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人们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认识开始转变并逐渐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国外艺术教育著作的引进和借鉴对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国外艺术教育著作的译介对我国儿童艺术教育观念的变革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其中,工具论的代表人物里德(H.Read)与罗恩菲德(V.Lowenfeld)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艺术教育理论,主张艺术教育要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发展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我。而本质论的代表人物艾斯纳(E.W.Eisner)和格内尔(W.D.Greer)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主张艺术教学应具有学科性、顺序性,以学科的标准来评量儿童的学习成果等。不管是工具论还是本质论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都是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然而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因此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儿童审美心理与能力发展特点以及艺术学科发展的规律,儿童艺术教育应倾向于儿童发展取向。当然,当儿童需要必要的艺术知识技能来支撑进一步的艺术表现和创作时,艺术学科取向的儿童艺术教育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在此期间儿童艺术教育逐渐体现保护儿童的艺术潜能,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儿童按照自己的愿望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并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等理念,并试图将工具论与本质论有机整合起来。因此,儿童艺术教育不再是秉持单一的工具论或者本质论,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尝试将本质论与工具论有机融合,坚持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儿童发展与艺术学科的统一;既关注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发展,也关注艺术文化传承;既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和艺术能力的自然发展,也注重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既重视艺术活动过程,也重视艺术学习结果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