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背景及优化探讨

宁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背景及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实践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体。(二)通过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国正处于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期,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都能够激发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新动能。为促进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国家近年来推出了各项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再次是宁夏乡村政策利好。

宁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背景及优化探讨

大量实践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体。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不断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生力量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文旅产业也通过新业态的协同发展,产业品牌的推广,产业的聚合效应,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而言,依托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发展,兼备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公共文化服务和文旅资源发展实现共享共建

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普遍实践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建设、服务内容都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旅产业的发展也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拓展与创新提供了更好的通道与方式方法,即以产业的形式加快了公共文化传播和文化形象的树立,以更好的投资和发展方式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因此,从文化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资源与文旅产业的发展资源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共享共建。

(二)通过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全国正处于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期,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都能够激发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新动能。首先是国家整体政策环境的支持。为促进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国家近年来推出了各项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2015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中指出:部署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推动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力争超万亿元,实现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此外,《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等政策和规划都在持续支持、引导、壮大、繁荣乡村文化旅游。

在具体操作上,北京市2019年出台了《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意见》,在空间布局上,提出打造“一城三带一区一圈”发展格局,以促进民宿发展意见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在公共服务上,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公共活动共享和公益服务共促三大工程。主要围绕“三个一批”的工作思路来发展乡村旅游:第一是打造一批有质量、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旅游精品线路;第二是建设一批乡村精品的民宿和精品酒店;第三是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和旅游重镇。这为全国性的乡村文旅协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据悉,2020年京郊旅游重点投融资项目推介会中,就涉及7种类型35个乡村文旅协同发展投融资项目,遍布怀柔、房山、平谷密云等在内的10个区,投资总额估值120亿元。[4]因此,大力促进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符合国家整体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宁夏乡村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社会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其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政策持续优化。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化率达到57%,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乡村产业转型日新月异,宁夏正处于优化经济结构、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机遇期。作为整个西部的重要区域,宁夏乡村的交通、生态和旅游方面的区域性重要地位不断凸显。结合“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轴两带、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的总体战略,乡村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成为自治区的重点培育对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夏的乡村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有能力不断优化文旅区域布局,促进文旅产业的转型和提质增效。

以管窥豹,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千方百计“引客入宁”,以期高质量服务游客,提高文旅产业的发展。各类政策中强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馆)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阵地,而且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假日期间必须全部免费开放。要大力支持国有或非国有艺术院团、文创产品和非遗传承人进景区(景点)工作,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宁夏旅游的层次和内涵。2018年以来,全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馆)假日期间免费开放。同时,经过5个月的完善提升,情景体验剧《沙坡头盛典》重新在沙坡头旅游景区与游客见面。演出首日,共有2000多名游客参与体验。2018年6月至10月,共演出259场,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研学游也成为乡村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到黄河军事博览园开展研学旅行的团体也越来越多。

再次是宁夏乡村政策利好。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现已编制发布了《宁夏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试行)》《宁夏特色旅游村评定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并将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今后,全区要以提升度假体验为目标、以挖掘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打造精品民宿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宁夏乡村旅游发展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转变、由简单粗放经营向精细品质化管理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全域旅游的增长极,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旅游体验的满意度。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0个全区乡村文化旅游特色村、100个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5家以上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3A级以上景区,培育发展30家以上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点,包括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园、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区等业态达到600家以上,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收入突破12亿元。《方案》围绕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工程、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工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工程、精品民宿建设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品牌建设工程、乡村文化惠民工程、乡村生态环境与文化保护工程、乡村智慧旅游工程、经营管理与服务提升工程等11项重点工程,提出18项重点任务,并从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策保障、高效利用资金、强化人才培训等方面制定保障措施,着重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协同方法。[5]

最后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文旅的协同发展,不是宁夏乡村的首创,而是在中国及其他国家已经经过大量实践的一个发展产物。因此,可以通过全国及世界各地一些成熟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基础,不断探索适应宁夏乡村特殊体制机制、有利于自身文化传播、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的建设方式。针对目前宁夏乡村建设资源有限,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特点,可以考虑进一步招商引资,扩大社会化建设范围,这些在全国都有较多的发展实践,能够为宁夏乡村提供充足的发展资源。

(三)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举措

目前,在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大环境的推动下,宁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协同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在六盘山镇和尚铺村、陈靳乡新和村等地,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适应区域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和经验。

※本土案例借鉴: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协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乡村发展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程已经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协同,真正实现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宁夏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需要持续保留、保存。在这样的情况下,宁夏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道路。

(1)陈靳乡新和村基本情况。

陈靳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南部,距县城8公里,是全县地理位置最优越的乡镇之一,也是全县最具发展潜质的城乡接合部之一。全乡面积69平方公里,共清凉、新兴、陈靳、民联、高阳、何槐、新和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1005户3577人。新和村文化底蕴深厚、崇文尚教、耕读传家,在这片热土上遗存下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马社火、高跷、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化,无不让人叹为观止。高台马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获全国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2)当地非遗与旅游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与借鉴。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陈靳乡紧紧把握国家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的新机遇,把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乡村文旅协同发展、非遗先行的思路,实施“非遗与旅游”“非遗+扶贫”,将非遗项目与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与国家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协同的发展之路。新和村依托高台马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了马社火展演、骑马观光、农事体验等旅游资源项目,打造新和文化旅游名片,开创休闲旅游致富路。

非遗保护工作与旅游景区相协同。2014至2017年以来,新和村结合村里山水相接的地貌,硬化村道路8.5公里、组道路6.8公里,修建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处、文化舞台广场1处、停车场3处;按照古典园林建筑整体规划布局,改造危房114户,传统中式大门75户,铺设下水管道13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7盏;修建污水处理池1座、旅游卫生厕所3座、村内旅游景点3处,建成林下生态规模养殖园1处,休闲农业采摘园500亩,打造文化生态旅游新村。为进一步盘活资源,新和村依托马社火、剪纸、刺绣的文化传统优势,建立旅游开发、文化演艺发展、苗木种植等村集体产业,成立了西海固民俗风情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产业。

首先是非遗进景区。来到新和村,秦腔脸谱、二十四孝图、福禄寿壁画、枯藤老树、老砖窑、古堡子、民俗小院也很独特,灰色基调的文化长廊古色古香。一字排开的青色墙体、木雕窗棂、红灯笼高悬农家乐,步行街热闹又温暖。从村东到村西,无论是每一片树木和草丛的构图,还是每一块石头与木制品的摆放,都做到了独具匠心,处处体现着非遗元素,游客来到新和村仿佛置身于非遗展览馆,进一步提升文化优秀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和景区文化内涵。

其次是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将高台马社火、高跷、剪纸等民俗文化活动展示融入参观游览项目中,推出了骑马、马社火装扮等一系列以民俗文化展示、体验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再次是打造非遗主题民宿。租用村民闲置院落,结合书法、剪纸、魏氏砖雕等非遗产品改造农家民宿5处,建设以高台马社火为主题的小木屋25间,非遗特色民宿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

最后是建设马社火非遗馆。为使更多人系统了解高台马社火,新和村马社火非遗传承人赵世荣自筹资金建设了马社火非遗馆,成为游客必来打卡的景点。

非遗与演艺娱乐相协同。为展示、弘扬本地民俗文化,新和村每年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2017年成功举办“中国梦·上微影梦·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节西北赛区荣誉盛典活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司、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等传媒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大媒体工作人员、观光的2000多名游客参与了此次活动。每年利用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十一等重大节庆组织开展马社火展演60多场,让游客参与马社火展演、秦腔自乐班、广场舞、休闲农事体验、骑马赏花观光、水上游乐拓展以及18公里越野自驾游等。

非遗与研学游相协同。将非遗项目与日渐兴起的研学游相结合,积极与周边市县对接,推广“旅行+研学”的旅游新模式,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旅行,以研学旅行引领乡村旅游。近两年,依托独特的非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新和村研学旅行基地已接待来自重庆、西安、平凉、银川等地开展研学活动的师生近1万人次,进行马社火展演50多次,收入60多万元。新和马社火传承基地已成研学网红地。

乡村文旅协同发展推动了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新和村直接从事文旅产业2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间接受益者150人,占全村总人口近25%。广大群众通过入股分红、景区务工、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乡村旅游的兴起也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全村共有农家乐13家,床位100多个,全年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年纯收入150多万元,带动84户281人完成脱贫,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

乡村文旅协同发展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内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也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乡村邻里和睦,百姓安居乐业,互帮互助。多年来,全村无重大治安案件、无群体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事件,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示范村”、“固原市文明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35个民俗村之一、全国重点旅游村、全国森林乡村。村民自发成立的马社火、秧歌、广场舞等表演队,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风,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本土案例借鉴:六盘山镇和尚铺村红色文化开发与旅游的协同发展(www.xing528.com)

红色文化一贯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发展和建设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始终需要牢牢依靠的价值内容。各公共文化场馆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设置红色文化专栏、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等方式与红色文化深入协同,红色文化软实力已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的传导转化为精神驱动力。有了红色文化之魂,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能够进一步彰显出时代价值,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红色基因又催生了公共文化主题产品,红色文化的浸润让公共文化产品有了深厚的内涵,更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基地的文化育人作用,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六盘山和尚铺村,通过红色文化开发,当地紧扣主题、抓住关键,努力创新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服务方式和手段,不仅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初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当地旅游,促进了当地的乡村建设与发展。

(1)六盘山和尚铺村基本情况。

六盘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福银高速、312国道,101省道,宝中铁路穿镇而过,是六盘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的核心门户,境内有六盘山、白云寺等多处著名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市文明乡镇、全区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集体。

和尚铺村位于六盘山脚下,距离镇政府5公里,距离六盘山长征革命纪念馆12公里,是一个纯汉民村,辖4个村民小组298户1028人,道路已全部硬化,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尚铺村红色文化气氛浓厚,适合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村部西南方向有一处红色记忆馆,村部广场前面刻立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清平乐·六盘山》。村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继承人2名,有村民自建自乐班队伍1个,有广场舞队伍2支,有160余人的大型社火队1个,村上经常开展广场舞比赛、篮球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气氛浓郁。王洛宾文化园位于和尚铺村内、六盘山主峰脚下,总占地面积3335平方米,包含停车场、活动广场、展览厅、五朵梅客栈等场所。

(2)当地弘扬红色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与借鉴。

创办红色文化大院,以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拓展旅游内涵。2004年,村民刘峰创建了固原市泾源县第一个红色记忆馆。将自己珍藏的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摆放在展柜,又从民间搜集了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和尚铺的照片、红军遗物,供人们参观。同时,自己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向游客讲解红军长征的故事。他的行为让前来参观的各地游客深受感动和教育,人们在他的解说中感悟当年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和我们今天享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对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深,社会上特别是在个别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一股污化革命英烈的歪风,严重扰乱了人们对革命英雄、红色文化的认知,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对这种现象他决心利用红色文化大院的平台,利用电视、宣传栏,通过放映革命战争影片和讲解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区的故事,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好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他的红色文化大院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兴办至今共接待3000多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7年、2018年,宁夏电视台公共频道《直播60分》,对刘峰的红色文化大院进行了专题报道,固原市电视台在黄金时间进行了宣传报道,泾源县电视台也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组织公共文化活动,挖掘民间红色文化和宁南山区传统文化瑰宝。六盘山是“花儿”的故乡,在和尚铺村很早就用“花儿”传唱着歌唱伟大领袖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花儿”和小曲、小调。一代歌王王洛宾1936年去新疆途经和尚铺村,邂逅“花儿”女歌王五朵梅,创作了大量的“花儿”。在当地村民中成为美谈,传唱至今。为了搜集整理这些面临失传的歌曲,刘峰做的第二件事是组织健在的两位老艺人漆教、孙双玲做导演,利用半年时间排演了具有六盘山地区特色的“花儿”和眉户小调《秋莲打柴》《双官告》《俩亲家打架》等,他自费录制了20多张光碟先后分别向有关领导汇报,得到了泾源县文化部门的重视。协调组织村上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每月利用农闲时间在文化大院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带头人由原来的两个老艺人发展到现在的15人,参加观看观众累计达4000多人次。老艺人漆教多次获得了泾源县文化部门奖励,孙双玲先后荣获固原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人,多次参加泾源县“花儿”民歌大赛,获优秀奖。

组织乡村能工巧匠,以红色主题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供给。红色文化大院办起后,不但抓好了红色文化教育,而且组织村里的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开展剪纸、木雕、刺绣、砖雕制作,把他们的作品放到展室向游客进行宣传和推销,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老艺人马治华创作了大量反映改革开放的剪纸作品,并参加了泾源县的剪纸创作大赛,获得了三等奖,这些剪纸作品,同时也成为当地热销的旅游衍生品。老艺人赵海江的根雕作品被泾源县文化站永久收藏。同时,他积极帮助村里排练春节节目,在2017年泾源县社火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红色文化教育催生研学游产业。和尚铺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战斗英雄王学智、魏登科、张生海等先进人物。在刘峰的努力下,他多次登门拜访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征集他们的英雄事迹,为的是留下他们的影像。刘峰还深入许多先进模范家中调查,了解他们当年的先进事迹,征集他们的照片,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革命使命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讲故事、重走长征路、读长征史、登胜利山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进行革命主义教育。为体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和艰辛,他徒步2.5公里红军小道,教育村民不忘过去、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通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教育了村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这些做法也很好地协同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红色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时代特性、铸牢文化之魂,为未来的研学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具备大量优质实践资源与支持

目前,自治区已经对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协同发展展开了全面的试点建设工作,这对于未来全区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协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共函〔2019〕68号)要求,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认真组织各县(区)申报功能协同试点。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西夏区图书馆、西夏区文化馆、西夏区镇北堡镇文化站、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西夏陵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5家单位都具有很好的协同发展条件,值得重点关注和跟踪指导。这里将重点列举三类场所,希望能够为宁夏的实践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宁夏地区文化站的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探索

目前,西夏区镇北堡镇综合文化站针对文旅公共服务协同就开始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设立文化旅游展厅。利用现有镇史馆的基础,扩建老物件收藏室、农耕文化陈列室、红酒展厅、镇史馆、非遗展厅,丰富旅游观赏功能。设立文旅图书专柜。丰富图书阅览室图书内容,增加旅游地图、美食推荐、景区景点推荐、乡村民俗介绍、旅游宾馆饭店宣传等本地文旅书籍。建设西线旅游集散中心。镇北堡镇文化站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景区周边,在此建设西线旅游集散中心能够极大发挥阵地功能。搭建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平台。拓展非遗工作室功能定位,规划新的集中展示、销售平台,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促进非遗产品进景区工作进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业务。丰富乡村文化。结合农民丰收节、贺兰山艺术节以及其他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乡村文旅协同发展主题展会及大型文化活动。扶持农民艺术团发展,对目前8支镇北堡农民艺术团举办免费艺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举办农民文化赛事,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2.宁夏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乡村文旅协同发展探索

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帆/摄)

以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发展为例。2020年,上桥镇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在现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农耕民俗文化体验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家乐、城南生态文化公园、休闲农家乐、果蔬采摘园等,创造新供给、提升新动能、激活新消费,着力培育以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吴吃堡、休闲游乐区、游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及清一沟民俗街为主的产业示范点,将牛家坊村打造成综合文化、体育健身、党员教育、休闲娱乐、餐饮服务、果蔬采摘、非遗展示、乡村民宿、生态观光、游客接待为主的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相协同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构建“宜观、宜居、宜创业”的城郊休闲旅游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完善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游客接待中心,配备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游客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安装停车场充电桩、门禁系统,布设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旅游导览示意图,利用手绘地图、电子地图等方式展示农家乐、儿童游乐区、吴吃堡城、乡村民宿等文化旅游点。

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品 (展帆/摄)

第二,整合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建立文化活动广场、健身房,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将非遗文化交流、图书阅览融入游客服务中心,建立非遗文化活动交流室、图书阅览室。

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生态农业观光园(展帆/摄)

第三,申请牛家坊小学用地,建设牛家坊民俗文化村旅游民宿、多功能会议室、游客拓展中心,丰富旅游项目,提高文化旅游体验性内容。

第四,完善牛家坊农耕博物馆、牛家坊大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基础设施,新增文化宣传栏,利用文化宣传栏展现牛家坊历史特色及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旅游特色。

第五,完善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文化健身活动需求。

3.宁夏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探索

以西夏陵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为例。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夏陵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设有售票处、游客咨询中心、3D/4D影院、阅读岛、文创展示休闲区、游客餐厅、红十字救护站和母婴室等多项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可为游客提供文明旅游宣传、旅游咨询、精品旅游线路推广、旅游投诉、文化演艺、非遗展示、阅读推广、文创产品销售、志愿者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功能。多媒体查询系统可实现天气预报、景区地图导航、景区公告活动通知、周边景区资料查询、周边宾馆餐厅查询、交通路线查询等功能。大数据建设更是推进了景区集疏运检测预警、旅游交通精准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上下贯穿联动、互联互通。

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塑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满足市民及游客个性化需求、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旅游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