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1],即HIV。HIV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在HIV的攻击下,人体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能患恶性肿瘤,病死率非常高。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几十年艾滋病,但至今尚未研制出一种能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媒体经常报道,那些喜欢群体性注射吸毒者,他们共用注射器,极易传染上艾滋病;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也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特别是男同性恋者之中艾滋病的传染率很高;怀孕的母亲也非常容易使胎儿感染上艾滋病,这就是母婴传播。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球共有约47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016年最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00万;而2016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约为300万。为了更好地预防艾滋病,世界卫生组织在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预防艾滋病的标志红绸带
现在普遍认为,艾滋病最早出现在西非和中非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并在20世纪初转移到人类身上。到人类发现艾滋病毒,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
从左到右:非洲绿猴、乌黑的白眉猴和黑猩猩,它们都被认为是艾滋病毒的源头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医院几乎同时接诊了5名“特殊”的病人。这5名病人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过去都非常健康,只是近期开始表现出异常,经常出现剧烈的无痰咳嗽、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精神不安等症状,医生给他们尝试使用了多种药物,但都没有疗效,不久这些病人就接连去世了。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们对这5名病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他们都是同性恋,并有静脉注射吸毒史。经过进一步的尸体解剖,发现他们都患有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这种病是由一种孢子虫寄生所引起的肺炎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患这种病。就在这5名病人去世的几个月,在美国的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等地又有26名同性恋者相继染上后来命名的艾滋病。这种让医生也束手无策的群发性传染性疾病引起了美国卫生部门的注意,他们进行了组织调查,但当时的医学对艾滋病几乎没有什么认识,还不了解产生这种疾病的原因。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这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首次关于艾滋病的正式记载。该报告还将此病首次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2],中文翻译为艾滋病。1982年,通过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现艾滋病正在全球迅速蔓延。
不了解一种传染病,特别是不了解致病因子——病原体,就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当时的传染病学家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找到艾滋病的病原体。
1983年1月,法国巴黎著名的比沙医院的临床医生罗森鲍姆[3]在临床上也发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这名病人是名男性同性恋者,且有多位性伙伴。罗森鲍姆医生不太清楚这位患者的病理,就把这位患有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的颈根部淋巴结组织样本,送给法国巴黎著名的巴斯德研究院的蒙塔尼[4]。罗森鲍姆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猜测,这种新型的疾病很可能就是由逆转录病毒[5]引起的。当时在蒙塔尼实验室做研究的法国女病毒学家巴尔·西诺西[6]就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非常有开拓空间,所以极力建议时任巴斯德研究院病毒学和病毒肿瘤学系主任的蒙塔尼开展这项研究。就是在西诺西的极力劝说下,当时还对逆转录酶知之甚少的蒙塔尼接受了她的建议,并组成了相应的研究小组,蒙塔尼亲自挂帅,西诺西成为研究的得力干将。
蒙塔尼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对罗森鲍姆送来的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了切割,并进行细胞培养,因为他们知道,当细胞大量分裂增殖时,就会出现逆转录酶。事实的发生正如他们所愿,过了15天,西诺西和蒙塔尼研究小组里的成员谢尔曼[7]等人通过分析发现,他们培养的患者淋巴结组织细胞中具有活性的逆转录酶,由此实验可以证明逆转录病毒的存在,罗森鲍姆的推测是正确的。但是,实验也出现了令他们无法理解的“怪事”:他们培养的细胞不久就开始大量死亡了,这种现象非常意外。蒙塔尼研究小组培养的逆转录病毒在特性上与1980年首次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肿瘤细胞生物学盖洛[8]实验室发现的逆转录病毒—HTLV(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有明显的不同。
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
蒙塔尼研究小组发现,他们培养的细胞中的逆转录病毒不能被盖洛发现的HTLV抗体沉淀,但可以被患者自己的血清沉淀,这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个现象,蒙塔尼研究小组开始时认为,可能是由于培养基被支原体污染等“意外”的干扰因素造成的。但他们很快通过实验排除了外界因素可能引起细胞死亡等这些干扰因素后,“意外”现象仍然存在。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培养的细胞中存在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为了证实他们的推测,西诺西又从健康献血者的血液中取得淋巴细胞,并放入含有病毒的培养基中重新培养。他们发现,培养基中刚开始时逆转录酶的含量急剧上升,随后细胞大量死亡。这就是说,分离出的病毒先需要“健康”的细胞来进行复制和诱导T淋巴细胞融合,然后再杀死T淋巴细胞。如果用现在的医学知识来解释,就相当于艾滋病病毒削弱了免疫系统的功能。1983年2月3日,蒙塔尼研究小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病毒,他们把它命名为淋巴细胞杀伤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简称LAV。1983年5月20日,蒙塔尼研究小组在美国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科学》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而同一期的该杂志上,还发表了另外3篇关于艾滋病病毒的论文,其中2篇来自盖洛实验室,还有1篇来自哈佛医学院艾萨克斯[9]实验室。这3篇论文都认为,艾滋病是由一种能引起癌症的反转录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简称HTLV-Ⅰ)”引起的。盖洛实验室还发现了该病毒的Ⅱ型(简称HTLV-Ⅱ)。蒙塔尼从盖洛实验室要来了这两种病毒,并与自己发现的逆转录病毒进行对比研究。经过仔细的对比,蒙塔尼最后确认,它们发现的病毒不是HTLV。1983年7月,蒙塔尼将一份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LAV病毒样本送到盖洛实验室,并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考虑,双方还签署了一份合同,内容主要是说该病毒样本只允许盖洛实验室用于学术研究,不能用于商业获利。1983年9月,蒙塔尼在美国纽约州长岛上的冷泉港举办的学术会议上报道了他们的发现,并于12月申请专利,但美国专利部门却在1984年4月拒绝蒙塔尼所在的单位法国巴斯德研究院递交的专利申请。
艾滋病病毒结构图
红细胞(左),血小板(中)和T淋巴细胞(右)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
在发现艾滋病病毒的道路上,法国的巴斯德研究院蒙塔尼研究小组和美国的盖洛实验室的病毒学家们都做过重大的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蒙塔尼和成员巴尔·西诺西,而没有颁给盖洛实验室的负责人盖洛,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
1984年4月,盖洛宣布发现了艾滋病毒,认为它是一种新型的HTLV病毒,即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简称为HTLV-Ⅲ。这个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1984年5月4日的《科学》杂志上。盖洛等人还同时宣布,已经开发出了能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新方法,并申请了专利。1985年5月,美国专利局授予了该专利。而此时,蒙塔尼在研究盖洛发表的HTLV-Ⅲ基因组序列资料时发现,盖洛的研究成果竟然与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LAV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也是惊人的相似。所以蒙塔尼发表声明,指责盖洛剽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双方各执一词,就将此事诉诸法律,对簿公堂。1985年12月,美国法院受理了此案,但法院对此案进行了长达16个月的调查取证,还是毫无结果。鉴于“到底是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存在争议,1986年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称,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引起艾滋病的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同年,因为盖洛和蒙塔尼在发现HIV上取得的贡献,他们共同获得了在生物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医学奖[10]。但是,盖洛与蒙塔尼到底是谁首先发现艾滋病病毒,还是闹得满城风雨,因为这其中不仅涉及发现的名誉问题,还涉及一方的学术造假,甚至是学术剽窃、欺诈问题,更有艾滋病病毒检测专利权所带来的丰厚的报酬问题。正在他们闹得不可开交之时,1987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11]出来当“和事佬”,两国政府首脑在华盛顿共同签署协议,肯定了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艾滋病病毒发现做出的贡献。这份协议还是搁置了“争议”,其中并没有指明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只是说是双方“共同发现这种病毒”的,所以两国协议平分了数以百万美元的艾滋病血液检测专利的使用费。在此情景下,蒙塔尼和盖洛也一改之前的势不两立的态势,他们握手言和,并共同在当年的《自然》杂志上署名,发表了一篇列举艾滋病研究编年史的文章。这也就是日后的美国教科书大都认为,“艾滋病病毒是美法两国科学家共同发现”的依据。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人们也会欣然接受,毕竟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何况科学史上彼此独立先后发现了同一个科学规律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然而,如果事实并非如此,则真相总会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
“美法科学家共同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说法,还是被众多科学家质疑,因为科学家们发现,绝大部分艾滋病患者携带的病毒,由于存在变异的原因,会有6%~20%的差异。但令人疑惑的是,盖洛提供的艾滋病病毒与蒙塔尼的差异不超过2%,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它们其实是同源的。此时,一些媒体记者都在暗中调查此事,以使事件能水落石出。经过近3年的明察暗访,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在1989年11月19日率先发表长篇调查文章,认为盖洛“偷窃”了艾滋病病毒。这篇调查文章直接指出,盖洛发现的艾滋病病毒其实就是偷窃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蒙塔尼研究小组的。文章举证了不少人证和物证,其中就包括调查记者采访了盖洛在1984年发表的那篇论文中电子显微镜图片的摄影师,摄影师说自己当年就曾给盖洛写过信,明确指出盖洛的病毒来源于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蒙塔尼的样品。《芝加哥论坛报》的这篇调查文章仿佛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美国社会掀起了轰动,也震惊了国际科学界。1990年1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委托美国国家科学院组成一个10人调查小组,对“到底谁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进行调查。但此时,最主要的调查内容还是盖洛是否有“偷窃”行为。据《芝加哥论坛报》提供的信息,盖洛在1984年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论文,是根据盖洛实验室在1983年底至1984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的。这样,调查小组只要调查清楚盖洛实验在这段时间里拥有几种病毒分离株,就可以揭示真相了。这样,调查小组调阅了当时盖洛实验室实验记录60册,并与12名关键性人物谈了话。但最终调查小组获得的信息是:在那段时期内,盖洛实验室已经拥有多株病毒分离株。这样,调查小组认为,盖洛根本没有必要去偷窃别人的病毒。10个月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宣布盖洛是无辜的。
但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调查还是没有解决人们的疑问:盖洛的HTLV-Ⅲ与蒙塔尼的LAV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来否来自同一位病人的病毒?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继续检查了盖洛实验室在1983年至1984年期间使用过的感染了病毒的原始细胞样品。原始细胞样品有10个,除了其中1个被卖掉之外,其余9个保存完好。这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将这些原始样品分送到不同实验室实行“双盲试验”(或称为“背靠背”试验),即在两个实验室独立地进行试验研究,来检查这些病毒样品的基因组图谱和DNA序列,并与蒙塔尼的LAV作比对。
通过“背靠背”的详细调查发现,盖洛发现的HTLV-Ⅲ与蒙塔尼发现的LAV在生物性质、致病性、免疫学特征、电子显微镜下形态,以及在核酸和蛋白质的同源性等进行比较,结果非常相近,两种病毒在核酸序列上仅有0.1%的差异,这些只能说明它们是同一种病毒产生的不同变异株。但问题是,谁是最早的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呢?谁偷了谁的?迟发现的那个团体是否有意偷窃?这样的疑问一直存在,而人们还是难以辨别真相到底如何。最后的结果表明,盖洛的病毒确实来源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蒙塔尼的病毒。只不过最后调查发现,盖洛并不是有意偷窃了蒙塔尼的病毒,而是1983年7月,蒙塔尼给盖洛实验室寄病毒样品时,那样品不慎“污染”了蒙塔尼的病毒造成的。
1994年,盖洛在《自然》杂志上向蒙塔尼公开道歉,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虽然盖洛的艾滋病病毒是来源于蒙塔尼,但并非是盖洛主动去偷窃而来,所以《芝加哥论坛报》调查文章中给盖洛的行为定义为“偷窃”是有失偏颇的。其实,盖洛也是一个“冤大头”,他高高兴兴进行的病毒研究,其实就是在重复蒙塔尼研究小组的实验,只是自认为是一个开创性的发现,重新给蒙塔尼研究小组发现的LAV命名为HTLV-Ⅲ而已。但盖洛“理亏”是毫无异义的,因为从他1984年在《科学》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文章,到1994年在《自然》上发表道歉声明的这10年间,他应该知道了自己研究成果是“无心之失”得来的,只是由于名誉,还有艾滋病病毒检测专利权带来的巨大利益,让其违背了科研道德。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www.xing528.com)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盖洛并非泛泛之辈,他在艾滋病病毒的发现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盖洛是在细胞系上培养艾滋病病毒的第一人,并发明了艾滋病病毒的检测方法。盖洛发明的利用血液检测的方法,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直接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方法,它的原理就是在血液中检测是否含有抗艾滋病病毒的抗体,以此来判断是否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盖洛的这种检测方法相当于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上建立了一个里程碑。1995年,盖洛还发现了能抑制艾滋病毒,并能延缓艾滋病发病的白介素,这项发现促进了人类对治疗艾滋病的认识,从而开发了许多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盖洛研究所还接收治疗了美国马里兰州最大城市巴尔的摩市的4 000名艾滋病病人,以及约有100000名非洲和加勒比海的艾滋病患者,是公认的世界级治疗艾滋病的重要领军人物。
2008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法国病毒学家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以及德国病毒学家豪森[12]。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的获奖原因当然是因为25年前他们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而德国豪森是因为发现了HPV(人乳头状瘤病毒),使人类获知了得宫颈癌的原因。
艾滋病血液检测试纸
当法国病理学家蒙塔尼在接受诺贝尔奖时,也表达了对盖洛不能获奖的遗憾。在蒙塔尼看来,盖洛对艾滋病病毒的发现,也贡献了重要的力量。盖洛也在当天为自己没能获奖表示“失望”,但他也同时对三名获奖者表达了祝贺,对蒙塔尼认可他在发现艾滋病病毒上的贡献表示高兴。除了盖洛没能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之外,同样在发现艾滋病病毒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并做出重大贡献的蒙塔尼研究小组的法国病毒学家谢尔曼缺席了获奖者名单,也是一种遗憾。一般认为,谢尔曼不能获奖是因为诺贝尔奖每次获奖者不能超过3人的规定所限制。
虽然,艾滋病病毒被发现快40年了,也为人类遏制艾滋病确定了目标靶子,使得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筛选血液制品的方法能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和抗病毒药物得到空前的发展。但非常遗憾的是,艾滋病病毒这个目标靶子是一个移动靶,艾滋病病毒基因复制的出错率是人体基因出错率的100万倍,也就是说这种病毒的“善变”是人们难以想像的,甚至在感染者体内肆虐的艾滋病病毒,在每毫升血液可达1000~10000个,但是没有两个病毒长得一模一样!这样,不管是保卫人类健康的钢铁长城——免疫系统,还是人类已经不断研发的抗艾滋病药物,对这种非常狡猾的病毒都无法彻底清除,艾滋病也成为目前人类无法治愈的顽疾。
【注释】
[1]艾滋病病毒的因文全名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rus,取首字母简称为“HIV”。
[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全称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vndrome,取首字母简称“AIDS”。
[3]威利·罗森鲍姆(Willy Rozenbaum,1945~)是法国医学家,他与吕克·蒙塔尼团队中的让-克洛德·谢尔曼一起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自2003年11月19日起任法国国家艾滋病委员会主席,之前曾任巴黎六大传染病和热带病教授。
[4]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1932~)是法国病毒学家,是艾滋病毒发现者。
[5]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又称反转录病毒,是RNA病毒的一种,它们的遗传信息不是存录在脱氧核糖核酸(DNA)上,而是存录在核糖核酸(RNA)上。此类病毒多具有逆转录酶。
[6]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1947~)是法国女病毒学家。
[7]让-克洛德·谢尔曼(Jean-Claude Chermann,生卒年不详)是法国病毒学家。
[8]实验室负责人罗伯特·查尔斯·盖洛(Robert Charles Gallo,1937~)是美国著名的病毒学家。
[9]米隆·艾萨克斯(Myron Essex,1939~)是哈佛医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的艾滋病研究所负贵人。
[10]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的全称是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该奖项创始于1946年,是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1880~1952)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1900~1994)共同创立的,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最初分为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和公共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前两项专门授予科学家,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拉斯克医学奖也是世界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的一部编年史。
[11]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是美国第40任(第49~50届)总统(1981~1989年)。雅克·勒内·希拉克(Jacques René Chirac,1932~)是法国著名右翼政治家,曾任法国总统、法国总理、安道尔大公。
[12]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1936~)是德国病毒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