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迪斯尼动画长片:1938年至1943年的巅峰创作

迪斯尼动画长片:1938年至1943年的巅峰创作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迪斯尼公司又连续推出《木偶奇遇记》和被视为现代动画片经典之作的《幻想曲》等一系列动画长片。这一切都说明迪斯尼已经有能力制作动画长片了。然而,迪斯尼制片厂的动画家们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迪斯尼动画长片:1938年至1943年的巅峰创作

迪斯尼公司为了能使动画家笔下的动画形象更加鲜活,使角色的动作产生更多的流动性,同时给角色背景以更多的戏剧性,迪斯尼建立了一座实验室,其中水珠从高处滴下,用长摄影机拍下近景。用慢动作拍下弹回的球,然后可以详细看到球在打到地上、墙上或球拍上时,它的形状是怎么变化的。在这样的训练下,这个时期的动画片大有进步,动画角色仿佛突然变得真实了,有立体感了,画面效果不再仅仅是图画拼成的动画。

通过迪斯尼王国里不断出现的动画明星,可以看出迪斯尼动画人物鲜明的人物性格。这是迪斯尼动画电影一直位于“波浪之巅”的原因之一。迪斯尼影片带来动画电影的故事与特征是一种在此之前的动画片从不曾有过的东西。故事简洁地组织起来,动画角色都像“真的”一样。迪斯尼片厂拥有营造角色特征的有效方法,主要目的是塑造角色的“个性”。迪斯尼坚信卓别林的名言——“没有个性就没有喜剧”。从迪斯尼的短片创作,就能体会到迪斯尼动画角色都具有让人难忘的性格。

74分钟的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已成为美国动画史上的伟大创举。之后迪斯尼公司又连续推出《木偶奇遇记》和被视为现代动画片经典之作的《幻想曲》等一系列动画长片。此时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阵容不断扩充,米奇、米妮、普鲁托、高飞唐老鸭等卡通形象陆续出现在动画片中。

1.迪斯尼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迪斯尼王国自此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位置,1998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1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1937年以前,卡通片只是电影开演前的娱乐节目,只有十几分钟。沃尔特·迪斯尼决定拍摄《白雪公主》(也译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图6-1)的时候,许多影评家对之不屑一顾,认为不会有人愿意花钱去看一部全部是卡通的电影。但当影片在好莱坞的戏院首映时,却获得了包括卓别林大师等名人在内的观众的起立鼓掌,从此动画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图6-1 动画片《白雪公主》

自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短片的实验后,迪斯尼的影片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迪斯尼制片厂也在这一时期成立了剧本故事部门。他已经把其影片里各种结构的形式加以标准化,已经具有一定的戏剧化结构方法。影片首先树立了两种对抗的势力:它们相互冲突,于是产生了危机,经过追逐、纠缠、复杂化,接下来是一个更大的危机和最后的高潮,并迅速解决。他把这样的剧作当成一种结构影片的形式,他对于此形式运用自如,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唯一问题就是如何创作出好看的故事内容。形式和内容都确定以后,他把选定的故事分成若干部分——开始、中间和结尾,并准确地分给每个部分一个适当的时间。这样的制作方法虽然有些单一,在当时已经显示出他的作品更为有章法和系统性。从影片的整个制作方面来说,成功地脱离了黑白卡通片仅搞笑的模式,并逐步建立起其温馨而不失活泼的影像风格。这一切都说明迪斯尼已经有能力制作动画长片了。

促使迪斯尼进行长片制作的原因是他在一次去巴黎旅行中,发现一家影院专门放映迪斯尼的动画片并获益匪浅。办法不是每次放一部,而是连续放六部。由此迪斯尼坚定了制作一个动画长片的信心。于是迪斯尼开始考虑,如何使一部长的动画片更好地满足众人的期待呢?那就是音乐和一个充满人性的主题,必须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把这些元素充实起来。1935年年初,迪斯尼完成了动画故事片《白雪公主》的故事概要和制片计划。这时电影业的圈内人对于这部从未有过的动画长片反应并不激烈,他们一致认为迪斯尼可能有点儿离谱。一部5分钟或10分钟的动画片是受观众喜欢的,观众是不是愿意从头到尾看一部哥特式小说体的童话动画片,多数人是不看好的。然而,迪斯尼制片厂的动画家们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部成本为149.9万美元的影片成了动画史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唐格雷厄姆通过各种渠道为迪斯尼招募新的成员。最后300名动画艺术家汇集在Huperion Avenue工作室。与以往不一样的是,新招募的这些人员很多都是受过正规四年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员。他们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建筑师商业艺术家,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是找不到工作的。迪斯尼后来承认,经济的萧条给他的工作室带来了利益,如果没有这个萧条期,他是不可能招募来这么多高素质人才的。到来的人们马上被送到学校学习,训练他们如何画人物、如何绘制动画、如何掌握动画摄影机的功能。

最后,迪斯尼把导演的任务给弗雷德·莫尔来设计白雪的形象,还雇来一位舞蹈演员,在莫尔的面前走步、跳舞、单足脚尖立地旋转,使莫尔把她的动作节奏画入他画的白雪公主的草稿中。诺姆·弗格森负责安排场景和衔接动作,他还要负责老巫婆的造型设计草稿。弗拉基米尔·泰特拉则负责设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小矮人所处的情景。迪斯尼不断推敲剧本的细节,例如,当老巫婆进来时,应当让白雪公主在做一件能使她快活的事。迪斯尼认为,在人们最幸福的时候,插入使情绪突变的情节最有力量。为了影片能够精益求精,创作小组成员每天都要反复观摩以正常速度及慢速放映的卓别林无声喜剧片,使动画家能够详细地分析卓别林的表演“魅力”,试图以某种方式在《白雪公主》中形成再创造

迪斯尼从影片开始酝酿时就意识到了七个小矮人在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雪公主是一个标准的但又有些过于传统和老套的女主角,王子仅在影片开始时出现过。白雪公主的继母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反面角色,一个恶棍的典型形象。能够出彩、具有喜剧效果的只有小矮人们。这部影片的剧本原型对于影片的创作真正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少。小矮人从形象的设计到性格的塑造,还有与他们的名字是否能相得益彰,只有通过动画师们的想象力无限地拓展,才能得以实现。小矮人的设计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确定小矮人的人物性格,接着设计他们的形象。人物形象对于动画师来讲总是十分难画,而小矮人的每个形象都有其自己的性格特点。在设计初期遇到了困难,如何设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或说是存在但是有些与众不同的角色,这在动画师中有很大的分歧。具体到小矮人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运动。有人说应该符合影片的整体创作风格,本着写实的原则,像其他人一样走路,有人说小矮人应该摇摆着身体走路,甚至用他们圆圆的屁股去干活。在这样的争论中,影片有了更多更好的建议,随着小矮人形象的确定,录音师开始考虑根据他们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性格配以合适的声音。

从动画电影一开始,一般的形象是拟人的动物和具有滑稽效果的人,很少有创作者把影片中的人物尝试画得像真人一样,迪斯尼的动画师们把白雪公主画成真的小女孩时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1934年的《傻瓜交响曲》系列影片当中,《春天的女神》中的女主角需要塑造成现实感较强的真人形象,但其人物的运动是很别扭的,不能令人信服。在创作《白雪公主》时,动画师们更偏爱设计自己的想象力不受真人动作限制的形象,或是可以发挥其想象力的场景。但是,随着动画影片要求越来越多的真实感,模拟真人动作变得必不可少。但当时也有动画师提出,虽然制片厂请来的演员很优秀,但并不能对他们的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她们很少能做到他们所需的动作。

当然,影片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以上这些,《白雪公主》的主题触动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白雪公主和她可怕的继母的斗争变成了一个生动的隐喻,使得影片的主题得到深入。该片的成功鼓舞了迪斯尼,他着手再拍三部动画故事片:《皮诺曹》(又名《木偶奇遇记》)、《巴姆比》(又名《小飞象》),还有1940年的《幻想曲》。

同时在做《白雪公主》最重要的阶段时,迪斯尼工作室的每一位员工都尽心尽力地工作着,其中每个关键的细节步骤都经过大家认真的讨论。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有人认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见面的段落太过冗长。但迪斯尼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交代每一个小矮人的性格特征。类似于这样的争论在影片创作时会经常出现,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影片的制作。

《白雪公主》于1938年11月21日在好莱坞剧院公映,受到好莱坞的热烈欢迎。显而易见,《白雪公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迪斯尼清楚地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发展方向。在制作《汽船威利号》时的米老鼠形象并不很细致,当时迪斯尼根本没有想到在短短的9年时间中他们就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这些成绩可能在今后的几十年中都无法超越。

1938年《白雪公主》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惊讶的,他们的经销商RCA发行了有关它的音像制品,并进行了其他一系列的商业运作。《白雪公主》是第一部一经推出,马上就推出相关产品的影片,它成为当时动画影片收入最高的一部。

在这时,多数的制片厂都以营利为目的和方针拍摄影片,迪斯尼的影片却不相同。他没有让这种氛围影响到影片的创作,依然坚持用电影本身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冲突和情感。越来越多的人都明显地感到,迪斯尼坚持在他的影片中为儿童们创造一些理想世界的表现,或许完全是反映他自己有过的梦魇般的童年。他根据一些童话摄制的影片虽然乍看起来可能像是轻松愉快和富有浪漫气息的,但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似乎就是可怕的、被损坏了的现实的梦魇,是和当代最重要的新弗洛伊德派的现代派作家共鸣的表现。

《白雪公主》不但成功地翻开了动画史上新的一页,也改写了电影史。迪斯尼王国自此确立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1998年,该片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1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图6-2 动画片《木偶奇遇记》

在制作长片的同时,迪斯尼并没有停止短片的创作。当大部分动画师和员工都忙于为动画故事片做前期准备的时候,其他的人则在不断地推出9个关于米老鼠的系列短片,在第10个米老鼠系列短片中没有出现米老鼠的形象,而是另一个动画明星——唐老鸭。画家意识到唐老鸭这个形象是更具有野性的形象,更易做出戏剧性强的影片。

2.《木偶奇遇记》:皮诺曹(1940年出品)

动画片《木偶奇遇记》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卡尔罗·考罗蒂的同名小说。迪斯尼制片厂在《白雪公主》之后,考虑到动画长片的题材应该是大家所熟悉的,最终他们选中一个木偶英雄的故事,一个只能在动画影片中才能得以实现的题材。

在影片的创作中,构置了许多有趣冒险的活动。在《白雪公主》中,各项绘制动画和拍摄动画的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在《木偶奇遇记》(图6-2)中,制作者力求把从《白雪公主》中学到的教训和技巧,包括技术与故事情节尽可能地进行完善,使影片更具完整性。但创作的理念并不是一定能顺利实施的。影片在开始制作六个月后,迪斯尼宣布停止制作影片。迪斯尼认为影片缺少一个像《白雪公主》中那样能吸引人的人物形象,影片主要人物皮诺曹毕竟是一个木偶人,他的面部表情不会过于丰富,这样就使得人物有些扁平。从剧情上也缺少某种东西、某种重要的元素。针对这些问题,对于主人公皮诺曹本人,制作者认为最初的剧本中把他变成一个毫无感情的木偶傀儡,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做的不是给皮诺曹一副骨肉,而是给他找一个第二自我——一个在他被是非困扰之时会做他的良心代言人的人物。于是在皮诺曹身边安排了一些极富于性格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创作者选择吉米尼·蛐蛐作为皮诺曹的代言人。

迪斯尼在《白雪公主》中是突出两个母性人物之间的斗争,一个是七个小矮人的“养母”白雪公主,是“好人”;一个是白雪公主的继母,是恶毒的王后,是“坏人”。而在《木偶奇遇记》里,则改为突出两个对立的父性人物之间的冲突,一个是做木偶的格佩托,是“好人”;一个是操纵木偶人的斯特罗姆博利,是“坏人”。《木偶奇遇记》情节的中心点是孤独的做木偶的老人格佩托和那个希望成为他“真正的”儿子的木偶人。它揭示了一个有影响的原教旨主义者的基本思想:追求自我赎罪。等待着那些缺乏内在力量抵御追求享乐的罪人的,是地狱般的厄运。最后这部影片变成迪斯尼在内心世界思索自己的身世,也就是他“真实”的自我问题的一段历程。例如,皮诺曹撒谎时,他的鼻子就变长。后来,他因为这种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受到惩罚,表现在他暗中怀着强烈的恋母感情时竟然“死”了,还被放进一个像棺材一样的东西里。这个悲惨的时刻之后,像在《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死”后一样,又出现了奇迹般的再生。这象征着已从原来的生活过渡到一种新的生活。

3.《幻想曲》(1940年出品)

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迪斯尼动画形象——唐老鸭、高飞、普鲁托,还有其他工作室创作的如大力水手和小猪波基,抢去了米老鼠的风头,使它的地位下降。

《幻想曲》(图6-3)这部音乐片的前身只是一段很短的米老鼠卡通片,配上保罗·杜卡斯的诙谐曲《魔法师的徒弟》。早在1938年年初,迪斯尼想做一部影片《魔术师的徒弟》,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这个神话曾被歌德写成一首诗,也曾被保尔·杜卡斯写成一首乐曲。这部影片最早开始的一个段落是根据保罗·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徒弟》为音乐主题拍成的一部短片。制片厂里的动画师们都同意迪斯尼的主意,让米老鼠演一个妄自尊大、过分自信的魔法师的徒弟,总窜改师傅的命令而导致许多麻烦。在影片中,让他钟爱的米老鼠没有任何语言,拟用了哑剧的形式。这样做,一个有趣的原因是迪斯尼的母亲认为迪斯尼本人为米老鼠配的音太刺耳。迪斯尼因此怀疑是他的尖嗓音使得米老鼠的地位下降了。因此在影片中,米老鼠只做行动上的表演,充分发挥其动画艺术的魅力。其中由弗雷德·莫尔负责绘制米老鼠和设计在戏中有重要作用的扫把。这时米老鼠的形象在天才动画设计者弗雷德·莫尔的修整下,身体更像一个梨的形状,从而更具孩子气,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例如:胸部下沉表示忧郁,头活动起来更加灵活,而且有了脸颊,莫尔首先让米老鼠的眼睛有了瞳孔,增加了它的表情,“因为它将在这部片中作真正的表演”。在整个形象上没有改变的是它的圆耳朵。莫尔还给米老鼠换掉带两个纽扣的短裤,给它穿上一身套装,打着领带,再戴上一个高礼帽。美术导演汤姆·柯迪利克为主要情节绘制了一系列极有魅力和创意的水粉画草图。那年秋天,休谟、格兰特、迪斯尼、斯托科夫斯基和乐评人迪姆斯·泰勒为了给当时还未命名的这部音乐片选曲,用了整整三个星期,听了上千首古典乐。“我们每天都放唱片,直到我们的耳朵再也听不进去为止。”格兰特回忆道。

图6-3 动画片《幻想曲》

在战争、经济危机和罢工浪潮还未彻底打破世界宁静之前的那些美好日子里,乔·格兰特在迪斯尼工作室有着至上的权威,对迪斯尼产生着绝对的影响。这种权威和影响力伴随着《幻想曲》这一影片而大大增强了。在这部片子中,他任故事导演,理查德·休谟担任原画创作兼导演。休谟有着讲故事的天分,对音乐也甚是着迷。到最后,画家、导演和技工组成了七个大的制作班子,分别为八首乐曲制作动画。工作室里的工作人员更是多达1200人。《幻想曲》的制作规模如此巨大,以至于负责形象设计的全体人员都分流到各个片段担任导演,这些不同片段的导演又再雇用各自的故事导演和富有创造力的原画师。格兰特和休谟为了跟上各个不同片段的进度,在工作室里忙得团团转。“我们把工作组织得井然有序,”格兰特说道,“大家都各司其职。”

影片的费用高达228万美元,是迪斯尼制片历史上花费最大的制片费用。单录音和演奏一项,达到50万美元。如果此片按照短片进行发行,是不可能收回成本的。正在两难时,迪斯尼结识了著名指挥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斯托科夫斯基被迪斯尼邀请观看《魔法师的徒弟》,看后他十分兴奋,愿意与迪斯尼合作并不求索取。接着两人在积极热情的气氛中想出了一个作幻想曲的想法,利用动画片的画面去阐释一个严肃音乐作品集。制片厂动画师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斯托科夫斯基后来回忆说:“在制作《幻想曲》过程中,音乐通过颜色、形象设计、物体运动的曲线、速度被表现在屏幕上。迪斯尼和我们所有一起工作的人都相信,每一部美妙的音乐作品都可以配上美丽的图画。”

影片从头到尾都可以听到严肃的古典音乐,看到恐惧、孤独、忏悔和哀悼的幻境。整个影片充满复杂的情绪色彩,令人沉浸在优雅的古典音乐和情绪及色彩丰富的运动画面当中。全篇共包括七大段落:

(1)巴赫:《d小调的托卡塔与赋格》;

(2)柴可夫斯基:《Nutcracker组曲》;

(3)杜卡斯:《魔法师的徒弟》;

(4)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www.xing528.com)

(5)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6)乔·凯利:《时间的舞蹈》;

(7)莫索尔斯基:《秃山之夜》/舒伯特:《福哉玛利亚》。

这部音乐片成为主流动画片中最具有创新性的一部影片(其震撼力已经持续半个世纪),同时还创造了迪斯尼有史以来最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博采众长的卡通艺术。为《胡桃夹子组曲》负责形象设计的艾尔默·普鲁默就曾在黑纸上用蜡笔以精巧的笔触绘制了几百张跳舞的蘑菇、蓟花和兰花。

其中,还有其他动画艺术家为这部动画片的各个段落绘画。

沃尔特·斯科特的创作风格与众不同。1939年8月,他绘制了一系列精美的、类似于浮雕的水粉画,就好像在装饰盒上雕琢的那些中国蘑菇、苗条的上海女孩和满洲的牛蛙一样。之后,他创作了连环漫画《小矮人》。

朱丽丝·安吉尔在加州艺术学院从事实验动画。鸵鸟跳的芭蕾和雪花飞舞的舞蹈动作都源自她的奇思妙想。

关于罗伯特·斯特纳,人们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为《春之祭》这部动画创造了绝妙的场景。他描绘了从宇宙生成、地球诞生时泛滥的洪水、生命起源直到恐龙时代的全过程(从这些杰出卓越的蜡笔画中,你可以感受到画家的心跳)。如何将怪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令人信服地结合起来?斯特纳于1939年10月绘制了三幅蜡笔画以表明其独特的方式:两只怪兽在狂风暴雨中恶斗;一个由银杏叶勾勒出的迅猛龙在雾气弥漫的林中孤独地游荡;三个两栖动物沉默地凝视着天空,血红的残阳在它们的眼中闪烁。

J.郭尔敦·赖戈虽然没有斯特纳经验丰富,但在画工上却更为精细。他绘制了一幅地球诞生时期火山爆发的全景,以俯瞰的角度表现了大地之母所经受的巨大阵痛。

菲丝·卢库斯没有任何受聘记录,她只在一幅宣传照里出现过,然而在很多画中都有她的签名,说明这些画均出自她的手笔。比如说玛利亚·爱娃的黑白蜡笔画、神秘的美人鱼以及《胡桃夹子组曲》中那条随着阿拉伯舞曲翩翩起舞的金鱼等。约翰·亨弛现已年近90岁,一直在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的形象设计部任副总裁。当年,他也为玛利亚·爱娃绘制过一系列蜡笔画。他还曾把凯·尼尔森的朝圣之路一直延长,穿过树林,最后在一座窗户上画着巨大圣母和圣婴像的教堂前终止。因为制作经费不足,这个结尾最终还是被删去了,而且迪斯尼也更偏向采用非宗教化的结局。

在经历一次挫折之后,为亨利·皮尔纳的《塞达拉斯》所设计的希腊和罗马神话形象最终被用到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中。随后,很多画家在借鉴象征主义、装饰艺术和通俗挂历之后,画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水粉画和蜡笔画。

在《幻想曲》里,抽象画被大胆地应用到巴赫的托卡塔曲和D小调赋格曲中。

欧司卡·费施因格(1900年—1967年),一位非写实派(或称纯粹派)电影大师,在战时曾有一段时间受雇于迪斯尼公司。1936年,费施因格和他的家人逃离德国,因为纳粹说他那些伟大的实验动画片是“堕落的艺术”。这位逃难的艺术家,在来到美国好莱坞之后,开始为找到一份工作而疲于奔命。用他妻子的话来说是“好像被抛到了沙漠上”。当费施因格还在柏林的时候,他就曾和斯托科夫斯基谈起过一个构思:创作一部长篇抽象动画,用指挥家们都喜欢的巴赫的作品作为主题曲。而后,当他们双双在好莱坞的派拉蒙工作室就职时,两人又再次谈论起这个话题。几乎在斯托科夫斯基建议于《幻想曲》中选用托卡塔曲和赋格曲的同时,费施因格也通过其代理人得知,他已被迪斯尼公司聘为特效动画师,周薪75美元。在迪斯尼的特效制作部里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理无角色的动画,而这恰恰是费施因格的拿手绝活,他不但可以对动画提出建议,还可以设计出新奇的抽象画面。

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独立电影艺术家,费施因格认为迪斯尼给他的这个机会可以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制作一部完全抽象的电影。迪斯尼拥有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可以增加空间纵深感的动画摄影机。他设想运用这些手段来丰富和完善“视觉音乐”。但令他极度失望的是,他的这些想法总是被委员会误解、忽视或搪塞。而迪斯尼却担心主流的资产阶级观众理解不了,也不喜欢纯粹的抽象动画(事实也的确如此),所以将费施因格设计的画面在镜头里大幅度削减,每个场景就只有几帧,一晃而过。费施因格设定的过于“吉卜赛”的色调被调淡了很多,抽象的画面也被放到可以理解的语境中。

费施因格制作的片段常常会激发其他创作人员的灵感,他那些被修改过的设计也给后来的一些影片以启发,如拉丁美洲的半抽象影片《三个卡波力欧人》和战后的肥皂剧《创造我的音乐》。费施因格在迪斯尼工作期间唯一保存下来的未经任何改动的作品就是在《木偶奇遇记》中蓝仙女的魔杖射出光芒的那个片段。1939年秋天,仅仅九个月之后,费施因格就深感厌恶地离开了迪斯尼。

在《幻想曲》的倒数第二部分《秃山之夜》中,为了使怪物般的切诺博格这个角色更加形象化,迪斯尼就突然改变了这部影片的基调。紧接着就是《幻想曲》的最后“乐章”——《福哉玛利亚》,画面上是一群崇拜神的人手持点燃的蜡烛列队行进,迎接曙光的到来。

因为《幻想曲》不是一部前后情节连贯的影片,所以被影评人奥托·弗德里克评价为“伟大的文化冒险”。

4.《小鹿斑比》(1942年出品)

迪斯尼的第三部动画长片《小鹿斑比》(图6-4)改编自菲利克斯·萨顿的同名作品,《小鹿斑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故事比以往的更严肃,在斑比的妈妈死后,影片的整体调子变得很灰暗。片中的整个演员阵容全部由动物组成,这对动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否则整部作品将被卡通形象所毁。影片的创作仍然依据写实的特点,在绘制之前,动画师仔细对真实动物形体与运动进行剖析,用摄影机拍摄下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回制作室后再进行逐格分析,因此使得影片的制作速度变得很慢。制片厂的一些资深的动画家因为对于自然中的动物形态不太了解,因此每天所画的画稿最多不超过8张(这意味着不足电影里半英尺),而正常的工作效率是一天画10英尺;如果用所画出的时间来比较就是1秒钟和13秒钟。为了能把这一段做成经典,制片厂与动物园联系,观看了一只母鹿分娩的全部过程,并且将已死的小鹿的尸体逐层进行解剖,最后做成骨架让动画制作者能够掌握鹿的解剖结构。

图6-4 动画片《小鹿斑比》

在《小鹿斑比》中还运用了在《傻瓜交响曲》系列第三部《老磨坊》中使用的多层摄影机,使得影片的空间效果不再是平面的,这一点在“小鹿在森林里奔跑”的一段戏中得到了展示。

《小鹿斑比》是当时整个美国电影中罕见的纯散文化叙事。迪斯尼更注重非叙事带来的意外和惊奇,更强调美术意义上的趣味和动作意义上的趣味,因此,非戏剧化的叙事结构正适合了这一内在需要,而这种叙事结构本身在一种无意识中提高了迪斯尼动画的品位。

这一时期所拍摄的三部影片《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斑比》,后来都成为迪斯尼卖座的长片,但他们等了很久。有人认为迪斯尼妄想把古典音乐、木偶和一只“哑鹿”塞给观众。影片在当时似乎走到时代前面,虽然十分杰出,但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它们来得早了一些。再加上欧洲爆发了战争,这三部影片在推出之初,非但没有为制片厂赢得可观的利润,反而使得迪斯尼负债累累。

5.《小飞象》(1941年出品)(图6-5)

改编自海伦·艾伯森与哈罗德·珀尔的著作《小飞象》是迪斯尼制作的一部有着可爱动物形象的影片。

为了使这部影片不会像《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和《小鹿斑比》那样花销过大,迪斯尼委派本·夏普斯蒂恩做监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影片制作得很顺利。动画师们每天画20英尺或更多,而在制作此片之前,大都是画10英尺。在这样高强度的制作下,动画师们非但没有感到过度的疲劳,相反大家的灵感都在如此的压力下迸发出来。小飞象拥有了以前动画形象所缺少的活力。影片是在经济、节约的理念下制作的,片长64分钟,正常的长片要求不能少于80分钟,这使得发行商不满,要求加长。迪斯尼并没有答应,并解释说这部影片的故事性不强,不能再加长了,否则制作成本将会成倍增加。

图6-5 动画片《小飞象》

这部片子也能从小飞象的身上看到一些美国黑人的影子,迪斯尼其实并没有看好这部片子,然而当时正是这部片子,受到美国黑人的欢迎,尤其是小飞象憨态可掬的样子,能体现出黑人的纯朴。所以,这部片子在二战后受到美国观众的一致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