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上,许衡基本上继承了程朱以来的哲学思想,从他对天理观、理气关系和格物致知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的基本思想。
天理观。许衡也像二程、朱熹一样,承认理或天理的绝对性。他认为天理都是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他说:“天只一个理,到中间却散为万事。”(卷5,第2 页)“问一心可以宰万物,一理可以统万事?先生曰:‘是说一以贯之。’”(卷2,第9 页)又说:“太极之前,此道独立。道生太极,函三为一,一气既分,天地定位。”(卷10,第6 页)从这里可以看出,许衡说的天理或道,是在万物之前就已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由这个精神实体产生太极,由太极又产生出天地万物。他说的天理或道,就是中庸之道,因为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常的道理”(卷5,第6 页)。这个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就是产生天地万物的理。
在理气关系方面,许衡也继承了程颐、朱熹等人的思想。他说:“天即理也,有则一时有,本无先后,有是理而后有是物。譬如木生知其诚有是理,而后成木之一物”,“凡物之生,必得此理,而后有是形,无理则无形”(卷1,第3 页)。从这里可以看出许衡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他承认理本无先后之言;另一方面,他又说有是理而后有是物。归根到底,还是承认理先物后。先有理而后有物,有理而后有形。形而上者为之理,形而下者为之器。这是程朱“理先气后”的再版。
继承程朱的理一分殊的观点。程颐在答杨时的信中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主要是针对道德领域而言。许衡却把它扩大到天地万物和仁义道德的范围。他说:“仁义礼智信是明德,人皆有之,是本然之性,求之在我者也,理一是也。贫富、贵贱、死生、修短、祸福,禀于气,是气禀之,命一定而不可易者也,分殊是也。又曰性者,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理一是也;气者即形而下者,谓之器,分殊是也。”(卷2,第7 页)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道德领域内,仁、义、礼、智、信是明德,是理一,而富贵、贫贱、死生等,是分殊;在物质领域内,形而上者谓之理,是理一,而气是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分殊。理一分殊的积极意义,说明一般事物和个别事物的关系。其消极的意义是为天命论辩护,认为人的命运是命定的、不可改变的。(www.xing528.com)
格物致知。许衡认为《大学》是孔子的遗书,格物致知是它的要点之一。在认识论上,二程、朱熹继承了这个思想。许衡比其师进步的地方,在于他把格物与致知、闻见之知与思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他说:“格物致知,圣人教人今日学一件,把那一件道理穷究到是处,明日再去为一件,又恁的穷究。今日明日只管穷究将去,或看文书,评论古人,是的不是的,或是眼前见的事,思量合做不合做的,这几般一件件分拣得是呵,便是格物。这般穷究了,多咱心里都理会得久,而闻天下事好的歹的,合做的不合做的,都省得了,心上明白,无些昏蔽,便是致知。”(卷3,第8 页)这里讲的格物,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去一件件地感受事物,初步分清是非好坏,然后在心上细思量,就会更进一步地分清是非好坏。他说:“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要个思字。君子有九思,思曰睿是也。要思无邪。”(卷1,第2—3 页)这里说得更明白了,听与看是感性的认识,是不深刻的,只有通过思的思考,才能够明白每件事情的所以然与所当然,把事情的本源与末梢都搞明白了,才叫“思无邪”。许衡把闻见之知与思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接近现代人的认识,这比其前人是一个大的进步,应当充分肯定。
许衡在认识上还有一个进步,就是把知与行联系起来,而且认为只有知得真,才能行得切。他说:“二程以格物致知为学,朱子亦然。此所以度越诸子。《大学》孔氏之遗书也,其要在此。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能真知,行之安有不力者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只是要个知得真,然后道笃行之。”(卷1,第6 页)只有弄清道理,才可以行动。他说:“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不合六经语孟中,便须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卷1,第5 页)许衡在认识论上也有缺点,他仍承认有良知良能,他说:“圣人是因人心,固有良知良能。”(卷1,第9 页)承认良知良能,就是承认有生而知之,到了元朝还有这种观点,是非常落后的。
在许衡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他认为天下的事物都有既对立又联系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刚柔、治乱等。这两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正像没有无阴之阳,也没有无阳之阴一样。他说:“天下古今,一治一乱,治无常治,乱无常乱,乱之中有治焉,治之中有乱焉,乱极而入于治,治极而入于乱。乱之终治之始也,治之终乱之始也。治乱相寻,天人交胜。”(卷9,第2 页)这就说明治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许衡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事物的两个方面不是彼此都是一样的,而是有一个方面为主,另一方面为辅。他说:“两物相依附,必立一个做桩主,动也静也,圣人定之以中正。”(卷2,第34 页)事物的两个方面,有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似乎预测到了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一个主导面的问题,所以这一点很可贵。他还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细微之极,非特不可取而得,亦不可视而见也。”(卷6,第14 页)这就是说一尺长的东西,一天取一半,虽然眼睛看不见,也可永远继续取下去。这也说明了他的辩证思想。但他的辩证思想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说:“天下皆有对,惟一理无对。”(卷2,第9 页)又说:“唯圣人言语,万世无弊。”(卷1,第5 页)这都是他辩证思想的不彻底性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