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研究与优化方案

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研究与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屠美如等人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其研究表明,一岁半儿童开始出现涂鸦,四岁左右儿童画初步形成并开始迅速发展。屠美如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从无意识的、纯肌肉运动开始,向有意识、有目的地用简单图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和事件过渡的”[4]。张志华、汪爱丽等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进行过一定的探索。

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研究与优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儿童发展理论、心理理论、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泰勒的课程设计理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等陆续引进,不少教师认识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基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特征与规律,应该适合儿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前教育受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较深,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探究学前儿童各学科心理年龄特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关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包括儿童美术能力、儿童音乐能力)的研究受到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屠美如等人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他们采取测试法从色彩、造型、创造性等方面分析儿童绘画能力。其研究表明,一岁半儿童开始出现涂鸦,四岁左右儿童画初步形成并开始迅速发展。因此,四岁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关键期,可以说四岁至七八岁是儿童绘画发展最迅速的时期[1]

虽然不同学者对于儿童绘画发展每一阶段的具体年龄跨度的界定有些微不同,但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基本上可以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具体到学前儿童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例如,丁玥认为幼儿绘画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2]。屠美如等人指出,按照儿童绘画的质量、发展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一岁半—四岁)、象征期(四—五岁)、概念画期(五—八岁)、写实期(八—十五岁)。涂鸦期,属于无目的乱画,按发展进程可分为无意识的涂鸦(一岁半左右)、有控制的涂鸦(两岁左右)以及命名涂鸦三个阶段;象征期,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物体的粗略形象,以象征物体外形轮廓,多半不完全、遗漏,表现瞬间的、不明确的感觉与意图;概念画期,属于知的写实期,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用画传达各种概念,多半用线条勾出平面的“二次元”轮廓,形象较完整,注意用相应的色彩表达,重在表现自我感觉,“透明画”和“展开式画”比较普遍;写实期,进入自然描绘阶段,能够根据实物特征作画,出现“三次元期”的立体性体验[3]

屠美如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从无意识的、纯肌肉运动开始,向有意识、有目的地用简单图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和事件过渡的”[4]。同时,儿童手工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以泥工为例,幼儿泥工发展基本上是从玩泥阶段发展到模仿阶段,再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与创造阶段。

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研究大多是轶事性的,远不及绘画能力发展研究有系统性,难以划分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明显阶段或层次。张志华、汪爱丽等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进行过一定的探索。儿童音乐能力包括儿童唱歌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随乐动作能力等。儿童唱歌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说从出生的头一天就开始了。格林伯格在他所著的《你的孩子需要音乐》一书中曾说:“儿童唱歌能力的发展是与说话能力的发展平行的。”[5]两岁左右儿童开始唱歌。三岁儿童初步有了想把歌唱好的愿望,最先掌握的是歌词,但仍然不能正确唱出歌曲的旋律。四岁儿童能唱的歌曲数量增加,已能掌握旋律、节奏稍为复杂的歌曲。五六岁儿童的音域相对较宽,可以从C1唱到C2[6]。(www.xing528.com)

儿童音乐欣赏能力是儿童音乐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欣赏音乐时,是把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的,并不孤立地辨认音乐的各个因素。一岁左右,儿童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反应变得积极。两岁半左右儿童能注意倾听音乐,初步感知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三岁儿童能与音乐发生情绪上的共鸣,能辨认音乐作品中速度的变化,且其动作能跟随音乐速度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感知音乐作品的性质、力度等还有困难。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音乐概念,并能将其掌握的音乐概念迁移到性质相同但没听过的音乐作品中,能区别音乐作品中较为明显的力度、速度变化及其表情作用。大班幼儿懂得音乐作品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能辨认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并掌握初步的音乐知识。通过有趣的活动,中、大班幼儿能理解音乐的简单结构(如乐句、乐段),分辨音乐的性质、体裁、风格。儿童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时,常会加上许多自己想象的情节、场景来加以解释,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儿童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较为独特的方式[7]。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六七岁儿童能够“对音乐作令人吃惊的理性把握……儿童们能够理解音乐;找出节拍、旋律和节奏……他们大多把音乐看成是‘关于某种东西’的,换言之,他们把音乐当成是讲故事、表达思想的等等”[8]

张志华认为,对于儿童来说,音乐和动作紧密相连,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经常首先通过动作表达出来。一岁儿童会跟随音乐节拍晃动身体,两岁儿童会对节奏鲜明的音乐做出主动的动作反应,但不是按照音乐的速度而是用适合自己身体晃动的速度来做动作。三岁儿童基本上能合拍地做动作。四岁儿童初步懂得动作应该和音乐合拍,动作已基本能和音乐一致。儿童到了五六岁,动作已经完全能与音乐一致[9]

这一时期,关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克服长期以来儿童艺术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等不良倾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建立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艺术教育教材、教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实施符合儿童艺术能力发展规律的儿童艺术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