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经济学的研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提高自身竞争优势(Hall,2001;Reitzig,2004)[161,162]。因此我们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企业专利产出。下面主要从专利申请动机观点和基于产业的观点来剖析这种激励作用:
专利申请动机观点认为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主要是为竞争对手设置专利墙,阻碍竞争对手申请相关的专利,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等。申请动机决定申请行为,因此从申请动机上讲,随着企业间竞争强度的增大,企业通过专利申请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动机就越强(侯媛媛等,2012)[154]。在激烈的竞争下,我们认为企业基于以下动机会努力提高企业的专利产出:①拥有专利数量是一个企业技术能力的象征,专利有助于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②专利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新的市场标准,重新分配市场,构建新的市场结构。领先的技术有助于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建立规模效益;③可以增强自身的实力,提高与供应商谈判的地位;④专利有利于帮助企业在同行之间提高行业影响力,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同时也能建立壁垒阻挡竞争对手或打击竞争对手(Mahlich,2010)[5]。在2010年4月,微软对HTC的Andriod手机征收专利费;2011年7月又对三星生产的Android手机征收以每部15美元的专利费。微软此举主要是为了保护其旗下主要产品Windows Phone系列产品打击竞争对手,三星在微软的打击下,决定与微软在Windows平台上展开深入合作。2012年,苹果控告三星Galaxy系列产品侵犯其专利权,与此同时,三星也以苹果Ipad系列产品侵犯其专利权作为回击。
基于产业的观点认为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可以选择的两种战略即差异化和低成本(Porter,1985)[268]。低成本战略下的价格战是一种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竞争战略,最终的结果会使双方企业两败俱伤。中国家电行业长年的价格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利润率连年下降,这为我们提供了血淋淋的教训。模仿被认为是在竞争中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威胁(Porter,1991)[201],而专利被认为是阻止竞争对手模仿其创新成果的一种重要工具(Blind等,2006)[83]。另外一种差异化战略,对企业一个潜在的需要即是进行创新。一般认为,保护创新成果有两种方式:专利和商业机密(Arundel,2001)[10]。Anton和Yao(2004)[293],寇宗来,周敏(2011)[294]认为,企业对待创新成果会采取一种“小专利,大机密”的战略。鉴于我国目前所处的技术发展阶段,可以认为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成果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创新,我们有理由认为企业会偏向于采取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另外以下几方面原因也决定了在当前社会企业不愿意采取商业机密的方式来保护企业创新成果不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第一,IT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使商业机密很容易被窃取。著名的黑客列文米特尼克甚至数次入侵美国军方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作为军用系统尚如此不安全,何况民用的互联网技术。在当前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商业机密被窃取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2008年,一名为“鸽子下载器”的互联网病毒专门窃取商业机密,引起了国内企业的一片恐慌;2011年,互联网巨头谷歌被起诉窃取了通信公司VOIP的关于在线语音的商业机密。
第二,商业猎头公司的兴起和企业间中高层人才流动频繁。起源于国外的猎头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迅速发展,到2002年在全国已成立了三千多家猎头公司(于瀛和展序,2005;程贤文,2007;吴蕊,2008)[295-297]。这些猎头公司在促进了市场人才流动的同时,也使企业的商业机密缺乏安全性(吴蕊,2008)[297]。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高达80%以上的公司人员离职时都会将一些相关资料带走,这些相关资料如果包含着一定商业机密,将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重大的负面效应。2006年雅虎公司把几名员工告上法庭,认为这些员工在离职后将其商业机密泄露给竞争对手Mforma;2010年,爱帮网前总裁宋中杰在离职后,迅速运用以前的商业模式创办了另外一家类似公司。(www.xing528.com)
第三,商业间谍的兴起。据统计,在美国1/3以上的公司都设立了相应的情报部门用来监测竞争对手的行为(姚华飞和翟立新,2003)[298]。随着中国进入WTO,企业间的商业间谍行为已经成为危害企业机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汪继峰,2003)[299]。
因此从基于产业的观点来看,企业在应对激烈竞争时所采取的两种战略——低成本和差异化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专利活动来提高企业专利产出。
基于以上专利动机观点和产业竞争力观点的讨论,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竞争强度对企业专利产出有正向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