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研究虽然不是直接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但儿童艺术研究有利于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艺术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儿童艺术特点、儿童艺术潜能、自然状态下的儿童艺术行为等方面,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艺术观、儿童艺术观,进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保护儿童艺术潜能,尊重儿童艺术特点,遵循儿童艺术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儿童艺术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乃至研究范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一种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儿童艺术研究主要局限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研究,其中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主要有屠美如的《1.5—6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初探》《对3—6岁儿童颜色感知和运用能力的研究》及丁玥在《幼儿美术教学法》中提出的幼儿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研究主要有张志华的《幼儿音乐教学法》和汪爱丽的《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音乐能力测验初探》中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进行的研究与描述。对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采取实验法,尤以测验法居多。随着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引进,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顺应当时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发展与变革的需要着手研究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为儿童艺术教育实践领域遵循儿童艺术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提供了心理学上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儿童艺术研究的广度有所拓展,主要集中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与艺术思维发展等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研究基本上仅涉及儿童绘画能力与手工能力发展,鲜有涉及儿童绘画欣赏能力的研究。随着对儿童美术欣赏的重视,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孔起英的儿童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理论,而且,她提出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与儿童手工发展阶段理论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拓展,如李晋瑗的《幼儿音乐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国学前儿童歌唱发声吐字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除了涉及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研究还涉及儿童艺术思维发展特征,如黄进的硕士论文《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研究》、许卓娅的《儿童早期音乐符号化活动与思维发展》。然而,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艺术心理方面,与之相应地,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仍然为实验研究。当然,其中也有学者采取文献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且此时也开始出现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此外,关于儿童艺术基本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如儿童艺术的性质、儿童的艺术潜能等,但是,儿童艺术研究中关于儿童艺术基本问题、儿童艺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少见。上述提到的那些研究成果有助于真正理解儿童艺术及儿童艺术行为,转变儿童艺术观念及儿童艺术教育观念,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儿童艺术教育变革。(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儿童艺术研究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研究方法日益多元,研究范式逐渐发生转变。儿童艺术研究涉及的研究内容异常丰富,除了儿童艺术心理,还有儿童艺术基本问题、儿童艺术行为等。儿童艺术心理研究主要涉及儿童审美心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孔起英的博士论文《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学前儿童对视觉艺术文本的解读》,张奇编著的《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许卓娅的《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关于儿童艺术基本问题的研究即儿童艺术元研究涉及儿童艺术的性质、特点与意义,儿童艺术的发现,儿童艺术的发生发展,儿童艺术与游戏等,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中第七章——儿童的艺术与儿童艺术教育,边霞的博士论文《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他们从哲学视野思考儿童艺术这一精神现象的特点及发生发展等基本问题,提出“儿童都是艺术家”这一命题并加以论证。儿童艺术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自发艺术行为,如任慧娟的硕士论文《3—4岁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研究》,张兰的《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钱慧的《5—6岁儿童自发绘画活动研究》,杜悦艳的博士论文《回归本原——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中对儿童自发歌唱创作活动的研究等。儿童自发艺术行为研究主要采取人种志、质的研究方法,借鉴人类学视野考察自然状态下儿童艺术行为的本真状态。儿童艺术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如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涉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而且研究视野突破单一的心理学视野,开始从哲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野研究儿童艺术问题。儿童艺术研究范式突破单一的定量实证范式,开始采取定性人文范式、哲学思辨范式等多种研究范式[1]。而且,各种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式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可以多元整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