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地在上海,这使上海具有大量的生产经验、人才和物质实力。亚细亚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长城动画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艺华影业有限公司等一系列中国最早期最有影响的电影制作机构都建在上海。上海电影厂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第一任正、副厂长为剧作家于伶和戏剧家钟敬光。电影艺术家、剧作家陈白尘和张骏祥出任了艺术委员会的正副主任。
1950年3月份,东影的美术组包括家属在内的18个人来到上海。上海电影厂原来没有美术片组,这些年轻人来了以后上影美术片组才正式成立。之后,美术片组开始扩充人员,一个是聘请美术家和专家,另一个是从各个院校招聘毕业生。
1.美术片组吸引专家加入
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就像一块磁石,以惊人的速度汇聚了一批动画业界的精英。从1950年开始,首先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美术人才相继被上影厂美术片组深深吸引。如毕业于苏州美术学院的张松林是最早进入上影厂美术组的美术专业人才之一。他的动画片《没头脑与不高兴》(图3-2)格调轻快、活泼,动作夸张,使人百看不厌。
先后来到上影厂美术片组的,还有一些早期从事动画片制作的人才,专业的电影摄影工作者,以及众多文学家、剧作家。这其中,有早年与万氏兄弟一样,自发探索动画片奥秘的先行者钱家骏。钱家骏1935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因为接触到国外卡通电影,激发了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动画技术的兴趣。1939年,钱家骏参与抗日宣传工作期间,带领20多个有同样爱好的青年画家创作了动画短片《农家乐》。20世纪40年代,钱家骏曾担任过另一部动画片《生生不息》的摄制组组长,还筹拍过动画片《蜜蜂国》,但同万氏兄弟一样,都因为动荡的外部时局而被迫中断了拍摄,留下困惑与遗憾。1946年,钱家骏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约,在苏州转向绘制“识字教学片”。后来的事实证明,钱家骏的确是一位多才而多产的动画艺术家。
图3-2 动画片《没头脑与不高兴》
动画片导演虞哲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木偶艺术家”。他是中国木偶艺术界的前辈。从青年时代起,虞哲光就在上海从事木偶艺术活动,主持创办了“上海木偶剧社”,对各种形式的木偶片都有所研究。后来他曾参与试制了剪纸片。13岁就步入戏剧生活的章超群,新中国成立前是有名的舞台灯光设计专家。从1954年开始,在担任摄影、灯光师的同时,开始导演动画片。
儿童文学家包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从事儿童文学和电影剧本的创作。他笔下的形象,无论孩子还是动物,都十分诙谐有趣,易于表现。
此时的动画片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时,美术片组往往要依靠大厂的编剧摄制人员,或是组内某些成员身兼数职,同时担纲编剧、导演、动画设计、摄影等工作。上影厂美术片组则不仅拥有动画人才,更有专业的摄影、编剧人才,为中国动画片迅速成长为一朵奇葩填施了养分。其实,中国动画电影从那时起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星光大道”。
2.从动画专业院校吸引人才
(1)早期的苏州美专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有了专门培养动画人才的地方。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家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开办动画科,先后招收了两届学生。他们在学习之前已对动画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和喜爱。(www.xing528.com)
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多数被吸纳进美术片组,这里面就有第一届的毕业生蒲家祥,后来他成为美术片组的动画师,参与并导演多部动画片,从现存的动画片中不难看出蒲家祥执导的动画片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在探索新的“童趣”类型。后来当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严定宪回忆起入行的原因时说:“20世纪40年代,我在上海读书,学校和住处的附近都有电影院,经常放美国卡通片,我总是去看,看了很多。《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都是小时候看的。放好莱坞故事片时总有10分钟加映的动画短片——《大力水手》《米老鼠唐老鸭》等。作为孩子我兴趣很大,给我印象也很深。我考苏州美专的动画科,是觉得卡通有趣。”
(2)北京电影学校
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大规模调整,动画科并入北京电影学校(即今天的北京电影学院)。当时的动画班共有18位学员,在学校期间,可供学习的资料较少,学员们主要靠拉片来进行研究,所拉影片主要是迪斯尼或苏联的一些动画短片。他们在学习期间与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有过一些接触。严定宪回忆说:“我们知道在上海有这么一个做美术片的地方。因为当时在苏州美专时,他们拍摄《采蘑菇》带了一些美术片组的成员到苏州去出外景,到我们学校来过。”
1953年,这些学习和掌握了动画基本概念和技术的年轻人走出校门,10人进了上海科影厂,另外8个人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成为一股新鲜血液:严定宪、徐景达、胡进庆、林文肖、戴铁郎等。
(3)其他艺术院校的动画人才
作曲家吴应炬作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于1954年加入其中,当时他是刚刚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大学生。之后的几十年里,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他,为动画电影写出了被国外媒体赞为“在中国听到的最美妙的电影音乐”。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专业的邬强,1954年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他深厚的美术功底在后来所参与编导的动画片中自然流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同邬强一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还有1956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的詹同。詹同不仅多才多艺,既能编能导又能作美术设计,是一位性情幽默、意趣盎然的人。他的作品和为人一样,处处流露着童心童趣,让人忍俊不禁。与人数同样骤增的是创作与探索的热情。
这些刚毕业的学生进入美术片组还显得有些单薄。严定宪说:“当时美术片组的人很少,记得欢迎我们8个人进厂时,欢迎会是在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楼顶层的阳台上开的,也不过几十个人吧。”但就在短短6年时间,上影厂美术片组人数骤增10倍。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于1954年先后从美国,香港回到上海——当年承载了他们梦和希望的地方。严定宪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起动画片的制作机构,1953年他们(万氏兄弟)正好回来参观,知道上海又开始搞动画片,因为太热爱动画了,所以一看到美术片组已经有一定规模,就马上决定回来。”
事实上,当时整个中国电影界洋溢着这种热情。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里,电影工作者们既积极创新,又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外来的先进观念。仅1956年一年,先后有“日本电影周”“法国电影周”“苏联电影周”等专题活动在中国举办。实际上我们在电影方面的国际交流活动,在1954年就开始了。1956年,“双百方针”的首次提出,对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影响深远。与此同时,电影制片厂的体制改革拉开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