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与发展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与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6年10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3个不同的故事片厂。1957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没正式建厂前,美术片组摄制美术片94部。1980年6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办了以介绍美术片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双月刊《孙悟空》,发行量最高达40多万份。莫斯科的专业动画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36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与发展

1956年10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3个不同的故事片厂。原来的美术片组作为独立的片种从总厂中分离。1957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该厂是中国专门生产美术影片(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制片厂,厂址在上海。

1.强大的专业制作队伍

制片厂分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以及编辑、作曲、摄影、录音、剪接、制片管理等业务机构。1985年以后有职工500人左右,拥有一支在艺术、技术和管理方面有较高水平的美术电影专业队伍。厂内有两个摄影棚,配有录音、剪接、放映等技术设备。年产量14~15部。没正式建厂前,美术片组摄制美术片94部。建厂后,1957—1982年摄制美术片187部、纪录片9部,共计196部。建厂前摄制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木偶片《神笔》在探索民族民俗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对美术片的民族化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2.动画影片类型多样化

1958年,万古蟾带领一批青年美术工作者,吸取中国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片的艺术特点,成功地拍摄出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西瓜》(图3-3)。1960年在特伟、钱家骏的指导下,一批青年美术工作者把具有民族传统的水墨画搬上银幕,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图3-4),取得成功。同年,虞哲光以儿童手工折纸为造型,拍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

3.动画作品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

图3-3 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图3-4 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举行了美术电影展览,受到观众的欢迎,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62年,又在香港展出,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1963年,周恩来总理曾赞扬美术电影部门在中国电影事业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是比较优秀的部门。中国美术片在国际享有盛誉。从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到1985年年底,共生产美术片275部,有22部获国内31个奖项,有29部获国外45个奖项;木偶片《神笔》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均5次获奖。1980年6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办了以介绍美术片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双月刊《孙悟空》,发行量最高达40多万份。(www.xing528.com)

4.向苏联学习动画制作经验

从上影厂美术片组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是人才汇聚及创作热情高涨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中国动画电影人同时经历了学习与自省、探索与尝试的过程。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动画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种成长却是断断续续的,没有沿着已有的成就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已经过上了崭新的、不同以往的生活,很自然地开始思索,用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来反映崭新的生活。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动画艺术家就开始学习苏联动画片的经验。

学习苏联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界十分推崇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制作方式。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动画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在学习技术时,要借鉴当时能接触到的、有一定影响的动画作品,这些影片要么来自美国,要么来自苏联(俄罗斯)。苏联动画片以其独特的气息吸引了年轻一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严定宪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苏联动画片《灰脖鸭》,该动画片处理拟人化动物的感情十分细腻,感觉到与人类的感情是完全相通的。迪斯尼的卡通片属夸张变形的那种形式,苏联的动画片却显文学性,导演的艺术处理、人物情节、结构都比较严谨;美国片夸张趣味、有动画片特色,强调笑料。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动画片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片种。莫斯科的专业动画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36年。苏联的动画片,主题有两大类:讽刺片和童话片。创作观念上,则强调动画片的趣味成分,但不只是逗笑,还富有政治目的以及“包含苏联人的世界观中所固有的那种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那个白雪皑皑的国度盛产童话,各民族的民间童话、普希金古典童话、各种当代童话,都成为动画片的内容来源。讽刺片或童话片都是以各种不同年龄的儿童观众为基本对象,“用忠于苏维埃祖国的精神来帮助教育一代年少的苏联公民”,所以在莫斯科,当时有很多专门放映动画片的儿童影院。苏联动画片在美术风格上,自然而然地沿袭了俄罗斯绘画厚重、沉着的风格,又赋以童话的朦胧色彩。

新中国的动画片创作,从各方面都吸取和学习了苏联的经验。这一点从美术片组搬迁到上海的第一批动画片上就能看出。在选材上,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具教育意义的童话题材”;在美术风格和角色造型上,接近苏联动画片的特点。

第一部此类动画片摄于1950年,是20分钟的动画片《谢谢小花猫》,编剧:金近;导演:持永只仁。准确地说,这部动画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继《瓮中捉鳖》制作的,因为该片前期是在东北进行的。从内容看,《谢谢小花猫》还带有战争的痕迹:片中的小花猫是作为“卫士”的形象出现的,坚定地站岗,勇敢地与老鼠(敌人)做斗争,它不像猫那样四足着地,而是腰扎皮带,直立行走。

接下来摄制的几部动画片则显得相对生活化一些,“教育”的意味则更加浓厚。1952年摄制完成的《小猫钓鱼》,同样是小猫作为角色,不过更接近儿童的造型,性格上充满孩子气:贪玩、不专注、没耐心,所以小猫一开始连一条鱼也未钓到。不过在结尾处,猫妈妈帮助和教育了小猫,最终大鱼上了小猫的钩。获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的动画片《好朋友》,也是将小鸡、小鸭等小动物拟人化,使其从性格到生活都贴近儿童,主题是教导孩子珍惜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