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字文化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具有内容海量、辐射面广、传输速度快、服务便捷等难以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中央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谋划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化建设对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至关重要。以往,乡村往往由于地处偏远,许多书籍、服务很难直接聚焦乡村,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发展,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飞速增长。为此,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推广等各个环节成为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便捷性的关键内容。
目前,“数字化”“云平台”成为或者已然成为各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首选模式。其对于缩小区域、群体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让公民无差别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线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使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充分的文化选择、掌握公共文化动态,极大地提升了便捷性。对于乡村用户而言,便捷的数字网络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活动参与性和文化数据可得性,也更好地保存了当地的文化遗产,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
上海市静安区建设“智”文化服务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能,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2018年上海市静安区推出“智”文化服务平台微信端微网站,采取精简、明确的形式。同时,在网站推出“场馆预约”“抢票预约”“文化日历”“在线培训”“团队空间”“我型我秀”“在线投票”“个人中心”“积分商城”等九大功能。其中,“场馆预约”更是涉及三个区级场馆和12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26个活动室,市民可根据场馆相关介绍及开放时间自主预约,极大便利了市民参与场馆活动。“智”文化服务平台的上线,不仅使市民可以掌握静安区公共文化活动资讯,进行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等,而且可以享受无缝切换的“直通车”服务,同时也打通了区级之间、区镇两级各文化单位的行政壁垒,集成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优化,服务统一发布,大大提升了市民参与公共文化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发展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便捷性建设更为具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建立网上“三馆”(www.xing528.com)
某种意义上讲,较为理想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求100%建有网站。“三馆”包括建立网上图书馆、建立网上博物馆、建立网上文化馆。其中,图书馆网站应有信息发布、文献检索、数字文献阅览、视频阅览、读者服务、信息咨询等功能;博物馆网站应有资讯、展示、典藏、活动、服务等功能;文化馆网站应有信息发布、艺术欣赏、网上培训、活动开展、咨询指导等功能。
(二)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
打造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各地文化特色集中展示,有助于大家全面、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采用文字、音频、图画、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并加入多种特效,综合表现展厅和展品的内容主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虚拟环境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受时间、地点、次数限制的前提下,对博物馆展出展品进行形象、直观地了解。对于乡村而言,富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能够为乡村提供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且具有一定规模、便于检索。目前,一般的标准是,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20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2TB。
(三)提升基层数字服务能力
基层数字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数字服务能力提升,二是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数字服务能力提升。提升基层数字服务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保障无线网络覆盖,数字服务项目健全。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产品,以及“三馆”数字服务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