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种思想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已有了雏形。汉武帝时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明确化、系统化,使其正式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思想统治的纲领。洛学的创始人及在中州的后学者,不仅提倡和推行三纲五常,而且把它哲理化了。
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二程集》第77 页)这就把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当作定理,并认为是不可改变的。程颐说:“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天理如此,岂可逆哉?”(《二程集》第125 页)这就是说,像三纲五常这样的道理,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因为这是天理定的。这就从哲理上把三纲五常固定化了。程颐说:“纪纲正而天下治……纪纲废而天下乱;治乱之因,未有不由是也。”(《二程集》第510 页)对违反三纲五常的唐太宗一再提出批评,他说:“唐之纪纲,自太宗乱之。”“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二程集》第236 页)因为李世民杀了其兄李建成做了皇帝,所以理学家一再批评李世民。程颐还提倡明节,反对寡妇改嫁,他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集》第301 页)又说:“凡人为夫妇时,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二程集》第303 页)这种礼教思想自古以来不知冤死多少善良的妇女。(www.xing528.com)
谢良佐在《论语解序》中指出:“父子君臣岂人能秩序,仁义礼乐岂人能强名,心与天地同流,体与神明为一,若动若植,何物非我,有形无形,谁其间之。”(《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卷24,第927 页)若程颐从理学角度把三纲五常哲理化,谢良佐则从心学的角度把三纲五常哲理化。元朝的许衡说:“自古及今,天下国家惟有个三纲五常。君知君道,臣知臣道,则君臣各得其所矣;父知父道,子知子道,则父子各得其所矣;夫知夫道,妇知妇道,则夫妇各得其所矣。三者既正,则他事皆可为之。此或未正,则其变故,有不可测知者,又奚暇他为也。”(《鲁斋遗书》卷1《语录上》)明朝的曹端也说:“治国无法则不能治其国,治家无法则不能治其家。”“盖真源乃天地人之所自出,正派乃皇帝王之所相承,所以参天地而立人极者焉,然其大目则曰三纲,曰五常,而其大要则曰一中而已。”(《儒家宗族谱序》)中州后学者,也像其师一样,把三纲五常作为治国治家的纲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