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和优化方法

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和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在留守妇女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等。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为了给各类人群提供充分的文化权益保障,河南省新乡市在具体操作中作出了很多努力。二是举办特色文化服务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和优化方法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包含了许多方面,根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一般包括九个方面。

海原县三河镇四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李佐珍/摄)

(一)为确保文化身份和文化遗产传承开展保护活动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保护文化遗产是题中应有之义。如国家加强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及其在民族地区的传播,鼓励和扶持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支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保护我国的织造文化艺术,2020年5月11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江苏织染绣精品展活动采用线下协同线上的方式展开,其间展出了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徐州香包等织染绣作品及创意产品近110余件(套),涉及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次活动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互联网平台深度结合的创新模式,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边界,提升了传播效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

近年来,我国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场地和设备网络化、便利化、公平化。上海、北京以及许多二、三线城市积极打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家门口”“10分钟”“零门槛”的社区文化生活圈,希望给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府主导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设施整合,多数城市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各类设施和站点。同时,为推动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还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形成化馆为城市总馆—各镇街文体服务中心(分馆)—村(社区)为基层服务点的三级馆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等,为当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极大便利了当地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保证全民能够共享共建公共文化服务。

海原县三河镇四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李佐珍/摄)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推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补齐短板、兜好底线,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是基本的立足点。补齐短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比如说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困难群(团)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兜好底线,是说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也是保基本,即确保全体公民不论民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能公平获得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也是以人为本、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体现。

1.地区的均等化

地区的均等化包括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信息内容、节庆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1]我国县、乡、村三级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即为解决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2.人群的均等化

以河南省新乡市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为例,它们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针对弱势群体开展保障服务。如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在留守妇女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等。(www.xing528.com)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为了给各类人群提供充分的文化权益保障,河南省新乡市在具体操作中作出了很多努力。一是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为市、县演艺团体配备了流动舞台车,用于文化下乡演出。在第一级场馆中,新乡市图书馆为少年儿童、盲人等设计了专门的阅览室及相关设备。二是举办特色文化服务活动。每年定期举办“视障者电脑技能大赛”、端午节亲子活动、中小学生走进平原博物院、结对帮扶乡村少年宫等针对特殊群体的公益活动。重视老年人文化生活,每年开展文化志愿者敬老院慰问、夕阳红文艺表演等活动。重视农民工文化权益,开展了“欢乐中原”文化惠民万场电影送民工、“情暖农民工图书进工地”等公益活动。三是免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针对老年人、少年儿童、农民工子弟举办公益培训班,组织老年舞蹈队、老年人综艺活动、豫剧表演等文艺节目。

除了特殊群体,对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均等化供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以艺术演出为例,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将展演剧目票价分四档,其中低价票超过60%,这一举措更好地实现了不同收入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建设。

总之,针对弱势群体开展的保障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性和公益性的体现。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尊重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权益,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道路上力争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当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2]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能够有效采集服务对象参与的数据、分析行为特点、揭示内在规律,从而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为日后进一步汇集、分析和运用有关服务、平台、资源、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数据打下了良好基础,[3]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和可参考的案例。

在发展中,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期以来存在文化服务不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差距的问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2016年起,禅城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并于2017年上半年上线运行。经过两期建设,禅城区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已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发布、场馆预约、节目点播和评价、文化创客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推荐和匹配等功能模块。该平台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需求分析、文化节目或活动关注度分析等方式,实现了文化服务的受众细分和服务细分。通过搜集市民对活动的评价和关注度,结合禅城区大数据中心的部分数据,向公众精准推荐公共文化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预算决策提供依据。禅城区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上线后,受到了群众的欢迎。[4]

(五)为各类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活动提供保障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力量,要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动员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活力。为鼓励公民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自主开展健康文明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给予资助和扶持。

2019年财政部下达关于《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对保障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内容包括: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东、中、西部每个分别奖励200万元、400万元、600万元的标准,示范项目每个分别奖励25万元、50万元、75万元的标准核定;流动舞台车按照每台50万元的标准核定;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州所辖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广播器材配置按照每村2万元的标准核定;贫困地区戏曲进乡村按照每个乡镇每年配送6场演出、每场演出补助5000元的标准核定;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按照每村5万元的标准核定。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也包括确保公民参与文化创造而组织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例如四川省成立专项艺术基金,用于鼓励大型舞台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和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等。

(六)为群众提供各项培训服务

以激发创造性、愉悦身心为目的的培训服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以广东省茂名市的公共培训服务为例。近五年来,茂名市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群文活动骨干队伍,通过不断加强对全市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骨干的培训和选拔,建立茂名市聘业余创作人才库(2018—2020年)等形式。同时,以定点采风、举办公共文化培训班、邀请省内外名家进行活动打磨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调动和发挥活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些特聘文艺人才成为拉动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当地公共文化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