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泰(2006)[8]在福建省收集样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专利产出对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庄宇和管述学(2007)[9]在整理2005年国家统计局年鉴的基础上证明专利授权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有着显著贡献。鞠树成(2005)[7]的研究显示从1985年我国颁布首部《专利法》到2002年专利产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约17.87%,从而验证了专利产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高雯雯等(2006)[160]利用同样数据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则发现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动态均衡的关系。
企业的专利储备,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市场标准,树立行业领先地位,塑造品牌形象等(Reitzig,2004)[161],还可以间接帮助企业打败竞争者,设置行业进入障碍,增强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谈判能力等(Hall和Ziedonis,2001)[162]。企业还可以通过将专利许可给其他企业来获取收益(Antelo,2003)[163]。某些学者甚至认为,专利,即便是不能商业化的专利也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树立壁垒、阻碍竞争对手进入而建立并巩固竞争优势(Griliches,1990;Rivette和Kline,2000)[41,164]。
关于专利产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外经济学专家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基于产业、国家层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Scherer(1965)[165]最先实证检验了专利产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用专利授权衡量专利产出,研究发现专利产出对销售增长有促进作用进而会提高公司收益,但是专利产出并不会增加公司产品的边际收益。基于对英国制药公司的研究,Nolan等(1980)[166]首先验证了专利产出对公司盈利有着重要影响。Narin等(1987)[167]随后通过对17家美国制药公司的调研发现专利授权数量与专家对制药公司的技术强度印象的相关系数为0.82,并且以专利引用测量的专利质量与公司收益和销售增长的相关系数则为0.6~0.9,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专利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Ernst(1995)[34]用德国机械工程行业的数据验证了专利产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随后在此基础上,Ernst(2001)[168]又利用德国50家制造企业时间序列的截面数据进行了面板分析,研究认为在德国本国申请的专利对销售增长的效应有一个大概2~3年的延迟,此外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欧洲专利局申请到的专利相对于在德国国内申请到的专利质量更高,对销售收入的影响也更大。尽管如此,另外一些实证数据则不支持企业专利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认为像市场机会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了公司财务绩效(Griliches等,1991)[169]。专利产出越高意味着技术越先进,过高的专利产出可能会使公司的技术脱离市场需求,产生一种“加速陷阱”,降低了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这些研究暗含着专利产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形”关系(Von Braun,1991)[170]。
相对国外研究来说,虽然国内对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仍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方曙等(2007)[171]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在确认企业专利申请对经济产出正向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企业专利申请会随着数量的增加,产生专利组合效应,进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会呈现出累积增强的效应。林晋宽等(2009)[172]认为衡量专利产出的两个标准,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对公司短期和长期的财务绩效都有正向影响,并且专利质量比专利数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张传杰和冯春晓(2009)[173]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验证了企业专利产出对企业销售收入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效应。赵远亮等(2009)[174]认为企业专利产出,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发明专利产出对企业绩效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陈锋等(2011)[175]针对排名靠前的全国5家中药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企业专利申请量对企业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虽然这一系列的研究验证了专利产出对公司绩效的正向作用,同时,另外一些研究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李文鹣和谢刚(2006)[29]对中国电子与电子设备行业30家上市公司的专利行为进行了重点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并没有Ernst(2001)[168]所发现的滞后效应,并且与Griliches等(1991)[169]研究类似,没有发现企业专利产出与财务绩效的显著关系。李孟春(2007)[30]发现企业专利产出对公司短期财务绩效影响不显著,对长期财务绩效有微弱的正向效应。胡珊珊和安同良(2008)[31]发现在中西制药行业,以企业专利产出数量来度量的企业专利产出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张波涛等(2008)[176]对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Von Braun(1991)[170]提出的加速陷阱观点,认为适度的企业专利产出有利于企业提高绩效,过高的专利产出则会使企业落入加速陷阱,从而有损企业绩效。(www.xing528.com)
基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专利产出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不确定关系,研究者试图通过中介效应或调节效应来打开企业专利产出与财务绩效之间的“黑箱”。基于中介效应的观点,认为在专利产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影响,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中介机制。受这些中介机制的影响,企业专利产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时候变得不那么明朗。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专利产出对企业经济效益不仅有着直接影响,同样可以通过像专利许可的方式来间接提高企业绩效。Anand和Khanna(1997)[177]发现技术专利许可在生物行业非常普遍,并且在1990年到1993年增长迅速。Arora(1997)[104]发现在化工行业内同样存在广泛的专利授权现象。像汽车制造、图像、计算机、工程等其他行业,企业经常会通过将自己的专利授权给其他企业来获取收益(Antelo,2003)[163]。Antelo(2003)[163]通过构建一个数据模型提出拥有专利者应该向其他企业进行专利授权来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自身的财务绩效。Hausman和Leonard(2007)构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数学模型,认为专利拥有者在通过向竞争对手授权许可的同时,也会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当专利授权许可收益高于因此失去的竞争优势时才应该进行专利授权许可。Motohashi(2008)[70]使用日本专利局数据第一次研究了日本公司的专利授权许可战略,并发现没有互补性资产(像生产线和销售渠道)的小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向竞争对手授权自己的专利来提高收益,同时一些大公司更倾向于通过专利交叉许可的方式进行。而Nagaoka和Kwon(2006)[178]进一步提出在信息对称的大公司之间,专利交叉许可对企业绩效的提高作用比单边专利许可更为显著。
基于调节效应的研究则认为企业某些内部或外部的某些特征影响了企业专利产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张波涛等(2008)[176]认为专利产出的自身属性,专利产出类型,会影响专利产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Motohashi(2008)[70]发现公司规模会影响企业专利产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