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江西省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优化江西省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留不住、引不来,长此以往,江西省人才环境将与周边地区越拉越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破除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思想是行动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江西省人才发展环境,首先需要破除关于人才的种种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现有人才政策总体而言对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过分倾斜,政策的覆盖面较窄,尚未能让大多数人才切实受惠,不利于全面优化江西省人才发展环境。

优化江西省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一轮“抢人大战”,江西省面临的形势是相当不利的。由于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也较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周边省份有不小差距,已经形成了一个“环江西的人才磁场”,对江西省人才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如果靠“砸”待遇抢人,江西省很难“砸”得过周边更发达的省份,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周期性的政策红利和长期的制度环境结合起来,重点打造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的人才发展环境。首先,聚焦如何留住本地现有人才,进而吸引周边省份的溢出人才。但是,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不仅使江西省较难吸引到外省人才,反而使本省现有人才加速流失。“985工程”高校公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江西省籍生源回江西就业的人数寥寥无几;与此同时,一些省属高校近几年每年都有不少教授和博士申请调离。人才留不住、引不来,长此以往,江西省人才环境将与周边地区越拉越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破除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思想是行动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江西省人才发展环境,首先需要破除关于人才的种种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是树立“人才就是GDP”的观念,破除对人才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空谈倾向。二是树立“学有所长和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的观念,破除唯学历、专业、职称、论文、奖项“帽子”的虚荣心态。三是树立“本地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重才不分亲疏远近,破除“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妒贤心态。四是树立“技工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破除“博士教授才算人才”的“傲娇”心态。五是树立“人文社科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破除“理工类人才方为人才”的短视倾向。六是树立“民营企业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破除“民营企业人才是二等公民”的思维定式和落后心态,把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人才作为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社会地位、制度安排、政策落实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二)全力推动事业单位“放管服”改革

近年来,江西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质的提升,正朝着政务服务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一等的省份迈进。相比之下,事业单位“放管服”改革相对滞后,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而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正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当前,需要认真贯彻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推动“放管服”改革,提升事业单位日常服务水平,为各类人才提供高效、优质、贴心的服务。一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五型”政府建设的要求推动全省事业单位锤炼过硬作风,以人才为本位,不断提升日常服务水平,让各类人才经常感受到礼待、尊重、关怀,办事更顺畅,工作和生活更舒心。二是优化办事流程。重点围绕科研成果认定、财务报销、学术交流、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与各类人才关系密切的高频事项,下狠功夫砍环节、减材料、优流程、压时限,加快系统整合,推进全省人才数据共享,推动日常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让人才少跑腿,少交材料,好办事。三是推行延时错时服务。梳理各类人才经常办理的高频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根据各类人才办理事项热度的不同时间段,科学设定延时错时预约服务事项,统一规范服务时间,增强服务的有效性,让人才好办事,办成事。四是强化督促检查。以省委人才工作小组办公室为牵头单位,组织省人社厅等责任单位开展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日常服务的经常性督查,紧盯重点工作、重点环节、重点时间、重点窗口,加大暗访督查力度,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建立精准惩戒机制,对服务差且经督促后不改进的单位及个人严肃追究问责。

(三)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www.xing528.com)

持续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畅通人才晋升和发展的空间。一是科学制定分类评审标准,建立健全全光谱人才考核体系。江西省不仅要有学术达人,也要有技术达人,人才体系宛如光谱,七色同时生辉才有彩虹。要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制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人才的评审标准,为保证科学性,制定评审标准时必须听取同行专家意见。二是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切实掌握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将其作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德才兼备者优先,道德失范者“零容忍”,切勿评价雷同、走过场。三是完善成果评价制度。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科研成果条件,注重质量,不唯数量;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数量要求,尤其务必禁止以科研分来评价成果,防止职称评审再次沦为无意义的数量堆砌和科研分注水竞赛;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成果评价的标准,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成果,同行专家评价时应纳入实务部门专家。四是全面建立内聘制度。对具备条件但因为名额有限一时评不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其所在单位内聘为更高级别的职称,提前为其打造更高发展平台,畅通发展空间。五是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人才职称申报的渠道。不但要打破学历、台阶、论文、奖项、课题、人事档案户籍的限制,也要打破专业、行业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技术人才跨专业、行业申报职称,使职称评审真正为人才服务,为企业服务。

(四)制定普惠型人才政策

不仅要重视高层次人才,也要保护和支持数量更多的技工人才和基础人才;不仅要引进外省人才,也要发掘和留住本省自有人才。现有人才政策总体而言对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过分倾斜,政策的覆盖面较窄,尚未能让大多数人才切实受惠,不利于全面优化江西省人才发展环境。应制定普惠型人才政策,让更多的人才有“获得感”。一是加强对本省自有人才的支持和培育。重视发掘身边的人才,平等对待和支持自有人才,各种对人才的政策支持应惠及自有人才,尤其对学有所长却一直被相对忽视的自有人才,要尽快补足待遇,给予平台,防止人才流失。二是创新对技工人才和基础人才的支持方式。不仅要提供落户等方面的普惠性支持,更要多提供平台、创造机遇,多在人才发展关键阶段提供关键性支持,多肯定人才在发展初期的努力和成果,改一次性支持为滚动性支持、“坐而论道”为跟踪服务、吹毛求疵为包容鼓励,完善技工院校的办学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技工人才企业自主评价机制,打通技工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营造重视技能认同技工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大对医疗教育、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支持。江西省现有人才政策过于偏向理工类行业人才,对医疗教育、人文社科领域支持较为不足,长此以往必然造成相应领域人才流失,影响公共服务质量与综合竞争力,人才政策要加大对医疗教育、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支持力度,在项目资助、职称评审、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与理工类行业人才大致相当的政策支持。

(五)强化对用人单位人才工作的考核

一是健全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部分省属高校、科研院所“一把手”纳入专项述职范围,贯穿述前认真筹备、述中评议打分、述后通报整改等环节,形成“审、述、评、改”的闭环效应。二是完善考核内容。细化考核人才引进培养、作用发挥、服务保障、分类评价等内容,加强对各省属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占比情况的考核,增加对高层次人才流失数等核心指标的考核。三是突出考核重点。考虑到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流失的严峻形势,对高层次人才流失数这一核心指标适用“一票否决”,凡高层次人才年度流失数超过设定数量警戒线的,该用人单位年度人才工作即判为不合格。四是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建立考核结果定期公开发布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地区或部门督促整改落实,对人才工作长期没有起色的地区或部门领导严格追责,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考核结果与人才项目申报、立项、经费资助、评优评先、干部提拔任用等挂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