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适与王之涣的诗-唐五代文学史

高适与王之涣的诗-唐五代文学史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适向玄宗陈述失守原因,擢升为侍御史,又拜为谏议大夫。高适的诗有不少是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既写自己的落拓遭遇,也对他人的失意寄予深切的同情。高适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这类诗多写在漫游时期。可见,高适的悲时悯民常常是和自伤自怨联系在一起的。高适诗歌中最具特色的,是反映边地将士生活的诗。高适边塞诗中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燕歌行》。此外,高适有些描叙友情的诗艺术感染力很强。

高适与王之涣的诗-唐五代文学史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长期在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漫游,混迹渔樵之中。四十六岁时得到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由于李林甫的压制,只官授封丘尉。他因厌烦官场琐事,感到才智无法发挥,不久便弃官而去。天宝十一载(752)赴河西,在节度使哥舒翰幕下任掌书记。安禄山谋反,哥舒翰守潼关,为禄山所破,降敌。高适向玄宗陈述失守原因,擢升为侍御史,又拜为谏议大夫。玄宗以诸王子分镇各地,高适切谏不可。肃宗李亨闻知,召他为御史大夫。后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定李璘之乱。又曾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宗时,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的诗有不少是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既写自己的落拓遭遇,也对他人的失意寄予深切的同情。其《别韦参军》云: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其《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亦云: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又《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

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诗中处处流露出应试落第后的牢骚、失望和无可奈何的情绪。正因作者曾经备受这种愁绪的煎熬,所以他对一般朋友(包括下层官吏)的久试不第,或得微官而不幸逝世,常常感同身受。其《哭单父梁九少府》云: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

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常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未叙事而泪先涌,哀悼之情,溢乎言表。高适早期有一首《封丘作》,诗云: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吏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迎拜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皆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诗很真实地表现了作者任县尉后的苦恼,他想挂冠归去,却又无处可归,何况君命不可违抗。从他的苦恼既可看出他不忍鞭挞黎庶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可见出他仍有才高位卑之感,不过这种感触显得略为隐蔽一些。

高适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这类诗多写在漫游时期。在漫游中,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实际生活,加上自己仕途失意,容易对他们的穷困产生同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因而对农民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其《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七: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他在《东平路中遇大水》中写农村遭受水灾的惨象,并从关心灾民的角度出发,对皇帝提出希望:“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此诗篇末说无人采纳自己的济时良策,则自然流露有才不能为时所用的遗憾。可见,高适的悲时悯民常常是和自伤自怨联系在一起的。

高适诗歌中最具特色的,是反映边地将士生活的诗。高适早年即有立功边地的愿望,曾到燕、赵一带漫游。在封丘作县尉时,曾送兵到居庸关一带,因而对唐代东北边地的军事形势和将士生活多有了解。后来他还在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亲自带兵打过仗。这些使他对唐代的军旅生活有更深的认识。不过,他的边塞诗多出现在他创作的早期。这些诗有着比较深刻的思想内容,有的借歌颂战功赫赫的武将,表现自己为国立功的理想。《塞下曲》说: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这是对他人的礼赞,也是对自己的期望。他在《塞上》中直说: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有的议论边防得失,表露自己有计难陈的苦闷。其《蓟中作》云: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他在《塞上》中还提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主张加强防卫,提高实力。有的写到士兵的艰辛和征人家属的痛苦,《答侯少府》说“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言语中流露出对士兵处境的深切同情。他还说征人家属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www.xing528.com)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塞下曲》

这些都表现出诗人的正义感。另外还有些诗,以昂扬的调子写送人赴边和写边地兄弟民族的风俗。前者如《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后者如《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高适边塞诗中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燕歌行》。诗中小序说: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诗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alt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何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的主旨在于揭露将领的“身当恩遇常轻敌”,赞扬士兵的“死节从来岂顾勋”,而对朝廷的用将不得其人有所谴责。“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唐人边塞诗中,像这样揭露军中将、士生活尖锐对立的诗句是极少的。诗按照将士辞家、赴边、士兵苦战、战败的顺序展开,运用对比、衬托和环境描写、气氛渲染等手法写出将领的腐朽无能和士兵既愿为国家而死又系念妻室的复杂感情。诗风苍凉古朴,雄健激越,具有悲壮之美。诗是歌行体,但全用七言句式,且四句一换韵,又多用对偶,是律化的古体诗。

此外,高适有些描叙友情的诗艺术感染力很强。《别董大》其二: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景令人悲伤,却转而安慰对方,故作无忧之态,实际上宽慰亦深含黯然情绪。又《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此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诗出语沉痛,诗人拿自己和杜甫作比,对他的漂泊四方深表同情。杜甫读此诗时感动不已,以至“泪洒行间”。高适死后数年,杜甫还追和此作(见其《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高适擅长七古、五古、五律、七绝,其诗悲壮浑厚,又多直抒胸臆。所谓“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但他的诗也有尚质主理、意胜于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的倾向。高适的歌行、五律最有气骨,时而沉雄,时而冲淡,特别是它们的浑朴老成,对杜甫也有影响。杜甫曾有诗云:“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的后二句即是赞扬高、岑诗思之妙,诗力之厚。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河北文安(今新镇县)尉。开元中,为诗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云:“惟公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暾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边塞诗就评价很高。王之涣今存诗六首,《凉州词》二首写边塞生活,其一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上二句写西北高原的自然景象,直是一幅气势雄浑的油画:但见无际黄河直与白云相连,一片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下,其荒远、迷茫、空旷、寥廓,可以想见。后二句代征人设想:羌笛何必吹这种令人生愁的《折杨柳》曲,来怨恨这里的杨柳呢?须知,出了玉门关,天气更冷,春风吹不进玉门关,兴许连杨柳都不能发青呀!意谓关外更加艰苦。言语中流露出诗人对边地士卒的同情。诗写得委婉、细致,风格悲壮、苍凉。此诗构思巧妙,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尽显。第三句“怨杨柳”的“杨柳”既点曲名,写出士卒心思,也与自然界中的杨柳相关,并由此引出“春风”一句,诗思连绵,妙合无垠。杨慎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他认为诗人用了比兴手法,意在揭露君恩不及边塞将士,也可备一说。

王之涣五绝亦有名篇,如《送别》云: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登鹳雀楼》(芮挺章《国秀集》记此诗为盛唐人朱斌所作)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感,显露出诗人眼界的阔大和情绪的昂扬。首句“依”字兼有依傍、依恋之意,白日落山本无情感,着一“依”字,诗人伫立远望的情意就出来了。次句写黄河奔流入海,其实在楼上是望不到海的,它反映的是诗人远眺时诗思的流动。他由楼下浑浩流转的黄流想到它的最后归宿,于是构思出一幅气势雄伟的黄河奔流图。仿佛使人看到,那带着落日余辉的黄河,正咆哮着奔向千里之外的大海,而诗人的心也被带到了遥远的地方。如果真能看到黄河入海,多好,于是诗人自然吟出下面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上二句实写所见,写得充分,所以下二句写其所感,虽是虚写,也令人遐想。更重要的是这两句话无意中说出了一个道理,使人想到要看到新天地,就要作新的攀登,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