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地区九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的分析与展望

贫困地区九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的分析与展望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协调处理矛盾,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征迁、选址等实际困难,彭阳县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与国土资源厅对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顺利“落地生根”。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宣传窗口作用。为了确保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财产安全,在文化活动室外安装了摄像头。

贫困地区九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的分析与展望

宁夏文化扶贫工程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涉及固原吴忠、中卫3市9县(区)606个村和555个功能提升村建设任务,其中固原市包括原州区、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和彭阳县,吴忠市包括同心县、盐池县和红寺堡区,中卫市包括海原县。各县区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工,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彭阳县:六个“三”保项目

彭阳县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坚持“三个精确”,确保“三个到位”,提供“三个保障”,健全“三个落实”,完善“三个促进”,发挥“三个作用”,全县156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相继投入使用,基层面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文化扶贫增添了活力,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实摸底排查,精准掌握,精准建档,实现“三个精确”。精确摸底,抽调工作人员成立专门队伍,并邀请专业人员对8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点进行精确摸底调查、地质勘查调研及初步绘制建设现场草图,全面掌握情况,合理利用资源,避免大拆大建。精确定位,与乡镇、村组负责人员对建设地点进行核对,准确丈量,拍照定位,确保项目建设定位准、落地实。精确建档,采取电子化管理模式,对8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建立了电子数据库,制定了建设流程图和项目建设分布图,选派4名文化专管员参加自治区组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电子直报系统培训班。举办网上直报系统培训班,对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站长、156个村文化专管员进行网上直报操作培训,利用网络直报平台报送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电子直报系统延伸到村组,使项目建设底子清、数据准、内容实。

强化组织领导,部门联动,精准部署,确保“三个到位”。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事关文化事业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为此,彭阳县专门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发改、财政、审计、文化、教体、扶贫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彭阳县2017年文化扶贫工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彭阳县2017年文化扶贫工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管理使用办法》(彭政办发〔2017〕46号),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组织召开了文化扶贫工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启动会,精准部署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签订了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着力统筹资金,整合资源,特准投入,提供“三个保障”。积极统筹资金,除申请区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外,在整合民政社区、精准扶贫(互通八有)、一事一议及涉农资金等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赞助和民间自筹资金,统筹用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程概算建设资金5856万元,申请自治区财政厅专项补助资金516万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拨付860万元,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2628万元,县财政筹资470万元,企业捐赠136万元和整合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1246万元,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协调处理矛盾,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征迁、选址等实际困难,彭阳县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与国土资源厅对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顺利“落地生根”。合理整合资源,在对156个行政村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村部周围闲置空地和废弃学校等现有资源,避免了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切实降低了建设成本,破解了建设用地难题,缓解了建设压力

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推进,精准建设,健全“三个落实”。采取“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办法,实行各乡镇作为建设主体,全面负责本辖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规划设计把关、建设标准监管和统筹协调工作;国土、建环、扶贫、财政等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全力配合,形成上下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责任落实落细落小。制定了项目进度表,对所有项目全部倒排工期,并聘任了项目监督员、信息报送员,每月定期报送工程进展情况,采取定期检查与临时抽查的方式,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督查考核,在全县范围内通报督查结果;并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考核情况纳入全县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当中,通过倒逼责任落实的方式,切实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建立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微信群、QQ群,每天发布建设动态、相互交流建设情况,通过信息梳理问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安排解决。

建立奖惩机制,以奖促进,精准保障,完善“三个促进”。实行资金全额拨付制,到位一批拨付一批,支付率达到100%。设定目标促进建设,制定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倒计时表,并根据每周进度对项目建设进行排名,让乡镇通过名次学、比、赶、超。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竣工后,对建设质量、进度排名前一、二、三位的乡镇分别给予奖励,对排名后三位的乡镇进行问责,追究责任。

增强利用效率,建管并举,发挥“三个作用”。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宣传窗口作用。为了方便群众活动,各乡镇创新工作方法,部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为了确保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财产安全,在文化活动室外安装了摄像头。除了统一挂牌外,在每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内张贴文化标语、文化图片等进行温馨布置,增强文化氛围,在乡村大舞台、文化墙上绘制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画,在宣传栏内布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区、巿、县各项重点工作为中心,结合精准扶贫、民生实事、移风易俗、高额彩礼等,采取漫画、图片、文字形式进行宣传,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发挥村组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为充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每建成一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鼓励所属乡镇组织开展活动。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之化大餐,采取下移工作重心,尽量把县上惠民文化演出放到乡镇,把乡镇惠民文化演出放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在组织送戏曲、送文艺节目的同时,鼓励村组群众自办文艺节目、民间各种手工艺品展览,举办篮球运动会象棋比赛等各类文艺赛事,力争实现“一村一月一场戏”或者“一场文化比赛”活动,以此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目前,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30余场次。鼓励民间文化艺人、乡村文化能人利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资源,创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带着露珠,冒着热气,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目前,已创作小品、小戏、歌曲等各类文艺节目30多个。

(二)隆德县:五个统一高标准建设项目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是文化大县,辖3镇、10乡、99个村,10个社区。隆德县采取“五统一五到位”措施,统筹使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美丽村庄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建设69个文化广场、75个乡村大舞台、70个文化活动室。2018年又争取资金建设观庄乡石庙村、观堡村和城关镇南河社区文化活动室,山河乡二滩村文化广场以及山河乡二滩村、凤岭乡卜岔村文化舞台,建成后隆德县104个村(村改社区)的村级综合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按照“七个一”标准达到全覆盖;2019年提升改造沙塘镇文化舞台1座、凤岭乡于河村等文化活动室9座、观庄乡红堡村等7个文化广场。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管理,常态化活动。制定了《村级文化管理员管理办法》和《村级文化管理员考核细则》,全县104个行政村文化设备及图书全部配套到位并达标;63个村聘请了专职文化管理员,定期举办培训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文艺团队。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春节期间各村自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就达600余场次。2019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000多场次,其中电影放映1839场次,戏曲进乡村78场次,广场文化50场次,戏曲进校园15场次,送戏下乡50场次。

统一思想,认识到位。隆德县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效举措,织密基层文化网络的有效途径,补齐文化短板的有力抓手,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渠道。

统一规划、设计到位。聘请专业人员设计,对项目涉及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坚持一个标准建设到位,一张蓝图建设到底。

统一施工、措施到位。针对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实际,在完成设计、预算后,不设条件、不设门槛,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协调解决建设用地,力所能及地满足乡村干部提出的建设要求,以优质的服务推进项目建设。

统一监管、验收到位。聘请专业监理企业,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场跟踪监督,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成立了宣传、文化、财政、发改、审计、监察、项目建设等乡村干部参与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的验收组,对建成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乡村舞台逐个验收。

统一制度、标识到位。在46个村的房脊上统一悬挂长、宽各为1.2米的铝塑板角铁支架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志,在剩余的村统一悬挂长5米,宽0.8米的铝塑板标识牌。同时,围绕弘扬传统文化,结合实际情况,统一设计制作了具有隆德文化内涵的文化服务管理制度造型图。

(三)西吉县:摸索偏远农村地区文化阵地建设新途径

西吉县辖4镇15乡、298个行政村(包括2个移民新村)。2017年,有139个行政村列入全区文化扶贫工程,功能提升的行政村有140个。2016年“百县万村”示范村为19个,建设任务量占全区任务总量的24%。自2017年3月22日全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会在西吉县震湖乡毛坪村召开后,西吉县克服了数量多、任务重,建设资金不足等困难,在半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任务。

抓好组织领导,成立了文化扶贫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包抓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包片,科级干部包乡,工作人员包村,各乡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审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并协调处理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落实政策措施,对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做好具体指导,确保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合理编制方案,制定下发《西吉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分解了任务,明确了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等,同时制定了工作进度表;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完成。精心组织实施,县文化扶贫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四个督查组,对全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对工程建设进度滞后、工程质量差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好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并在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对限期整改而未整改的乡镇,在官方微信平台进行通报公示;同时,每个乡镇专门聘请至少2名工程监理人员,对工程建设材料、建设面积、建设质量进行全程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大资金筹措,保障落实到位。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预算总投资1.2亿元,自治区下拨文化扶贫专项资金2224万元,西吉县整合2017年84个销号村涉农资金2520万元,2018年整合文化扶贫资金840万元,县财政筹措建设缺口资金3315万元。

建立了农村文化阵地管理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出台了《西吉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西吉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管理制度》《西吉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管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设备、用制度管活动的良好局面。全面加强队伍建设,2017年年初,县文广局与县团委联合公开招聘了158名文化专管员,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生活补助,集中对专管员进行两次业务能力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作用,建立了专管员培训学习微信交流群,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发送有关文化方面的政策法规,让这些文化能人在群里互相讨论学习;并在每个村的文化活动中心醒目位置悬挂免费开放牌,亮出本村文化专管员身份,包括开放项目、开放内容、开放时间,专管员联系电话等,做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有人管、有人用、有人搞活动。切实加强器材管理,对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置的各类文化广电和体育器材,采取资产移交、财产登记、专人管理的方式,确保活动器材不外借、不流失、不损坏。

形成了农村文化阵地使用新格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不仅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村容村貌,而且更主要的是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开展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在节庆、冬闲和红白事期间,各村组人民群众聚集在新建成的文化活动广场上,在文化专管员的指导下,开展秦腔秧歌、社火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改变了以前“少数人唱主角,广大群众当看客”的局面,为有特长的群众搭平台,为有爱好的群众建场所,为普通群众搞活动。在新建成的文化中心村组之间,群众开展篮球、拔河、广场舞等集体性群众文化活动和道德讲堂等活动;在村文化服务中心绘制文化墙,公示村规民约;专管员配合村三委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扶贫先扶志,通过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坚定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通过系列文化汇演和群众自排自演、寓教于乐的节目演出,凝聚人心、带动人气,助力脱贫攻坚。

(四)泾源县:彰显乡村文化特色

泾源县位于宁夏最南端,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地处六盘山东麓,辖4乡3镇,114个行政村。泾源县境内的六盘山地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中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目前,全县高标准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新建47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3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县文化中心全覆盖。

泾源县结合“社区服务中心”“老饭桌”及“旅游驿站”建设项目,整合捆绑项目,统筹实施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体育广场一体化建设,既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也方便了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实现了资源互通共享。同时,对“花儿”等民间传统文艺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开发,深度挖掘提升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独具特色。(www.xing528.com)

(五)原州区:发挥优势 统筹推进

原州区辖3个街道、7个镇、4个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达10余处,其中须弥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区全面梳理11个乡镇的文化站,整合捆绑项目,统筹实施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体育广场一体化建设,实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完成上级下达的67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当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建设剩余82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官厅镇沙窝村文化广场,20多名村民踏着音乐节奏跳着广场舞,土编剧们正在指导演员排练表演《赌博十大劝》,爱唱秦腔的老哥们老姐们聚在一起,畅快地吼起秦腔;图书室有人看报,健身器材上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六)红寺堡区:实现“两个保证”“两个率先”

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3乡2镇1个街道办事处、64个行政村、5个城镇社区,易地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县移民23万人。其中全区贫困地区110个“百县万村”示范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覆盖5个村,纳入自治区文化扶贫工程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25个村,其余34个村为功能提升村。按照“七个一”标准和“全覆盖”要求,红寺堡区制定了《红寺堡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采取全面普查、摸清底数、缺什么补什么和一村一策、精准实施的措施,整合资金2700多万元,共新建村文化服务中心49个、改(扩)建2个、整合13个;新建乡村大舞台47个;新建文化广场20个;采购图书20万册、电脑400台、各种文体广电器材设备2000多件(套)。

严格标准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按照《宁夏文化扶贫工程贫困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管理使用办法》规定,红寺堡区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根据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点多面广,每个村的立地条件不同的情况,做到统一设计、统一招标采购、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统一挂牌。实施过程中,采取“一村一策、精准建设”的方式,结合各村实际,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分为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三种类型。为确保工程质量,采取“监理公司+监督人”的模式,监理公司全程跟进,每村确定一名质量监督员,建设过程中广泛听取村民的监督意见,保证了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

突出文化特色,彰显移民文化主题。按照“结合地方特色、突出移民文化品位”的要求,红寺堡区反复论证图纸设计,多次研究讨论,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富有特色。工程设计汲取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精华,融入移民庭院风格和田园风光,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周围民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包容性,彰显“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移民文化主题。把项目建成移民追求文明、品味乡愁、静养心灵的精神家园和健康福地。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文化惠民宗旨。为确保建成后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人管理,活动有人组织开展,红寺堡区制定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管员管理办法》,按照“区聘乡管村用”的原则,由各村推荐1名文化专管员、1名群众监督员,经乡镇审查,区文化扶贫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后,为文化专管员颁发聘书并签订合同,由当地政府安排文化专管员管理补助资金。64个村5个社区文化专管员队伍已全部组建到位,并对村文化专管员进行业务培训,专管员已全面开展工作,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管员达到了全覆盖,夯实了村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七)盐池县:突出特色 建管结合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宁夏9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中首个脱贫的县区。现辖4乡4镇1个街道办事处,102个行政村17个社区,总人口17.2万人。盐池县出台了《盐池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盐池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整合各类资金,实现剩余94个村、1个移民搬迁村(现已为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书、文化、广播器材、体育器材已全部配备到位,聘请文化志愿者670名,聘请文化专管员100名,每年举办不少于2次的集中培训,通过网络投票、平时掌握、集中督查、考核组评分等环节对9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综合评比。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0个,为9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文化器材,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西川村书法工作室(展帆/摄)

加大投入、强化机制,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投入,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整村推进、美丽村庄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类资金3800余万元,在完成自治区安排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完成剩余40个村建设,实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机制加大督查,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采取领导带队每周一走访、每月一通报措施。科学布局创亮点。坚持“一室多能、一室多用、办公用房最小化、活动用房最大化”的原则,实现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按照“每个乡镇根据当地实际和民俗,分别打造1个重点村和2个示范村”的原则,一村一特点,有序推进项目的新建和改扩建。

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确保项目高标准高水平。紧扣“七个一”建设标准,提出了因村制宜、大小结合、适用耐用的建设思路,如将戏台建设标准由10米×5米×0.8米提高为12米×8米×0.8米,将文化活动室建设资金在自治区支持7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12万元,将文化广场建设资金在自治区支持5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8万元,村均总体投入39万元,部分村超过60万元。为确保项目高质量,建立了县乡村共同负责的质量监管体系,聘请监理公司全程监理,安排宣传、文广部门跟踪服务,乡镇负责人分庄点包抓,村专管员协助监督,县领导小组不定期巡回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确保项目高效益,坚持将村级文化带头人和乡土艺术家的培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和“农民文艺调演”等流动文化服务项目,鼓励群众参与村级文化建设,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农村与学校、旅游公司等合作,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适合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平台作用,引导麻黄山道情、秧歌等乡村艺术向产业化、商业化发展。

突出特色、建管结合,奋力打造文化新高地。坚持“特色鲜明、美观实用”的原则,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规划设计,打造了何新庄窑洞民俗、平台特色旅游、南梁“党建+企地共建”等不同风格的村文化中心,同时投入约300万元,为每个村建设村史文化馆,既提升了乡村文化魅力,也传承了文明、留住了乡愁。通过村委会推荐、乡镇组织考察、文广局组织培训审核合格后颁发聘书,陆续为每个村聘请文化专管员,并将文化专管员薪酬待遇纳入县财政预算,逐渐提升乡村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制定了《盐池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根据每年使用率和督查考核结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补助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按场均1500元补助标准鼓励农民文艺团队自发演出。采取“送”“种”结合的方式,在抓好“三区人才”驻村指导的同时,建立盐州艺术团包乡镇机制,组织艺术骨干每月下乡培训指导农村文艺能人,并发掘提炼民俗文化,打造传承历史记忆、彰显地域风情和更加接地气的文艺精品。

发挥作用、提升效能,持续巩固阵地建设。打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积极对接各乡镇,从群众开展活动、文化器材利用率等方面考量,上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的建设方案。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对8个乡镇1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示范点打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规范管理,指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2019年对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建设,安装供暖设施,对9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需求配备文化器材、演出服装道具等;先后两次对全县8个乡镇9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集中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集中人力利用10天时间对所有大喇叭进行维护维修;投入266万元用于解决花马广场舞台设备老化问题和为大水坑镇建设广场舞台,配备灯光音响等设备,规范了基层文化阵地管理运行。加大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对全县文化人才进行了全面梳理,建立了文化人才数据库,梳理出文化人才8类501名;抓好“三区人才”驻村指导,组织艺术骨干每月下乡培训指导农村文艺能人,完成2018—2019年“三区人才”培训任务;抓好村级文化带头人培育和乡土艺术家的培养工作,激发农村文化活力,鼓励支持民间文艺团队自发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对100名文化管理员进行严格考核,统筹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八)同心县:补齐短板 活跃文化活动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总面积4662平方公里,辖7镇4乡1个管委会,142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38.15万人,回族人口占85.8%。目前,全县建成12个乡镇文化站(其中独立设置文化站1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1个,基本实现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让农民以最便捷的方式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抓好基础设施运行和管理。按照“七个一”标准为全县142个行政村配齐了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等器材,制定并完善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和管理。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乡村广泛开展社火活动,选拔队伍参加了区、市社火展演和大赛,并获得奖励。近一年多时间,完成送戏下乡、广场文艺演出、戏曲进乡村等各类演出活动126场次,参与群众达8万人次。各类培训班16期,受训群众达3000多人次。

(九)海原县:示范先行 全面提升

海原县辖17个乡镇2个管委会,全县有168个行政村,46.6万人。2016年在全县18个乡镇中,每个乡镇推选1个基础较好、具有示范性的村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建设任务18个。2017年由自治区级财政投资建设8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县政府财政投入功能提升全覆盖建设51个。由于人口过少,整村搬迁及撤销建制的14个,调整建设的4个,2017年实际建设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2个,两年总计建设15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保障资金。从海原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际出发,发挥了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大了对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中央及自治区资金扶持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建设概算及项目建设控制价,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500万元,用于支持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整合项目。整合了组织部党员活动室、民政局标准化社区、文广局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共计整合建设32个。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形成了工作合力,实现了共建共享。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采取新建、改扩建、整合等方式完善了基础设施。结合各乡镇新建村委会、社区办公场所,配套完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对没有文化广场、简易戏台和文化活动室的村支持新建,其他村主要利用现有文化设施,根据实际需求填平补齐;对原有文化广场、简易戏台、文化活动室但面积不达标、年久陈旧的,扶持进行扩建或改造。鼓励利用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综合服务设施、闲置中小学校等,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建设。完善了文化广场、简易戏台、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统一设计、制作、安装了门头标识牌及宣传栏。

强化管理机制。制定了《海原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条例》,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使用主体责任,县委宣传部、文广局、教体局承担了村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使用日常监督和业务指导责任,村委会负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强化对村专管员的考核。按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补助资金使用协议,各乡镇为所辖区内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招聘1名专管员,负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全县共招聘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管员150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