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希望儿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答案应该是儿童沉浸在艺术学习中,在愉悦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自我成长。笔者在进行访谈时,一位幼儿园园长提到儿童在艺术活动中专注、投入的状态让教师觉得很感动:
我觉得上次我们大班孩子开展波洛克活动时,孩子那种专注的程度会让你觉得特别感动。有的时候在美工室也是,当孩子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非常用心地设计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感动。人不一定要多,十几个,如果每个孩子在过程中都是这么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非常珍惜,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感觉,我觉得这个活动就是很好的。有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关注个别的东西而忽视了其他,所以每个活动、每个教学都是会有遗憾的,我们现在觉得这种遗憾是很正常的,应该用课程的观念去看它。恰恰是这种遗憾我们才会有新的教学,才会有一些活动的补充,它本身才会变得丰满,因为一个教学活动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一个教学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看得我心潮澎湃是没有的,音乐活动可能会有,因为音乐本身的渲染使我会有那种感觉,会很激动。但是美术活动到现在为止没有让我觉得很激动的。可是波洛克这个活动我觉得挺好,特别看到孩子那种“发疯”的样子,完全被释放出来的那种能量,爆发感,那个感觉我觉得很好。
什么是沉浸?沉浸显然不是简单的快感,它需要意识力量的集中倾注,是自我成长的表现。戴维·埃里奥特探讨了快感和沉浸的区别:当生物欲望和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便会体验到快感,快感的发生只需少量或无须任何意识参与,只要通过电力方式或化学方式刺激大脑就会产生。然而“沉浸不是来自基本生物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满足,而是心理成长和复杂性的进步的结果。只有我们意识力量的不同寻常的倾注才会带来沉浸”[26]。(www.xing528.com)
沉浸并不会自然发生,是个体面对挑战时努力解决问题的结果,其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儿童所遭遇的挑战与其拥有的能力比较匹配或者平衡。挑战对于儿童来说,既不是太困难,也不是太容易,而是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那么这种挑战就是适宜的挑战,可以为儿童带来最优体验,并且能促进儿童自我成长。正如希克斯特米利伊所说:“沉浸源于非常特定之处:个体认为和他的能力相匹配的做事机会……就听者的聆听能力而言,特别简单的音乐会令其感到乏味,而太复杂的音乐又会令其丧气。沉浸是在无聊和焦虑之间的边缘出现的,那时挑战和行为能力正好平衡了。”[27]
“个体最有价值、最永恒的快乐应该是成长快乐,即意识到自身生命价值不断自我实现的快乐。”[28]沉浸可以带来自我成长的快乐,使儿童在应对挑战中认识自我的存在、感受自我的力量,并不断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儿童的艺术活动为儿童获得最优体验、流畅或沉浸体验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当一个人将他的精神力量倾注于互动中时——无论是和其他人一起、一条船一起、一座高山一起,还是和一曲音乐一起——他实际上融入了一个比原来的个体自身更大的行为系统中。”[29]沉浸在艺术活动中的儿童与自身之外的世界融为一体,达到一种主客体交融的状态;儿童在欣赏和创作中体验到一种审美流畅感,艺术学习对于儿童而言变得毫不费力、自然而然。而且,儿童能够超越功利、超越时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遨游在充满无限魅力的艺术世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