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课程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可以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等指明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课程目标的内容、体现的价值取向及表述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艺术学科课程目标是“教给幼儿音乐、美术等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美术的兴趣”;艺术领域课程目标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与能力”;主题课程背景下的艺术课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艺术课程目标,但基本上遵循的是《纲要》(2001)中的艺术领域目标,即“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如上三个艺术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儿童艺术课程目标从最初的关注学科、关注教材逐渐转向关注审美、关注儿童,最后形成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纲要》(2001)对艺术领域目标的表述,字里行间流露“以儿童为本”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个性,强调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表现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儿童艺术课程目标取向经历了从单一取向走向兼顾多种取向的历程。艺术学科课程强调艺术知识技能传授,主要采取行为目标取向,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指明了儿童在艺术活动结束后应该达到的要求。如大班第二学期绘画活动“大海中的轮船”的目标为“要求清楚、细致地表达轮船的结构:船头、船尾、船舱、桅杆和汽笛等;培养幼儿选择适当的颜色进行涂染的能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儿童艺术教育目标由单一的行为目标取向逐渐转向兼顾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艺术领域课程目标在艺术知识技能方面采用行为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采取表现性目标,同时注重在艺术教学中生成课程目标。如中班上学期韵律活动“学做解放军”的目标为“1.帮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并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2.引导幼儿创编解放军展示的不同动作。3.通过‘学做解放军’的活动,激发幼儿热爱解放军的情感”。其中,目标1为行为目标,目标2和3为表现性目标。“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秉持过程取向,强调课程的展开是一个不断生长和调整的过程,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与教学情境的互动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如小班上册主题一“哭哭笑笑”中活动“快乐歌”的目标为“体验《快乐歌》带来的开心的感受;用创编的方式对快乐加以表达”。(www.xing528.com)
从课程目标表述方式看,儿童艺术课程目标从主要采用结果性表述方式逐渐转向更多地使用体验性或表现性表述方式。由于结果性表述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技能领域,在于明确指出儿童的学习结果,因此行为目标一般采用结果性表述方式。而体验性或表现性表述方式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等领域,在于运用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词汇表述儿童学习后的感受、体验、情感、态度的变化,因此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一般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表述方式。另外,从目标表述的角度看,儿童艺术课程目标的表述从主要是教师角度转向幼儿角度,这表明了儿童艺术课程目标中行为主体的变化——从教师逐渐转向幼儿。如艺术学科课程、艺术领域课程的目标表述较多地使用“培养”“帮助”“引导”“教给”等词语。进入21世纪,儿童艺术课程目标的表述则较多地使用“喜欢”“喜爱”“体验”“感受”“表现”等词汇。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艺术教育从关注教师和教学转向关注儿童和学习,且凸显了儿童是艺术学习的主人,儿童在艺术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等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