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发展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儿童发展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具论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艺术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关注儿童的自由表现和创造性表达,重视儿童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儿童发展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之争是关于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争论焦点之一。提到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必然提及对艺术教育影响较深的两种儿童艺术教育观:工具论与本质论。工具论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艺术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关注儿童的自由表现和创造性表达,重视儿童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正如罗恩菲德所说:“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6]本质论则更注重艺术的本质价值,认为艺术能力是教育的结果,艺术教育应以艺术学科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强调艺术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关注儿童艺术学习的结果,旨在通过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延续和发展艺术文化。其代表人物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为每个人经历并且认识世界所作的独特贡献。视觉艺术涉及了人类意识中其他任何学科都无从涉及的一个方面,即对于视觉形象的美学思考。”[7]虽然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艺术教育观首先发自美术教育领域,但这些观点波及整个艺术教育领域,对艺术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应工具论与本质论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儿童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儿童发展取向,一种是艺术学科取向。儿童发展取向的儿童艺术教育将艺术作为教育的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认知能力、审美情趣,促进儿童个性、创造性乃至人格的健全发展。艺术学科取向的儿童艺术教育以艺术学科为本位,强调艺术的本体功能,以教育为手段,重视艺术知识传授及艺术技能训练,注重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是由偏重艺术学科取向到兼顾艺术学科取向与儿童发展取向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初期的儿童艺术教育偏向艺术学科取向,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儿童的主体地位逐渐体现,儿童艺术教育逐渐转向儿童发展取向,重视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批判、反思学科本位的儿童艺术教育时,有些教师把握不住艺术学科取向与儿童发展取向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对立、冲突的,因此有些地区的一些幼儿园一度曾出现不敢提及艺术知识技能、不敢指导和评价、儿童处于过分“自然”状态等极端现象。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国外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引进,许多儿童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艺术学科本位与儿童发展本位是可以兼容和互补的,儿童艺术教育逐渐采取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学科取向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既注重儿童人格和心智的健康发展,同时兼顾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