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是孔子思想中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二程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也继承了这一方法。他们认为学问,必须是有问才能谓之学,不问就不称其为学。程颐说:“不问故不知。”(《二程集》第327 页)就是说,不问不知,但一问便知。思考固然重要,但仅思考不去问,还是要劳神的。程颐说:“学不思则无得,力索而不问学则劳殆。”(《二程集》第1135 页)这也说明仅仅上下求索,而不去问,同样得不到牢固的知识。
如何做到善问呢?二程根据孔子的教导,继承了每事问、不耻下问、切问而近思和穷追到底的方法。
孔子提出“每事问”,广而言之,就是对每件事都要仔细打听,才可以得到知识。程颐说:孔子“如问礼于老聃,访官名于郯子,何害于孔子?礼文官名,既欲知旧物,又不可凿空撰得出,须是问他先知者始得”(《二程集》第152 页)。二程认为礼文官名这些旧物,不可能凭空杜撰出来,必须向那些知道的先人们求知,才可以得到。孔子向老子、郯子问礼问官名,并不妨碍孔子为圣人。程颐的学生谢用休问其师,像祭祀,对孔子来说不会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入太庙,每事问”呢?程颐说:“虽知亦问,敬谨之至。”(《二程集》第286 页)孔子虽知祭祀之礼,入太庙还要问具体管礼的人,可见孔子的谨慎。而且“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二程集》第324 页),这也是他求知的一个重要方法。
不耻下问,也是求知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没有不耻下问的决心和行动,永远不能得到知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这里讲的孔文子就是卫国的大夫孔圉,死后谥文子。二程说:“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以为不知而必求之,终能知之矣。”(《二程集》第1199 页)明明不知道,而不愿意下问,永远是不知,如果知道自己不知的事,而努力去求之,不耻下问,终是知也。(www.xing528.com)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就是说,广泛地学习,有坚定的意志,恳切地发问,多就近处的事思考,仁就在其中了。程颢解释说:“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二程集》第140 页)又说:“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二程集》第141 页)切问近思的要点,是诚和敬,而诚、敬本身就是仁的内容。这是求仁的方法,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程颐解释说,近思,就是“以类而推”(《二程集》第283页)。因为仁是百善之首,了解学道,自然也就可以推类到仁了。
二程特别喜欢孔子弟子子贡穷追善问的方法。程颐说:“孔子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问‘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便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又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便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才说‘去兵’,便问‘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自非圣人不能答,便云‘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是孔子弟子不能如此问,不是圣人不能如此答。”(《二程集》第254 页)子贡问,如果一个人,全乡人都说好,怎么办?如果都说不好,又怎么办?孔子认为,若是全乡的好人都说他好,全乡的坏人都说他不好,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子贡又问为政的方法,孔子讲了“足食,足兵,民之信矣”。子贡一再追问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中何者为先?孔子讲了去兵去食,只有百姓对政府的信任这一条不能去掉。像这样穷追到底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的知识更牢固。所以二程特别赞成这种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