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教师和儿童一样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主体,他们与儿童一起参与艺术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教师和儿童一起参与艺术、体验艺术、欣赏艺术、表现艺术,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在艺术活动中,教师与儿童都是参与者,他们的经历是一致的,一同致力于建构“学习共同体”,一起探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参与艺术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儿童的艺术参与。正如Todd Snead所说:“有人曾经告诉我,在教学时,你的工作不是成为乐队指挥,而是去热爱音乐,向你的儿童展示你对音乐热爱的程度和方式。而且,我相信当儿童参与到一个很好的音乐体验中……当艺术家全神贯注竭尽全力去演出时,儿童看了这样的情景,我想儿童会感受到它,那就是为什么他们去接触它。”[30]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投入状态非常重要。投入,意味着全身心地、忘我地、专注地进入情境之中。投入不仅是身体的投入,更是情感、精神的投入。“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孩子的世界时,她的眼睛不仅是温柔的更是明亮的,她的举止不仅是关切的更是支持性的,投入的教师就是有爱心的,投入的教师也是最有感染力的。”[31]教师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儿童更加投入,更加热爱艺术,喜欢参与艺术活动。优秀的艺术教师留给儿童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技能,还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
毋庸置疑,艺术教育在遵循儿童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边霞认为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大致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如知识、技能、习惯)与“不可以教的领域”(如儿童的生理成熟、心智发展水平、内在世界)。其实,不管是“可以教的领域”还是“不可以教的领域”,教师的教都应该不露痕迹,即教育无痕,应自然流露出来。而且,儿童审美心理与艺术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儿童艺术教育应更加重在培育儿童的艺术感觉和审美体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这些能力与品质难以通过单向灌输、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式养成,而应通过诸如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养成。即便是艺术知识技能也应该通过讨论、对话、儿童自主探索或者师幼共同探究等方式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建构。因此,这里所说的“教育无痕”其实意味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外在给予、直接告诉等灌输式教育方式,应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在尊重儿童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前提之下适时给予儿童适宜的引导。表面看来,“教育无痕”似乎看不到教师的作用,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细节都倾注了教师的智慧、情感、精神与生命。正如笔者在访谈一位老教授时她所提到的:
我始终认为儿童是有潜力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儿童的潜能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滞不前,不能达到高一级的水平。所以,教师必须适度介入,不留痕迹地介入,以诱发儿童潜在智慧的流淌。(www.xing528.com)
“教育无痕”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准备、作品的选择、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教育无痕”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也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智慧。笔者在访谈一位幼儿园园长时,她在表明对“教育无痕”憧憬的同时也表现出些许疑惑:
我觉得艺术活动应该是真正去享受那个过程。现在的美术教学活动我希望能像游戏一样好玩,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发挥余地、足够多的材料,能够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在过程中很有个性地去表现,而不是去揣摩老师需要他们去说什么,这样说老师会不会高兴。现在老师的教慢慢考虑技巧,或者更加艺术化,但是怎么样让教的痕迹再淡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