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决定从1979年开始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耀邦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方针任务,并确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以上一系列会议的召开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重点,经济建设在该时期显得格外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提出文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1980年2月,周扬在剧本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时期文艺的新口号,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指明了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艺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明确文艺工作的目的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文艺战线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应该充分尊重文艺自身发展规律及性质特点。
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定位为教育变革带来了发展的动力。1979年7月,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应“加强对婴幼儿的保健和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托幼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分工合作,积极解决托幼工作经费和保教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坚持公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种托幼组织,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保教队伍,努力提高保教质量。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将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周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立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而制定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重申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www.xing528.com)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开始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学前教育慢慢复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此期间,我国颁发了一系列法规,使学前教育(包括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沿着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1979年10月,《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指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毛主席‘好好的保育儿童’的教导,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同时也减轻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安心生产、工作和学习”。其中美育目标是“教给幼儿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粗浅的常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爱好”。幼儿园设置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作业,作业是向幼儿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智力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任务,并规定了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