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儿童艺术教育领域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整顿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秩序。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分科设置,不管是音乐教育还是美术教育都在尝试渐渐摒弃成人化倾向。在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儿童艺术教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了教材。《纲要》(1981)对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与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纲要》(1981)的精神,1982年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写组编写了幼儿园教材《美术》和《音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研究室编写了幼儿园各年龄班教材教法,1982年韩德常与李晋瑗编写了《幼儿音乐》等。儿童艺术教育相关法规的颁布、教材的发行使得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有了依据,有利于整顿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2)开始尊重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特征与规律。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儿童艺术教育中成人化、小学化的现象未能清除掉,但儿童艺术教育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应基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特征与规律这一观念已在较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头脑中逐步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而且,国外先进儿童发展理论、心理理论、教育理论、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论等的引进与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和行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通过测验法等对儿童艺术能力发展阶段及年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因此,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开始尊重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特点与规律,重视艺术教育应适合儿童这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艺术学科课程与分科教学体系。音乐、美术学科都有较为规范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且形成了各年龄班的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3)开始关注艺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还是音乐教育活动都比较强调教师的“教”,重视示范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的单纯模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够。因此,一些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试图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认识水平出发,探索艺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艺术教育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有益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活动与创造性活动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二者都是需要有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共同参与的、主体的、积极的心理活动,都是一种暂时脱离了功利性和实用目的性的人类精神活动。因此,幼儿的创造性更有可能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32]。儿童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富有个性及创造性的表现,促进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
绘画是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屠美如对绘画教学与幼儿创造才能的培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现代幼儿绘画教学应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中心培养幼儿的个性和智慧。”[33]她认为,浓厚的兴趣,丰富的知识经验,实物、图片和演示的运用,多种类型绘画的运用是影响幼儿绘画创造才能发展的因素。兴趣是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调动全部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前提,也是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源泉。儿童通过观察外部世界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知识经验对于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想象和创造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实物、图片和演示的运用,教师一定要谨慎,运用妥当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和想象,给予幼儿创作的灵感和启迪;运用不妥则会导致幼儿的模仿,反而成为创造力发展的障碍。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类型的绘画(如主题画、故事画、装饰画、自由画)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访谈一位老教授,她提到当时她比较关注儿童的创造性,注重鼓励儿童自由表现:
我比较关注的是儿童的创造性,一直在反对不要手把手地教。过去教儿童画苹果,老师先画一个,小朋友再画一个,看哪个画得最像,这就是最开始老师的教法。现在我们是反对的,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认识这个苹果,让孩子自由地根据这个苹果来表现,爱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这里面可以有很多孩子自己心理的表现。老师唯一的话就是鼓励。不管孩子画得怎么样,主要是让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让他们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画出来。过去有一个讲法,孩子画的东西不是他所见到的。我反对这个说法,孩子画的东西既是他所见到的,也是他所知道的。只有见到以后才能把它画出来,如果见不到,很难把它表现出来。
唱歌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育集中体现在唱歌活动中对幼儿创造力的培育。汪爱丽对唱歌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她指出,唱歌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除体现在“应尽量启发幼儿联系已有的感性经验,随歌曲的歌词、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歌曲的意境”[34]之外,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让幼儿自己有机会为歌曲配动作,为歌曲增编歌词,自编歌曲。幼儿在唱歌时喜欢边唱边动作,在唱歌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创造性地表达的机会,不必把每一动作都设计好让幼儿模仿[35]。
在儿童音乐教育中,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让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因为不是所有的幼儿歌曲都适合用来增编歌词,因此,一些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想方设法为幼儿编写一些适合增编歌词的歌曲,为幼儿创编提供各种线索和可能性,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访谈时一位老教授提到两个鲜活生动的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的事例:
《山谷回音真好听》初始歌词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为什么写这个?这是为了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自己去编,给他们机会。“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们起得早,我们起得早”“冬天穿棉袄,夏天穿短袖”,这些歌词可以自己去想,刚好5个字,小朋友会编,都是小朋友自己编的。
学《颠倒歌》时我们给小孩子讲点颠倒的事情,有老师说那还不把概念搞乱了,我说才不会呢,因为大班小朋友知道黑和白、大和小是颠倒的,不会把思维搞混,反而会让他们更明确什么是可以颠倒的。“小小老鼠树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让孩子自己去想,他们会去想,会去编。有些歌不能编,怎么去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呢?那我们就写一些歌,适合孩子编写歌词的歌。
儿童自己“创作”的歌曲(自编歌曲)也是儿童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可以用来表达儿童的感情,发展其音乐能力,并推动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予以鼓励、支持,并为儿童创造条件,将歌曲录下来播放给小朋友听或者唱给他人听,激发儿童创造的热情[36]。
2.局限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初期的儿童艺术教育为后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管是后来的艺术领域课程、主题课程,还是综合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等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学科课程与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孕育和分娩出来的。而且,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情境及历史背景,儿童艺术教育注重社会发展需要、体现艺术学科倾向、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在肯定改革开放初期儿童艺术教育成绩的同时,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局限。主要局限有如下几点:
(1)忽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艺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少教师在心底都有这样一个观念:我不教给儿童,儿童怎么可能会唱、会跳、会画、会欣赏?潜在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不教,儿童就不会”。从教师的这种观念里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敏锐的艺术潜能,包括欣赏与理解、表现与创造的潜能,更没有去激发和促进儿童艺术潜能的实现和发展。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手把手地“教”,教师讲解、示范、评价,而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显现,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得很不够。汪爱丽指出,当时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教师教,幼儿单纯模仿多,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得很少,且强调课堂纪律,过于重视形式上的整齐划一[37]。笔者在做访谈时,一位幼儿教师谈到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讲解、示范,教学流程程序化、模式化,可见儿童的主体性很少得到体现:
刚参加工作时,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单科教学,特别强调技能,教材一步一步地也很详细,要会唱几首歌,要会跳几个舞都很具体。比如说画一棵树,老师示范画一个树干,再画树冠。然后看小朋友画得像不像,画得像就是好。不过那时基本功比较扎实。音乐课呢,一定是小朋友从门口排队进来,律动——发声练习——范唱(小朋友欣赏一遍)——提问歌词,理解内容——小朋友跟唱,男孩唱一遍,女孩唱一遍,集体唱一遍。
(2)忽视艺术的内在价值,忽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注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技术理性主宰的艺术教育模式。然而,艺术不仅仅是技术,艺术是技术与人文的统一。“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它反映的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尤其反映的是人类冲破精神禁锢寻找精神家园的足迹,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如果局限在技术上,就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38]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审美与创造价值,如激发艺术兴趣,培养审美情感,发展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等。然而,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强调学科本位,尤其注重艺术知识技能而忽视艺术的内在价值及儿童的情感、态度、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如《纲要》(1981)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指出,大班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某些细节,并会简单地描绘出人物和动物的不同姿态(侧面、背面、有简单动作的四肢)”。再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研究室编写的《幼儿园中班教材教法》中第二学期第四周课题“水彩装饰画‘花边’”的教学要求是:“初步学会使用水彩画的工具和材料;学习在长条纸上画圆点和椭圆点的技能;认识淡蓝色,巩固对蓝色的认识。”第七周课题“小朋友喂鸡”的教学要求是:“学习画出小鸡的外形特征;继续学习画正面人,并能画出喂鸡的动作;学习安排画面。”
(3)未能关注艺术与儿童生活、艺术学科内部各分支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这一时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表现为艺术学科课程与分科教学。儿童艺术课程强调纵向的系统性,具有较强的计划性,主要是按照音乐、美术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艺术能力发展阶段及年龄特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来呈现艺术学科知识。因此,对于艺术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艺术学科内部各分支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不够。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儿童发展的逻辑、儿童的经验等。一位老教授在访谈时谈到分科教学与单元教学各自的优缺点:分科教学注重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然而忽视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陈鹤琴创办的鼓楼幼儿园没有分那么细,那个时候的教学叫作单元教学。比如端午节,我们吃粽子、划龙舟,讲故事也讲吃粽子、划龙舟,吃点心也吃粽子,这个单元全都围绕端午节。国庆节,国旗、庆祝、国歌都围绕国庆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画月亮、剪纸剪月亮,也都是围绕一个单元。水果单元,认识苹果树、画苹果、做苹果、唱苹果的歌。这就有一个问题,课程安排先唱苹果的歌,苹果的歌很难,没办法只好唱,国庆节庆祝国庆的歌很容易,这样就造成难的歌曲先唱了,容易的后唱了。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稍微注意这个歌怎么由浅到深。后来我编的教材开头学习几个音的唱法,然后再复杂一点;选歌小班选简单一些的,中班选复杂一些的,唱的时候由浅到深,按班来分。但还是存在缺点,就是今天音乐课唱苹果歌,可是语言课可能变为认识桌椅板凳,或者马路上的什么,不像单元那样,相互间的联系比较少了。
【注释】
[1]屠美如.屠美如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7.
[2]丁玥.幼儿美术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23-30.
[3]屠美如.屠美如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9.
[4]屠美如.屠美如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4.
[5]汪爱丽.汪爱丽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71.
[6]张志华.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18-20.
[7]张志华.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64-68.(www.xing528.com)
[8]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54-255.
[9]张志华.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87-89.
[10]丁玥.幼儿美术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8-14.
[11]屠美如.美术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11.
[12]张志华.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1-3.
[13]汪爱丽.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
[14]丁玥.幼儿美术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14-21.
[15]张志华.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4-10.
[16]屠美如.美术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9-11.
[17]屠美如.美术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2-20.
[18]丁玥.幼儿美术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35-50.
[19]张志华.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10-14.
[20]张志华.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131-139.
[21]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写组.幼儿园教材·音乐(教师用书)·小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93-94.
[22]陈美霞.一堂纸工课(大班)——玩具“娃娃头”的制作[J].早期教育,1983(2):23.
[23]邵黎柳.教唱新歌《小金鱼》[J].幼儿教育,1983(11):10.
[24]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3-7.
[25]吴康宁.社会变迁对教育变迁的影响:一种社会学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2):72-80.
[26]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8.
[27]霍华德·加德纳.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J].人民音乐,1987(4):11-12.
[28]汤姆·安德森.为生活而艺术[M].马菁汝,刘楠译,匡宏审,校.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113.
[29]田景正,张传燧,路雪.外国学前教育引进与20世纪下半期中国学前教育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2):51-56.
[30]郑金洲.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3(3):21-29.
[3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1.
[3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
[33]屠美如.绘画教学与幼儿创造才能的发展[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3(5):26-27.
[34]汪爱丽.汪爱丽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3-204.
[35]汪爱丽.汪爱丽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3-207.
[36]汪爱丽.汪爱丽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10.
[37]汪爱丽.汪爱丽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