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外部环境,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是儿童艺术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内部环境。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学前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每一步都必然影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拨乱反正以及《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我国学前教育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主要继承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开始借鉴西方先进理论,继续采用学科课程与分科教学模式,遵循儿童各学科心理年龄特点与规律,注重儿童的知识系统化,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八十年代的学前课程中,普遍存在着重上课轻游戏,重知识、技能,轻儿童的态度、情感,重统一要求,轻个别差异,重教师的教,轻儿童的学等倾向”[59]。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开始尊重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特点与规律,注重传授艺术知识技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目标,显现较为明显的政治化、德育化倾向。但是,儿童艺术教育忽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艺术的内在价值,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未能关注艺术与儿童生活、艺术学科内部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针对学前教育脱离儿童生活,过于学科化,过分注重上课和集体教学等问题,全国掀起了一股学前教育改革的浪潮,学前教育开始打破分科教学的局面,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的综合,日益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重视儿童的主动活动,强调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儿童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注意发挥游戏、日常生活等活动在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打破艺术学科课程与分科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注重综合艺术教育与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日益凸显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重视儿童的学习、活动、经验等。
世纪之交,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后,学前教育以儿童发展为本,注重儿童终身学习品质的培育,旨在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学前课程更加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注活动过程中儿童的需要、兴趣,注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互动,儿童和教师均成为课程意义的建构者,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模式已经形成。与之相应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形成了以儿童发展为本,多元价值共存的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同时兼顾儿童发展与艺术文化传承,日益重视儿童的体验、探索、表现,重视儿童与教师、同伴、作品的对话,有一种走向多元、融合、生态的发展趋向。
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任何变动都会牵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当然,毋庸置疑的是,除了与学前教育发展脉络一致之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发展与变革的独特性及不同于其他领域之处。
此外,学校艺术教育和基础教育虽然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来说属于相对外层的内部环境,但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艺术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育及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恢复并巩固,促进了作为艺术教育组成部分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基础教育领域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探索,日益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惠及包括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内的学前教育。
世纪之交,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美育正式写进教育方针,美育获得真正独立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教育部颁布了旨在引领我国艺术教育发展方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美术及艺术课程标准,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紧密联系的理念,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思想。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美育及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艺术教育的影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会通过学前教育这一“桥梁”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注释】
[1]金炳华.哲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53.
[2]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M].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3.
[3]金炳华.哲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65.
[4]郭仲藩,幸海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论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38.
[5]郭仲藩,幸海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论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2.
[6]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50-51.
[7]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
[8]布迪厄,帕森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81.
[9]杨祖功,顾俊礼.西方政治制度比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5-6.
[10]赵邨方.政治学新论[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23.
[1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9.
[1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79.
[13]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14]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4.
[15]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版序言.
[16]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前言3.
[17]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76.
[1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2-93.
[19]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
[20]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5.
[2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5.
[22]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27.
[23]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62.
[24]杨书明.幼儿歌舞集[M].北京: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研究部,1985:序.
[2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6.
[26]白全贵,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6.(www.xing528.com)
[27]白全贵,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84.
[28]白全贵,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85.
[29]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0]李兴武.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425.
[31]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16.
[32]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535.
[33]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42.
[34]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5-78.
[35]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谢嘉幸,李小莹,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37-41.
[36]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译者前言3.
[37]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引言5.
[38]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译者前言17.
[39]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6.
[40]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93.
[4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
[42]Zuhal Arda.Art instruc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09,1(1):150-153.
[43]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0.
[44]虽然艺术教育理论属于教育理论,但艺术教育理论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理论的特性,而且由于本书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艺术教育理论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而将其单列出来阐述。
[4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译者前言.
[46]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9-40.
[47]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
[48]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
[49]丹尼斯·劳顿.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
[50]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
[51]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85.关于改革开放30年儿童观研究的进展详见75-85。
[52]West,D.An arts education:a necessary component to building the whole child[J].Educational horizons,2000,78(4):176-178.
[53]霍华德·加德纳.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J].人民音乐,1987(4):11-12.
[54]边霞.艺术:飘浮的能指[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103-106.
[55]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M].李媛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7.
[56]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7.
[57]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359.
[58]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101-107.
[59]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