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主,是两汉以来不少的古人也承认的。西汉末年的刘向为《列子》作注时就指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列子》目录)。东晋时的张湛在《列子序》一文中说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唐玄宗时的卢重玄在《列子叙论》一文中肯定了刘向、张湛的话,他说:“代人但约形为生,不知神者为生主,约气以为死,不知神者为气根。”(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82 页)还认为只要知道以神为主的思想,就等于掌握了列子思想的一半。下面具体叙述《列子》一书中的道家思想。
(1)有生于无。《列子》一书体现了道家思想,《吕氏春秋·不二》提出列子贵虚,这一说法是对的。在《列子·天瑞篇》中列子作了解释,他说:“虚者无贵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列子·天瑞篇》第8 页)。可见列子的思想贵虚是对的,他认为虚无是万物之本,他说:“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列子·天瑞篇》第2 页)这就非常具体地说明了万物从无开始,从无到有,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到有形,从有气再到万物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有生于无”的思想。
(2)道法自然。在《列子》一书中,作者强调了道的客观性和不可变性。列子在《力命篇》中说:“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列子·力命篇》第71 页)这里强调了规律的自然性,“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道不能以情求得,也不以情去。道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的,鬼神与圣智都不能干涉的,即人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只能适应它、遵守它。他在《仲尼篇》中说:“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列子·仲尼篇》第49 页)如何才能做到按规律办事呢?列子提出三种办法:首先,要懂得规律。他在《天瑞篇》讲了宋国的向氏向齐国的国氏学习致富的经验。国氏说:“吾善为盗。”向氏只“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列子·天瑞篇》第10 页),于是就越墙攫屋,结果被抓。向氏埋怨国氏骗他。国氏就向他介绍了如何利用天时、地利取得庄稼的丰收,如何在河海里钓鱼虾。这就是说,致富要懂得规律才行。其次,要熟习规律。他在《黄帝篇》中说,孔子观水于吕梁,悬水几十丈高,流沫几十里长,鼋鼍鱼鳖都不能游,有一个男子却自由出入。孔子问他游水之道。他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列子·黄帝篇》第20 页)就是说生于山区的人熟悉山区的规律,生于水边的人熟悉水的规律,所以鼋鼍鱼鳖不能游的地方,人可以自由游,知所以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可以自由地出入。最后,要掌握规律。在《汤问篇》中列子说,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的技术,飞卫对纪昌说,要先学会“不瞬”的功夫,即不眨眼的功夫,于是他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三年,学会了不眨眼的功夫。飞卫教他以小为大,他把虱子吊在窗子上,观察了三年,他眼里的虱子像车轮那样大。在《说符篇》里列子讲了自己向关尹学习射箭的故事。关尹说,射箭要懂得为什么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并说:“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说符篇》第90 页)(www.xing528.com)
(3)宣扬真人至人。在《列子》一书中,许多地方提到“真人”“至人”和“神人”。实际上这三种人都是一个意思,即道家修身养性所要达到的标准。他在《黄帝篇》中说,列姑射山上,“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列子·黄帝篇》第14 页)。又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列子·黄帝篇》第17 页)在同一篇中列子讲到自己拜老商氏为师,经过九年的修炼之后,达到了“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列子·黄帝篇》第15 页)。从此可以看出,所谓的“神人”“至人”“真人”,都是道家修身养性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即达到道家的“坐忘”的程度。
(4)不以智力治国。老子的《道德经》提出“弃圣绝智”的思想,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但在《列子》一书中没有明显地提出弃圣绝智,但列子主张无论是治国与治身,都不应运用智力,认为智力用得越多,天下越乱。列子在《黄帝篇》中说,黄帝治理国家十五年,天下大治,人民喜欢。后来担心天下不知,于是“竭聪明,进智力”(《列子·黄帝篇》第13 页),反而天下大乱。于是三个月不亲政事,白天睡觉时梦见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列子·黄帝篇》第13 页),天下大治,于是黄帝认识到治身接物之道“不可以情求矣”。就是说,对于客观规律不能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是对的。但如果治理国家都不用智力,像黄帝所想象中的那样,无师长无政府,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