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变迁与发展

儿童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变迁与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从儿童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变迁略见一斑。由于受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前教育包括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课程即科目”“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纲要》采取典型的分科教学模式,主要从学科角度考虑教育内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儿童生活。

儿童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变迁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学前教育处于艰难的重建之中,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学前教育领域面临的困境,决定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学前教育承继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前教育模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解放初期,我国学前教育主要学习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17年学前教育取得的成绩为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的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革离不开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访谈中一位老教授说:

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是没有基础的。1966年以前,有一位苏联专家来中国,她带来一本书,是美术教学法方面的书,我们当时是以这个蓝本来建美术教学法的。改革开放初期要重起炉灶。那怎么办呢?两个方法。一个文献法,把过去的一些东西查出来,参考以前人家是怎么定的。另一个就是实践。我在南京市第三幼儿园搞实践,他们园长手工很好,还有几个老教师很喜欢美术。我就跟她们一起,从小班开始一直到大班,三年一直跟着,把这个大纲慢慢订出来,一面订大纲,一面实践,把课程都排出来。后来不是有一套书出来了嘛,就是幼儿园一套教材。1979年、1980年和1981年这三年的时间把原有的一些东西收上来,挑选,然后根据现实的情况再实践,最重要的是实践。

改革开放初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要继承新中国成立之后学习苏联而建构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摸索,恢复和发展当时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198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称为《纲要》(1981)]。《纲要》(1981)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结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提出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任务,将学前教育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强调学前教育目标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及日常生活”等活动来实现,学前教育继续采用分科教学的形式。然而,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上课几乎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组织形式,音乐课、美术课成为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

1.儿童艺术教育目标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儿童艺术教育政策法规的演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的演变。因此,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从儿童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变迁略见一斑。《纲要》(1981)规定美育的具体任务是“教给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对它们的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纲要》(1981)还明确提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是“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是“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主要任务,教育主要服务于科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学前教育比较强调幼儿智力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下,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知识技能,把发展儿童智力放在重要位置,难免忽视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如“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音乐教育目标提出“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美术教育目标提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可见,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主要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凸显艺术学科本身的地位,而儿童发展的需求则相对弱化。

改革开放初期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主要采用行为目标,关注儿童艺术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如“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基本上都是采用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明确说明儿童艺术学习的具体结果主要应用于知识、技能领域。如《幼儿园大班教材教法》中第一学期第五周课题二“节日的天安门”的教学要求为“学习画古代建筑城楼、跷角的屋顶、拱形门、圆柱子;要求均匀地在较大的面积上涂色”。显而易见,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关注艺术知识技能,对于情感、态度、个性等方面把握不够,对于艺术教育的内在审美价值也挖掘不够。

《纲要》(1981)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表述较多地使用“教给”“培养”“发展”“陶冶”等词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表述目标,其中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教”。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表述则完全采用教师的角度。从目标表述的角度看,教育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制订还是从幼儿的角度制订,体现了儿童观、教育观、知识观、课程观等观念的不同。这一时期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基本上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主导的教育观、理性主义的知识观以及知识形态的课程观,相对忽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幼儿的审美情感与体验、幼儿的生活经验及艺术经验。

2.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儿童音乐教育与儿童美术教育分科设置,彼此几乎没有关联。由于受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前教育包括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课程即科目”“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纲要》(1981)将学前教育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并明确规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唱歌、舞蹈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中、大班还有打击乐器;小班幼儿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绘画与泥工,中、大班幼儿美术教育涉及绘画、手工、欣赏。《纲要》(1981)采取典型的分科教学模式,主要从学科角度考虑教育内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儿童生活。《纲要》(1981)在各年龄班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对幼儿在音乐、美术方面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也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小班幼儿“能独立地唱完一首歌曲,学会十到十二首歌曲”“认识并学会使用三至六种颜色:红、绿、蓝、黄、黑、褐色”。

根据《纲要》(1981)精神,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全国统编的幼儿园教材,包括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和游戏共七个种类九册,于1982—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出版了配套的教学挂图。

幼儿园美术教材包括绘画、手工(泥工、折纸、粘贴与剪贴以及自制玩具等)和教法参考三个部分。为便于教师驾驭、掌握教材内容,绘画部分的每一题材均配有儿童画、范例(见图1)和示范步骤(见图2),手工部分的每一题材都附有图例和简单的制作方法。可见,当时的幼儿园美术教材低估了教师的能力,忽视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与运用,范例比较呆板、单调,缺乏表现力与独特性,示范步骤程序化、模式化,不利于教师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通过示范与范例教给幼儿艺术知识技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虽然《纲要》(1981)规定小班幼儿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绘画与泥工,中、大班幼儿美术教育涉及绘画、手工、欣赏,可是在1982年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幼儿园美术教材中却仅有绘画和手工,美术欣赏没有体现,似乎成为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美术欣赏也很少受到关注。

图1 小兔吃草范例

图2 西瓜示范步骤

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幼儿园音乐教材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册。小班教材包括歌曲、舞蹈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以及教法参考四个部分(中、大班教材除了以上部分还增加了节奏乐部分),而且附有本套体育教材中、小班体操的配乐。每一册教材后面分别编有教法提示、动作说明和作品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包括唱歌、舞蹈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节奏乐,其中唱歌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欣赏在幼儿园音乐教材中有所体现,可是当时的音乐欣赏教育主要是教师用讲解、说明的方式分析音乐作品,阐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而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幼儿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承认和激发。随着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分科教材的印行及采用,学科倾向的课程观、“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课程内容观主宰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教师关注的是将政府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付诸实施,将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给儿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儿童艺术教育组织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基本上承继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分科教学模式,加之《纲要》(1981)将以前的“作业”改为“上课”,将“教养员”改为“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上课几乎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组织形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不例外,音乐课、美术课成为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可以说就是教师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系统地向儿童传授艺术知识技能的过程。

当时的美术课、音乐课的教学流程比较程序化,美术课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教师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并运用范例、示范等向幼儿说明教学任务和要求。基本部分,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美术作品,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巡回指导。结束部分,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把作品陈列在指定的地方,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和需要组织幼儿讲评。如更细化地划分,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一般由出示范作(激发兴趣)、讲解示范、幼儿作画、讲评作品等几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详尽具体的教学提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经常采取观察、讲解、范例、示范、练习等教学方法,教师尤其热衷于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使美术知识技能较好地为幼儿所掌握,幼儿完成的作品基本上都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然而反复地强调范例与示范,教师的范例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同时,教师的范例也无疑成为讲评作品的标准,这只会使幼儿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造性。正如访谈中一位老教师所说:

美术活动我记得,多少年前了,因为现在都不是以前那种上法了。以前就是老师在上面范画,讲一下要领,比如讲人物,这个人物怎么画,先画哪些部分,比例说一下,小朋友模仿。

具体的美术活动环节呢,教师首先讲引导语,告诉小朋友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比如装饰画,拿一块非常漂亮的手帕给他们看,当然,这个手帕事先要把图案选好,因为是装饰画,要对称,四个角是一样的。接着,这个手帕有什么特点,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然后他们观察出来了:对称,图案大小一样,两边颜色……看完以后,就请小朋友自己画手帕。当然,前面也要有铺垫,为什么?因为比如画圆这种技能他们一定要有的,没有技能怎么去画,平时课堂里积累的经验在这堂课里要把它体现出来。画的时候,老师去指导,当然我们要教他们方法,怎么找对称,对称的地方怎么画……一边一边往外扩散,这些方法都要教,在这幅画中体现出来。然后展示,展示的时候进行讲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打个比方教对称,我们要告诉他们先找好一个点。中间的这个点找好,因为它不是正方形的嘛,先把这个角这条线设计好,自己想画些什么,画好以后要记住。那这条线也是一样,这边是三角形、菱形,到这边变成其他的,那就不行了,就不对称了。在教的时候老师会有示范,我们会告诉他们,但我们不会画完整,不能画完整的给他们看。

可见,当时儿童美术教育重视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听讲模仿。美术教育活动环节比较模式化,整个活动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权威地位,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探究发现,强调幼儿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幼儿的审美情感与体验。

音乐课一般也分为三个环节:开始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一般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走步入座或做律动练习。基本部分是音乐课的主要部分,在音乐课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一般先让幼儿唱歌,再跳舞或做音乐游戏;将新授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复习的内容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结束部分,一般让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自然地离开活动室,或结合上课的内容,有趣地、愉快地结束[21]。讲解、示范同样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唱歌、舞蹈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节奏乐等音乐教育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主导作用,幼儿主要通过模仿教师的范唱、示范动作来学习。在访谈中一位老教师谈到当时的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进行的具体情况:

比如讲音乐课,新授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运砖》,歌词是“运来一块砖,高高的楼房真呀真漂亮”。具体环节:首先律动进场。一堂音乐课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拼盘式,中间新授的内容可以和前面的律动、后面的游戏不搭界,不必一定要有很多的关联。比如说《运砖》是一种劳动的歌曲,很可能进场的时候用一种和这个没有多大关系的舞蹈。但是在一堂课中要平静地、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高潮就是游戏,游戏把一堂课推向高潮,你不能前面平淡,中间是高潮,最后平淡,音乐课切忌这个。当时,我用劳动的、以前上的(唱)“哎呀哎呀嘛或嗨,哎呀哎呀嘛或嗨”这种律动进场,进场以后,小朋友坐下来选一首歌曲练声。唱歌之前一定要有练声,这种练声可以(唱)“一只小铃铛,叮当叮当”,或者拿一首很简单的曲子来练声也可以,这个也完全看老师自己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练声完了之后,要跟小朋友强调,因为是上课不是表演,每一个环节完了之后,老师都要给予一种评价。比如说练声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喊叫,老师就可以跟他们说:“刚才有的小朋友歌声跟大家不一样,大家用一样的声音唱会更好听。”用积极的语言纠正孩子。“那我们再来一次。”自然而然那个声音就没有了,小朋友知道的。练声完了以后,就是复习一首歌曲,复习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有各种方法。我讲的是大班的方法,我那时带的都是大班,可以对唱、轮唱、分男女声唱,很多很多种,总之,要可以吸引孩子的兴趣,不要干巴巴地把一首歌唱完,要把它处理一下。比如“小雨沙沙沙,小雨沙沙沙”可以一组孩子唱“小雨”,另一组孩子唱“沙沙沙”,这样就更好听了。这个就看老师自己怎么处理了。复习完歌曲以后就是新授内容。

新授歌曲引出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故事的形式,也可以用猜谜语的形式。老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把歌曲引出来。然后就是老师范唱,告诉幼儿歌曲里面讲的是什么。我们那个年代就是这样上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游戏,是这堂课中最热闹的部分,也是高潮部分。一般来讲,音乐课模式就是这个样子的。当然,还有许多细节部分,包括舞蹈要怎样做到美、怎么进场等,因为音乐课展示给别人的一定是美。音乐课中老师的语言不能太多,比如,起立、变换队形通通都是用音乐代替,孩子听懂音乐需要老师事先铺垫,平时积累。

显而易见,当时的音乐课比较模式化,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如律动进场、练声、复习)、基本部分(如新授歌曲)、结束部分。其中有些环节(如练声)明显受到专业音乐教育模式影响。而且,教师主要运用范唱、讲解等教学方法使幼儿记住歌词、学会唱歌,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没有得到体现。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育活动和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都无视儿童的艺术潜能,主要采取外在给予、直接告诉、单向灌输、机械训练等教学方式。

4.儿童艺术教育评价

《纲要》(1981)对各年龄层次幼儿应该掌握的艺术知识技能有所要求和规定,因此,有些教师在衡量幼儿的艺术表现时不可避免地使用统一标准,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忽视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情感、想法等的变化。

儿童艺术教育的评价主体基本上是教师,当然有时教师也会组织幼儿一起讲评。教师一般较少关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是将评价重点放在儿童艺术学习结果——艺术作品上。以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为例,每一个美术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有讲评作业这一环节。讲评作业,其实就是对儿童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一般会从艺术形式(如线条、色彩、造型)进行评价,关注儿童作品的写实水平(如“像不像”)。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则比较强调儿童唱歌、跳舞等艺术知识技能,关注儿童的节奏感、音准能力等。在访谈时一位幼儿园园长提到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知识技能,在评价儿童作品时重视写实水平,忽视审美情感与体验:

刚参加工作时儿童艺术教育比较重视艺术知识技能。比如说画一匹马,就像画简笔画一样,要求每个孩子一定要画好,圆一定要画圆。个别指导孩子比较多,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画面要画满,颜色要涂满并均匀。评价孩子主要是画得像不像,比较忽视孩子的审美体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5.案例与分析

下面的两个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儿童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具体情况。

案例一:一堂纸工课(大班)——玩具“娃娃头”的制作[22]

教学要求:

1.继续教会幼儿用目测的方法和对称折叠的方法剪出简单的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

2.教会幼儿用自然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

3.能正确使用浆糊,保持作品的整洁。

教学准备:

1.剪刀每人一把,彩色纸(黑、红或绿)、浆糊、抹布××份。

2.范作蟹壳男、女娃娃头。

3.制作一个放大了的立体蟹壳。

4.准备一块绒布板,上面钉好若干个钉子。

5.准备消过毒的蟹壳××只。

教学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出示范作

今天老师带来一样什么东西?(出示蟹壳,幼儿齐声答:“蟹壳”)请你们闭一下眼睛(出示用蟹壳做成的男娃、女娃的两个范作),再看看变成了什么?(娃娃头)

(二)讲解制作过程(教师边讲边示范)(www.xing528.com)

1.蟹壳怎么会制成娃娃头呢?(出示立体的蟹壳)教师一边指着蟹壳的中间凸出部分,一边问:“这凸出来的地方像娃娃头上的什么?(鼻子)现在看老师怎样来剪贴头发、眼睛、嘴巴。”

2.教师示范剪贴头发、眼睛、嘴巴。

头发的制作:把一张长方形的黑色纸对折,在它的下面剪上几个三角,然后轻轻地拉开粘贴在蟹壳上端,再沿着蟹壳的边缘把多余部分剪掉。

眼睛的制作:把一张长方形的黑纸对折,先剪去四个角,然后剪成圆形,展开粘贴在鼻子上方的两旁,也就是蟹壳凹下去的地方。

嘴巴的制作:把一张长方形的红色纸对折剪成半圆形(弧线),然后粘贴在鼻子的下端正中。

这样男娃娃的头就完成了,如果要做女娃娃头还要做些什么呢?(辫子、蝴蝶结)

辫子、蝴蝶结的制作:把一张长方形的黑纸对折成两半,然后在中间对折线处剪开,分别粘贴在蟹壳两边的头发上,即成辫子。把一张红(绿)色纸对折,再拉平将两端左右一转,粘贴在辫子上,即成蝴蝶结。

(三)幼儿进行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评讲作业(评讲要求:从头发、眼睛、嘴巴的形状、大小比例、粘贴部位、作品整洁等方面进行评讲)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学会了用蟹壳做玩具,很好。现在请小朋友将做好的玩具按次序挂在绒板上,课后共同欣赏和玩耍。

手工活动“玩具‘娃娃头’的制作”中,教学要求第一、第二点从教师角度表述,如“教会”;第三点从幼儿角度表述。活动三个目标基本上都是艺术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没有涉及审美情感与体验。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范作,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第二步讲解示范。从第二步可以看出,美术教育活动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师的教,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学、幼儿的探究发现与情感体验。教师注重把方法教给幼儿,而不是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方法。从中折射出教师的儿童观(儿童是无知的)、教育观(教育就是把知识技能灌输给儿童的过程)、艺术观等。从头发、眼睛、嘴巴、辫子与蝴蝶结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制作出来的“娃娃头”会比较呆板、单调、模式化,难以具有表现力、生命力、独创性。第三步幼儿作业,教师辅导。第四步讲评作业,教师关注的是儿童艺术学习结果——艺术作品的评价。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其主体是教师,评价维度主要是艺术形式,忽视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表现等。最后是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每一步都体现了教师的示范作用与主导作用,而儿童的主体性和个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案例二:教唱新歌《小金鱼[23]

教学要求:

1.让幼儿在喜爱新歌的基础上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会唱新歌《小金鱼》。

2.复习歌曲《我是一朵小花》,要求幼儿唱好切分音、休止符,表达出歌曲愉快的情绪。

3.音乐游戏《小鸡和小鸭》,练习小鸡和小鸭律动,让幼儿欢乐地游戏。

教学准备:金鱼图片1张、小鸡小鸭头饰36个、老鹰头饰一个、小花36朵、小乐器36件,“花坛”、“池塘”磁性黑板一块。幼儿欣赏过新歌《小金鱼》。

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模仿动作,敲锣、打鼓、吹喇叭、放鞭炮,自由地走进教室。

2.基本部分:

(1)复习歌曲《我是一朵小花》,用“1=C、D,2/4”。

35 51︱22 24︱3 2︱1 55︱ⅰ—‖

“哦!小朋友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今天这儿热闹,我们多么高兴啊!我们就像一朵小花,开在金灿灿的阳光下。”(出示花坛)

①齐唱(1=C),拿小花演唱一遍。练唱“呦”,口形圆,情绪欢快。

②请拿粉红色和紫色小花的小朋友唱,用“1=C”,练唱“美丽的小花”两句,唱完让幼儿把花种在花坛上。

③请一位拿花的小朋友唱,用“1=D”,要求听琴、唱准,唱完也把花种上。最后请小朋友都把花种上。

(2)教唱新歌《小金鱼》,用“1=C或D,2/4”。

23 55︱6ⅰ32︱1.2︱1—‖

“草地上的花儿开得多美啊!池塘里有什么呀?(看)噢!小金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把小金鱼放在磁铁黑板上的“小河”上)。今天,我们就来学唱新歌《小金鱼》。”

①老师范唱一遍歌曲,让幼儿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唱完让幼儿讲一下歌曲的内容。

②看图片理解新歌《小金鱼》中的歌词内容。

问:小金鱼的眼睛怎么样?(答:小金鱼呀,眼睛大。)

问:(移动教具让鱼儿游)小金鱼在水里怎么样?(答:游来游去不说话。)它看见了小鱼虫会怎么样?(答:看见了小鱼虫,“阿呜”一口吃掉它。)吃到了小鱼虫又会怎么样?(答:欢欢喜喜抿住了小嘴巴。)

按音乐节奏念歌词两遍。

③老师再范唱一遍。

④跟唱两遍(速度稍慢)。

摘句教唱:“游来游去不说话呀。”“欢欢喜喜抿住了小嘴巴。”

⑤让幼儿站立着完整地唱一遍,鼓励幼儿学唱的积极性。

(3)音乐游戏《小鸡和小鸭》

“小鸡和小鸭也出来玩耍了。”听音乐(戴小鸡和小鸭头饰)。

①听音乐“造房子”(搬动座位)。

②练习小鸡和小鸭动作。请一幼儿做老鹰,交代游戏规则:一对好朋友,即一只小鸡、一只小鸭,必须一起逃回家中不能分开。

③游戏开始,老师伴唱,游戏1—2次:

小鸡出来啄米吃——小鸭出来呷呷地唱歌——小鸡和小鸭快活地游戏——小鸭驮着小鸡过小河——老鹰突然飞来——小鸡和小鸭逃回家中把门关好。

④游戏结束,老师简要评价,作业完毕。

上述案例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表述目标,比较关注艺术知识技能,如“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会唱新歌《小金鱼》”“要求幼儿唱好切分音、休止符”。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开始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其中开始部分的模仿动作与结束部分的音乐游戏《小鸡和小鸭》和新授歌曲《小金鱼》基本上没有什么关联。在新授歌曲《小金鱼》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示范、提问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初步学会唱新歌《小金鱼》,同时比较注重直观教具的使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如上教学手段的使用基本上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关注的主要是教师的教,较少关注幼儿的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少见幼儿艺术参与的主动性以及幼儿对于音乐的独到欣赏和表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