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发展

民族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5年,《骄傲的将军》作为第一部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进入筹备状态,成立了筹备组,成员有导演特伟、编剧华君武、总设计钱家骏、背景设计刘凤展,两位原画组组长和两位年轻的原画人员。在此过程中,影片的风格样式被初步确定下来。这个口号是中国动画史的一个关键的转折,这个方向的提出,足足影响了中国动画创作近40年,由此中国动画走向了民族化的道路,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享誉世界。

民族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发展

1.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年出品)

1956年4月,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讲述动画电影的书,同样来自苏联,其中所介绍的部分影片,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人员逐格临摹,作为经典资料参考。同样是在这一年,一部中国动画片在国际上的获奖,唤醒了中国动画电影人的自觉意识。这就是《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图3-5)。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单线平涂动画片。该片由一凡编剧,钱家骏、李克弱等联合导演,由陈震祥和段孝萱摄影。作为第一部单线平涂的彩色动画片,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摄制该片时(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还未拍成,动画片在此方面先行了一步。1953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是木偶片《小小英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试制出了赛璐珞片上使用的特殊颜料。从那时起,中国动画片就有了斑斓色彩,进入全部摄制彩色片的阶段。

图3-5 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图3-6 动画片《骄傲的将军》

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的主题具讽刺意味,故事来源中国民间传说“寒号鸟”。这部动画片造型流畅,角色性格鲜明,片中一些特效如火、雪等都显得生动逼真,片子的主题洋溢着东方朴实的思想,隐约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其核心内容传达的东西含有永恒的意味,超越了儿童童话简单的境界。这部影片赢得了西方观众的喜爱,1956年,该片获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1958年获意大利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荣誉奖状。

然而,荣誉带来了喜悦,同时也带出了警醒和思考。与获奖消息一同传回国内的,是一件看上去有些可笑的幕后消息:在意大利评奖过程中,一些评委竟误以为该片是苏联动画片。这引起了特伟的思索。他说:“我们的片子,如果人家看后感觉不像我们搞的,而是像其他国家的,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那么搞得再怎么好,在国际上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当时头脑中还是学习过的片子做法,都没想到过要将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加入动画片中。”这个时候身为美术片组长的特伟,开始考思怎样开发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动画片题材。

2.关键的转折——《骄傲的将军》1956年出品

拍摄完《谢谢小花猫》《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等以后,特伟认为以往的动画片描绘的都是动物,而且这些动画片没有本民族的东西,经过认真思考和潜心研究,他决定要拍人物动画,还要加上中国所特有的民族特色,于是他找到了《骄傲的将军》这个剧本。1955年,《骄傲的将军》(图3-6)作为第一部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进入筹备状态,成立了筹备组,成员有导演特伟、编剧华君武、总设计钱家骏、背景设计刘凤展,两位原画组组长和两位年轻的原画人员。筹备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影片的风格样式被初步确定下来。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集中了当时大量人马进入拍摄,为了做出纯粹的中国特色,的确煞费心血。

(1)提出“探民族之路,敲喜剧之门”口号在拍摄此片的同时,特伟先生提出了动画片创作上的口号:“探民族之路,敲喜剧之门。”这个口号是中国动画史的一个关键的转折,这个方向的提出,足足影响了中国动画创作近40年,由此中国动画走向了民族化的道路,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享誉世界

(2)造型、动作力求民族化

《骄傲的将军》是特伟和华君武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的。在造型和动作上,借鉴了京剧的许多内容。当时为了让剧组的年轻原画人员进入“京剧状态”,特意安排他们去观看京剧演出,聘请上海京剧院名角,唱花脸的陈富瑞来为绘制将军原画的人员讲课。严定宪讲到创作时说:“《骄傲的将军》主要是描写人物的,那么怎么样来表现人物呢?当时要么就是学苏联,因为苏联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普希金的故事《渔夫与金鱼》动画片,讲的是很贪婪的小太婆,想把金鱼王国占为己有,是有寓意的。我记得一个苏联导演,他曾经把演员的动作用胶片拍下来,用笔把动作描下来,然后加上了动画造型,结果动作是非常的细腻,例如走路、说明、性格等。特伟一开始认为人物动画应该是这样,他也把演员找来,拍了以后叫我们去摹,几个镜头一看,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他不想搞苏联那一套,不能将创作搞成美工一样。特伟先生在创作上敢于否定自己,否定了自己先前的创作,又开始寻找新的形式,经过几番论证和考察,最后他发现京剧是最好的代表。走路、架势都是很明确的东西,所以让我们去学习京剧,体验生活,过程中明白了京剧是怎么一回事,人物的走步的架势,动作等。”

(3)背景创作民族化

该剧的背景设计吸取了古代壁画工笔重彩的技巧,墨色打底,加以渲染。中国古代建筑的雄浑感得以突出。主要人物造型直接来自戏曲脸谱,将军是花脸的造型(图3-7),食客是丑角的造型。另外一些人物造型则取自传统绘画,比如舞女、村童的造型来自工笔画年画,动物造型带有借鉴苏联动画的影子。《骄傲的将军》用色同样来自中国古代艺术,和谐温润,主要人物用较鲜明的颜色,但并不扎眼,沉着浑厚,辅助人物只用青、白、赭、黑四色,百官官服由此处理得深沉洗练。

(4)动作特点鲜明

与这些角色相匹配的是角色独特的动作和语气。《骄傲的将军》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分角色绘制的,将军、食客都由分别由固定的几个原画完成。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原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将片中导演未想到的细节发挥得精彩细致。比如片中食客献媚的很多动作,是原画浦家祥临场发挥创作的,为了征得导演同意,他将许多动作现场表演出来。

图3-7 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将京剧文化运用到动画中

(5)突出中国文化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意境之美第一次体现在银幕上。春季的桃花、柳枝、春燕、青山;秋季的芦苇湖泊、秋雁、寒江,在摇镜头中一一展现,犹如展开一幅画卷,正是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外在表现手法。“诗情”也不乏一见。春景中萦绕着马蹄飞舞的蝴蝶,正是“采花归来马蹄香”的画面语言秋景中,芦苇荡里载着歌声驶来的小舟,配上辽远空旷天际的大雁,“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寂寥境界一呼而出。

(6)电影化的视听语言运用

此剧的电影语言应用之成熟,令人称奇。比如“将军掷鼎”一场戏,单拍一个掷鼎的动作未免太单调,即使采用不同角度,现场气氛肯定还是烘托不出来。导演竟在短短40秒长的段落用了10个镜头,其中次要人物(百官,同时也是观众)就用了4个不同神态和地点的画面,既拉长了节奏,制造了紧张感,还很好地烘托了将军志得意满的心态。

有一些表现手法,结合了中国戏曲舞台艺术和现代电影。比如片尾“报急”一场戏,用两个小兵的出现代替和省略了千军万马,这是戏曲常用的方法,而胁迫感却又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完成:第一个报令兵过后,连续使用了3个百官惊吓的镜头,而且一个比一个短,一个比一个景别小,就像是一个急速推进的推镜头;而当第二个兵来报令时,不惜用2秒的时间,特写表现前进的飘扬的令旗,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慌感,而且与前面的短镜头呼应,节奏有张有弛。

(7)民族化的重要转折

《骄傲的将军》对后来中国动画的影响很大。当年做片中将军一角原画之一的严定宪回忆说:“作为走民族化道路的尝试,放映后反应还不错,有一种很温馨的感觉——看不到国外有这种动画片。当然今天回过头来说,是不是一定要用脸谱,是不是一定要完全采用京剧的形式,是不是非要用鼓点等只吸取特点就可以了,但这是一个起步。单线平涂的动画,人家一想到就是‘洋’的东西,所以走出这一步很重要。促使我们这些参加过的人,脑子里都有个印象,首先要考虑民族化特性,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创作——这是一个转折。”(www.xing528.com)

3.木偶片里的中国风——《神笔》(1955年出品)

1955年,在《骄傲的将军》之前,一部木偶片《神笔》(图3-8)曾在民族化的风格创作上取得成功,当年在国际上获奖。与《骄傲的将军》相比,木偶片因为有自身特点,中西表演风格差距不大。中国又一直有绵延不断的偶片传统,借鉴起来较为方便。《神笔》没有像《骄傲的将军》那样,自觉地提出“民族化”的意识,所以在创新这方面没有后者那样产生划时代的深远影响,但不能因此而掩盖《神笔》应有的光彩。应该看到,之前的木偶片,如《谁唱得最好》,同样也是效仿苏联作品,片中孩子的头发都是黄色的。而在它之后,中国木偶片开始广泛地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神笔》先后四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在处理“神笔把画上的东西变成真的”这样的细节,木偶片又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令人看到土墙上的种种物件“脱墙而出”,那种栩栩如生的效果在当时的确非常难得。而其背景的城郭、家具的造型和陈设,甚至农具的细微之处,都无不渗透着中国气息。

图3-8 动画片《神笔》

4.一个新片种的诞生——剪纸片《猪八戒西瓜》(1958年出品)

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看到了、一部来自捷克的“有些奇怪”的动画片《好兵帅克》。这部短片既不是单线平涂一张张画出来的,也不是捷克盛产的木偶片,而是将人物身体的各个部分画好剪下,再将各关节连接,创造出活动的效果拍出来的。准确地讲,应该叫“剪纸片”。这部影片启发了当时在民族道路上摸索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胡进庆回忆说:“中国也有剪纸片。最早的剪纸片就是皮影戏。我们马上回头找来皮影戏的资料,发现它比《好兵帅克》还要精致,那种镂刻艺术,非常漂亮。”

于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决定试制剪纸片,由万古蟾领头研制。万古蟾和工作人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找来民间剪纸、窗花,反复研究造型特色,以及怎样与动画片结合。最后,选中了一个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讲的是孙悟空为帮助猪八戒克服贪吃贪睡的毛病,于是设计用西瓜皮来惩罚他。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很好笑,动作性也强。而且,孙悟空、猪八戒的造型有迹可循,加上红绿搭配的西瓜造型,颇具民俗风情。在实际制作中,摄制组却遇到了很多麻烦。仅猪八戒这个人物,就制作了100多个才定型。“先后用马粪纸、牛皮、驴皮、铅皮、铁皮、铜皮、木板等十几种材料……真是绞尽脑汁。”就连摄影台也是摄制组自己用木头做的,“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拍一个普通的推拉镜头,就要用手工扛抬玻璃景片几十次。”在动作设计上,也出现了不够生动的问题。于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抽调了动画片组的胡进庆协助搞动作设计。最终采用的办法是先画好动作铅笔稿,再用剪纸造型照搬。

最为困难的在定位工具上。胡进庆回忆这一解决过程时说:“做人物的纸板太厚,钉子没有今天这么细的,钉上都鼓出来。由于定位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拍的两部试片都作废了。后来用了橡皮胶,也不是很满意,因为橡皮胶还是有厚度的,猪八戒脚上的影子太明显了。花了一年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可喜的是,这第一部剪纸片虽有瑕疵,但让人看到了它独有的魅力和优势。有些细微的动作居然比单线平涂的动画片还要细腻。比如该片中猪八戒睡觉、喘息的小动作,流畅准确,生动自然。由此宣告了一个新片种的成功诞生。

5.动画片的民族特色——《一幅僮锦》(1958年出品)

走上民族化之路的中国动画很快丰盈成熟,每一部短片都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术设计。这得益于中国悠久的文化史、绚丽的民间传说、丰厚的民俗艺术和众多民族的万种风情给予动画创作者无限灵感。所有这些中国动画创作的宝藏,一经发掘便光彩四射,其多姿的形式美,甚至影响到中国动画人对内容美的重视。不过这种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还非常小。所有这些形式美的东西,在继承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动的灵魂。在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呈现出的影片样式之多,堪称空前绝后,收获了累累硕果。然而,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这些果实真正的芬芳,在10多年后才为人所识。

《神笔》和《骄傲的将军》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证明中国动画工作者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非常成功。之后,中国动画工作者开始挖掘中国传统艺术中可借鉴于动画创作的一切内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接下来的两三年时间里,相继摄制了一些美术风格突出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究其来源,不外乎赋予古老绘画中的形象新的生命,或是将传说故事改编成动画剧本。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处于一种狂热的“大跃进”氛围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创作也体现了“跃进”的热潮。仅1958年一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生产出三部迥异的作品,而且这三部是那一年众多成品中的一小部分。

王树忱导演的闹剧短片《过猴山》轻松诙谐,在当年诸多“说教”“鼓动”等性质的动画片中,显得比较另类。不过它的确又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风格的喜剧。首先其故事来源就是中国古老的小故事:卖草帽的老人,经过野猴遍布的山林时,担子里的草帽被调皮的猴子抢了个光,老头由无奈到急中生智,最后,通过一个“小手段”,使草帽又回到自己身边。在形象设计上,主创人员主要借鉴了年画风格,因为在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平渡年画、陕西神木年画中,都有类似的故事情节。同时在创作时又使线条更圆润凝练,使人和猴都显得憨态可掬。

《一幅僮锦》(图3-9)仅从题目上看,就可知道该片是少数民族题材。该片于1958年12月拍摄完成,是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导演钱家骏为这部影片下了很大功夫,不仅绘出全片60分钟工整的分镜头剧本,还刻意安排,将影片背景的壮族风情生动再现在绢上,使得画面细腻,层次分明。本片于1960年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图3-9 动画片《一幅僮锦》

图3-10 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1958年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何玉门。片长:20分钟。类型:动画短片

1958年由何玉门导演的《小鲤鱼跳龙门》(图3-10)中那些大眼睛的小鲤鱼形象,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该片借鉴了传统年画的线条与用色,江河水、柳条枝描绘出的风景轻柔可感。影片同样取自一个古老的传说——鲤鱼跳龙门就会变成龙的故事。此片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让胸怀壮志的小鲤鱼带着观众领略中国的巨变,并将水电站的大坝当成雄伟的龙门来刻画,构思还是颇为巧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