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艺术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儿童艺术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儿童艺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艺术心理研究。儿童艺术心理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并尊重儿童艺术能力、审美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为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关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的研究较多,国内不少学者在借鉴国内外儿童艺术能力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屠美如相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会在艺术活动中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其中。

儿童艺术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儿童艺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艺术心理研究。此外,一些研究者在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儿童艺术基本问题。

1.儿童艺术心理研究

儿童艺术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艺术发展特征与规律,如儿童艺术能力、儿童艺术思维等。儿童艺术心理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并尊重儿童艺术能力、审美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为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关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的研究较多,国内不少学者在借鉴国内外儿童艺术能力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见解。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不少研究者对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已有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儿童艺术能力主要包括儿童美术能力以及儿童音乐能力,其中儿童美术能力涉及儿童绘画能力、手工能力,儿童音乐能力涉及儿童唱歌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随乐动作能力等。当时对于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研究较少,几乎没有涉及,随着人们对于儿童艺术欣赏的日益重视,关于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探索逐渐增多。丁秀玲研究了儿童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情感效果、象征效果的感受[8],指出幼儿对色彩三个层面的审美感受存在差异,其中色彩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且幼儿的色彩审美感受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王芸美探索了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包括对作品的构图、情感表现性、风格等方面的感知[9]。孔起英认为以往研究基本上是从认知角度划分儿童对图画的感知,而美术欣赏除了认知成分还有情感成分。因此,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她把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分为本能直觉期(0—2岁)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2—7岁)。本能直觉期的欣赏主要表现为对形式审美要素的知觉敏感性与注意的选择性,感知形象期的欣赏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感知作品内容先于作品形式;在教育干预下,能感知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物体与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等[10]

对于儿童绘画能力和手工能力发展的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例如,孔起英在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研究,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图式期(5—7岁),其中涂鸦期分为未分化的涂鸦、控制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在象征期和图式期两个阶段中,儿童在绘画中还存在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拟人化、“透明”画、展开式、夸张法等[11]。孔起英还提出了学前儿童手工制作发展阶段理论,将学前儿童手工能力发展分为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与样式化期(5—7岁)。哈咏梅采取实验研究探讨了幼儿人物画发展的规律与特点:“3—4岁幼儿所画人物形象比较简陋,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复杂与完善,幼儿画人的顺序一般为:涂鸦——以圆圈作头和眼代表人——头足人——头、肢体、手脚齐全的人,幼儿画人体现出对称性和‘模式化’的特点。”[12]

对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探索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也有所发展,但依然大多为轶事性的。李晋瑗、许卓娅、王懿颖等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进行过一定的探讨。例如,李晋瑗等对幼儿音乐素质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进行了研究,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幼儿音乐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国学前儿童歌唱发声吐字研究》等。然而,儿童音乐能力发生发展研究远不及绘画研究有系统性,学界仍然没有掌握音乐能力发展的明显阶段或层次,只是大致分为1岁儿童对音乐刺激很惊觉;2岁儿童一听到音乐会活跃起来,或前后摇摆,或踏着拍子行进,或专注地欣赏;2—3岁少数儿童能准确复现曲调;多数儿童要到4—6岁才能像样地模仿音乐范例;5岁多数儿童能够认出与唱出许多歌曲与音乐主题[13]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儿童艺术思维的发展特征,如绘画超常儿童的艺术思维、类比思维等。黄进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知觉、反省、制作,认为绘画超常儿童之间存在显著个别差异,其发展前景受多种因素制约,早期表现并不必然造就成人之后的卓越[14]。许卓娅等通过思考与探索发现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儿童可以运用音乐、语言、动作、绘画等进行符号化活动,儿童早期音乐符号化活动对儿童思维(至少是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中的类比思维)的发展是有价值的[15]

2.儿童艺术基本问题(www.xing528.com)

关于儿童艺术基本问题的研究涉猎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经典命题的论述。学前教育研究者关于儿童艺术基本问题的探讨开始涉及儿童艺术的性质、儿童的艺术潜能、“儿童都是艺术家”等。

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儿童具有敏锐的艺术潜能,包括艺术欣赏潜能与艺术创造潜能。如果教师为儿童提供感受与创作的条件,给予儿童欣赏与创造的自由,儿童的艺术欣赏与艺术表现能力会给成人带来许多惊喜和感动。屠美如相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会在艺术活动中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其中。成人应启发诱导儿童,通过绘画等发掘儿童的内在创造潜能。正如一位老教授在回忆她和幼儿教师共同研究“幼儿彩色画世界”时所提到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很多潜能,他可以画出你都想象不到的东西。我们鼓励孩子不仅画他看到的,而且画他知道的。画孩子知道的东西,有的时候是很奇妙的。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我很相信孩子有很丰富的潜能,主要看什么时候被发觉。在广州有一个幼儿园请了一个美术老师,她不像其他老师先从线开始教孩子画画,而是先从色彩开始,教小班孩子用色彩,观察色彩。结果孩子画得非常漂亮,我这有一本和那位老师共同研究的《幼儿彩色画世界》。

太奇妙了,到了中班、大班……一下子,突然让孩子画什么孩子就能画出来。我觉得孩子真是天才,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地方我发现,孩子的潜能非常大。因为打破了一般从线条开始的常规,孩子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色彩开始,几乎都没有模仿的地方,只能用色彩来表现,这个绝对是他们自己的创造。孩子的创造让我们太感动了。《幼儿彩色画世界》是我和幼儿园老师一起做的,写了几个基本色彩训练,块面色彩的表现、变化等。这里面,这些孩子的画作水平简直想象不到,几岁孩子的绘画竟然那么好看……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教授在提到《幼儿彩色画世界》时依然那么兴奋,那么充满激情,儿童的画出现了奇迹,儿童的艺术潜能让她惊叹,让她感动。可见,儿童的艺术潜能是如此强大而又令人惊艳。

刘晓东认为,生命本身便是秩序的凝结,审美是儿童的天性[16]。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情感和心灵的自然展露,是非功利的,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儿童都是艺术家”的前提条件就是儿童的艺术潜能(或艺术天性)。天性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儿童的天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典型的品质或特性,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必然基于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基于儿童的艺术潜能,刘晓东提出“儿童都是艺术家”这一命题并加以论证。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儿童艺术的迷人气质与内涵由其性质决定。儿童艺术不仅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童年生命的律动,还是儿童从情感侧面对自身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动表达,其发展与儿童整体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儿童的游戏往往是艺术,艺术往往是游戏[17]

毋庸置疑,学术层面的研究要落实到实践层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理论层面对于儿童艺术潜能的研究与探讨为儿童艺术教育教学带来改革的理论支持与强劲动力。基于对儿童艺术潜能的发现,不少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变革传统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并开始探索儿童艺术欣赏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