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面动画、立体动画与电脑动画的对比和发展

平面动画、立体动画与电脑动画的对比和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墨动画片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重新上映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

平面动画、立体动画与电脑动画的对比和发展

1.平面动画

平面动画相对立体动画而言,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制作的动画。

(1)传统手绘动画

通过绘画线稿,使用动画片颜料在赛璐珞透明片上上色,然后进行拍摄、剪辑制作的动画,如中国的《大闹天宫》(图1-12)、日本的《千与千寻》(图1-13)、美国的《猫和老鼠》(图1-14)等。同样还有用油画棒、彩铅、水彩、炭笔、油彩、木刻等手绘技法表现的动画,例如素描动画《种树的人》、油画动画《老人与海》(图1-15)、沙土动画《天鹅》,用胶片刻画的动画片《节奏》,装饰动画《鼹鼠的故事》(图1-16)等,这些都是带有探索性质的实验动画片,具有独特的视觉魅力。但由于制作周期较长,后期的上色、合成、剪辑、配音等制作部分逐渐被计算机动画所取代,但是比起原来的手绘上色,电脑味道也逐渐显现出来。

(2)剪影片

剪影片源于剪影和影画,是流行于18、19世纪的一种黑白的单色人物侧面影像,同类型的还有通过光线照射到手上然后投射到墙壁上的手影动画。世界第一部剪影动画是1916年美国布雷画片公司制作的《裁缝英巴特》,由C·阿伦·吉尔伯特绘制。1919年德国人L·赖尼格拍摄了《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图1-17)、《巴巴格诺》《卡门》等剪影片。

图1-12 传统手绘动画片《大闹天宫》

图1-13 传统手绘动画片《千与千寻》

图1-14 传统手绘动画片《猫和老鼠》

图1-15 油画动画片《老人与海》

图1-16 装饰动画片《鼹鼠的故事》

图1-17 剪纸动画片《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1919年德国人L.赖尼格摄制

(3)剪纸片

剪纸片来源于皮影戏,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能活动自如。中国最早的剪纸片是《猪八戒西瓜》(图1-18)、《狐狸猎人》(图1-19)。

(4)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1961年7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图1-20),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烦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渲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中国水墨画。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珞片上。每一张赛璐珞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牧笛》就是优秀的水墨动画片,片中的牧童骑着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庄,动作细腻,感情含蓄,极具中国特色。从1960年到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摄制了4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

图1-18 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图1-19 剪纸动画《狐狸打猎人》,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图1-20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①20世纪60年代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出品)

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该片1961年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4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第二部水墨动画片《牧笛》是童话题材的影片(1963年12月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背景设计请来自西安的国画家方济众担任,国画大师李可染也曾借出几幅牧牛图挂在摄制组的墙壁供学习参考。这是一部田园诗般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牧笛》背景采用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整部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该片的幕后阵容非常强。作曲吴应炬,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片的音乐作者。《牧笛》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影片完成不久,极“左”思潮使影片不能与观众见面,在片库禁闭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图1-21 中国第三部水墨动画《鹿铃》,片长:20分钟。198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图1-22 中国第四部水墨动画《山水情》,片长:18分钟。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②新时期的水墨动画片——《鹿铃》(1983年出品)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使中断17年之久的水墨动画片恢复生产。

第三部水墨动画片是《鹿铃》(图1-21)。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做出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摄制完成,片长20分钟。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该影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第四部水墨动画片是《山水情》(图1-22)。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入每一个画面中。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蒙蒙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糅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2.立体动画

立体动画是在三维空间中制作的动画,如折纸动画、木偶动画、黏土动画以及一些通过逐格拍摄出来的立体动画。

(1)木偶动画片——《神笔》(1955年出品)

木偶动画源于西汉时期的傀儡戏,东汉时期已有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到17世纪,欧洲出现了撑杆傀儡戏,动画片的制作技术发展以后,很多动画师将傀儡戏纳入到了动画片中,作为动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木偶动画片。木偶动画的制作方法是将木偶各个活动部分(包括眼睛和嘴)都用银丝或金属制成关节,而后由人操纵,按照动作的顺序,扳动关节,逐格拍摄。1910年法国动画师E·科尔摄制了木偶片《小浮士德》,17世纪到20世纪初,木偶戏在捷克民间已有很高的水平。1929年,捷克的K·特律姆尔拍摄的一部舞台木偶片也很有影响。俄国动画片奠基人斯塔列维奇在20世纪初拍摄了一些寓言木偶动画片,如《青蛙的皇帝梦》《家鼠与田鼠》等,最有影响的是1913年的《蜻蜓和蚂蚁》。由中国美术家靳夕总导演兼美术设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木偶动画片:1955年的《神笔》(图1-23)、1959年的《愚人买鞋》(图1-24)、1963年的《孔雀公主》和1979年的《阿凡提》(图1-25),为我国木偶动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外还有尤磊1964年导演的、具有代表性的木偶动画片《半夜鸡叫》,都是经典的木偶动画片。

图1-23 木偶动画片《神笔》,1955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图1-24 木偶动画片《愚人买鞋》,195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图1-25 木偶动画片《阿凡提》,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

图1-26 大型布袋木偶动画片《圣石传说》,2001年由台湾省推出

(2)杖头木偶——《南方少年》(1965年出品)

采用木棍作为躯干,上面装置暗线和活动关节。一般形体较大。表演时,一手举起操纵棍,另一手掌握两根连接着木偶双手的铁杆,扣动操纵棍上的暗线和机关,可使木偶的眼睛转动或张嘴说话,表演各种各样的神态,一般看不见脚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的木偶片《南方少年》,属于这类形式。

(3)布袋木偶——《掌中戏》(1962年出品)

又称掌中木偶戏,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赢得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将木料雕成寸许连颈的木偶头型,在头部下面装小型布袋,布袋两边为袖口,另装有可以张合的木制手。操纵时,将手掌套于布袋中,以拇指、食指、中指为主,其余二指为辅,表演各种人物,一般看不见脚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掌中戏》,是一部布袋木偶纪录片。布袋木偶在中国台湾省比较流行。1969年,台视频道推出布袋戏剧集《云州大儒侠》。台湾省霹雳多媒体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推出大型布袋电影《圣石传说》(图1-26)。这部制作历时3年、耗资3亿元、拍摄10万尺底片、3785个镜头的影片,是台湾省20多年来制作最细致的一部布袋木偶电影。以往,电视布袋戏木偶的尺寸是三尺三,后来改良成二尺半,而电影的木偶尺寸更小。为求逼真,传承传统木偶戏的表演模式,带有很强的假定性,面部表情不变,形体动作非常机械与夸张,强调戏剧性。为《圣石传说》手工制作的木偶连头发都精益求精:原来用假发,这次改用真人头发制成,工作人员还用毛鳞片进行“护发”以仿造出飘逸秀发的效果。为避免拍摄期间的磨损,每个角色都有文身、武身和替身的备用制作。每一个木偶的手脚关节都可以弯曲转动,甚至连手指都能拨动琴弦。提线木偶,木偶的关节部位各缀以线,表演者在上方提线操纵,使木偶的各个部位(包括表情)能够自如活动。

(4)黏土动画片——《小鸡快跑》(2002年出品)

该动画片是以特制的黏土、橡皮泥或其他具有可塑性的类似材料制作的动画片。黏土中都含有角色的骨架,骨架可以用铁丝或者专用的铁、铝等材料制作而成。而在黏土的采用上应合理调配黏土,为了达到较好的硬度和光泽度,可以在黏土中适当地加入些腊。在拍摄时将人物的动作摆好,用相机进行逐格拍摄,而角色的表情则要预先制作出很多的表情模型,在摆拍时随时调换头部即可。由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工艺繁难,因而多用于短片。《小鸡快跑》(图1-27)是20世纪末由美国梦工厂英国阿德曼工作室联合制作的黏土动画大片。两位执导——尼克·帕克彼得·洛德都是英国著名的黏土动画短片导演,也是多项奥斯卡奖的获得者。这部长95分钟的动画片,从1996年开始制作,1998年投拍,至2002年6月推出,耗时4年之久。黏土动画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立体直观的效果,而制作上是以二维逐格拍摄的方法进行创作,所以放映后立刻享誉全球,充分展示了黏土动画片的非凡魅力。2005年由史蒂夫·博克与尼克·帕克导演,由英国阿德曼工作室制作,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发行的黏土动画片《超级无敌掌门狗》(图1-28)获得由国际动画协会颁发的“安妮奖”,这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动画大奖,得到这个奖项的电影基本上都会得到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另一部获提名的动画片《僵尸新娘》也属于停格动画,两者的不同在于《超级无敌掌门狗》使用黏土制作人物,而《僵尸新娘》的人物是用橡胶、布等材料制作的。《超级无敌掌门狗》战胜了两部电脑三维动画片,分别是迪斯尼公司的《四眼天鸡》和梦工厂的《马达加斯加》,这说明传统动画还大有可为。现代偶动画片还有《小鸡快跑》《圣诞夜惊魂》《流放地》等,比较传统,现代偶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面部表情动作相对丰富,形体动作效果更加自然逼真,能够产生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制作与拍摄相当费时费工。材料偶动画片《两团毛线》《游移的光》《钢丝的恶作剧》都是带有及时性和偶然性的个人化创作。(www.xing528.com)

(5)纸偶动画片——《聪明的鸭子》(1960年出品)

图1-27 黏土动画大片《小鸡快跑》,片长95分钟,20世纪末由美国梦工厂与英国阿德曼工作室联合制作

图1-28 黏土动画片《超级无敌掌门狗》,获国际动画协会颁发的“安妮奖”,2005年英国阿德曼工作室和美国梦工厂联合制作

又称“折纸片”,折纸片源于折纸,这是一种不用剪裁、粘贴而将纸张折叠成物件的艺术,盛行于西班牙、南美、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虞哲光执导了中国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这种折纸片不同一般的折纸艺术:它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成各种立体人物和立体背景,采取逐格拍摄方法逐一摄制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制作时将纸片刷染成各种色调,折叠成所需的形象,穿上细银丝或细铅丝作为活动的关节,再粘贴合缝,装上脚钉,动作操纵与木偶相同。折纸片不同于剪纸片,因为它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立体的,又不同于木偶片,因为它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用纸折叠而成,从而形成折纸片轻巧、灵活、充满稚气的独特的艺术特点,它适合表现简短的童话故事。1962年以后,虞哲光又陆续执导了折纸片《一棵大白菜》《小鸭呷呷》(图1-29)。

3.电脑动画

电脑动画是依靠电脑和现代高科技技术生成的虚拟偶动画片,分为三维动画片、网络动画片和合成动画片。

(1)三维动画片——《怪物史莱克》(2004年出品)

三维动画片也称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像,简称CG)动画片。是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的电脑动画,在三维(X、Y、Z坐标)空间中建立虚拟的立体模型并赋予时间(time)运动(sport)的动态影像,叫作三维动画。再用后期合成软件进行剪辑配音等的操作,输出到光盘或录像带上形成的动画片。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三维动画软件有Autodesk公司出品的3Ds Max。这个软件不仅在三维动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游戏娱乐开发上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2005年10月4日,Autodesk花费1.82亿美金,以现金方式收购Alias Maya动画制作软件,说明两个公司合并后将采用Autodesk的名称,给客户带来互补的产品线,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

其他的三维软件还有Lightwave等。三维动画给人们带来了21世纪的视觉盛宴,动画效果形象逼真,经典动画层出不穷,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动画片《精灵鼠小弟》,还有三维动画片《怪物史莱克》(图1-30)、《虫虫特工队》《玩具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等,都是动画艺术与电脑技术的结合。在未来的动画中甚至可以制作出虚拟的互动式动画电影。

(2)网络动画片

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互动式的电脑动画片。在网络时代,网络动画片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事物了,网络动画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可以互动操作,制作起来又较简单,所以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网络动画的类型多种多样,如歌曲类、相声小品类、连续剧类、科教类等的动画,还有一些已经在手机上流行的动画,这些都是网络动画的不同类型。应该说现代的网络动画片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种动画。如ShowGood公司2001年出品的系列网络动画短片《大话三国》(图1-31),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动画以诙谐、搞笑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设计,再现了《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数码科技结合的新生代网络动画。

图1-29 纸偶动画片《小鸭呷呷》

图1-30 三维动画片《怪物史莱克》,2004年美国梦工厂推出

(3)合成动画片——《银发阿基多》(2006年出品)

合成动画片是将真人与动画结合拍摄或各种技术间组合的动画片。如中国的万籁鸣在1926年拍摄的《大闹画室》、2001年的《精灵鼠小弟2》等,都是真人与动画人物合成拍摄的动画片。从合成技术上来说,现代的合成动画片主要是由动画软件进行合成制作的,最常用的合成软件有Animo、Toon Boom Studio、After Effects等。美国动画片《埃及王子》是由Animo软件进行合成制作的,电脑动画形象效果逼真,为动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然而,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复杂,讲究艺术和技术的相互配合,即使是电脑操作的高手,也必须在有经验的动态视觉艺术家或者是在动画导演的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工作。2006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日本GDH株式会社合拍的剧场版动画《银发阿基多》(图1-32),是2D动画技术和最新3D CG技术的完美融合。它实现了动画所能表现的最为宏大的世界观和爽快的动作感,从大楼纵身跳下、深潜泉底、空手粉碎战车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电脑动画在艺术功能方面尚有争论,作为动画形式的一种类型,它的可能性和艺术表现力仍然在挖掘之中。

4.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形式

图1-31 网络动画片《大话三国》

图1-32 剧场版动画片《银发阿基多》,片长90分钟,2006年由中、日两国合拍

“动画片是画出来的运动”,这就决定了动画片是以绘画为主。在动画片诞生和发展的初期阶段,世界上所有国家制作动画片都采用绘画的方式。由于各国文化风格上的差异,制作出的动画片在绘画的艺术风格上各有特点。随着动画片不断发展,更多的艺术形式被用于动画片的制作。如水墨艺术、布偶艺术、黏土艺术、剪纸艺术、皮影艺术、锦画艺术、泥偶艺术、电脑合成动画等。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造纸、纺织技术的发明,为动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又是水墨画艺术、皮影艺术、剪纸艺术的故乡,20世纪50年代,我国动画艺术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将水墨艺术国粹搬上动画的荧幕。第一部水墨艺术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随后,又制作了另外几部水墨艺术动画片《鹿铃》《牧笛》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动画片在我国也有很好的体现,如:皮影艺术动画片《红军桥》《狐狸打猎人》,布偶艺术动画片《狼来了》《阿凡提》(系列),锦画艺术动画片《草人》,剪纸艺术动画片《蜗牛上天》,木偶艺术动画片《雕龙记》等。

在国外,反映各国文化风情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动画片也相继出现。如:英国老资格的阿德曼动画工作室制作的黏土艺术动画片《小鸡快跑》,美国迪斯尼公司著名制作机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电脑合成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都在国际动画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海底总动员》在2003年被评为第7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