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复苏趋势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复苏趋势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处于恢复和重建阶段。在承继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并开始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此外,艺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测验法,其中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研究基本上都是采取测验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复苏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处于恢复和重建阶段。在承继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并开始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随着儿童艺术教育地位逐渐恢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也开始复苏。

笔者以“儿童艺术”“幼儿艺术”“儿童音乐”“幼儿音乐”“儿童美术”“幼儿美术”“儿童舞蹈”“幼儿舞蹈”“儿童戏剧”“幼儿戏剧”等为主题,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到1978—1985年所发表的论文共计50篇,基本上都是经验总结之作。其中关于儿童艺术课程与教学的论文有30篇,占论文总数的60%,如《怎样教幼儿唱歌》(张志华,1982)、《美术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沈娟华,1983)、《音乐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方法》(薛瑜,1983);关于艺术教育与儿童智力(尤其是创造力)培养的论文有6篇,如《绘画教学与幼儿创造才能的发展》(屠美如,1983)、《小班律动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汪爱丽,1985)、《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反映音乐》(邵黎柳,1985);关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与培养的论文有6篇,如《略谈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汪爱丽,1983)、《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阶段》(林泳海,1985)。剩下的8篇中有2篇涉及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如《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张志华,1982),2篇涉及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如《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蒋琼玉,1983),2篇涉及对国外儿童艺术教育经验的介绍,如《美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几个主要观点》(张志华,1985)等。

除了期刊论文以外,《汪爱丽文集》(汪爱丽,2006)、《屠美如文集》(屠美如,2008)等文集中也收录了一些这一阶段关于儿童艺术及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如《小班音乐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汪爱丽,1980)、《中班音乐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汪爱丽,1981)、《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音乐能力的培养》(汪爱丽,1983)、《幼儿音乐能力测验初探》(汪爱丽,1987)、《对3—6岁儿童颜色感知和运用能力的研究》(屠美如、戴昭,1986)、《1.5—6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屠美如,1987)。屠美如、丁玥等对儿童美术能力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屠美如的《1.5—6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张志华、李晋瑗、汪爱丽等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进行了细致探索,如汪爱丽的《幼儿音乐能力测验初探》。一些儿童教育工作者尝试构建初步的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包括幼儿园教材和幼师教材)。其中幼儿园教材有1982年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美术》和《音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研究室编写的各年龄班教材、教法(如《幼儿园小班教材教法》),韩德常与李晋瑗编写的《幼儿音乐》等。幼师教材有张志华的《幼儿音乐教学法》,丁玥的《幼儿美术教学法》,汪爱丽的《音乐教学法》,屠美如的《美术教学法》等。此外,艺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测验法,其中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研究基本上都是采取测验法。(www.xing528.com)

从上面列举的文献可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研究,二是儿童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后期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艺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在此尝试融合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制度与实践层面从如下三方面探索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