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嵩县田湖乡程村程家祠堂“二程门人名单碑”的记载,二程的弟子有88人。这些弟子在祖国各地传播洛学。在中原大地上的弟子很多,贡献也很大,将另章专论。这里只介绍中原以外二程弟子的情况。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震泽学案》按语中说:“洛学之入秦也以三吕,其入楚也以上蔡司教荆南,其入蜀也以谢湜、马涓,其入浙也以永嘉周、刘、许、鲍数君,而其入吴也以王信伯。信伯极为龟山所许,而诲翁贬之。其后阳明又最称之。予读信伯集,颇启象山之萌芽。”(《宋元学案·震泽学案》卷29,第1047 页)这段话概括说明洛学在关中以及在南方各地的传播情况。在关中有吕大钧、吕大林、吕大忠,在湖南有胡安国、胡宏,在四川有谢湜、马涓,在浙江有永嘉学派的周行己、许景衡等,在江苏有王信伯。朱熹和王阳明对王信伯有相反的看法,从他们对王信伯的不同看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理学派和心学派争论的端倪。
程颢强调心的作用,认为理即是心,心即是理。他的学生谢良佐发挥了其师的心学思想,他说心是仁,“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卷24,第918 页)。后来的心学派学者,都认为谢良佐是宋以后心学派开创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的按语中说:“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这就是说,心学是从程颢开始,经谢良佐、张九成、王信伯、陆象山而完成的。
王苹,字信伯,福建福清人。他发挥了程颢、谢良佐的心学思想。他说:“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相传,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之道,扩充是心焉耳。”(《宋元学案·震泽学案》卷29,第1048 页)这种扩充是心的心学,是陆象山心学的萌芽。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因常在贵溪的象山办学,后人称其为象山先生,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宋元学案·象山学案》卷58,第1884 页)由此可见,陆象山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并把心学提高到新的阶段,而王阳明则把心学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如果说程颢开辟了心学的先河,那么程颐则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的理学经过杨时而传到福建等江南的广大地区。王梓材说:“自龟山而豫章为一传,自豫章而延平为再传,自延平而朱子为三传。”(《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卷48,第1495 页)这就十分明确地说明程颐理学是经过杨时、罗延平、李侗而传到朱熹的。(www.xing528.com)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人,是程颢、程颐的学生。当他学完离开时,程颢望着他对坐客们说:“吾道南矣。”(第429页)杨时发挥了程颐天理观的思想,认为理是最高的存在,是万物之源。他说:“盖天下只是一理”,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运用到道德领域,并说:“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宋元学案·龟山学案》卷25,第953 页)从理一分殊出发,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尊卑、上下、爱有差等都是应该的。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是杨时的同乡,“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宋史·道学二》卷428)。在杨时的千余名学生中,“惟从彦可与言道”。这就是说,罗从彦是杨时最好的学生。罗从彦继承了程氏兄弟的道统思想,他说:“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同时也强调了官吏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他又说:“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必乱。”(《宋元学案·豫章学案》卷29,第1272 页)这就是程颐的“格君心之非”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年二十四,闻郡人罗仲素传河洛之学于龟山,遂往学焉”(《宋元学案·豫章学案》卷39,第1278 页)。于是拜罗从彦为师,甚得其师之妙处。他说:“‘太极动而生阳’,至理之源,只是动静阖辟,至于终万物,始万物,亦只是此理之一贯也。”(《宋元学案·豫章学案》卷39,第1280 页)李侗从其师那里学到了天理是万物之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其父朱松与李侗是朋友,遂让朱熹拜李侗为师,学习程氏之学,把程颐的理学观系统化。他认为理在气先,以理为主,理是万物之源。他说:“天下只有一理,此是即彼非,此非即彼是,不容并立。”(《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下》卷49,第1563 页)又说:“是知人物在天地间,其生生不穷者,固理也。其聚而生,散而死者,则气也。有是理,则有是气。”(《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卷48,第1519 页)这就是说理是天下独立存在的,有理才有气,理是万物之源。有人问理与气何者为先,朱熹说:“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卷49,第1512 页)这就可以看出朱熹的天理观比其师更系统、更明确,也更完整。所以说,朱熹乃集理学之大成,后世常以“程朱理学”相称之。
(原载《中州儒学文化》2011年第1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