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河洛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由古代各诸侯国的文化演变而来,也同其他区域文化一样有其特定的区域。就其区域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黄河流域的中段为主的河南中部文化,包括当今的郑州、洛阳、许昌等地的文化。二是以黄河流域的中段和洛河流域为主的中州文化,包括河南全境的文化,豫北的济水、淇水和洹水,豫东的开封和淮阳,豫西的三门峡一带,豫南的淮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南阳、信阳和驻马店等地的文化。我国古代有四渎,除长江外其余的黄河、淮河和济水都在河南境内。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的豫州和兖州都在河南境内,豫州在河、洛、瀍、涧之间,即今天的洛阳地区,兖州在黄河和济水之间,即今天的豫北地区,也叫狭义的河洛文化。三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文化,包括河南全境以及河南周边的地区,如燕赵、齐鲁、荆楚和秦晋等地的文化,也叫广义的河洛文化。
在这个区域范围之内,不仅包括地下出土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发现于新郑裴李岗的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8000年,发现于渑池的仰韶文化,距今8000—5000年。在陕县庙底沟出土的文物,正是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安阳后岗出土的文物,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在这一地区出现许多名人和名家,他们创造了辉煌的精神产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22 页)名不虚传,在这里确有许多名家的出现,如政治家伊尹、傅说、商鞅、李斯、吕不韦、贾谊、桑弘羊、张苍、汲黯和吕蒙正等,大科学家张衡,地理学家桑钦,诗人杜甫、李贺、刘禹锡、李商隐和元好问等,文学家韩愈,思想家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程颢、程颐等,大翻译家、佛学家玄奘,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何晏、郭象、向秀和阮籍等。这些名人名家创造的精神产品,同物质文明结合,共同构成了河洛文化的光辉篇章。
二
任何区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河洛文化也有自己固有的特点。
1.帝王始兴之地
荀子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荀子·大略篇》,诸子集成本,第321 页)传说中的炎黄二帝,还有尧舜都在这里兴起,并进行各种活动。“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国语·晋语四》)黄帝经过几次战争,打败蚩尤,各路诸侯都归顺了黄帝,都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黄帝的孙子颛顼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与此同时的伏羲氏在豫东大地活动,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这里说的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相传尧时洪水滔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夏伯,赐姓姒,始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后都阳翟(今河南禹州),还认为“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史记·货殖列传》),因为阳城和阳翟都属于颍川郡。启的儿子居斟(今河南巩义),仲康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少康都于有虞氏(今河南商丘),帝予居于原(今河南济源)。至夏桀灭亡,夏朝的活动都在河南境内。商朝数次迁徙,成汤先都于南亳(今河南商丘东南),后迁北亳(今商丘北),又迁都西亳(今河南偃师),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从此商朝改为殷朝。
周文王建立西周时,都于丰、镐二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武王伐纣以后,认为丰、镐二京偏西,四方职贡不方便,于是就考虑迁都问题。周武王对周公旦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史记·周本纪》)周武王认为从洛河流域到伊河流域,在这块广大土地上,北边有黄河,有太行山,南有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陆浑),慎重考虑后,还是洛邑最合适。在《洛诰》一文中周公向成王报告说:“予惟乙卯,朝至洛师,我卜河逆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尚书译注》第192 页)这就是周公在洛阳选地址的情况,先选黄河以北的黎水,觉着不合适,又选涧水东、瀍水西,也觉着不合适。最后选洛阳,因为“八方之中,周洛为中”(《帝王世纪》第58页),于是周成王派周公专门营建洛邑。从周成王七年春三月,到周成王十四年冬竣工,共花费七年多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东都洛阳。从东周开始,到汉、魏、晋、北魏、隋、唐等朝代,都在洛阳建都。所以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个,即安阳、洛阳、开封和郑州。
2.祭祀文化的开端
《左传·鲁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左传》卷7),这就是说,在古代,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两件大事。历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凡是遇到帝王即位或有重大的活动时,都要进行祭天、祭地、祭人的活动。祭天,即祭神;祭地,就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主要是五岳四渎;祭人,即祭祀自己的祖先。司马迁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史记·封禅书》)所以“封禅,帝王之盛礼也”(《路史》第52 页)。封与禅有所不同,帝王在山顶上祭天叫封,在山下画地祭地叫禅。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到夏、商、周等各代帝王都在河洛地区设坛祭天祭地。
《水经注》概括叙述了历代帝王在河洛交汇处祭祀的情况:“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议沉,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礼,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沉,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鸟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古《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沉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水经注》第505 页)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东巡河洛,思周德,封姬嘉三千户,地方三十里,为周子南君以奉祀。元鼎三年(前114年),嘉弟昭进承休侯,在此成也”(《帝王世纪》第37 页)。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在洛汭建羲皇祠,以示敬仰。元代的雍国公曹铎在羲皇祠内建河洛书院,以培养人才。
由于祭祀的需要,带动祭祀文化的发展,如祭文、祭器、服饰、音乐和美术等事业的发展。祭祀文化从河洛地区开始,然后传播到全国各地。
3.姓氏之根
河洛地区既然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生产和生活之地,那么这里自然就成了我国各民族姓氏的最早的发祥地。
姓氏最早起于何时,难以说清,但姓氏与氏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人们处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时,最早出现的姓氏都带女字旁,如姜、姚、姬、娓、瀛等,说明这些姓都与母系氏族有关系。《史记》中讲帝王的降生时,都强调其母生子的神秘性,如炎帝之母女登,“遇神龙所感”而生;禹的母亲,“神珠薏茨”而生;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姜原履巨人之足迹而生。这说明帝王降生不同于一般人外,还带有母系氏族的痕迹。
姓氏在河洛地区的具体起源有以下几种:
以生为姓。《左传·隐公八年》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卷1)胙,即赐也,这就是说,因生而给予土地和姓氏。传说黄帝有4 个妻子,生子25 个,其中12 个有姓,如姬、酋、祁、己、藤、任、荀、僖、儇、衣等。舜的母亲生于姚墟,故赐姓姚。
以生地为姓。《帝王世纪》云,黄帝之母亲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有身孕25 个月,生黄帝,长于姬水,因以姬为姓。炎帝生后长于姜水,故以姜为姓。
以封地为姓,这是姓氏起源的一个特点。夏禹姓姒,以封地为姓的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和斟戈氏。夏朝以封地为姓的有12 个(《史记·夏本纪》)。商朝自成汤以后,以男为姓的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北殷氏又分为时氏、萧氏和黎氏。周武王伐纣以后,分封许多个同姓或异姓王,以封地为姓的有焦、陈、管、蔡、殷、蓟、燕、鲁、祝等,在河南境内的有焦、陈、管、蔡、殷等姓。据《帝王世纪》载,周武王伐纣之后,“封诸侯国四百个,兄弟之国十五个,同姓之国四十个”(《帝王世纪》第30—31 页)。这455 个诸侯王国就形成了后来的455 个姓。
我国还有一些姓氏是由少数民族的姓转化而来的。如北魏的拓跋氏定都洛阳以后,拓跋氏改为元氏;普氏改为周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丘穆氏改为穆氏;屠卢氏改为芦氏,后又去掉草字头;赖氏改为贺氏。
总之,大多数的姓氏来源于河洛地区,经过迁徙和民族融合而传播到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传到国外。所以姓氏之根应在河洛地区,河南已成为多数姓氏的老家。
4.学派纷呈
“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史记·赵世家》)这里讲的中国是中间的意思,即中部或曰中州、中原。就是说,中部地区是聪明徇智之人居住的地方。确实是名不虚传。从先秦到北宋末年,河洛地区确实是名人辈出,名著传世,学派纷呈。
首先,涌现出的学派是道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东周的守藏史和柱下史,对周礼很有研究。孔子曾从鲁国到洛阳向老子学习周礼。孔子后来对其弟子们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是说老子像一条龙。老子写下传世之作《道德经》,《道德经》成为后来道家和道教的理论基础。以老子为主的道家学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庄周,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的著作《庄子》,以审议的形式阐明了老子的思想,后称老庄学派。(www.xing528.com)
墨子(前476—前390),姓墨,名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宋国大夫,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墨家思想又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如《尚同》《尚贤》《节用》《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后期的墨家思想以墨子弟子的作品为代表,如《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也称《墨经》。《墨子》一书中,多数文章分上、中、下或上、下,代表墨家弟子相里氏、相夫氏和相陵氏等人的不同作品。墨家与儒家相对立,也相互出名,战国时的韩非子称“孔墨显学”,可见当时的影响之大。
杨朱与墨翟齐名,战国时魏国人,字子居。后于墨子,早于孟子。他的思想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他主张“贵生”“重己”,反对儒家的仁政和墨家的兼爱。在《孟子》一书中,有一段描写杨墨影响之大的话:“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墨。”可见杨墨影响之大。这对儒家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孟子认为“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滕文公下》卷3)。可见杨朱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一家了。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悝、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等人。除慎到外,其余都是河南人。李悝把各诸侯国的法律汇集起来,编为《法经》一书,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商鞅,本叫卫鞅,是魏国人,因帮助秦孝公变法有功,被封于商於之地,才叫商鞅。他除主张奖励耕战,实行郡县制外,还主张严刑重罚。韩非子和申不害都是郑国人,申不害在韩昭侯时为相15年,他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子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主张以法为教。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他的代表作,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虽不是河南人,但“其先宋人也”(《史记·孔子世家》)。宋国在豫东一带,其都城在商丘。至曾祖父孔防叔时才迁入鲁国。《易经》是儒家的代表作。《易经》成书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都不清楚。但“河出图,洛出书”的话,是说《易经》起源的,黄河和洛河确在河南,这是谁都承认的。《河图》最早出于《尚书》。周康王举行盛典时,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把河图和各种玉器放在一起,可见是作为吉祥物来用的。在《论语》中,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可见也是作为吉祥物来用的。在《易经》里没有《河图》《洛书》的话,对《易经》作出解释的《易传·系辞上》才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话。《易经》是古人占卜吉凶的书,人们自然喜欢吉,不喜欢凶。关于《易经》成书于何时,《易·系辞下》有“易之兴也,其当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乎?”(《易经》第85、89页)这就是说成书于殷末周初。《易经·隋卦》有“枸羊之,乃从维之,王享于习山”(同上引)。这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囚在羑里,后又被释放出来的事。还有“箕子明夷”“帝王归妹”等故事,是讲殷末箕子和周文王娶归妹的事。故说《易经》成书于周初是成立的。《易经》虽是古人占卜的书,但除去神秘的外衣,还包括丰富的理论思维和哲学思想。《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共有《篆》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和《序卦》等十篇,也叫十翼,翼有辅助之意。所以《易传》也有丰富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
除上述各学派外,还有杂家吕不韦和阴阳家邓析,也都是河南人。
魏晋时期的玄学,是中国思想上最有影响的学派。王弼、何晏、郭象、向秀、阮籍和乐广等人,开创了清谈崇无之风,被称为玄学。王弼,字辅嗣,魏国山阳(河南焦作)人,著有《周易注》和《老子注》等书。何晏,字平叔,宛(今河南南阳)人,主要著作有《道德论》和《无为论》。郭象,洛阳人,著有《老子注》和《庄子注》。向秀,河内(河南沁阳)人,好老庄之学。阮籍,尉氏人,著有《咏怀诗》和《达庄论》。
宋代的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洛阳收徒办学,形成洛学。与当时的关学、廉学、蜀学、新学等构成北宋的五大学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5.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兴起
东汉明帝以后,洛阳成为佛教人士聚居和佛教文化的兴起之地。汉明帝永明十年(67年),派使者蔡愔等人到新疆等地请回佛教大师迦业摩腾和竺法蓝。他们是最早来华的佛教人士。在洛阳他们译出《四十二章经》。汤用彤先生认为《四十二章经》虽有争议,但它仍不愧为在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寺院白马寺。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在这里居住二十年,翻译出佛经95 部。北魏时洛阳有寺院1367 所。据《高僧传》和《续高僧传》所载,从东汉到北宋末年,在河洛地区传播佛教文化的僧俗人士有120 人之多,其中河南籍的有60 人。东汉时出家的第一个僧人严佛调,三国时朱士行出家为僧。由此可知,河洛地区已成为佛教文化兴起和传播的中心了。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逐渐形成了七大学派,其中四个学派由河南籍的僧人创立和传播。禅宗最早在河南形成,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年后北上到河南,在登封的少林寺定居。他聚徒讲学,把《楞伽经》四部传授给弟子慧可——河南荥阳人,创立了禅宗。从慧可、僧灿、道信到弘忍,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又把禅宗分为南北两大派。天台宗的创始人智,河南颍川人,姓陈名德安。据近年学者考证,天台宗最早是在河南的光山县大苏山的净居寺创立的。三祖在大苏山讲学,四祖智到浙江的天台山,依靠隋炀帝杨广的支持,建立国清寺,创立了天台宗。著有《四愿词》《佛说无量寿经疏》《净土十疑论》。慈恩宗的创始人玄奘,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从唐太宗贞观二年到贞观十九年,历尽艰辛,游遍印度各大寺院,取回梵文佛经675 部。回国后,唐太宗在西安建立慈恩寺,供他翻译佛经之用。他译出《成唯识论》。他创立的佛教宗派叫唯识宗,因居住在慈恩寺,也叫慈恩宗。唐开元四年(716年)印度密宗大师善无畏到西安,被唐玄宗封为国师。开元七年(719年)金刚智和不空大师也从洛阳到西安。这三人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后到洛阳翻译佛经。开元十四年(726年)善无畏译出《大昆卢庶那神变加持经》,又叫《大日经》。金刚智和不空译出《瑜伽念诵经》。僧人一行,河南南乐人,开始帮助译经,后来著有《大日经疏》,为密宗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与道教、儒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现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这四个字,出自《易经·象传上乾》,它是河洛文化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
最能说明自强不息精神的例子要数《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要带动全家移山时,河曲智叟讽刺说:“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件事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个神仙下凡,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了。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治山方面,还表现在治水领域。据《史记》所载,尧时十年九涝,洪水滔天。尧曾派共工、鲧和大禹去治水。大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经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时从黄河的源头开始,向东经华山、龙门,在砥柱山(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北的三门峡黄河中间)开神门、鬼门和人门,让河水通过,再经孟津、洛汭至大伾山(在今河南浚县),终于使黄河水不再泛滥。再说治理其他河流,在豫北“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史记·夏本纪》)。沇水是济水的上游,在济源境内,后入黄河,在黄河南溢出,形成荥泽。在豫西“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史记·夏本纪》)。这是在洛阳治理洛河、涧河和瀍水的情况。在豫南,“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史记·夏本纪》)。这是治理淮河的情况。古代有四渎,除长江外,其余的黄河、淮河和济水等都在河南境内。
自大禹治水以后,历代不少人继承了这种传统,不断地同洪水进行斗争。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曾引漳河的水灌溉豫北的广大地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决口时,汉文帝率庶民堵住决口。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又决口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汉武帝派汲黯、郑当时两人率庶民堵住决口。汉武帝亲临现场视察,并作《瓠子歌》,在河堤上建宣房宫,以示庆贺。
总之,不论是治山还是治水,都表现了我国各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
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知名度之高,都堪称我国区域文化之最。
范围广,就是说河洛文化涉及的空间大。河洛文化居区域文化之首。周武王伐纣之后,就分封各个诸侯王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这次分封11 个诸侯国,其中6 个在河南境内。这次分封虽同时,但营建洛阳居先,也说明河洛区域文化在其他文化之先。同时河洛地区处在中心的位置,其他区域都分别在河洛地区的周围。“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史记·货殖列传》),东边有齐、鲁,西边有秦,南边有楚,北边有燕、赵、晋。这都说明河洛地区处于中心位置。区域文化虽互有影响,但处于中心位置的影响会更大。这个位置影响了几千年,至今人们还称河南为中州,或曰中原,就是明证。
时间长,就是说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时间最长。传说中的炎黄、尧舜除外,从夏、商、周算起,到北宋末年为止,历经十三个朝代,共有三千余年,河洛文化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北宋以后的时间内河洛文化虽没有以前影响那么大,但也不是没有影响。北宋时的洛学,不仅在当时很有知名度,洛学传播到南方以后,出现了朱熹的理学和陆王的心学,清康熙初年,熊赐履还说:“非廉洛关闽之学不学。”(《中国历史年表》第481 页)
知名度高,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都发生在河洛地区,或者说与河洛地区有关。我们是炎黄子孙,而炎黄二帝的故事就发生在河洛地区。从氏族部落到夏、商、周的社会变化,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而这一转化是中国社会转化的缩影。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虽非百家,但是道、法、儒、墨之争,还有阴阳家、名家和杂家的争论,都以河洛地区为舞台而展开。汉代的“无为而治”,就是以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为源头。佛家文化传入中国以后就是首先在河洛地区扎根,而后发展到全国,而又传播域外的。魏晋时期的玄学文化,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更是人人皆知。唐朝的唐三彩和宋朝的钧瓷、汝瓷,至今还是世人公认的瑰宝。
总之,河洛文化是黄河文明的灵魂,中华文明的象征,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有辉煌的过去,还有更璀璨的明天。
(原载《根在河洛》上册,大象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