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历史及其助力加拿大电影产业发展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历史及其助力加拿大电影产业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是一个例外,它从创立之初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1938年,格雷尔逊在加拿大政府的邀请下前往加拿大对该国的电影业现状进行考察,协助加拿大政府确立创建国家电影局的构想草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之中,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于1939年成立了,格雷尔逊则被加拿大政府指任为第一任局长。回到加拿大之后,他离开国家电影局并与大学同窗吉姆·麦凯合开了一个动画制作公司,开始探索主流动画的运作方式。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历史及其助力加拿大电影产业发展

同欧洲和美国相比,加拿大无论在其电影还是动画领域的起步时间都要晚得多,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上半叶基本是一片空白。当然我们不应该忽视在多伦多和温尼伯湖的极少数独立艺术家们的努力,但真正为这片文化沙漠披上绿装并且使加拿大电影业(特别是纪录片和动画片)能够在美国的商业席卷和欧洲的艺术震慑两相夹击之下异军突起,并最终傲然天下的原因则是因为两个机构的成立:1939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The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简称NFB)的创立和1941年该局旗下动画部的建立。

从动画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抛开战争和政治事件的影响不谈,任何一个制作机构或创作团体的成功都至少必备两个条件——英明的领导人和强大而稳定的财力支持。然而这两者如同鱼与熊掌,得其一者已属不易,能够兼具其二的动画团队在百年动画史上更是极为鲜见。不过,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是一个例外,它从创立之初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它是由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一个国立的电影制作和发行机构,一国之力的全力支持彻底解决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尴尬。其次,它拥有两位世界级的艺术家,一位是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创立者及第一任局长,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约翰·格雷尔逊;另一位则是国家电影局动画部的建立者,国际动画电影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u Film d'Animation,简称ASIFA)公认的当代四大殿堂级动画大师之一的诺曼·麦克拉伦。

1938年,格雷尔逊在加拿大政府的邀请下前往加拿大对该国的电影业现状进行考察,协助加拿大政府确立创建国家电影局的构想草案。在对加拿大的情况及其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格雷尔逊明确提出了他对于尚未成立的国家电影局的职能设想:通过这个国立的电影机构,运用电影这一国际性传媒手段,让全世界了解加拿大的民俗风情和历史目标,使之成为“加拿大之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之中,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于1939年成立了,格雷尔逊则被加拿大政府指任为第一任局长。在他就任的6年时间里,格雷尔逊以其惊人的号召力于全球范围内募集了超过800位电影制作人,为国家电影局的江山初定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1941年,格雷尔逊更独具慧眼地从美国纽约找到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麦克拉伦来挑起创建国家电影局动画部这一重任。于是,改写历史的人出现了,一匹“千里马”终于找到了驰骋的疆场。麦克拉伦秉承格雷尔逊广纳贤才的作风,将动画创作之门向年轻的动画人、艺术院校的学生和动画爱好者们大大敞开,而后吉恩保罗·拉杜希尔、乔治·杜宁、雷内·若杜瓦、格兰特·孟罗和吉姆·麦凯等人都纷纷加入国家电影局。

由此,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建立了一个被全世界动画人视为天堂的创作环境:在那里,你既可以从事教育短片,又可以钻研艺术电影,同时还享受着经济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稳定。无论是就职于国家电影局的动画艺术家,还是与局里签下短期合同的独立制作人,由于有了政府的保护和资助,一大批动画人得以继续其创作生涯。很多外来的艺术家们在这种优越条件的支持下,也对加拿大的动画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捷克的布拉提斯拉夫·波加、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的斯拉科·哥吉克和荷兰的保罗·戴尔森等。当然,国家电影局动画部的创立者——苏格兰的奇才麦克拉伦自然也包含在内,关于他在动画方面的心路历程,会在后面介绍。

最初进入国家电影局的大多是加拿大的本土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在日后大放异彩的动画人——乔治·杜宁。乔治·杜宁于1920年生于多伦多,1942年从安大略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就直接加入国家电影局动画部。在执导一些教育影片后,杜宁分别于1944年与1945年完成了《阴霾的草原》与《三只盲鼠》两部试验短片。杜宁在1946年与科林·洛合作完成的《军校生拉赛尔》应算是他第一部较为成熟的作品,这部根据流行歌曲改编的作品也是第一批采用剪纸风格的动画影片之一。1948年,杜宁在巴黎邂逅格里莫特、阿列克谢耶夫和巴托什等动画名家,同大师的交流拓宽了杜宁的创作思路。回到加拿大之后,他离开国家电影局并与大学同窗吉姆·麦凯合开了一个动画制作公司,开始探索主流动画的运作方式。1955年,杜宁加入位于纽约的UPA,并在一年之后被派驻伦敦分部。杜宁在伦敦再续他的动画创作生涯,之后于1968年为披头士的音乐制作了名噪一时的《黄色潜水艇》。

西得尼·戈德史密斯是另一位加拿大本土的天才动画家,他于1922年生于多伦多,从1949年进入国家电影局一直到1984年退休,戈德史密斯将全部的精力和才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作品如《太空领域》(1970年)、《太阳卫星》(1974年)、《连续流》(1979年)、《星际生命》(1983年)和《彗星》(1984年)等都成为非叙事类影片的经典之作。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家电影局于1948年分化出4个部门:第一工作室负责制作农艺片、法语片和外语片;第二工作室制作科教片、文艺片和动画片;第三工作室负责影院片以及新闻和旅游题材影片的制作;第四工作室则进行国际事务和特别事件的相关报道。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独立的执行制片和导演,而其中的第二工作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电影局动画部。以下将专门针对这一部门的动画艺术家们进行介绍。

伊万·迈利特,1935年生于蒙特利尔,1959年加入国家电影局,1964年成为职业动画家,其处女作是于1967年执导的《大都会》。那是一部关于北美历史的纪录片,片中讨论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的影响。1973年的《不同的家园》是一部有关发展的讽刺剧,讲述的是热心的都市人试图帮助一户居于小岛上的人家,但帮助的方式却是毁掉他们有如田园诗般的生活现状。

皮埃尔·艾贝尔,1947年1月生于蒙特利尔。当他还在校攻读人类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电影创作。1965年毕业以后,他便受聘于国家电影局。同年,他制作了《光之跃动》,一部关于视觉感知力的实验影片,以黑白频闪的方式对观者的视网膜发起如闪电般的冲击。之后他开始涉足教学领域并制作了一些科教片。

贝尔纳·隆伯莱于1937年1月生于蒙特利尔,以拍摄教学片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实验0558》里,他首次将电脑技术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他也是第一批运用电脑技术的艺术家之一)。其1966年的作品《维度》则采用了动画与真人相结合的制作手法。1968年,在制作《游乐园的消遣》这部片子的时候,他先是拍摄了一场赛马实况,然后用光学打印机以一种特殊的去色技术使全片转变为一种负片效果。1969年的《花魁》则是一部画风严谨的作品,配以吉恩-皮埃尔·弗伦所写的民歌。在其与安德烈·勒杜克合作的《帆艇先生》(1975年)及《邻近的海难》(1980年)这两部片子中,隆伯莱再次使用动画特效与真人实拍相结合的制作手法。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最优秀的动画艺术家之一便是莱恩·拉金。他于1943年出生于蒙特利尔,以实验短片《都市风景》(1964年)出道。在该片中,拉金使用了一种静帧叠化的制作手法。同样的技术被用到了《潘神箫》(1965年)里,那是一部关于宁芙女神的希腊神话短片,配以克劳德·德彪西于1919年所作的一首长笛独奏曲。《潘神箫》全片充满柔和的运动、感情丰富的线条和自我嘲讽的寓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个不太恰当的结局影响了整部片子的艺术品位。在1968年的《行走》中,拉金以一双深具洞察力的眼睛捕捉到人们行走和运动中的那些形态各异的动作特征。1972年的《街头音乐》表现的则是路边的行人对音乐家们在街头的表演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这是拉金最后的也是最出色的一部作品,之后他便致力于钻研油画。对于拉金在运动、色彩以及图像方面的天赋,即便是麦克拉伦和阿列克谢耶夫等动画大师也对之褒奖有加。

劳伦特·柯德尔,1931年出生于渥太华。他是一名爵士乐小号手、画家、雕塑家及形象艺术家,于1960年转入电影业。在制作大量的科教片之后,他于1968年创作了《变形》,一部风格活泼的剪纸动画片,作曲是鲁艾斯·邦法。《碎石路之花》(1969年)算是部风格迥异的作品,改编自吉恩-皮埃尔·弗伦所作的一首魁北克民歌。《神殿》(1971年)是一首关于人性的短诗,用上万块油布逐格拍摄而成。《衰亡》也反映了同样的主题,但不同的是,此片的气势更为磅礴。整部片子的背景均用沙做成,主角则是一个由钉子构成的物体,以之代表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个人。

雷内·若杜瓦算是麦克拉伦动画风格的继承人,同时他也是国家电影局首批动画人之一。若杜瓦于1920年12月生于赫尔,在1966年创立了一个法籍艺术家的工作室并领导该部门直到1977年。他的代表作是《三角形笔记》(1966年)。

麦克拉伦最亲密的合作者之一伊芙琳·兰巴特(1914年生于渥太华)从1968年起开始自立门户。《失落的天堂》(1970年)这部迷人的剪纸风格生态小品应该算作是她最有趣味性的作品了。

莫里斯·布莱克本(1914年生于魁北克)是一位作曲家,曾为麦克拉伦的大部分作品及国家电影局的纪录片配乐。他也是1966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法籍艺术家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1969年,他用一种类似于阿列克谢耶夫“插针银屏”技术的手法制作了一部虽不引人入胜但却极有价值的影片——《电影之罪》。

扎克巴斯·维勒·柯·侯迪曼,1940年生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当侯迪曼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涉足电影圈,于哈莱姆四处寻找着一切能够接触电影制作的机会。到了行将从艺术院校以电影专业毕业之际,他已开始执导影片。为了找到一个能比他的祖国荷兰有着更好条件的地方从事电影创作,侯迪曼来到了蒙特利尔并很快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并找到了工作。1969年,在完成了其第一部重要作品《疯子》之后,侯迪曼已然成为加拿大木偶片的王者。这位荷兰艺术家有着出色的动作、造型设计能力和高超的叙事技巧,他的作品题材亦涉及甚广。如取材于爱斯基摩传说的系列片《猫头鹰与旅鼠》(1971年)、《猫头鹰与乌鸦》(1973年)、《雪盲男孩》(1975年)、《人与巨人》(1975年);儿童娱乐片《积木世界》(1972)与《格洛特海的宝藏》(1980年)。他最杰出的作品是1977年的《沙堡》,讲述了一些从沙中诞生的奇怪生物试图用沙为自己建造一个城堡的故事。该片分别在奥斯卡和阿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奖。

迈克尔·米尔斯,1942年生于英国伦敦。早年曾辗转于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地,1966年至1974年间受雇于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在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动画制作公司之后,他还仍然保持着与电影局的合作关系。米尔斯一直希望能够把他的创造力融入制作流程极为严谨的电影当中。在1971年,他创作了一部大受欢迎的作品《进化》。该片没有借用任何科学的伪装,而以幽默的口吻和离奇的形象述说了地球上物种的形成与进化。

让·突尼斯,1937年出生于蒙特利尔,1966年与格兰特·曼努合作推出《动物行军》。1972年,他们再度联手创作了《风》,这是突尼斯最好的作品。该片使用了大量的技术,但在艺术品位方面则有待推敲。

皮埃尔·摩拉蒂(1931年3月生于蒙特利尔)为数量庞大的观众群制作教育短片。他的代表作是1967年的《一个孩子,一个国家》。这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纪录片最大的特色便是采用分屏方式制作(这种表现手法至今仍鲜为人用)。1970年以后,摩拉蒂被国家电影局授予行政及出品方面的职权。

步入70年代之后,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它不仅达到了其在国际国内宣传加拿大文化的目标,同时也在形成独特的加拿大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纪录片和动画片领域。很多为我们熟知的动画佳作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这些优秀的动画艺术片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国家电影局也由此开始与迪斯尼分庭抗礼。

理查德·康迪,1942年10月生于温哥华,在成为动画家之前学习艺术和社会学。1972年,他得到加拿大艺术协会的推荐并于70年代中期进入国家电影局。康迪执导过两部优秀的短片:《准备开始》(1979)和《焦躁不安》(1985年)。前者说的是一个人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而总是无法专心练琴的故事。对任何一位观众来说,看完此片都是一种对耐性的极限测试。而关于此片的创作动机,康迪则解释为因为他一直希望制作一部主题为“拖沓”的影片。有一次在他于数个小时之内无所事事之后,他开始注意到一种心理指向的分散问题。片中人物的心理指向分散可能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从怠惰到怯场等不一。《准备开始》全片以一种如死亡般的节奏似快非快地进行着,用一种近乎精神错乱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一种毫无掩饰的日常生活,显示了康迪独特的幽默感。《焦躁不安》也表现了一种平凡性的主题,只不过这次的描写对象换成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他们在窗外惊骇恐慌的喧嚣声中平淡而琐碎地度过了一个下午。虽然故事的背景是战争,然而康迪却并没有大肆对其进行刻画,取而代之的是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抒情诗般的笔调更为精妙地表明了他对战争的态度,再次确立了其作品的另类风格。该片于198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www.xing528.com)

约翰·韦尔登,1945年生于贝勒维尔。其出道作是1972年的《没什么是我的,谢谢》。他的成名作则是1978年创作的《特别快递》,一个有点黑色但亦十分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因为没有清扫门前的雪而致使一个邮递员摔死在他门口,于是此人便开始煞费苦心地掩盖这场意外。精巧的构思和娴熟的镜头语言运用使本片获得1979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皮埃尔·韦卢,1948年7月生于蒙特利尔,1972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在生命中…》。10年之后,韦卢再度推出《远航的灵魂》(1982)和《蘑菇》(1983年)两部影片。除了日臻完善的技术之外,暖调的运用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吉恩-托马斯·贝达尔于1947年4月生于洛泊斡,以一部《椅子的时代》(1979年)一举成名,这是一则关于奋斗与成功的现代寓言。出色的视觉效果和别致的制作手法(此片是用许多照片逐格拍摄而成)使该片于1979年在阿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奖。

安德烈·勒杜克于1949年11月出生在魁北克的凡尔登,在70年代执导及与人联合执导了多部影片,然而最出色的还是他1972年的处女作《窥视》这部精心实拍的原创电影。总的来说,该片采用了麦克拉伦于《邻居》中所使用的“癫狂动画”技术。癫狂动画:此技术的名称来源于疯癫、古怪与动画的结合,指的是先以逐格的方式拍摄下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后在连续放映时由于其动作的不连贯使之看起来十分的狂乱和笨拙,类似于抽帧的效果。

在阿列克谢耶夫的插针银屏技术于70年代早期被法籍俄国艺术家出售给国家电影局之后,雅克·杜恩(1943年5月生于蒙特舒利)便尝试着用此技术制作了一部影片:《关于阿列克谢耶夫插针银屏技术的三项测试》(副标题为三项测试的名称:陷阱、幕间休息和时光流逝,作曲是丹尼斯·拉·罗谢尔和莫里斯·布莱克本)。这部充满幻想但却发行量有限的影片,在国家电影局看来只是一部随笔性质的小品,而实际上它的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越该局1976年推出的官方作品《风景画家》。在采用相同技术的前提下,《风景画家》还融入很多极佳的视觉创意,然而却由于大量学院派思想的介入致使整部影片变得乱七八糟。1986年,杜恩再次将插针银屏技术用到他与波加联合执导的木偶片《天使时代》中。

卡吉·皮恩达,1927年12月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二战期间,他与人合作了故事片《易燃的盒子》。冒着被关进集中营的危险,他始终以绘画和电影坚持着对纳粹的不懈斗争。在进入国家电影局之前,皮恩达在丹麦、瑞典和德国等地从事广告业长达10年(1947年—1957年)。之后于七八十年代,他一直在多伦多的雪利丹学院与扎克·施瓦兹和斯拉科·哥吉克等人一起从事教学。在为国家电影局制作的《老妇人》一片中,皮恩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卡通形象,该形象后来成为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代言人。这位创造力惊人的丹麦动画家一方面对时间的掌握有着极强的天赋,另一方面还继承了传统动画的精髓。尽管如此,皮恩达却把他的天分献给了教育事业和艺术研究,当然他自己也从事艺术片创作。1979年的《大麻》便是他的集大成之作,该片讲述了一只训练有素的缉毒犬的故事。

谢尔登·科恩,1949年生于蒙特利尔,他的代表作是1980年的《羊毛衫》以及1983年的《馅饼》。而在1988年公映的《猫回家》这部令人捧腹大笑的动画片当中,我们更认识了一位充满喜剧天赋的动画导演柯德尔·巴克(1956年9月生于温尼伯湖)。《猫回家》于198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1977年以后,国家电影局的领导权移交给了德里克·兰姆(1936年6月生于英国的伯朗宁)。作为一个制片人、导演和哈佛大学的教授,兰姆在加拿大和美国都享有盛名。他最出色的作品是与杰弗里·黑尔合作的《最后的卡通人》(1973年),那是一部发掘喜剧内在戏剧冲突的最好例片。

在兰姆的管理下,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度过了它最后的黄金时代。1978年,加拿大政府在对国家电影局的财政预算中削减了17%的资金投入。从此,该机构遭到重创。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国家电影局支持的电影人已经屈指可数。但同时,在新政策的推动下,国家电影局在一些城市开设了分部并为动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如温尼伯湖、蒙克顿、温哥华和埃德蒙顿。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家电影局所出品的广告、科教、娱乐和电视系列片不同,加拿大的动画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起便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虽然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但在其他城市也不乏经验丰富的动画制作队伍。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还有一大特点便是孕育和培养了不少的女性艺术家。其中自然以卡罗琳·丽芙最为大家所熟知。下面对这些优秀的女性动画艺术家们进行简要介绍。

珍妮特·波尔曼1954年9月生于蒙特利尔,以一部《菲斯波女士用餐礼仪完全指南》(1976年)而名声大噪。该片以谐谑的口吻一一调侃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礼仪。1978年,她与德里克·兰姆联合执导了《为什么是我?》这部品位独到的作品表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当精神病患者们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被告知他们的疾病是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终点。该片以幽默的方式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艰深问题。在1982年的《企鹅灰姑娘的传说》中,波尔曼则别出心裁地把大家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的故事改编到企鹅的世界里。

莉恩·史密斯,1942年11月生于纽约,在1975年移居蒙特利尔之前在哈佛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学习艺术和动画。她擅长将社会问题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我是你的博物馆》(1979年)是最好的代表,片中用多种理由论证了博物馆在一个人文社会中的重要性。该片在美术风格和叙事观念上尤为出色。

克罗琳达·沃尔尼,1938年6月生于比利时的根特,1978年3月卒于蒙特利尔。她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其未完成的遗作《初日》。这部影片是在她去世以后由苏珊娜·杰瓦斯与黎娜·盖格纳合作完成并于1980年公映的。该片以感性的笔触描绘了四季的更替,同时阐述了生命与自然、人类与世界、风景地貌与人的相貌之间的微妙关系。

苏珊娜·杰瓦斯(1938年5月生于蒙特利尔)制作的影片充满细腻的情感。她的作品有1971年的处女作《循环》(改编自一首诗)、1978年的《海滩》和1985年的《休战》。

贝蒂娜麦茨艮、梅隆,1956年出生于温哥华,1978年的《故乡》一片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动画类型——针织动画,全片表现的便是对一所故居满怀乡愁的造访。1982年,她用同样的技术制作了一部主题较为浅显的作品《远方的海岛》。

埃伦·比森(1953年7月生于芝加哥),于1979年创作了《海之梦》,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梦想着去到海底并与章鱼一起喝茶的故事。

维维安·埃勒内卡维(1945年5月生于埃及的开罗)则以其力作《月亮,月亮,月亮,月亮》(1980)扬名业内。

盖尔·托马斯,1944年1月生于蒙特利尔。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1979年的《苏菲的传说》,片中所运用的红白黑的象征手法饶有趣味。1984年的《男孩与雪鹅》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乔伊斯·伯恩斯坦(1950年3月生于蒙特利尔)是一位创造力丰富的新潮艺术家,在就职于国家电影局的同时亦投入大量的精力于蒙特利尔和多伦多从事动画教学。她的作品有1972年的《作品一号》、1974年的《重访》、1976年的《旅行者的棕榈树》以及1988年的《盗梦人》。

从1939年创立至今,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已经制作发行了包括广告、科教、电视、电影和动画在内的近两万部影片。由于有了政府的经济支持,艺术家们得以潜心钻研艺术而无须再为生计四处奔波。同时,由于没有了商业成败的束缚,艺术家们得以充分地张扬个性,创造出一片异彩纷呈的艺术天空。这种优越的创作环境和开明的艺术氛围使加拿大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艺术家,共同开创了一个艺术电影的神话时代,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也一度成为全世界电影人心目中所向往的艺术圣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