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思考教育的价值这一问题以来,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一直没有定论,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关于这一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最根本的,社会的价值是绝对的,儿童隶属于、依存于社会,因此儿童个体需要的满足应以社会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体本位则认为儿童的存在与发展最为根本,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儿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独立存在的价值。当然,社会的发展与儿童的发展并不是如此“二元对立”的,但是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还是会遭遇优先考虑社会发展还是儿童发展的问题。
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历史阶段,因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儿童个体需求上不一定是平衡均等的,二者的侧重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当巩固政权是社会的中心任务时,如社会动荡时期或战争时期,教育目标会明显侧重于社会政治的需求,而难以顾及儿童的理想发展;当经济建设是社会的中心任务时,教育目标会侧重于‘人力’生产以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而个体发展目标,如儿童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等被包含在为社会培养‘人力’的目标中而加以体现;当社会物资生产水平、科学文化水平高度发展,社会民主化程度达到相当高度时,教育目标中的社会需求会趋于隐蔽、间接,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变得鲜明突出,成为关注的焦点。”[4]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艺术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与儿童个体需求上亦不是平衡均等的,两者的侧重亦会有所变化。(www.xing528.com)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是由侧重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过渡到兼顾社会发展需要和儿童个体发展需要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尤为突出。儿童艺术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智力,以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比较偏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本位观主导下,作为主体的儿童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消逝了,儿童艺术教育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儿童艺术教育在考虑社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儿童发展需要,逐渐重视儿童的情感、态度、个性、主体性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人决定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由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事未来建设的人将是创建、推动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5]。在批判、反思社会本位的儿童艺术教育时,儿童教育工作者提倡以儿童为本的艺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合情合理的,但却出现了诸如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忽略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忽略教师对儿童的指导等矫枉过正的现象。进入21世纪,人们普遍认识到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共生互补的,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无数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个体也只有在发展的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旨在促进儿童人格健全、整体和谐发展,这既是社会对儿童的要求,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