

这位誉满乡里的“神童”,12岁随父入京,17岁返乡,21岁考上秀才,而后在府城外的书院就读。一次春日郊游,信手折得桃花一枝,边走边嗅。不料却遇上了以前那位主考官,他已升任知府,正微服出巡。

晓岚于急切之间,忙将手中桃花藏进袖中,参见致礼。知府见状,遂出一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晓岚从容对道:“黄堂太守,眼中明察秋毫。”

如此捷才,使知府大人为之咋舌赞佩不已。

纪晓岚31岁入翰林院,没多久即名声大噪。主要是因为他不但才思敏捷,为常人不及,而又喜欢开玩笑,时常语出惊人,妙趣横生,深得乾隆皇帝的荣宠。君臣之间,有时也会互为戏谑,且不以为忤。

清高宗乾隆,是一位极喜爱舞文弄墨的皇帝。有一天在便殿中和群臣闲谈,在提及《论语》中的“色难”一词时,乾隆说:“此二字最难属对。”

纪晓岚却随声答道:“容易!”

“那你就对出一个下句看看。”乾隆说。

“适才臣已对过了。”纪晓岚答。

“啊,容……易……”乾隆回味着刚才纪晓岚说的“容易”二字,果然正是绝妙佳对,不禁点颔而笑,群臣也无不佩服纪晓岚的捷才。

一年初秋,乾隆率群臣东巡,登临东岳泰山。走到半山腰,只见山石嶙峋,好像破碎的样子,但触之却十分坚硬。乾隆对群臣说:“朕有一俗联,‘泰山石稀烂挺硬’,诸卿可对出下联。”

群臣沉吟思考良久,竟然无人对出,大家也同时暗自奇怪,这一回怎么居然连纪昀也给难倒了?

过了一会儿,他们君臣一行登上了南天门,但见风烟万里,黄河如带。大家正在欣赏着山河的壮丽景色,纪晓岚忽然大声说道:“对上了!对上了!”

“噢?你倒是说说看。”乾隆问。

“我对‘黄河水翻滚冰凉’,皇上您看怎样?”纪晓岚答。

“噢,好!好!”乾隆微笑着连连点头,表示嘉许。

君臣来到“观音阁”,乾隆兴犹未尽,开口对左右随臣:“朕又有雅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卿等可一对?”

几位大臣听后,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搜肠刮肚,只有纪晓岚毫不含糊,应声而对:“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一联对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最后一句用孟子的成句,贴切自然,甚为难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