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佛论:佛氏的长处及其在心学派的桥梁地位

融佛论:佛氏的长处及其在心学派的桥梁地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看到佛氏的长处,这是他融佛的基础。对性、心、意的解释不同,佛家不知道穷理,而且以理为障碍,但谢良佐认为佛儒经典之中都有许多相同的内容,如静、敬、常惺惺等。所以谢良佐把敬、静等方法也当成理学家的修身养性的方法,甚至认为静坐就是善学的表现。这就是说,谢良佐是后来心学派的始祖,是从二程到陆王心学的桥梁。

融佛论:佛氏的长处及其在心学派的桥梁地位

谢良佐认为佛学与儒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也像其他老师一样,认为佛学的创始人是西方的贤者,“然不可谓释氏无见处”(《上蔡先生语录》卷下,第31页)。要看到佛氏的长处,这是他融佛的基础。谢良佐也看到佛学与儒学的不同之处。他说:“释氏所谓性,犹吾儒所谓心,释氏所谓心,犹吾儒所谓意。”(《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25 页)对性、心、意的解释不同,佛家不知道穷理,而且以理为障碍,但谢良佐认为佛儒经典之中都有许多相同的内容,如静、敬、常惺惺等。什么叫常惺惺呢?他说:“敬是常惺惺法。”(《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25 页)惺惺是心不昏昧之谓,“所谓常惺惺,却是就心地上做工夫处”(《上蔡先先生语录》卷上,第26 页)。“惺惺”这个词,就出自佛家经典,惺惺,就是唤醒此心,使昏昧之心变得明白。由不明到明,由乱到静,由不敬到敬,是佛家修身养性的方法。所以谢良佐把敬、静等方法也当成理学家的修身养性的方法,甚至认为静坐就是善学的表现。朱熹说:“上蔡说仁说觉,分明是禅。”(《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卷24,第930 页)

关于谢良佐在洛学中的地位,从南宋开始就有不同的认识。朱熹一方面肯定谢良佐在洛学中的地位,认为“学于程夫子昆弟之门,笃志力行,于从游诸公间,所见最为超越”(《上蔡先生语录》卷下,第35 页),另一方面又说:“游、杨、谢诸公,当时已与其师不相似,却似别立一家。”(《上蔡先生语录》卷下,第39页)这就是说谢良佐与游酢、杨时虽然同学于程夫子,但谢良佐与其师不同,别立一家。这就是说,谢良佐是后来心学派的始祖,是从二程到陆王心学的桥梁清朝的学者对谢良佐充分肯定。黄宗羲在《上蔡学案》的按语中说:“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为第一。”(《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卷24,第917 页)全祖望也说:“洛学之魁,皆推上蔡。”(《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卷24,第916 页)从这些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谢良佐在洛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